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天庭靈山風雲詭(三)
西遊:旃檀大聖金蟬王 作者:與謬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話一出,整座大雷音寺內一片寂靜。
諸佛菩薩,無邊羅漢,盡皆是一片茫然與疑惑。
高台蓮座上的如來佛祖,聞言也微微一愣。
明明佛門的所有計劃,都被他這個取經人給攪亂了。
好好的佛門法會,硬是演變成了一場三教九流同台登場,不分主次的“大團圓”。
何來大勢已成,佛門將興一說?
雖然心有疑惑,但眼前的僧人畢竟是一段影像,所以他們也隻能耐著心繼續聽下去。
之後,這位玄奘法師一番高談闊論。
大雷音寺中,除了觀音以外的諸佛菩薩,都聽得是啞口無言、心中冒火,卻又如鯁在喉。
神色複雜,千言萬語匯聚在舌尖,卻硬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似乎渾身上下都爬滿了跳蚤,但想要去抓時,卻又偏偏感覺不知該從哪下手。
從佛學造詣的角度講。
這位玄奘法師的一番言論,真可謂是出口成章、引經據典、條理清晰分明。
似乎唯有將傳至南瞻部洲的所有佛經,盡數研讀透徹者,才能組織出這樣完美的話術。
從信仰的虔誠度上講。
玄奘字字句句不離佛門中,眾生平等、慈悲為本的理念。
將天下一切眾生,無論根基深淺、天賦高低、信仰理念如何,皆視為親密無間的同修。
仿佛在他的眼中,無論佛門道庭、人族妖類,這世間眾生就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仿佛在他的信仰中,這佛門就真的是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纖塵,清淨無瑕的純美白蓮花。
天真的愚蠢。
愚蠢到,又仿佛深藏著某種無法理解,遊離在蒙昧與智慧之間的覺悟。
恐怕唯有那整日好吃好喝供著,隻知道在寺中念經參禪。
對世俗人間,對三界紛亂,對各大仙佛勢力之間,數千萬年的糾葛,完全一無所知的傻子,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這樣的人,他的內心已經站在了旁人無法企及的道德巔峰之上。
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除了殘酷、冰冷、絕望的現實拷打外,任何書中、口中的道理,都奈何他不得。
大雷音寺的諸佛菩薩聽後,皆是無法反駁,隻能在心裏不住的鄙夷、不住的冷笑。
是啊,也隻有懷著這樣愚蠢天真想法的人,才能在撞了大運氣的情況下,搞出那場“九龍感天會”吧。
回想起來,這位玄奘法師在離開金山寺,入世修行的那十多年裏。
他就仗著取經人的身份沒人敢動他,無論佛門道門,一路要飯似的挨個拜訪過去。
看不過眼的就直接跟人家鬧翻,心性簡直就和小孩子沒什麽區別,純粹的愚昧至極。
等之後西行路一開,劫難登場,必然要給他點好果子嚐嚐……
待玄奘的影像消失後,諸佛菩薩靜默無言,唯有如來佛祖麵色不見悲喜,隻緩聲詢問觀音道。
“不知觀音尊者,如何評價我這二弟子,第十世轉世之人?”
隻一句話,雷音寶刹中的諸多視線,瞬間又重新匯聚到了觀音菩薩身上。
而此刻,這殿內諸佛菩薩再看觀音時,他們眼神之中的不滿與敵意已然消失,但鄙夷和輕蔑,卻更勝先前。
在他們眼中,如果說發生在長安城的那場,如同玩笑一般的“大團圓”法會,是玄奘這個奇葩僧人一手瞎攢出來的。
那麽全程關注,甚至主動參與其中的觀音菩薩。
一個經曆過封神大戰,見識過爾虞我詐的大羅金仙,怎麽也如此愚蠢?
“初衷單純天真,但從結果來看,卻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觀音菩薩無視了所有視線,從容回稟如來佛祖道。
“順應天道大勢,該我西方佛門大興於三界。
但與其強勢插手人間凡俗,引發道門、天庭忌憚,玄奘此舉反倒更為穩妥。
我佛真意若要傳遍三界、度盡眾生,需憑實力威嚇壓製,亦需緩緩影響、潤物無聲。
渭河龍王的草率之舉,已令天庭玉帝不喜。
道祖合於天道,洪荒三界眾生,皆在法眼注視之下,我等亦需謹慎行事。”
聽著觀音菩薩的敘述,大雷音寺內,一道道鄙夷輕蔑的視線,逐漸轉變為了深思與凝重。
好像的確是如此。
涇河龍王臨時毀約,拒絕繼續與佛門合作,用自己的死設局算計唐王李世民。
這是無法預料的意外情況。
而那渭河龍王得了佛門好處,策劃與武曲星君合作,密謀算計涇河龍王。
是他自己棋差一招,算計不成,反而落入絕境。
眼見勢已難成,這渭河龍王早該自覺主動,拿著涇河龍王的劇本,乖乖上剮龍台。
將佛門的計劃接著推進下去,這也是事先商量好的備用方案。
結果他又惜命,偏不願意去死,仍舊要垂死掙紮。
結果這下,還暴露了他與佛門的關係,將佛門置於尷尬境地。
此事後,天庭絕對會轉變原有方針,選擇靠近道門。
這是遇人不淑,正好選擇了渭河龍王這個豬隊友,結果被坑的體無完膚。
在這種情況下,調整原本的推進計劃,緩和佛門在天庭、道門眼中的強勢姿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正在大殿內的氣氛出現鬆動之時,觀音菩薩又拋出了一個結論。
“更何況,玄奘此舉雖然幼稚,但對我佛門興盛之計而言,也確實是利大於弊。”
大雷音寺中,短暫響起了一陣細碎的議論聲。
佛門這次布局接連失誤,幾乎是優勢盡喪,還直接得罪了天庭玉帝。
就算這個所謂的三界共主一沒實力、二無實權,但畢竟曾是那位存在的道童。
誰敢保證,他手裏沒有其他底牌?
一次被迫改變主動態勢,堪稱失敗至極,隻能事後服軟的計劃,也被觀音說成了利大於弊?
待騷動平息後,觀音菩薩才麵不改色的解釋道。
“此事雖有波折,但玄奘仍舊與唐王結為異姓兄弟,並且奉命踏上了西行之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並未受影響。
其次,關於龍族之事。天庭失去了製約它們的剮龍台,但對龍族有莫大吸引力的化龍池,依舊在我們西天靈山。
百年內,也許龍族會在祖龍之魂的威懾下,願意與人族合作,但時間長了日後會如何,結果不言自明。”
聰明人從不相信大道理,但在真正的利益麵前,又有幾人能不動心?
佛門自封神之後,不斷積蓄力量,如今的靈山之上諸佛菩薩何其之多,誰不想多收幾條護法神龍,成為自己的助力?
若是日後龍族全麵倒向佛門……
想到這種情形,大殿內的氣氛都逐漸舒緩了下來,不少佛陀菩薩看向觀音時,目光都多了幾分讚許。
而觀音菩薩仍舊不理會周圍的目光,神色平淡而從容,望向如來佛祖行禮道。
“佛祖您應該也已察覺到了。此事之後,我佛門氣運不僅並未出現任何衰退跡象,反而蒸蒸日上更勝往昔。
長安城中,無論皇家還是民間,都開始興建佛寺、供奉佛龕,而這一風氣還在向整個大唐國土擴散。
或許,身負莫大氣運的取經人,反倒在誤打誤撞中,為佛門立下了大功績。”
觀音菩薩話音落下,大雷音寺中,一片暗流湧動的寧靜。
而高坐蓮台之上的如來佛祖,卻緩緩露出了一個似有深意的微笑。
……
下章預告:佛祖一笑,生死難料……
諸佛菩薩,無邊羅漢,盡皆是一片茫然與疑惑。
高台蓮座上的如來佛祖,聞言也微微一愣。
明明佛門的所有計劃,都被他這個取經人給攪亂了。
好好的佛門法會,硬是演變成了一場三教九流同台登場,不分主次的“大團圓”。
何來大勢已成,佛門將興一說?
雖然心有疑惑,但眼前的僧人畢竟是一段影像,所以他們也隻能耐著心繼續聽下去。
之後,這位玄奘法師一番高談闊論。
大雷音寺中,除了觀音以外的諸佛菩薩,都聽得是啞口無言、心中冒火,卻又如鯁在喉。
神色複雜,千言萬語匯聚在舌尖,卻硬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似乎渾身上下都爬滿了跳蚤,但想要去抓時,卻又偏偏感覺不知該從哪下手。
從佛學造詣的角度講。
這位玄奘法師的一番言論,真可謂是出口成章、引經據典、條理清晰分明。
似乎唯有將傳至南瞻部洲的所有佛經,盡數研讀透徹者,才能組織出這樣完美的話術。
從信仰的虔誠度上講。
玄奘字字句句不離佛門中,眾生平等、慈悲為本的理念。
將天下一切眾生,無論根基深淺、天賦高低、信仰理念如何,皆視為親密無間的同修。
仿佛在他的眼中,無論佛門道庭、人族妖類,這世間眾生就沒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仿佛在他的信仰中,這佛門就真的是那朵出淤泥而不染纖塵,清淨無瑕的純美白蓮花。
天真的愚蠢。
愚蠢到,又仿佛深藏著某種無法理解,遊離在蒙昧與智慧之間的覺悟。
恐怕唯有那整日好吃好喝供著,隻知道在寺中念經參禪。
對世俗人間,對三界紛亂,對各大仙佛勢力之間,數千萬年的糾葛,完全一無所知的傻子,才能說出這樣的話。
這樣的人,他的內心已經站在了旁人無法企及的道德巔峰之上。
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除了殘酷、冰冷、絕望的現實拷打外,任何書中、口中的道理,都奈何他不得。
大雷音寺的諸佛菩薩聽後,皆是無法反駁,隻能在心裏不住的鄙夷、不住的冷笑。
是啊,也隻有懷著這樣愚蠢天真想法的人,才能在撞了大運氣的情況下,搞出那場“九龍感天會”吧。
回想起來,這位玄奘法師在離開金山寺,入世修行的那十多年裏。
他就仗著取經人的身份沒人敢動他,無論佛門道門,一路要飯似的挨個拜訪過去。
看不過眼的就直接跟人家鬧翻,心性簡直就和小孩子沒什麽區別,純粹的愚昧至極。
等之後西行路一開,劫難登場,必然要給他點好果子嚐嚐……
待玄奘的影像消失後,諸佛菩薩靜默無言,唯有如來佛祖麵色不見悲喜,隻緩聲詢問觀音道。
“不知觀音尊者,如何評價我這二弟子,第十世轉世之人?”
隻一句話,雷音寶刹中的諸多視線,瞬間又重新匯聚到了觀音菩薩身上。
而此刻,這殿內諸佛菩薩再看觀音時,他們眼神之中的不滿與敵意已然消失,但鄙夷和輕蔑,卻更勝先前。
在他們眼中,如果說發生在長安城的那場,如同玩笑一般的“大團圓”法會,是玄奘這個奇葩僧人一手瞎攢出來的。
那麽全程關注,甚至主動參與其中的觀音菩薩。
一個經曆過封神大戰,見識過爾虞我詐的大羅金仙,怎麽也如此愚蠢?
“初衷單純天真,但從結果來看,卻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觀音菩薩無視了所有視線,從容回稟如來佛祖道。
“順應天道大勢,該我西方佛門大興於三界。
但與其強勢插手人間凡俗,引發道門、天庭忌憚,玄奘此舉反倒更為穩妥。
我佛真意若要傳遍三界、度盡眾生,需憑實力威嚇壓製,亦需緩緩影響、潤物無聲。
渭河龍王的草率之舉,已令天庭玉帝不喜。
道祖合於天道,洪荒三界眾生,皆在法眼注視之下,我等亦需謹慎行事。”
聽著觀音菩薩的敘述,大雷音寺內,一道道鄙夷輕蔑的視線,逐漸轉變為了深思與凝重。
好像的確是如此。
涇河龍王臨時毀約,拒絕繼續與佛門合作,用自己的死設局算計唐王李世民。
這是無法預料的意外情況。
而那渭河龍王得了佛門好處,策劃與武曲星君合作,密謀算計涇河龍王。
是他自己棋差一招,算計不成,反而落入絕境。
眼見勢已難成,這渭河龍王早該自覺主動,拿著涇河龍王的劇本,乖乖上剮龍台。
將佛門的計劃接著推進下去,這也是事先商量好的備用方案。
結果他又惜命,偏不願意去死,仍舊要垂死掙紮。
結果這下,還暴露了他與佛門的關係,將佛門置於尷尬境地。
此事後,天庭絕對會轉變原有方針,選擇靠近道門。
這是遇人不淑,正好選擇了渭河龍王這個豬隊友,結果被坑的體無完膚。
在這種情況下,調整原本的推進計劃,緩和佛門在天庭、道門眼中的強勢姿態,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正在大殿內的氣氛出現鬆動之時,觀音菩薩又拋出了一個結論。
“更何況,玄奘此舉雖然幼稚,但對我佛門興盛之計而言,也確實是利大於弊。”
大雷音寺中,短暫響起了一陣細碎的議論聲。
佛門這次布局接連失誤,幾乎是優勢盡喪,還直接得罪了天庭玉帝。
就算這個所謂的三界共主一沒實力、二無實權,但畢竟曾是那位存在的道童。
誰敢保證,他手裏沒有其他底牌?
一次被迫改變主動態勢,堪稱失敗至極,隻能事後服軟的計劃,也被觀音說成了利大於弊?
待騷動平息後,觀音菩薩才麵不改色的解釋道。
“此事雖有波折,但玄奘仍舊與唐王結為異姓兄弟,並且奉命踏上了西行之路,我們最重要的目標並未受影響。
其次,關於龍族之事。天庭失去了製約它們的剮龍台,但對龍族有莫大吸引力的化龍池,依舊在我們西天靈山。
百年內,也許龍族會在祖龍之魂的威懾下,願意與人族合作,但時間長了日後會如何,結果不言自明。”
聰明人從不相信大道理,但在真正的利益麵前,又有幾人能不動心?
佛門自封神之後,不斷積蓄力量,如今的靈山之上諸佛菩薩何其之多,誰不想多收幾條護法神龍,成為自己的助力?
若是日後龍族全麵倒向佛門……
想到這種情形,大殿內的氣氛都逐漸舒緩了下來,不少佛陀菩薩看向觀音時,目光都多了幾分讚許。
而觀音菩薩仍舊不理會周圍的目光,神色平淡而從容,望向如來佛祖行禮道。
“佛祖您應該也已察覺到了。此事之後,我佛門氣運不僅並未出現任何衰退跡象,反而蒸蒸日上更勝往昔。
長安城中,無論皇家還是民間,都開始興建佛寺、供奉佛龕,而這一風氣還在向整個大唐國土擴散。
或許,身負莫大氣運的取經人,反倒在誤打誤撞中,為佛門立下了大功績。”
觀音菩薩話音落下,大雷音寺中,一片暗流湧動的寧靜。
而高坐蓮台之上的如來佛祖,卻緩緩露出了一個似有深意的微笑。
……
下章預告:佛祖一笑,生死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