——“啊,真好一場夢!真好一場意味深長的夢!象這上海市上堊白磚紅的華屋,不都是白骨做成的嗎?我們住在這兒的人不都是受了鬼祟的嗎?不僅我一個人要變成屍骸,就是你和我們的孩子,不都是瘦削得如象屍骸一樣了嗎,啊,我們一家五口,睡在兩張棕網床上,我們這五個月來,每晚做的怪夢,假使一一筆記下來,在分量上說,怕可以抵得上一部《胡適文存》了呢!”
——“《胡適文存》?”
——“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新人物’的文集,有一寸來往厚的四厚冊。”
——“內容是什麽?”
——“我還沒有讀過。”
——“我昨晚上也夢見宇多姑娘。”
——“啊,你夢見了她嗎?不知道她現刻怎麽樣了呢?”
我們這麽應答了一兩句,我們的舞台便改換到日本去了。
1917年,我們住在日本的岡山市內一個偏僻的小巷裏。巷底有一家姓二木的鄰居,是一位在中學校教漢文的先生。日本人對於我們中國人尚能存幾分敬意的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一種便是專門研究漢文的學者了。這位二木先生人很孤僻,他最崇拜的是孔子。周年四季除白天上學而外,其餘都住在樓上,腳不踐地。
因為是漢學家的家庭,又因為我的女人是他們同國人的原故,所以他家裏人對於我們特別地另眼看待。他家裏有三女一男。長女居孀,次女便名字多,那時隻有十六歲,還有個十三歲的幼女。男的一位已經在東京的帝國大學讀書了。
宇多姑娘她的麵龐是圓圓的,顏色微帶幾分蒼白,她們取笑她便說是“盤子”。她的小妹子尤為調皮,一想挖苦她,便把那《月兒出了》的歌來高唱,歌裏的意思是說:
月兒出了,月兒出了,
出了,出了,月兒呀。
圓的,圓的,圓圓的,
盤子一樣的月兒呀!
這首歌凡是在日本長大的兒童都是會唱的,他們蒙學的讀本上也有。
隻消把這首歌唱一句或一字,或者把手指來比成一個圓形,字多姑娘的臉便要漲得緋紅,跑去幹涉。她愈幹涉,唱的人愈要唱,唱到後來,她的兩隻圓大的黑眼水汪汪地含著兩眶眼淚。
因為太親密了的緣故,他們家裏人——字多姑娘的母親和孀姐——總愛探問我們的關係。那時我的女人才從東京來和我同居,被她們盤詰不過了,隻諉說是兄妹,說是八歲的時候,自己的父母死在上海,隻剩了她一個人,是我的父親把她收為義女撫養大了的。字多姑娘的母親把這番話信以為真了,便時常對人說:要把我的女人做媳婦,把宇多許給我。
我的女人在岡山從正月住到三月便往東京去讀書去了,字多姑娘和她的母親便常常來替我煮飯或掃地。
宇多姑娘來時,大概總帶她小妹子一道來。一個人獨自來的時候也有,但手裏總要拿點東西,立不一刻她就走了。她那時候在高等女學1也快要畢業了。有時她家裏有客,晚上不能用功的時候,她得她母親的許可,每每拿起書到我家裏來。我們對坐在一個小桌上,我看我的,她看她的。我如果要看她讀的是什麽的時候,她總十分害羞,立刻用雙手來把書掩了。我們在桌下相接觸的膝頭有一種溫暖的感覺交流著。結局兩個人都用不了什麽功,她的小妹妹又走來了。
1作者原註:日本當年的高等女子學校,隻等於男子的初中。
隻有一次禮拜,她一個人悄悄地走到了我家裏來。剛立定腳,她又急忙躡手躡足地跑到我小小的廚房裏去了。我以為她在和她的小妹子捉迷藏。停了一會她又躡手躡足地走了出來,她說:“剛才好象姐姐回來了的一樣,姐姐總愛說閑話,我回去了。”她又輕悄悄地走出去,出門時向我笑了一下走了。
五月裏女人由東京回來了,在那年年底我們得了我們的大兒。自此以後二本家對於我們的感情便完全變了,簡直把我們當成罪人一樣,時加白眼。沒有變的就隻有字多姑娘一個人。隻有她對於我們還時常不改她那笑容可掬的態度。
我們和她們共總隻相處了一年半的光景,到明年六月我便由高等學校畢業了。畢業後暑期中我們打算在日本東北海岸上去洗海水澡,在一個月之前,我的女人帶著我們的大兒先去了。
那好象是六月初間的晚上,我一個人在家裏準備試驗的時候。
——“k君,k君,”宇多姑娘低聲地在窗外叫,“你快出來看……”
她的聲音太低了,最後一句我竟沒有聽得明白。我忙掩卷出去時,她在窗外立著向我招手,我跟了她去,並立在她家門前空地上,她向空中指示。
我抬頭看時,才知道是月蝕。東邊天上隻剩一鈞血月,彌天黑雲怒湧,分外顯出一層險惡的光景。
我們默立了不一會,她的孀姐惡狠狠地叫起來了:
——“宇多呀!進來!”
她向我目禮了一下,走進門去了。
我的女人說:“六年來不通音問了,不知道她們是不是還住在岡山?”這是我們說起她們時,總要引起的一個疑問。我們在回上海之前,原想去探訪她們一次,但因為福岡和岡山相隔太遠了,終竟沒有去成。
——“她現在已經二十二歲了,怕已經出了閣罷。”
——“我昨晚夢見她的時候,她還是從前的那個樣子,是我們三個人在岡山的旭川上劃船,也是這樣的月夜。好象是我們要回上海來了,去向她辭行。她對我說:‘她要永遠過獨身生活,想跟著我們一同到上海。’”
——“到上海?到上海來成為枯骨麽?啊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了。”
我們還坐了好一會,覺得四麵的嘈雜已經逐漸鎮靜了下來,草坪上坐著的人們大都散了。
江上吹來的風,添了幾分濕意。
眼前的月輪,不知道幾時已團囤地升得很高,變作個蒼白的麵孔了。
我們起來,攜著小孩子才到公園裏去走了一轉,園內看月的日本人很不少,印度人也有。
我的女人擔心著第三的一個孩子,催我們回去。我們走出園門的時候,大兒對我說道:“爹爹,你天天晚上都引我們到這兒來罷!”二兒也學著說。他們這樣一句簡單的要求,使我聽了幾乎流出了眼淚。
1923年8月28日夜
聖者
tial,kiu humiligos sin,kiel tiu infano,tiu estas plejgranda en regno de cielo.
《st.mat.》xviii-4.1
1作者原註:“凡是自己謙卑,象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第18章)
——“爹爹回來了,爹爹回來了。”
——“喲,喲,爹爹回來了。”
愛牟剛在上樓,早聽見他的兩個兒子在樓上歡呼了起來,他今天整天不見他們了。清早起來,跑到印刷所裏去自行校對了一回稿件,便到閘北去會一位新從德國回來的朋友。朋友們留住吃了中飯,便圍爐談天,一直談到傍晚。新回國的朋友說道:柏林真好,柏林真好,簡直要算是天國呀!房屋又如何華麗,女人又如何嫣妍,歌舞又如何,酒食又如何,一麵說,一麵閉閉眼睛,好象要忘卻這眼前的塵濁,去追尋他遺失了的樂園的光景。朋友的結論是:中國人的生活完全是乞丐的生活。
——“《胡適文存》?”
——“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新人物’的文集,有一寸來往厚的四厚冊。”
——“內容是什麽?”
——“我還沒有讀過。”
——“我昨晚上也夢見宇多姑娘。”
——“啊,你夢見了她嗎?不知道她現刻怎麽樣了呢?”
我們這麽應答了一兩句,我們的舞台便改換到日本去了。
1917年,我們住在日本的岡山市內一個偏僻的小巷裏。巷底有一家姓二木的鄰居,是一位在中學校教漢文的先生。日本人對於我們中國人尚能存幾分敬意的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一種便是專門研究漢文的學者了。這位二木先生人很孤僻,他最崇拜的是孔子。周年四季除白天上學而外,其餘都住在樓上,腳不踐地。
因為是漢學家的家庭,又因為我的女人是他們同國人的原故,所以他家裏人對於我們特別地另眼看待。他家裏有三女一男。長女居孀,次女便名字多,那時隻有十六歲,還有個十三歲的幼女。男的一位已經在東京的帝國大學讀書了。
宇多姑娘她的麵龐是圓圓的,顏色微帶幾分蒼白,她們取笑她便說是“盤子”。她的小妹子尤為調皮,一想挖苦她,便把那《月兒出了》的歌來高唱,歌裏的意思是說:
月兒出了,月兒出了,
出了,出了,月兒呀。
圓的,圓的,圓圓的,
盤子一樣的月兒呀!
這首歌凡是在日本長大的兒童都是會唱的,他們蒙學的讀本上也有。
隻消把這首歌唱一句或一字,或者把手指來比成一個圓形,字多姑娘的臉便要漲得緋紅,跑去幹涉。她愈幹涉,唱的人愈要唱,唱到後來,她的兩隻圓大的黑眼水汪汪地含著兩眶眼淚。
因為太親密了的緣故,他們家裏人——字多姑娘的母親和孀姐——總愛探問我們的關係。那時我的女人才從東京來和我同居,被她們盤詰不過了,隻諉說是兄妹,說是八歲的時候,自己的父母死在上海,隻剩了她一個人,是我的父親把她收為義女撫養大了的。字多姑娘的母親把這番話信以為真了,便時常對人說:要把我的女人做媳婦,把宇多許給我。
我的女人在岡山從正月住到三月便往東京去讀書去了,字多姑娘和她的母親便常常來替我煮飯或掃地。
宇多姑娘來時,大概總帶她小妹子一道來。一個人獨自來的時候也有,但手裏總要拿點東西,立不一刻她就走了。她那時候在高等女學1也快要畢業了。有時她家裏有客,晚上不能用功的時候,她得她母親的許可,每每拿起書到我家裏來。我們對坐在一個小桌上,我看我的,她看她的。我如果要看她讀的是什麽的時候,她總十分害羞,立刻用雙手來把書掩了。我們在桌下相接觸的膝頭有一種溫暖的感覺交流著。結局兩個人都用不了什麽功,她的小妹妹又走來了。
1作者原註:日本當年的高等女子學校,隻等於男子的初中。
隻有一次禮拜,她一個人悄悄地走到了我家裏來。剛立定腳,她又急忙躡手躡足地跑到我小小的廚房裏去了。我以為她在和她的小妹子捉迷藏。停了一會她又躡手躡足地走了出來,她說:“剛才好象姐姐回來了的一樣,姐姐總愛說閑話,我回去了。”她又輕悄悄地走出去,出門時向我笑了一下走了。
五月裏女人由東京回來了,在那年年底我們得了我們的大兒。自此以後二本家對於我們的感情便完全變了,簡直把我們當成罪人一樣,時加白眼。沒有變的就隻有字多姑娘一個人。隻有她對於我們還時常不改她那笑容可掬的態度。
我們和她們共總隻相處了一年半的光景,到明年六月我便由高等學校畢業了。畢業後暑期中我們打算在日本東北海岸上去洗海水澡,在一個月之前,我的女人帶著我們的大兒先去了。
那好象是六月初間的晚上,我一個人在家裏準備試驗的時候。
——“k君,k君,”宇多姑娘低聲地在窗外叫,“你快出來看……”
她的聲音太低了,最後一句我竟沒有聽得明白。我忙掩卷出去時,她在窗外立著向我招手,我跟了她去,並立在她家門前空地上,她向空中指示。
我抬頭看時,才知道是月蝕。東邊天上隻剩一鈞血月,彌天黑雲怒湧,分外顯出一層險惡的光景。
我們默立了不一會,她的孀姐惡狠狠地叫起來了:
——“宇多呀!進來!”
她向我目禮了一下,走進門去了。
我的女人說:“六年來不通音問了,不知道她們是不是還住在岡山?”這是我們說起她們時,總要引起的一個疑問。我們在回上海之前,原想去探訪她們一次,但因為福岡和岡山相隔太遠了,終竟沒有去成。
——“她現在已經二十二歲了,怕已經出了閣罷。”
——“我昨晚夢見她的時候,她還是從前的那個樣子,是我們三個人在岡山的旭川上劃船,也是這樣的月夜。好象是我們要回上海來了,去向她辭行。她對我說:‘她要永遠過獨身生活,想跟著我們一同到上海。’”
——“到上海?到上海來成為枯骨麽?啊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了。”
我們還坐了好一會,覺得四麵的嘈雜已經逐漸鎮靜了下來,草坪上坐著的人們大都散了。
江上吹來的風,添了幾分濕意。
眼前的月輪,不知道幾時已團囤地升得很高,變作個蒼白的麵孔了。
我們起來,攜著小孩子才到公園裏去走了一轉,園內看月的日本人很不少,印度人也有。
我的女人擔心著第三的一個孩子,催我們回去。我們走出園門的時候,大兒對我說道:“爹爹,你天天晚上都引我們到這兒來罷!”二兒也學著說。他們這樣一句簡單的要求,使我聽了幾乎流出了眼淚。
1923年8月28日夜
聖者
tial,kiu humiligos sin,kiel tiu infano,tiu estas plejgranda en regno de cielo.
《st.mat.》xviii-4.1
1作者原註:“凡是自己謙卑,象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第18章)
——“爹爹回來了,爹爹回來了。”
——“喲,喲,爹爹回來了。”
愛牟剛在上樓,早聽見他的兩個兒子在樓上歡呼了起來,他今天整天不見他們了。清早起來,跑到印刷所裏去自行校對了一回稿件,便到閘北去會一位新從德國回來的朋友。朋友們留住吃了中飯,便圍爐談天,一直談到傍晚。新回國的朋友說道:柏林真好,柏林真好,簡直要算是天國呀!房屋又如何華麗,女人又如何嫣妍,歌舞又如何,酒食又如何,一麵說,一麵閉閉眼睛,好象要忘卻這眼前的塵濁,去追尋他遺失了的樂園的光景。朋友的結論是:中國人的生活完全是乞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