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麽說,王還是逃避了一下午,這一下午的放鬆,讓他的思路也清晰了起來,他想讓那位宮女侍寢,但卻告知查無此人。
那種神神秘秘的感覺,真叫人抓心撓肝,貴為天下主宰的王,居然也有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
又是一個清晨,你一心想要逃避的東西,越是會向狗皮膏藥一樣,緊緊粘合著你,怎麽也甩不拖。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宦官淒厲的聲音,再次開啟了一天的煩惱。
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都不願提起昨日王朝的傷疤。
“國相你就沒有什麽要說的嗎?”
沈恪上前行禮,這些事的確需要他先開口:
“如今天下的大事隻有兩件,一是恢複國內糧食穩定民心,這事急不得的,要等時節春種秋收,二是……二是金鎖鎮和祝融上還請大王定奪。”
王輕輕皺眉:
“此事寡人已有考慮,金鎖鎮就由晨曦去看看什麽情況。至於祝融山,還請國相多為寡人操心了”
此話一出,劉常仁立刻反對:
“大王此事慎重啊,國相切不可離朝啊,自古哪有一國之相離朝為使的?請大王收回成命,臣願意替國相。”他是剩下的唯一老臣了,雖然坎坷,也曾投下赤王後腳下,也曾到處投機取巧,但是也掩蓋不住他對天下的關心。
誰也沒有注意到,大王臉上陰晴不定的臉色。(好啊,國相果然厲害,這短短幾日,就將朝臣收服,看來這王朝的病炤不在江湖,而在廟堂啊。)
“多謝劉大人美意,但是我雖為國相,卻無半點政治基礎,大王這樣坐是我自己上奏所請,多謝大王恩準。”沈恪為相,目的是非常明確的,他才不喜歡整日待在朝堂之上,他要的就是以國相之名遊曆天下。至於民間疾苦,至於天下大事與他又有多少關係?
大王本就不喜歡沈恪,以他為相,隻不過是登基之前的利用罷了,既然他也不想留在朝堂,這還真是兩全其美,各取所需。
“大王,還請重新考慮,國相不在朝百官之事何人處理?今後國相還朝,他的位置豈不是尷尬無比,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沒等大王說話,沈恪趕緊上前,這一刻他知道劉常仁是一心為了他好,真不知道這突如其來的關心是好是壞:
“哎,大人不必多言,我去意已定,大王我這就辭去這國相之職!”
大王趕緊從王座上走了下來,輕輕扶住沈恪,這一刻,倒是多了幾分對這個人的欣賞 :
“國相當真是大仁大義,寡人甚是感動,你就放心的去吧,朝堂之事寡人自有主張”
“為了天下不被拖入戰火,為了大王安心,臣萬義不容辭”
好一出各懷鬼胎的君臣大戲,令在場的人無不感動,還有就是這個國相走了留給他們的空間也就更大了。
“傳我召命,設立左右國相,沈恪為封為左國相,劉常仁次之,封右國相。”
“臣謝恩”
大王回到王座,這一切都在他的手掌之中:
“沈愛卿,祝融山就托付給你了。劉愛卿,這朝中之事就拜托你了”
“臣謝大王恩,萬死不辭”
“好!卿等各司其職,為這天下蒼生,為這江山永固”
“大王萬年,大王萬年”
好一副君臣同心的大好局麵,平靜的河流之下,誰能猜到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吃人漩渦?
夜晚一個心懷不安的人在庭院中徘徊,他就是公子晨曦,他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了朝堂之上。
今天接到了讓他前往金鎖鎮的王召,這樣微妙的時刻,這樣的命令真是耐人尋味。
天下皆知,公子晨曦和段錦的關係,那可是十分親密的。
當初段錦有逼宮之心時,提出來的世子繼承人,正是他公子晨曦。這一去,朝中的悠悠之筆絕對放他不過。
如今新王登基,當年的事情怕不是要清算了,難道自己的哥哥已經有了臥榻之側的危機感?
想一想都叫人背後冷汗直流,也不好稱病不去,那樣做雖然能最大限度的撇清與段錦的關係,但是這是王給他的第一道召命,他若是違抗,結果可能會比他想象的要糟糕許多。
去也是愁,不去也是愁,這可怎麽辦呐?
深夜的孤獨誰才能體會,伴君伴虎的悲哀,又說給誰來聽?
沈恪卻是同他完全不同的心態,以國相之名離朝,才是他計劃的第一步。
管事站在一旁,他忍不住好奇的問:
“大人呐,您這一去,朝中定然是風雲變幻,到時候您再回來,可怎麽立足?”
沈恪不慌不忙地收拾著自己的東西,他微微一笑:
“你不在朝堂之中,自然不知道朝堂之險,眾臣對我的相位一直都是耿耿於懷的,他們表麵上臣服恭順,但是背地裏不知道有多少劍戟早已對準了我的後心。”
“大人貴為國相,還怕他們的小動作不成,國相之尊貴,可是他們這些螻蟻可以覬覦的?”
“哈哈哈,他們僅靠他們的力量自然是傷不了我半分的。但是你別忘了,我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殺我隻要那一人就足夠了。”
“您說的是大王嗎?您現在正是如日中天之時,他又怎麽會對您動殺心?”
“你可知民間有一句諺語,叫做:大紅之日就是大悲之時。說的是那打鳴的公雞,它的雞冠最紅的時候,也就是最好吃的時候,這就意味著它死期將至。別看現在的朝堂一副君君臣臣的樣子,倘若真的有一天我在河邊濕了鞋,那大王對我的狠毒,一定會超越所有人。”
管事聽完,早已汗流浹背,佩服地五體投地,都說是國相門童半個官,相比沈恪如此眼光,真叫他望塵莫及。
兩支豪華的儀仗隊伍出發了,一支向西,一支向南。
晨曦坐在顛簸的馬車之中,忍不住往來時的方向張望,他對自己渺茫的前途很是擔心,怕這一切都是自己同父異母親哥哥借刀殺人的伎倆。
自己到了金鎖鎮,可不就是給段錦燥熱的心火上澆油嗎?到時候他的手裏有了先王的血脈,他還指不定會做出什麽僭越之事,到時候王在召集天下兵馬,自己這大不敬之罪也就坐實了。
那種神神秘秘的感覺,真叫人抓心撓肝,貴為天下主宰的王,居然也有自己想要而得不到的東西。
又是一個清晨,你一心想要逃避的東西,越是會向狗皮膏藥一樣,緊緊粘合著你,怎麽也甩不拖。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宦官淒厲的聲音,再次開啟了一天的煩惱。
文武百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都不願提起昨日王朝的傷疤。
“國相你就沒有什麽要說的嗎?”
沈恪上前行禮,這些事的確需要他先開口:
“如今天下的大事隻有兩件,一是恢複國內糧食穩定民心,這事急不得的,要等時節春種秋收,二是……二是金鎖鎮和祝融上還請大王定奪。”
王輕輕皺眉:
“此事寡人已有考慮,金鎖鎮就由晨曦去看看什麽情況。至於祝融山,還請國相多為寡人操心了”
此話一出,劉常仁立刻反對:
“大王此事慎重啊,國相切不可離朝啊,自古哪有一國之相離朝為使的?請大王收回成命,臣願意替國相。”他是剩下的唯一老臣了,雖然坎坷,也曾投下赤王後腳下,也曾到處投機取巧,但是也掩蓋不住他對天下的關心。
誰也沒有注意到,大王臉上陰晴不定的臉色。(好啊,國相果然厲害,這短短幾日,就將朝臣收服,看來這王朝的病炤不在江湖,而在廟堂啊。)
“多謝劉大人美意,但是我雖為國相,卻無半點政治基礎,大王這樣坐是我自己上奏所請,多謝大王恩準。”沈恪為相,目的是非常明確的,他才不喜歡整日待在朝堂之上,他要的就是以國相之名遊曆天下。至於民間疾苦,至於天下大事與他又有多少關係?
大王本就不喜歡沈恪,以他為相,隻不過是登基之前的利用罷了,既然他也不想留在朝堂,這還真是兩全其美,各取所需。
“大王,還請重新考慮,國相不在朝百官之事何人處理?今後國相還朝,他的位置豈不是尷尬無比,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沒等大王說話,沈恪趕緊上前,這一刻他知道劉常仁是一心為了他好,真不知道這突如其來的關心是好是壞:
“哎,大人不必多言,我去意已定,大王我這就辭去這國相之職!”
大王趕緊從王座上走了下來,輕輕扶住沈恪,這一刻,倒是多了幾分對這個人的欣賞 :
“國相當真是大仁大義,寡人甚是感動,你就放心的去吧,朝堂之事寡人自有主張”
“為了天下不被拖入戰火,為了大王安心,臣萬義不容辭”
好一出各懷鬼胎的君臣大戲,令在場的人無不感動,還有就是這個國相走了留給他們的空間也就更大了。
“傳我召命,設立左右國相,沈恪為封為左國相,劉常仁次之,封右國相。”
“臣謝恩”
大王回到王座,這一切都在他的手掌之中:
“沈愛卿,祝融山就托付給你了。劉愛卿,這朝中之事就拜托你了”
“臣謝大王恩,萬死不辭”
“好!卿等各司其職,為這天下蒼生,為這江山永固”
“大王萬年,大王萬年”
好一副君臣同心的大好局麵,平靜的河流之下,誰能猜到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吃人漩渦?
夜晚一個心懷不安的人在庭院中徘徊,他就是公子晨曦,他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了朝堂之上。
今天接到了讓他前往金鎖鎮的王召,這樣微妙的時刻,這樣的命令真是耐人尋味。
天下皆知,公子晨曦和段錦的關係,那可是十分親密的。
當初段錦有逼宮之心時,提出來的世子繼承人,正是他公子晨曦。這一去,朝中的悠悠之筆絕對放他不過。
如今新王登基,當年的事情怕不是要清算了,難道自己的哥哥已經有了臥榻之側的危機感?
想一想都叫人背後冷汗直流,也不好稱病不去,那樣做雖然能最大限度的撇清與段錦的關係,但是這是王給他的第一道召命,他若是違抗,結果可能會比他想象的要糟糕許多。
去也是愁,不去也是愁,這可怎麽辦呐?
深夜的孤獨誰才能體會,伴君伴虎的悲哀,又說給誰來聽?
沈恪卻是同他完全不同的心態,以國相之名離朝,才是他計劃的第一步。
管事站在一旁,他忍不住好奇的問:
“大人呐,您這一去,朝中定然是風雲變幻,到時候您再回來,可怎麽立足?”
沈恪不慌不忙地收拾著自己的東西,他微微一笑:
“你不在朝堂之中,自然不知道朝堂之險,眾臣對我的相位一直都是耿耿於懷的,他們表麵上臣服恭順,但是背地裏不知道有多少劍戟早已對準了我的後心。”
“大人貴為國相,還怕他們的小動作不成,國相之尊貴,可是他們這些螻蟻可以覬覦的?”
“哈哈哈,他們僅靠他們的力量自然是傷不了我半分的。但是你別忘了,我雖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殺我隻要那一人就足夠了。”
“您說的是大王嗎?您現在正是如日中天之時,他又怎麽會對您動殺心?”
“你可知民間有一句諺語,叫做:大紅之日就是大悲之時。說的是那打鳴的公雞,它的雞冠最紅的時候,也就是最好吃的時候,這就意味著它死期將至。別看現在的朝堂一副君君臣臣的樣子,倘若真的有一天我在河邊濕了鞋,那大王對我的狠毒,一定會超越所有人。”
管事聽完,早已汗流浹背,佩服地五體投地,都說是國相門童半個官,相比沈恪如此眼光,真叫他望塵莫及。
兩支豪華的儀仗隊伍出發了,一支向西,一支向南。
晨曦坐在顛簸的馬車之中,忍不住往來時的方向張望,他對自己渺茫的前途很是擔心,怕這一切都是自己同父異母親哥哥借刀殺人的伎倆。
自己到了金鎖鎮,可不就是給段錦燥熱的心火上澆油嗎?到時候他的手裏有了先王的血脈,他還指不定會做出什麽僭越之事,到時候王在召集天下兵馬,自己這大不敬之罪也就坐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