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小說集
作者:郭沫若【完結】
作家簡介
郭沫若(1892~1978)
現、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在中小學期間,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14年初到日本學醫,接觸到泰戈爾、海涅、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於泛神論思想。由於五四運動的衝擊,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從事文學活動,於1919年開始發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了“一代詩風。同年夏,與成仿吾、鬱達夫等發起組織創造社。1923年大學畢業後棄醫回國到上海,編輯《創造周報》等刊物。1924年,通過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較係統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1926年任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7月隨軍參加北伐戰爭,此後又參加了南昌起義,1929年初參與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其間寫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滿主觀抒情的個性色彩。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恢復》,並寫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達10年,其間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績卓著,開闢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別婦拋雛,隻身潛回祖國,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這是他創作的又一重大成就。這些劇作借古喻今,緊密配合了現實的鬥爭。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抗戰勝利後,在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堅持反對獨裁和內戰。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交流等事業。同時,繼續進行文藝創作,著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文藝論著《讀(隨園詩話)劄記》,《李白與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寫下了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大量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對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多方麵的重大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麵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
編輯說明
郭沫若
本書是“中國現代名家小說叢書”之一種。輯收郭沫若創作的全部小說,共41篇。所收作品,基本上按照寫作時間或發表先後排序(其中歷史小說10篇,為保存其獨立完整,置於書末,未循此例)。
郭沫若(1892-1978),中國現代傑出作家。四川樂山人。早年留學日本,“五四”前開始文學活動。曾參予“創造社”的創建。1921年出版詩集《女神》,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小說以浪漫抒情為特點,或追求幻美、張揚個性、人性;或描摹窮愁潦倒,抒泄憤世嫉俗的胸臆;或通過歷史人物,借古諷今。抗戰時期的小說,則以揭露國統區的腐敗黑暗為主旨。在藝術風格上,善於運用意識流和精神分析等現代主義技本書由文木、鬱華擔任特邀編輯。
“中國現代名家小說叢書”編輯組
1995年5月
牧羊哀話
一
金剛山萬二千峰的山靈,早把我的魂魄,從海天萬裏之外,攝引到朝鮮來了。我到了朝鮮之後,住在這金剛山下一個小小的村落裏麵,村名叫著仙蒼裏。村上隻有十來戶人家,都是麵海背山,半新不舊的茅屋。家家前麵,有的是蒺藜圍牆;更有花木桑鬆,時從牆頭露見。村南村北,沿海一帶,都是鬆林,隻這村之近旁,有數畝農田,幾園桑拓。菜花麥莠,把那農田數畝,早鋪成金碧迷離。那東南邊鬆樹林中,有道小川,名叫赤壁江,匯集萬二千峰的溪流,暮暮朝朝,帶著哀怨的聲音,被那狂暴的日本海潮吞吸而去。
我初到村裏的時候,村裏人疑我是假冒的中國人,家家都不肯留我寄宿。幸虧這村南盡頭,有位姓尹的媽媽,年紀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長齋禮佛,她聽明了我的來意,憐我萬裏遠來,無親無眷,才把我留在她家中住下了。尹媽門首,貼付白色門聯,——朝鮮風俗尚白,門上春聯,也用白紙,儼然如同國內喪事人家一般。聯上寫的現成語句:“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進得門去,小小一個中庭,薄有一些花木。正麵家屋,是一列三間;中間正堂,兩邊住房,堂屋裏有層間壁,隔成前後兩間,有戶相通。前堂上首,有座神桌,當中供尊玉磁觀音,左手有尊牌位。從戶口望去,屋後似有菜圃一方,直接金剛山麓。尹媽叫我在這右手房中住下了。房裏別無他物,隻有一張短集,兩麵推窗,象是久無人居,早變就灰塵世界。
住在尹媽家裏,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不知不覺地瞬已過我而去。我每日裏,無論天晴落雨,從早起來,便去遊山探勝,抵暮始歸。一個多星期之中,除了村後的九仙峰外,這偌大個金剛,快要被我踏遍了。毗盧、彌勒、白馬、永郎,凡這萬二千峰的朝容晚態,雨趣晴姿,已深深印入我腦海之中;我隻一閉眼,一凝眸,便一一如同電影一般,呈現在網膜之上。隻可惜我不是文人,又不會畫畫;不能把它完完全全地寫了出來,畫了出來,送給我兄弟朋友們看看呢。
二
獨坐在九仙峰頂,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陽光裏的金剛,色相莊嚴,雲煙浮動,我的靈魂,早已陶然沉醉,脫殼優遊。忽然陣陣清風,從前山腳下,吹來一片歌聲,哀婉淒涼,分明是女兒聲息。側耳聽時,隻聽道:
太陽迎我上山來,
太陽送我下山去;
太陽下山有上時,
牧羊郎去無時歸。
羊兒啼,
聲甚悲。
羊兒望郎,郎可知?
歌聲中斷,隨聞抵羊悲鳴聲。鈴聲幽微,幾不可辨。
羊兒頸上有鈴兒,
一一是郎親手係;
係鈴人去無時歸,
鈴絛欲斷鈴兒危。
羊兒啼,
聲甚悲。
羊兒望郎,郎可知?
歌聲漸行漸遠,蕩漾在清和晚氣之中,一聲聲徹入心脾,催人眼淚。
非我無剪刀,
作者:郭沫若【完結】
作家簡介
郭沫若(1892~1978)
現、當代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原名開貞,筆名郭鼎堂、麥克昂等。四川樂山人。在中小學期間,廣泛閱讀了中外文學作品,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14年初到日本學醫,接觸到泰戈爾、海涅、歌德、斯賓諾莎等人的著作,傾向於泛神論思想。由於五四運動的衝擊,郭沫若懷著改造社會和振興民族的熱情,從事文學活動,於1919年開始發表新詩和小說。1920年出版了與田漢、宗白華通信合集《三葉集》。1921年出版的詩集《女神》,以強烈的革命精神,鮮明的時代色彩,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豪放的自由詩,開創了“一代詩風。同年夏,與成仿吾、鬱達夫等發起組織創造社。1923年大學畢業後棄醫回國到上海,編輯《創造周報》等刊物。1924年,通過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一書,較係統地了解了馬克思主義。1926年任廣東大學(後改名中山大學)文科學長。7月隨軍參加北伐戰爭,此後又參加了南昌起義,1929年初參與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其間寫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說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滿主觀抒情的個性色彩。還出版有詩集《星空》、《瓶》、《前茅》、《恢復》,並寫有歷史劇、歷史小說、文學論文等作品。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達10年,其間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績卓著,開闢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
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沫若別婦拋雛,隻身潛回祖國,籌辦《救亡日報》,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負責有關抗戰文化宣傳工作。其間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顯示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這是他創作的又一重大成就。這些劇作借古喻今,緊密配合了現實的鬥爭。1944年,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總結了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抗戰勝利後,在生命不斷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堅持反對獨裁和內戰。爭取民主和自由的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郭沫若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以主要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活動和文化的組織領導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對外友好與交流等事業。同時,繼續進行文藝創作,著有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詩集《新華頌》、《百花齊放》、《駱駝集》,文藝論著《讀(隨園詩話)劄記》,《李白與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寫下了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傳記文學、評論等大量著作,另有許多史論、考古論文和譯作,對中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多方麵的重大貢獻。他是繼魯迅之後,中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麵光輝的旗幟。著作結集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編《郭沫若全集》分文學(20卷)、歷史、考古三編, 1982年起陸續出版發行。許多作品已被譯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種文字。
編輯說明
郭沫若
本書是“中國現代名家小說叢書”之一種。輯收郭沫若創作的全部小說,共41篇。所收作品,基本上按照寫作時間或發表先後排序(其中歷史小說10篇,為保存其獨立完整,置於書末,未循此例)。
郭沫若(1892-1978),中國現代傑出作家。四川樂山人。早年留學日本,“五四”前開始文學活動。曾參予“創造社”的創建。1921年出版詩集《女神》,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小說以浪漫抒情為特點,或追求幻美、張揚個性、人性;或描摹窮愁潦倒,抒泄憤世嫉俗的胸臆;或通過歷史人物,借古諷今。抗戰時期的小說,則以揭露國統區的腐敗黑暗為主旨。在藝術風格上,善於運用意識流和精神分析等現代主義技本書由文木、鬱華擔任特邀編輯。
“中國現代名家小說叢書”編輯組
1995年5月
牧羊哀話
一
金剛山萬二千峰的山靈,早把我的魂魄,從海天萬裏之外,攝引到朝鮮來了。我到了朝鮮之後,住在這金剛山下一個小小的村落裏麵,村名叫著仙蒼裏。村上隻有十來戶人家,都是麵海背山,半新不舊的茅屋。家家前麵,有的是蒺藜圍牆;更有花木桑鬆,時從牆頭露見。村南村北,沿海一帶,都是鬆林,隻這村之近旁,有數畝農田,幾園桑拓。菜花麥莠,把那農田數畝,早鋪成金碧迷離。那東南邊鬆樹林中,有道小川,名叫赤壁江,匯集萬二千峰的溪流,暮暮朝朝,帶著哀怨的聲音,被那狂暴的日本海潮吞吸而去。
我初到村裏的時候,村裏人疑我是假冒的中國人,家家都不肯留我寄宿。幸虧這村南盡頭,有位姓尹的媽媽,年紀已在五十以上,一人孤居,長齋禮佛,她聽明了我的來意,憐我萬裏遠來,無親無眷,才把我留在她家中住下了。尹媽門首,貼付白色門聯,——朝鮮風俗尚白,門上春聯,也用白紙,儼然如同國內喪事人家一般。聯上寫的現成語句:“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進得門去,小小一個中庭,薄有一些花木。正麵家屋,是一列三間;中間正堂,兩邊住房,堂屋裏有層間壁,隔成前後兩間,有戶相通。前堂上首,有座神桌,當中供尊玉磁觀音,左手有尊牌位。從戶口望去,屋後似有菜圃一方,直接金剛山麓。尹媽叫我在這右手房中住下了。房裏別無他物,隻有一張短集,兩麵推窗,象是久無人居,早變就灰塵世界。
住在尹媽家裏,一個多星期的時間不知不覺地瞬已過我而去。我每日裏,無論天晴落雨,從早起來,便去遊山探勝,抵暮始歸。一個多星期之中,除了村後的九仙峰外,這偌大個金剛,快要被我踏遍了。毗盧、彌勒、白馬、永郎,凡這萬二千峰的朝容晚態,雨趣晴姿,已深深印入我腦海之中;我隻一閉眼,一凝眸,便一一如同電影一般,呈現在網膜之上。隻可惜我不是文人,又不會畫畫;不能把它完完全全地寫了出來,畫了出來,送給我兄弟朋友們看看呢。
二
獨坐在九仙峰頂,仙人井畔,西望那夕陽光裏的金剛,色相莊嚴,雲煙浮動,我的靈魂,早已陶然沉醉,脫殼優遊。忽然陣陣清風,從前山腳下,吹來一片歌聲,哀婉淒涼,分明是女兒聲息。側耳聽時,隻聽道:
太陽迎我上山來,
太陽送我下山去;
太陽下山有上時,
牧羊郎去無時歸。
羊兒啼,
聲甚悲。
羊兒望郎,郎可知?
歌聲中斷,隨聞抵羊悲鳴聲。鈴聲幽微,幾不可辨。
羊兒頸上有鈴兒,
一一是郎親手係;
係鈴人去無時歸,
鈴絛欲斷鈴兒危。
羊兒啼,
聲甚悲。
羊兒望郎,郎可知?
歌聲漸行漸遠,蕩漾在清和晚氣之中,一聲聲徹入心脾,催人眼淚。
非我無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