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我反芻過去涉入的事件。
事件中登場的多具屍體,有的時候被放置,有的時候被切割,有的時候遭斷首。回想起來,沒有任何一具屍體是普通的。在某種意義上,正因為不普通,它們作為一個人受到詛咒,作為一具屍骸受到祝福。每一具都不隻是單純的屍體。兇手或者犯罪的環境為了實現、維持或破壞他們所懷抱的妄想——那對他們來說是現實——屍體是必要而不可或缺之物。在他們的故事裏,那些除了是非死不可的屍體之外,什麽都不是。所以事件中的屍體全都是純粹的被害人。裏頭雖然也有連姓名、長相都不知道的屍體,但是他們在我心中是同質的,是特別的屍體。
而這次……
似乎哪裏不同。
我覺得就像敦子說的,這與個人的意誌或妄想似乎無關。無論小阪了稔走過什麽樣的人生、是個什麽樣的人,大西泰全擁有什麽樣的思想、是個擁有何種人格的僧侶,仿佛都毫無瓜葛……
就是這樣的事件。
是因為這個環境嗎?
這裏的確和我們居住的下界不同。
想要解開真相的刑警們看起來更接近小醜。比起這座寺院的所有僧侶都是嫌犯的謬論,這座山本身就是嫌犯的妄說更具有說服力。僧侶們——包括我們在內——都是被這座山攫住的俘虜。而這些俘虜仿佛正被某種超越人類智識的巨大意誌給一個個肅清……
或許真是如此。
——離不開這裏了。
泰全這麽說過。
——無法離開這裏。
——無法打開這座牢檻。
是牢檻。
這裏——這座山果然是座牢檻。
那麽為何、為何那兩個人會……
“我剛才想到了……”敦子的聲音打斷我的思考,“這會不會是比擬?”
“比擬?”
益田與今川有了反應。
“你說比擬,指的是把水說成酒、把醃蘿蔔想成煎蛋來吃的。像長屋賞花的那個?”
“是和歌和俳句[注]裏,把對象當做其他東西來表現的比擬嗎?”
註:和歌是指相對於漢詩,日本自古即有的三十一音定型詩歌。俳句則是以五、七、五音,共十七音形式的短詩。
益田以落語、今川以和歌俳句來理解。
“嗯,沒錯。”敦子說,“雖然我不知道這是在比擬些什麽……”
“比擬啊……”益田說,眼睛轉向天花板,“對了,我在偵探小說之類的讀過呢。是橫溝正史嗎?對了,那也是吊起屍體,加以裝飾的故事……”
益田好像不僅聽落語,也讀偵探小說。
“對,就像你說的,益田先生。我覺得惟有用這種角度去理解,才能夠找出這次事件的線索。不過這也隻是希望呢。”
“哦,向外尋找道理是嗎?——以我說出來的話而言,這還真是抽象。換句話說,意義不在於殺人,而是演出——這樣的話我稍微可以理解。換言之,殺害的動機是因為需要演出那個場景的屍體。”
亦即——被害人是誰都無所謂嗎?對兇手來說,殺人本身既沒有動機也沒有必然性,毋寧說創造那個奇怪的物體才是重點嗎?那麽我所感覺到的乖違,是起因於此嗎?
我覺得不是。
我覺得比擬這個看法應該是正確的。
但是為了比擬才有殺人這個說法——有待。商榷。
今川開口道:“那麽,泰全老師是被當成了作品嗎?我覺得不是。不,我希望不是。我……”
“怎麽了?”
“我覺得我受到的衝擊比各位更大,所以這並非冷靜的判斷,但……”
“衝擊更大?今川先生,這是什麽意思呢?啊,這麽說來,你昨天好像在泰全老師那裏又待了一下子呢。”
益田突然恢復了刑警口吻,質問今川。
今川一如既往,用遲緩而濕黏的語氣回答:“是的。昨天我有件事無論如何都想要請教老師,所以留下來了。然後我和老師談了一下,老師吩咐我隔天再去一次。”
“再去一次?”聽到這裏,益田倒吸了一口氣,“那麽今川先生,你今天也見到泰全老師了嗎?”
“是的,我見到了。”
“可是……泰全老師今天被殺了哪?”
“但是我見到老師了。老師吩咐我早課後,在早齋結束時過去,所以我在大約用餐結束的時間前往理致殿。”
“用餐結束後?所以你才會在採訪的時候不見人影嗎?”
一同採訪的人——除了今川以外的五人為了拍攝僧侶們的用膳情景,早餐吃得比較晚。那個時候今川已經準備好外出了,當大家再次出門採訪,中午回來的時候,他已經不在了。
“今川先生,你在理致殿待到幾點?”
“嗯,從六點半開始,三十分鍾左右。後來我一個人想了一會兒事情,八點半左右再次拜訪老師,但那時老師已經不在了。”
“那後來怎麽辦?午餐你也是和我們分開吃的吧?”
“是的。我回到這座內律殿之後,一直待在這裏。到了正午,英生為我送來午膳,但是各位沒有回來,所以我一個人先用,然後再去了理致殿一次。但是老師依然沒有回來,我怎麽樣都想見到老師,所以在寺院裏遊蕩,結果就……”
“發生了那場發現屍體的騷動?”
“是的,如此罷了。”
“什麽如此罷了,今川先生。”益田用力縮起尖細的下巴,“根據情況,你的證詞非常重要。說起來,你為什麽那麽想見到泰全老師呢?”
“嗯……”今川露出不可思議的表睛,“說來話長又像話短……”
“你不是想知道小阪了稔和你堂兄弟的關係才來到這裏的嗎?關於這件事,泰全老師那個時候不是已經把他知道的全都告訴你了?我們也都聽到了。除此之外,你還想知道什麽?”
“嗯,是關於悟道——不對,是關於藝術——也不對呢。對了,是關於化為語言就會溜掉的事物。”
“什麽?”
這麽說來,昨天泰全也對今川說了。
——你已經明白了。
——若是想用語言說出來,它就會溜走了。
那是在說什麽來著?記得是在討論藝術什麽的。這麽說來,今川那個時候似乎深有所感。
今川慢吞吞地說道:“我出生在藝術家的家族。”
“藝術家?”
“但實際上是工匠的家族。”
“工匠?”
“而這兩者是相同的,思考這種事本身……啊,我還是沒辦法清楚地說明。”
我反芻過去涉入的事件。
事件中登場的多具屍體,有的時候被放置,有的時候被切割,有的時候遭斷首。回想起來,沒有任何一具屍體是普通的。在某種意義上,正因為不普通,它們作為一個人受到詛咒,作為一具屍骸受到祝福。每一具都不隻是單純的屍體。兇手或者犯罪的環境為了實現、維持或破壞他們所懷抱的妄想——那對他們來說是現實——屍體是必要而不可或缺之物。在他們的故事裏,那些除了是非死不可的屍體之外,什麽都不是。所以事件中的屍體全都是純粹的被害人。裏頭雖然也有連姓名、長相都不知道的屍體,但是他們在我心中是同質的,是特別的屍體。
而這次……
似乎哪裏不同。
我覺得就像敦子說的,這與個人的意誌或妄想似乎無關。無論小阪了稔走過什麽樣的人生、是個什麽樣的人,大西泰全擁有什麽樣的思想、是個擁有何種人格的僧侶,仿佛都毫無瓜葛……
就是這樣的事件。
是因為這個環境嗎?
這裏的確和我們居住的下界不同。
想要解開真相的刑警們看起來更接近小醜。比起這座寺院的所有僧侶都是嫌犯的謬論,這座山本身就是嫌犯的妄說更具有說服力。僧侶們——包括我們在內——都是被這座山攫住的俘虜。而這些俘虜仿佛正被某種超越人類智識的巨大意誌給一個個肅清……
或許真是如此。
——離不開這裏了。
泰全這麽說過。
——無法離開這裏。
——無法打開這座牢檻。
是牢檻。
這裏——這座山果然是座牢檻。
那麽為何、為何那兩個人會……
“我剛才想到了……”敦子的聲音打斷我的思考,“這會不會是比擬?”
“比擬?”
益田與今川有了反應。
“你說比擬,指的是把水說成酒、把醃蘿蔔想成煎蛋來吃的。像長屋賞花的那個?”
“是和歌和俳句[注]裏,把對象當做其他東西來表現的比擬嗎?”
註:和歌是指相對於漢詩,日本自古即有的三十一音定型詩歌。俳句則是以五、七、五音,共十七音形式的短詩。
益田以落語、今川以和歌俳句來理解。
“嗯,沒錯。”敦子說,“雖然我不知道這是在比擬些什麽……”
“比擬啊……”益田說,眼睛轉向天花板,“對了,我在偵探小說之類的讀過呢。是橫溝正史嗎?對了,那也是吊起屍體,加以裝飾的故事……”
益田好像不僅聽落語,也讀偵探小說。
“對,就像你說的,益田先生。我覺得惟有用這種角度去理解,才能夠找出這次事件的線索。不過這也隻是希望呢。”
“哦,向外尋找道理是嗎?——以我說出來的話而言,這還真是抽象。換句話說,意義不在於殺人,而是演出——這樣的話我稍微可以理解。換言之,殺害的動機是因為需要演出那個場景的屍體。”
亦即——被害人是誰都無所謂嗎?對兇手來說,殺人本身既沒有動機也沒有必然性,毋寧說創造那個奇怪的物體才是重點嗎?那麽我所感覺到的乖違,是起因於此嗎?
我覺得不是。
我覺得比擬這個看法應該是正確的。
但是為了比擬才有殺人這個說法——有待。商榷。
今川開口道:“那麽,泰全老師是被當成了作品嗎?我覺得不是。不,我希望不是。我……”
“怎麽了?”
“我覺得我受到的衝擊比各位更大,所以這並非冷靜的判斷,但……”
“衝擊更大?今川先生,這是什麽意思呢?啊,這麽說來,你昨天好像在泰全老師那裏又待了一下子呢。”
益田突然恢復了刑警口吻,質問今川。
今川一如既往,用遲緩而濕黏的語氣回答:“是的。昨天我有件事無論如何都想要請教老師,所以留下來了。然後我和老師談了一下,老師吩咐我隔天再去一次。”
“再去一次?”聽到這裏,益田倒吸了一口氣,“那麽今川先生,你今天也見到泰全老師了嗎?”
“是的,我見到了。”
“可是……泰全老師今天被殺了哪?”
“但是我見到老師了。老師吩咐我早課後,在早齋結束時過去,所以我在大約用餐結束的時間前往理致殿。”
“用餐結束後?所以你才會在採訪的時候不見人影嗎?”
一同採訪的人——除了今川以外的五人為了拍攝僧侶們的用膳情景,早餐吃得比較晚。那個時候今川已經準備好外出了,當大家再次出門採訪,中午回來的時候,他已經不在了。
“今川先生,你在理致殿待到幾點?”
“嗯,從六點半開始,三十分鍾左右。後來我一個人想了一會兒事情,八點半左右再次拜訪老師,但那時老師已經不在了。”
“那後來怎麽辦?午餐你也是和我們分開吃的吧?”
“是的。我回到這座內律殿之後,一直待在這裏。到了正午,英生為我送來午膳,但是各位沒有回來,所以我一個人先用,然後再去了理致殿一次。但是老師依然沒有回來,我怎麽樣都想見到老師,所以在寺院裏遊蕩,結果就……”
“發生了那場發現屍體的騷動?”
“是的,如此罷了。”
“什麽如此罷了,今川先生。”益田用力縮起尖細的下巴,“根據情況,你的證詞非常重要。說起來,你為什麽那麽想見到泰全老師呢?”
“嗯……”今川露出不可思議的表睛,“說來話長又像話短……”
“你不是想知道小阪了稔和你堂兄弟的關係才來到這裏的嗎?關於這件事,泰全老師那個時候不是已經把他知道的全都告訴你了?我們也都聽到了。除此之外,你還想知道什麽?”
“嗯,是關於悟道——不對,是關於藝術——也不對呢。對了,是關於化為語言就會溜掉的事物。”
“什麽?”
這麽說來,昨天泰全也對今川說了。
——你已經明白了。
——若是想用語言說出來,它就會溜走了。
那是在說什麽來著?記得是在討論藝術什麽的。這麽說來,今川那個時候似乎深有所感。
今川慢吞吞地說道:“我出生在藝術家的家族。”
“藝術家?”
“但實際上是工匠的家族。”
“工匠?”
“而這兩者是相同的,思考這種事本身……啊,我還是沒辦法清楚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