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國禮相迎
權傾朝野你忌憚,我走你哭啥 作者:兮如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古道馬遲遲,高柳亂纏嘶。
楊束的心都在顫抖。
王尚書忠貞為國酬,曆經大秦三朝帝王,輔佐金鑾四十餘載。
放在任何一個國,都是帝王需降階相迎的人。
楊束與之共事多年,深知其為人。
從不以資曆壓人,更不以身貴為惡。
若說天底下有一等一的好人、善人,王尚書定然名列其間。
楊束接過紅霓遞過來的手絹,擦去嘴角鮮血,心口卻還在隱隱作痛,難以自持。
“老師,那昏君已然瘋魔了!咱們馬上就要到燕國地界,去了燕國,我父皇一定會降階相迎。”
“你我師徒二人**,定可為王尚書複仇!”
盡管秦妙善的昏聵之舉,對燕國而言乃是天大的好事。
可看到楊束一副悲痛欲絕之狀,紅霓忍不住心痛起來。
老師到底是為王尚書之死而悲戚憤怒,還是為秦妙善的昏聵而神傷?
抑或是二者兼有?
“莫非,老師心中還是惦念著秦妙善嗎?”
紅霓輕咬嘴唇,嫉妒、不甘、委屈,種種情緒,一一湧上心頭。
聽得此言,楊束愣了一下。
自己到底為何激動吐血?
他閉上眼睛,思慮良久。
“或許,王尚書之死乃是奸相李國忠進獻讒言所致。秦妙善終究還是太過偏頗,喜聽一家之言。”
紅霓歎了口氣。
她就知道,楊束肯定還對秦妙善心存希望。
明明如此聰明的一人,怎麽在麵對秦妙善的時候,反而沒了主意呢?
“此事真相如何,日後老師自然清楚。但那昏君對老師的通緝,可是做不得假的。”
“老師或許還記得與她相識於微末的情誼,但那昏君可從來都沒有記得老師的功勞!您,不該對她有太多奢望的。”
紅霓說完之後,馬車裏便陷入久久的沉默。
紅霓都能看出來的道理,楊束如何不知?
可,這麽多年的感情,總不是說割舍就割舍的。
燕都,薊京。
老燕帝看著女兒送回來的密信,渾濁的目光頓時變得清明起來。
“起駕!起駕!朕要去朔州!去邊境!”
群臣惶恐俯首。
“陛下!您年事已高,龍體欠安,正是安心在皇宮之中養病之際,怎能輕動?”
“不知陛下有何事,竟需親而往之?”
“臣等雖不器,願為陛下奔走!”
燕帝因情緒過於激動而麵露酡紅之色,如同醉酒般,猛烈咳了幾聲。
但他目光爍爍,神采卓絕!
“楊束被秦妙善下令通緝追殺,君臣決裂,而今已在紅霓的帶領下,不日便可投奔我燕國避難!”
“此等天降救國之臣,曠古王佐之才,如非朕親臨迎接,豈不是讓我燕國背上一個不尊人才的罵名?”
“讓你們替朕相迎?誰又可代表朕?是那幾個不成器的孽子,還是你們滿朝袞袞諸公?”
此話一出,站在最前列的大皇子臉色憤懣。
卻又不敢反駁。
燕帝膝下子嗣,雖性格敦厚溫良,卻沒有一個可用之材,這才讓年紀輕輕的紅霓領兵出戰。
後來紅霓拜楊束為師,燕秦兩國雖少了戰爭,但每年卻需要繳納大量的“歲幣”,換取和平。
燕帝本指望著紅霓學成歸來,帶領燕國再次走向富強的,沒想到紅霓反倒給自己請來了一尊大神!
群臣心頭巨震!
前些年,大秦和大燕之間戰爭無休,燕國群臣都被楊束給徹底打服了!
若是此等猛人原以為大燕效力,相信用不了幾年,大燕便可朝著七國魁首的位置伸伸手了!
“臣等這就去準備車架!”
“陛下,以何禮相迎?可需要準備三牲?百官要跟您同去嗎?”
看著群臣們著急忙慌的樣子,燕帝捋著花白的胡子。
“準備好三牲五畜,以國君之禮相迎!百官隨朕同行!見了楊束之後皆稱楊師!”
“若將來紅霓即位成為大燕女帝,楊束者,天子之師也!爾等稱一聲楊師倒也不過分!”
當下,燕帝朝政也不管了,帶著朝堂百官朝著朔州進發,儀仗隊、侍從,連綿數十裏!
可惜他們來得還是有些太早了,到了朔州之後才得知,楊束得在第二天才能抵達。
燕帝倒也不著急,安排人直接在邊境線上了搭建了行帳,在帳中苦等一夜!
翌日清晨。
遠處突然傳來了陣陣馬蹄聲。
燕帝急忙步履蹣跚地走出帳外,眺望遠方。
可眼前的這一幕,卻讓他呆立在原地!
隻見一道車水馬龍,綿延成線,足足盤亙了幾十裏路,宛如大軍一般,陣列前行!
如果不是領頭的馬車,打著“楊”的旗號,燕帝還以為是敵國派兵攻打他們燕國了!
“陛下!恐怕有詐啊!”
“楊束既然被秦妙善通緝,理應偷偷摸摸逃到我燕國來才對,怎麽會如此明目張膽,帶著這麽多人一塊來?”
“說不定是打算賺開咱的城門,意欲發動戰爭啊!”
群臣十分惶恐。
他們早就已經被楊束給打怕了,而今看到楊束帶著如此多人前來燕國邊關,焉有不懼之理?
“慌什麽?你們沒看到這些車駕都拖家帶口嗎?甚至還有不少婦孺老幼,怎麽可能是來打仗的?”
“勿要多言,備好三牲五畜,隨我一同迎接楊束!”
燕帝也不坐馬車,在幾名太監的攙扶下徒步而行,直至來到楊束的馬車前。
紅霓先從馬車上走了下來,眼眶泛紅地看著自家父皇。
她離開燕國也有幾年的時間了,想不到父皇已然蒼老至這般模樣。
可沒想到,燕帝開口的第一句話竟不是關心她,而是急切地詢問道:
“楊師可在?”
隻見一位麵色蒼白,神情俊朗的男子,走下了馬車。
他笑著朝燕帝拱了拱手。
“陛下,當不得您一句楊師。”
“承蒙陛下在此久候,奈何秦國之中不少百姓願意隨我一同前來,拖家帶口之下,路上行程難免耽擱了許久。還請陛下勿怪。”
楊束向他解釋道。
燕帝和群臣,這才反應過來馬車後跟著的長長隊伍是怎麽回事。
他們一臉欽佩地看著楊束。
天下竟有人能得民心到這種地步,足以見得楊束在大秦之中多行仁政,早已博得百姓的認可!
“備三牲,奏鍾鼓,迎楊師!”
燕帝一臉興奮地說道。
“吾等參見楊師!”
百官俯首!
楊束的心都在顫抖。
王尚書忠貞為國酬,曆經大秦三朝帝王,輔佐金鑾四十餘載。
放在任何一個國,都是帝王需降階相迎的人。
楊束與之共事多年,深知其為人。
從不以資曆壓人,更不以身貴為惡。
若說天底下有一等一的好人、善人,王尚書定然名列其間。
楊束接過紅霓遞過來的手絹,擦去嘴角鮮血,心口卻還在隱隱作痛,難以自持。
“老師,那昏君已然瘋魔了!咱們馬上就要到燕國地界,去了燕國,我父皇一定會降階相迎。”
“你我師徒二人**,定可為王尚書複仇!”
盡管秦妙善的昏聵之舉,對燕國而言乃是天大的好事。
可看到楊束一副悲痛欲絕之狀,紅霓忍不住心痛起來。
老師到底是為王尚書之死而悲戚憤怒,還是為秦妙善的昏聵而神傷?
抑或是二者兼有?
“莫非,老師心中還是惦念著秦妙善嗎?”
紅霓輕咬嘴唇,嫉妒、不甘、委屈,種種情緒,一一湧上心頭。
聽得此言,楊束愣了一下。
自己到底為何激動吐血?
他閉上眼睛,思慮良久。
“或許,王尚書之死乃是奸相李國忠進獻讒言所致。秦妙善終究還是太過偏頗,喜聽一家之言。”
紅霓歎了口氣。
她就知道,楊束肯定還對秦妙善心存希望。
明明如此聰明的一人,怎麽在麵對秦妙善的時候,反而沒了主意呢?
“此事真相如何,日後老師自然清楚。但那昏君對老師的通緝,可是做不得假的。”
“老師或許還記得與她相識於微末的情誼,但那昏君可從來都沒有記得老師的功勞!您,不該對她有太多奢望的。”
紅霓說完之後,馬車裏便陷入久久的沉默。
紅霓都能看出來的道理,楊束如何不知?
可,這麽多年的感情,總不是說割舍就割舍的。
燕都,薊京。
老燕帝看著女兒送回來的密信,渾濁的目光頓時變得清明起來。
“起駕!起駕!朕要去朔州!去邊境!”
群臣惶恐俯首。
“陛下!您年事已高,龍體欠安,正是安心在皇宮之中養病之際,怎能輕動?”
“不知陛下有何事,竟需親而往之?”
“臣等雖不器,願為陛下奔走!”
燕帝因情緒過於激動而麵露酡紅之色,如同醉酒般,猛烈咳了幾聲。
但他目光爍爍,神采卓絕!
“楊束被秦妙善下令通緝追殺,君臣決裂,而今已在紅霓的帶領下,不日便可投奔我燕國避難!”
“此等天降救國之臣,曠古王佐之才,如非朕親臨迎接,豈不是讓我燕國背上一個不尊人才的罵名?”
“讓你們替朕相迎?誰又可代表朕?是那幾個不成器的孽子,還是你們滿朝袞袞諸公?”
此話一出,站在最前列的大皇子臉色憤懣。
卻又不敢反駁。
燕帝膝下子嗣,雖性格敦厚溫良,卻沒有一個可用之材,這才讓年紀輕輕的紅霓領兵出戰。
後來紅霓拜楊束為師,燕秦兩國雖少了戰爭,但每年卻需要繳納大量的“歲幣”,換取和平。
燕帝本指望著紅霓學成歸來,帶領燕國再次走向富強的,沒想到紅霓反倒給自己請來了一尊大神!
群臣心頭巨震!
前些年,大秦和大燕之間戰爭無休,燕國群臣都被楊束給徹底打服了!
若是此等猛人原以為大燕效力,相信用不了幾年,大燕便可朝著七國魁首的位置伸伸手了!
“臣等這就去準備車架!”
“陛下,以何禮相迎?可需要準備三牲?百官要跟您同去嗎?”
看著群臣們著急忙慌的樣子,燕帝捋著花白的胡子。
“準備好三牲五畜,以國君之禮相迎!百官隨朕同行!見了楊束之後皆稱楊師!”
“若將來紅霓即位成為大燕女帝,楊束者,天子之師也!爾等稱一聲楊師倒也不過分!”
當下,燕帝朝政也不管了,帶著朝堂百官朝著朔州進發,儀仗隊、侍從,連綿數十裏!
可惜他們來得還是有些太早了,到了朔州之後才得知,楊束得在第二天才能抵達。
燕帝倒也不著急,安排人直接在邊境線上了搭建了行帳,在帳中苦等一夜!
翌日清晨。
遠處突然傳來了陣陣馬蹄聲。
燕帝急忙步履蹣跚地走出帳外,眺望遠方。
可眼前的這一幕,卻讓他呆立在原地!
隻見一道車水馬龍,綿延成線,足足盤亙了幾十裏路,宛如大軍一般,陣列前行!
如果不是領頭的馬車,打著“楊”的旗號,燕帝還以為是敵國派兵攻打他們燕國了!
“陛下!恐怕有詐啊!”
“楊束既然被秦妙善通緝,理應偷偷摸摸逃到我燕國來才對,怎麽會如此明目張膽,帶著這麽多人一塊來?”
“說不定是打算賺開咱的城門,意欲發動戰爭啊!”
群臣十分惶恐。
他們早就已經被楊束給打怕了,而今看到楊束帶著如此多人前來燕國邊關,焉有不懼之理?
“慌什麽?你們沒看到這些車駕都拖家帶口嗎?甚至還有不少婦孺老幼,怎麽可能是來打仗的?”
“勿要多言,備好三牲五畜,隨我一同迎接楊束!”
燕帝也不坐馬車,在幾名太監的攙扶下徒步而行,直至來到楊束的馬車前。
紅霓先從馬車上走了下來,眼眶泛紅地看著自家父皇。
她離開燕國也有幾年的時間了,想不到父皇已然蒼老至這般模樣。
可沒想到,燕帝開口的第一句話竟不是關心她,而是急切地詢問道:
“楊師可在?”
隻見一位麵色蒼白,神情俊朗的男子,走下了馬車。
他笑著朝燕帝拱了拱手。
“陛下,當不得您一句楊師。”
“承蒙陛下在此久候,奈何秦國之中不少百姓願意隨我一同前來,拖家帶口之下,路上行程難免耽擱了許久。還請陛下勿怪。”
楊束向他解釋道。
燕帝和群臣,這才反應過來馬車後跟著的長長隊伍是怎麽回事。
他們一臉欽佩地看著楊束。
天下竟有人能得民心到這種地步,足以見得楊束在大秦之中多行仁政,早已博得百姓的認可!
“備三牲,奏鍾鼓,迎楊師!”
燕帝一臉興奮地說道。
“吾等參見楊師!”
百官俯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