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隻要坐就行了嗎?”
“隻要坐就行了。”
“那麽,那個叫盤珪還有正三的呢?”
“盤珪盡管是臨濟宗,卻厭惡公案。他認為就算絞盡腦汁想出石破天驚的解答也毫無益處。就算什麽都不做,佛還是佛。修習道元的我對這種想法感到親近,但對當時的臨濟和尚來說,應該是一種陌生的見解吧。不過盤珪偉大的地方,在於他連疑團——懷疑這件事都加以否定。”
“意思是不可以懷疑嗎?”
“不隻是禪,在佛教當中,懷疑是基本。懷疑自己是什麽人,懷疑何謂人類,打破這些疑問的時候,便能夠悟道。”
“悟道啊……”
不太懂。不過至少在警察這個行業裏,不懷疑就幹不下去。
“但是盤珪認為在無疑團之物上加諸疑團,將佛心代換為疑團是一種錯誤,加以否定。鈴木正三是曹洞的僧侶,卻責難開祖道元未達佛境界,斥責柔和敬虔無欲的僧侶們毫無霸氣,認為萎靡而死氣沉沉的悟道境地根本是瘋狂,是個勇猛果敢的禪師。”
“哦?小阪先生也是那樣嗎?”
“是啊。不過無論是盤珪、正三或是一休,他們若是活在現代,也會被眾人視為毒蛇猛獸,所以了稔師父會受到排斥,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吧。像常信師父就不認同正三,慈行師父也不認同盤珪。所以他們會和了稔師父合不來,也是沒有辦法的。”
“不過大西先生和每一位都處得不錯吧?”
“嗯,泰全老師基本上是五山係的禪風。若要說的話——雖然措詞或許不太恰當——無可無不可,即便受到批判,也逆來順受,就如同老師之名,泰然自若地持續自己的禪[注]。再加上可能是出於為人,老師不會做出樹敵的行動。不過不知為何,老師與常信師父似乎不太親近。”
註:“泰全”之名在日文中發音與“泰然”相同。
“他和桑田先生感情不好?”
“但也不到對立的地步。”
“這樣啊……”
山下思考。這表示就算桑田、和田都有殺害小阪的動機,但沒有殺害大西的強烈動機。但是小阪命案與大西命案極有可能是連環殺人。亦即應是同一人所為。那麽這兩個人有可能是共犯嗎?硬要說的話,桑田和大西比較處不來,所以兇手果然還是桑田吧。
例如說,大西掌握了某些能夠鎖定兇手的證據,所以才被殺人滅口。這種情形很有可能發生。
——那麽桑田為何要害怕?
如果那是裝出來的,兇手果然還是桑田。
他是不是佯裝自己是被害人,企圖將罪行推到和田頭上?和田也有殺害小阪的充足動機,所以若要嫁禍,和田是絕佳的人選。
——但是大西命案又如何?
和田與大西並無宿怨。
要把大西命案的罪嫌也栽嫁到沒有動機的和田身上,相當困難。
總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對。而且就算如此,桑田的模樣也太不對勁了。
——他是真的在害怕。
不管怎麽看,都是在害怕報復。
例如說,小阪命案是桑田與大西共謀的如何?大西先遭到報復,被殺害了。所以桑田害怕下一個將輪到自己。
——不對,大西與小阪頗要好。
那麽大西也不可能是共犯了。
顧此失彼,怎麽樣都沒辦法得出十全十美的解答。
“真是曖昧不清哪。中島先生,那個……小阪先生、大西先生、桑田先生這三者的共同點,果然還是很難找到嗎?”
佑賢閉目片刻,突然抬起岩石般的臉,想起來似的說了:“共同點……是有的。”
“有!是什麽?”
山下用力把臉探過去。
“不用把臉湊這麽近。在聽到你提起之前,貧僧完全沒有注意到,不過了稔師父、泰全老師、常信師父,這三個人都贊成這次帝大的腦波測定檢查。”
“腦波檢查贊成派……!”
——原來還有這種區分法啊。
這個結論不在山下的思考內。
採訪者與被採訪者同是一丘之貉,更別說採訪背後的科學調查對明慧寺有什麽樣的意義,山下連想都沒有想過。他從益田的報告中,大約知道一開始寺內似乎有反對科學調查的意見,卻完全沒有想過寺院會因此一分為二。
“關於這部分的事——接到腦波調查委託時的情形,可以詳細告訴我嗎?”
“一開始每個人都覺得愚蠢。事實上這的確是一件蠢事,貧僧現在依然這麽認為。貧僧並非瞧不起科學,科學很偉大,它可以讓鐵塊在空中飛,讓木箱表演淨琉璃,治癒治不好的病,這是很好的事。但這是兩碼事,與貧僧們無關。即便以科學解開坐禪的原理,發展出不打坐便能夠悟道的技術,也與禪無關。悉有佛性,萬物原本生來俱已領悟。所以坐禪並非為了悟道而坐,修行不是為了悟道而修行的。隻管打坐——吾等隻需打坐,隻要這樣就夠了。將坐禪視為悟道的手段,是外道之行徑。修行與悟道為修證一等,須為同等才行。那麽即便不經修行即知悟道之理,或不知悟道僅知修行之理,皆是徒然。”
“哦,是這樣的啊?”
隨口應應,山下根本不了解。
佑賢眉頭不動一下地說:“簡單明了地說,例如——你吃飯嗎?”
“當然吃啦,等一下還要承蒙貴寺招待。”
“若問為何要吃飯,你如何回答?”
“當然是因為肚子餓……不,是為了攝取營養吧。”
“沒錯,是為了攝取營養。那麽若是有了不吃飯即能夠攝取營養的機製,從明天開始就不必吃飯了,如何?”
“這不太好吧,會失去吃飯的樂趣。”
“那麽相反,若是為了滿足吃的樂趣,發明了不管怎麽吃都不會吸收營養的機製的話呢?”
“這也不好吧?不管怎麽吃都不能吸收營養的話,遲早會死的。”
“是吧,這些是不能夠個別而論的。但是科學這東西,卻使得它們能夠分離。”
“哦,是啊。原來是這樣啊……”
山下雖然姑且信服了,腦中卻忽地掠過一個疑問:這算是警方的偵訊嗎?
“唔,中島先生,你的想法我了解了。可是桑田先生的想法和你不同是吧?”
“非也,基本上應該相同。我想了稔師父和泰全老師也都一樣,隻是各有各的意圖。不管怎麽樣,第一個主動提出要接受調查的是常信師父。”
“為什麽?同樣認為科學沒有用的話,應該不會說出那種話來吧?”
“貧僧不甚明了,隻是常信師父非常熱心。常信師父的說法是:不是以科學來解釋禪,而是將科學納入禪當中。但貧僧不知他的真意為何。關於這一點,直接詢問本人就行了吧。可是慈行師父對此大加反對,暴跳如雷地反對。貧僧老實說,哪邊都無所謂,因此保持靜觀的態度,然而泰全老師卻突然贊同常信師父,接著了稔師父也贊成了。老師的真心貧僧無法忖度,但了稔師父的心情我稍微能夠了解。”
“隻要坐就行了。”
“那麽,那個叫盤珪還有正三的呢?”
“盤珪盡管是臨濟宗,卻厭惡公案。他認為就算絞盡腦汁想出石破天驚的解答也毫無益處。就算什麽都不做,佛還是佛。修習道元的我對這種想法感到親近,但對當時的臨濟和尚來說,應該是一種陌生的見解吧。不過盤珪偉大的地方,在於他連疑團——懷疑這件事都加以否定。”
“意思是不可以懷疑嗎?”
“不隻是禪,在佛教當中,懷疑是基本。懷疑自己是什麽人,懷疑何謂人類,打破這些疑問的時候,便能夠悟道。”
“悟道啊……”
不太懂。不過至少在警察這個行業裏,不懷疑就幹不下去。
“但是盤珪認為在無疑團之物上加諸疑團,將佛心代換為疑團是一種錯誤,加以否定。鈴木正三是曹洞的僧侶,卻責難開祖道元未達佛境界,斥責柔和敬虔無欲的僧侶們毫無霸氣,認為萎靡而死氣沉沉的悟道境地根本是瘋狂,是個勇猛果敢的禪師。”
“哦?小阪先生也是那樣嗎?”
“是啊。不過無論是盤珪、正三或是一休,他們若是活在現代,也會被眾人視為毒蛇猛獸,所以了稔師父會受到排斥,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吧。像常信師父就不認同正三,慈行師父也不認同盤珪。所以他們會和了稔師父合不來,也是沒有辦法的。”
“不過大西先生和每一位都處得不錯吧?”
“嗯,泰全老師基本上是五山係的禪風。若要說的話——雖然措詞或許不太恰當——無可無不可,即便受到批判,也逆來順受,就如同老師之名,泰然自若地持續自己的禪[注]。再加上可能是出於為人,老師不會做出樹敵的行動。不過不知為何,老師與常信師父似乎不太親近。”
註:“泰全”之名在日文中發音與“泰然”相同。
“他和桑田先生感情不好?”
“但也不到對立的地步。”
“這樣啊……”
山下思考。這表示就算桑田、和田都有殺害小阪的動機,但沒有殺害大西的強烈動機。但是小阪命案與大西命案極有可能是連環殺人。亦即應是同一人所為。那麽這兩個人有可能是共犯嗎?硬要說的話,桑田和大西比較處不來,所以兇手果然還是桑田吧。
例如說,大西掌握了某些能夠鎖定兇手的證據,所以才被殺人滅口。這種情形很有可能發生。
——那麽桑田為何要害怕?
如果那是裝出來的,兇手果然還是桑田。
他是不是佯裝自己是被害人,企圖將罪行推到和田頭上?和田也有殺害小阪的充足動機,所以若要嫁禍,和田是絕佳的人選。
——但是大西命案又如何?
和田與大西並無宿怨。
要把大西命案的罪嫌也栽嫁到沒有動機的和田身上,相當困難。
總覺得有什麽地方不對。而且就算如此,桑田的模樣也太不對勁了。
——他是真的在害怕。
不管怎麽看,都是在害怕報復。
例如說,小阪命案是桑田與大西共謀的如何?大西先遭到報復,被殺害了。所以桑田害怕下一個將輪到自己。
——不對,大西與小阪頗要好。
那麽大西也不可能是共犯了。
顧此失彼,怎麽樣都沒辦法得出十全十美的解答。
“真是曖昧不清哪。中島先生,那個……小阪先生、大西先生、桑田先生這三者的共同點,果然還是很難找到嗎?”
佑賢閉目片刻,突然抬起岩石般的臉,想起來似的說了:“共同點……是有的。”
“有!是什麽?”
山下用力把臉探過去。
“不用把臉湊這麽近。在聽到你提起之前,貧僧完全沒有注意到,不過了稔師父、泰全老師、常信師父,這三個人都贊成這次帝大的腦波測定檢查。”
“腦波檢查贊成派……!”
——原來還有這種區分法啊。
這個結論不在山下的思考內。
採訪者與被採訪者同是一丘之貉,更別說採訪背後的科學調查對明慧寺有什麽樣的意義,山下連想都沒有想過。他從益田的報告中,大約知道一開始寺內似乎有反對科學調查的意見,卻完全沒有想過寺院會因此一分為二。
“關於這部分的事——接到腦波調查委託時的情形,可以詳細告訴我嗎?”
“一開始每個人都覺得愚蠢。事實上這的確是一件蠢事,貧僧現在依然這麽認為。貧僧並非瞧不起科學,科學很偉大,它可以讓鐵塊在空中飛,讓木箱表演淨琉璃,治癒治不好的病,這是很好的事。但這是兩碼事,與貧僧們無關。即便以科學解開坐禪的原理,發展出不打坐便能夠悟道的技術,也與禪無關。悉有佛性,萬物原本生來俱已領悟。所以坐禪並非為了悟道而坐,修行不是為了悟道而修行的。隻管打坐——吾等隻需打坐,隻要這樣就夠了。將坐禪視為悟道的手段,是外道之行徑。修行與悟道為修證一等,須為同等才行。那麽即便不經修行即知悟道之理,或不知悟道僅知修行之理,皆是徒然。”
“哦,是這樣的啊?”
隨口應應,山下根本不了解。
佑賢眉頭不動一下地說:“簡單明了地說,例如——你吃飯嗎?”
“當然吃啦,等一下還要承蒙貴寺招待。”
“若問為何要吃飯,你如何回答?”
“當然是因為肚子餓……不,是為了攝取營養吧。”
“沒錯,是為了攝取營養。那麽若是有了不吃飯即能夠攝取營養的機製,從明天開始就不必吃飯了,如何?”
“這不太好吧,會失去吃飯的樂趣。”
“那麽相反,若是為了滿足吃的樂趣,發明了不管怎麽吃都不會吸收營養的機製的話呢?”
“這也不好吧?不管怎麽吃都不能吸收營養的話,遲早會死的。”
“是吧,這些是不能夠個別而論的。但是科學這東西,卻使得它們能夠分離。”
“哦,是啊。原來是這樣啊……”
山下雖然姑且信服了,腦中卻忽地掠過一個疑問:這算是警方的偵訊嗎?
“唔,中島先生,你的想法我了解了。可是桑田先生的想法和你不同是吧?”
“非也,基本上應該相同。我想了稔師父和泰全老師也都一樣,隻是各有各的意圖。不管怎麽樣,第一個主動提出要接受調查的是常信師父。”
“為什麽?同樣認為科學沒有用的話,應該不會說出那種話來吧?”
“貧僧不甚明了,隻是常信師父非常熱心。常信師父的說法是:不是以科學來解釋禪,而是將科學納入禪當中。但貧僧不知他的真意為何。關於這一點,直接詢問本人就行了吧。可是慈行師父對此大加反對,暴跳如雷地反對。貧僧老實說,哪邊都無所謂,因此保持靜觀的態度,然而泰全老師卻突然贊同常信師父,接著了稔師父也贊成了。老師的真心貧僧無法忖度,但了稔師父的心情我稍微能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