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寺並無檀家信徒。”
“沒有檀家?”
“是的,沒有。”
“那麽寺院應該沒辦法經營下去吧?”益田說道。
今川接著問:“我聽仙石樓的人說,戰前這裏有許多信徒……”
“呃,戰前的事貧僧並不清楚。”英生歉疚地說。
的確就像益田說的,若是沒有檀家信徒,寺院是不可能維持得下去的。
我在前些日子偶然有機會得知一座沒有檀家的寺院,但是那裏並不是什麽正經地方。盂蘭盆時節不拜訪檀家、不經營墓地、不為人舉行葬禮的和尚,似乎全都被視為不正常。
可是關於這一點,回到根本來看,也是件相當奇妙的事。仔細想想,僧侶原本就是求道者,與世俗隔絕是理所當然之事。
若是純粹地潛心修行佛道,會與社會疏遠也是無可奈何吧。然而這樣的人在現代卻往往被視為不正常。隻有能夠在社會中與世俗共存的求道者,才會被當做正常。
換言之,在現代若與世俗完全隔離,就無法求道。將它視為矛盾或當然,因人而異,但將寺院與經營這兩個原本格格不入的詞結合成一個詞,而且滿不在乎地加以使用的我們,仔細想想或許才是不正常的。
山下今早說和尚做的是在葬禮上給人誦經的生意,在某種層麵上的確如此,現代就連當和尚也成了一門生意——或許。
盡管如此,若是完全將它視為生意,會被人說世俗味太重,但若是不把它當成生意來經營,又會被視為不正常,當和尚還真是吃虧。
明慧寺——依然是一座神秘的寺院。
似乎沒有世俗味,好像也不正常。
菅原取出記事本,更進一步詢問:“和尚,你看起來很年輕,幾歲了?”
“貧僧今年十八。”
“十八?真年輕呢。你是什麽時候來到這裏的?”
“貧僧才來四年而已,不久前還是暫到。貧僧在戰爭中失去了家人,這座寺院就是我的家。我是因為過世的了稔師父幫忙說情才得以入山的。在我之後,就沒有人人山了,所以我是本寺資歷最淺的。”
“這樣啊,什麽叫暫到?”
“就是新來的雲水。”
“我聽說入門的時候非常辛苦?”
敦子問道。我搞不清楚這是採訪還是偵訊了,應該兩者都有,可是總覺得很奇妙。
“是的。必須帶著入山入堂的請願文請求人山,但是一定會遭到拒絕。即使如此還是不能夠死心,要在戶外站上兩天兩夜,不斷地請求,才總算被允許入山。這稱為駐庭。得以入山之後,接下來是旦過閉關。要在一個叫做旦過寮的地方坐禪三天。不僅是動,連說話甚至是咳嗽都會遭到斥責。當時我的意識變得朦朧,好幾次差點暈過去。”
“這簡直是拷問嘛,一定很難受吧?”益田輕浮地問。他似乎就是這種個性。
“是的。有四個人和我同一天入山,但是其中兩名在那個時候就離開了。姑且不論這些……那個,了稔師父他到底……”
“哦……”
除了了稔和尚已死之外,英生似乎什麽都不知道。
菅原隻回答說小阪了稔遭人毆打致死。英生倒抽了一口氣,雙手合掌。
“請問……”飯窪問道,“坐禪是麵對牆壁嗎?還是……”
這唐突的質問似乎把英生嚇了一跳。他的雙手依然合掌,眼睛睜了開來。仔細一看,他還是個少年。
“呃?我是麵對牆壁的……”
“那麽也有人不是麵對牆壁坐禪是嗎?例如說老師輩的……”
“不,這……”
“關於這一點啊,小姐,本寺是形形色色的。”佑賢再次無聲無息地登場,打斷英生的話。
“英生,辛苦了。已經可以了,你退下待命吧。”
“是。”
英生再次深深行禮,以伶俐的動作退到隔壁房間。佑賢以威風凜凜的態度來到我們麵前,掃視眾人之後坐下。
“小姐,方才的問題……”佑賢一坐下,就盯住飯窪,以洪亮的聲音問道,“我可以視為是在詢問本寺的宗派嗎?”
飯窪似乎有些被對方的氣勢壓倒,卻以毅然的語氣回答“是”。感覺她上山之後性格整個變了。我越發不了解這名看似軟弱的女子了。
“你清楚佛事禮儀嗎?”
“不,隻是在決定採訪貴寺之前,我曾經與不下數百處的禪寺叢林[注一]接觸過。因此……”
“哦,正所謂門前小僧,不學自通是嗎?”
“什麽意思,飯窪姐?”
敦子詢問。的確,我也聽不懂。飯窪發問的意圖,以及佑賢的反應,令我完全摸不著頭緒。
佑賢回答了敦子的問題:“在王三昧[注二]之中,臨濟黃檗是背壁而坐。而在曹洞,師家宗家之類雖有不同,但自開祖道元禪師以來,雲水皆麵壁而坐。換句話說,這位女士想要以是否麵壁而坐,來判斷本寺之派別,是吧?”
注一:此處的叢林為寺院道場之意。
注二:指三昧之王,三昧為梵文音譯,是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在這裏三昧之王指的是坐禪。
飯窪點頭說“對”。敦子問:“可是那樣的話……這裏的宗派是……”
“很遺憾,本寺既非曹洞,亦非臨濟。”
“可是……這裏是禪寺吧?日本的禪寺不都是臨濟宗、曹洞宗、日本黃檗宗這三宗之一嗎?”
“這有些不對。曹洞宗與日本黃檗宗的確是一宗一教團,但臨濟宗分為建長寺派、圓覺寺派、南禪寺派、東福寺派、相國寺派、建仁寺派、妙心寺派、天龍寺派、大德寺派、永源寺派、國泰寺派、佛通寺派、向嶽寺派、方廣寺派這大本山十四派,以及興聖寺派。若論宗派,正確地說就有這樣的差別。但本寺與其中任何一處皆無關聯。”
“那麽……難道這裏並不是禪宗?”
“禪宗?沒錯,本寺並非禪宗。不僅如此,本山亦沒有派別。”
“沒有派別?”
刑警們呆住了,我當然也大感意外。飯窪抗議似的說:“我……不認為這裏不是禪宗。”
“問日:三學之中有定學,六度之中有禪度,此皆一切菩薩初發心時所習者,不分利鈍,悉皆修行。現今之坐禪,亦應為其一,據何以日當中集有如來之正法耶……小姐,你知道《正法眼藏》嗎?”
飯窪回答:“我記得是……道元禪師所寫的書吧?”
“正是,是永平道元所著的禪籍。方才所說,是其一《辨道話》之中的一段質疑。所謂三學,即持戒、禪定、智慧。加上布施、忍辱、精進,即為六度。此六度正是救人之德目。這段質疑的大意約是:禪定隻不過是此六度當中的其中之一,怎麽能夠說這一個就是佛法的全部呢?”
“沒有檀家?”
“是的,沒有。”
“那麽寺院應該沒辦法經營下去吧?”益田說道。
今川接著問:“我聽仙石樓的人說,戰前這裏有許多信徒……”
“呃,戰前的事貧僧並不清楚。”英生歉疚地說。
的確就像益田說的,若是沒有檀家信徒,寺院是不可能維持得下去的。
我在前些日子偶然有機會得知一座沒有檀家的寺院,但是那裏並不是什麽正經地方。盂蘭盆時節不拜訪檀家、不經營墓地、不為人舉行葬禮的和尚,似乎全都被視為不正常。
可是關於這一點,回到根本來看,也是件相當奇妙的事。仔細想想,僧侶原本就是求道者,與世俗隔絕是理所當然之事。
若是純粹地潛心修行佛道,會與社會疏遠也是無可奈何吧。然而這樣的人在現代卻往往被視為不正常。隻有能夠在社會中與世俗共存的求道者,才會被當做正常。
換言之,在現代若與世俗完全隔離,就無法求道。將它視為矛盾或當然,因人而異,但將寺院與經營這兩個原本格格不入的詞結合成一個詞,而且滿不在乎地加以使用的我們,仔細想想或許才是不正常的。
山下今早說和尚做的是在葬禮上給人誦經的生意,在某種層麵上的確如此,現代就連當和尚也成了一門生意——或許。
盡管如此,若是完全將它視為生意,會被人說世俗味太重,但若是不把它當成生意來經營,又會被視為不正常,當和尚還真是吃虧。
明慧寺——依然是一座神秘的寺院。
似乎沒有世俗味,好像也不正常。
菅原取出記事本,更進一步詢問:“和尚,你看起來很年輕,幾歲了?”
“貧僧今年十八。”
“十八?真年輕呢。你是什麽時候來到這裏的?”
“貧僧才來四年而已,不久前還是暫到。貧僧在戰爭中失去了家人,這座寺院就是我的家。我是因為過世的了稔師父幫忙說情才得以入山的。在我之後,就沒有人人山了,所以我是本寺資歷最淺的。”
“這樣啊,什麽叫暫到?”
“就是新來的雲水。”
“我聽說入門的時候非常辛苦?”
敦子問道。我搞不清楚這是採訪還是偵訊了,應該兩者都有,可是總覺得很奇妙。
“是的。必須帶著入山入堂的請願文請求人山,但是一定會遭到拒絕。即使如此還是不能夠死心,要在戶外站上兩天兩夜,不斷地請求,才總算被允許入山。這稱為駐庭。得以入山之後,接下來是旦過閉關。要在一個叫做旦過寮的地方坐禪三天。不僅是動,連說話甚至是咳嗽都會遭到斥責。當時我的意識變得朦朧,好幾次差點暈過去。”
“這簡直是拷問嘛,一定很難受吧?”益田輕浮地問。他似乎就是這種個性。
“是的。有四個人和我同一天入山,但是其中兩名在那個時候就離開了。姑且不論這些……那個,了稔師父他到底……”
“哦……”
除了了稔和尚已死之外,英生似乎什麽都不知道。
菅原隻回答說小阪了稔遭人毆打致死。英生倒抽了一口氣,雙手合掌。
“請問……”飯窪問道,“坐禪是麵對牆壁嗎?還是……”
這唐突的質問似乎把英生嚇了一跳。他的雙手依然合掌,眼睛睜了開來。仔細一看,他還是個少年。
“呃?我是麵對牆壁的……”
“那麽也有人不是麵對牆壁坐禪是嗎?例如說老師輩的……”
“不,這……”
“關於這一點啊,小姐,本寺是形形色色的。”佑賢再次無聲無息地登場,打斷英生的話。
“英生,辛苦了。已經可以了,你退下待命吧。”
“是。”
英生再次深深行禮,以伶俐的動作退到隔壁房間。佑賢以威風凜凜的態度來到我們麵前,掃視眾人之後坐下。
“小姐,方才的問題……”佑賢一坐下,就盯住飯窪,以洪亮的聲音問道,“我可以視為是在詢問本寺的宗派嗎?”
飯窪似乎有些被對方的氣勢壓倒,卻以毅然的語氣回答“是”。感覺她上山之後性格整個變了。我越發不了解這名看似軟弱的女子了。
“你清楚佛事禮儀嗎?”
“不,隻是在決定採訪貴寺之前,我曾經與不下數百處的禪寺叢林[注一]接觸過。因此……”
“哦,正所謂門前小僧,不學自通是嗎?”
“什麽意思,飯窪姐?”
敦子詢問。的確,我也聽不懂。飯窪發問的意圖,以及佑賢的反應,令我完全摸不著頭緒。
佑賢回答了敦子的問題:“在王三昧[注二]之中,臨濟黃檗是背壁而坐。而在曹洞,師家宗家之類雖有不同,但自開祖道元禪師以來,雲水皆麵壁而坐。換句話說,這位女士想要以是否麵壁而坐,來判斷本寺之派別,是吧?”
注一:此處的叢林為寺院道場之意。
注二:指三昧之王,三昧為梵文音譯,是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在這裏三昧之王指的是坐禪。
飯窪點頭說“對”。敦子問:“可是那樣的話……這裏的宗派是……”
“很遺憾,本寺既非曹洞,亦非臨濟。”
“可是……這裏是禪寺吧?日本的禪寺不都是臨濟宗、曹洞宗、日本黃檗宗這三宗之一嗎?”
“這有些不對。曹洞宗與日本黃檗宗的確是一宗一教團,但臨濟宗分為建長寺派、圓覺寺派、南禪寺派、東福寺派、相國寺派、建仁寺派、妙心寺派、天龍寺派、大德寺派、永源寺派、國泰寺派、佛通寺派、向嶽寺派、方廣寺派這大本山十四派,以及興聖寺派。若論宗派,正確地說就有這樣的差別。但本寺與其中任何一處皆無關聯。”
“那麽……難道這裏並不是禪宗?”
“禪宗?沒錯,本寺並非禪宗。不僅如此,本山亦沒有派別。”
“沒有派別?”
刑警們呆住了,我當然也大感意外。飯窪抗議似的說:“我……不認為這裏不是禪宗。”
“問日:三學之中有定學,六度之中有禪度,此皆一切菩薩初發心時所習者,不分利鈍,悉皆修行。現今之坐禪,亦應為其一,據何以日當中集有如來之正法耶……小姐,你知道《正法眼藏》嗎?”
飯窪回答:“我記得是……道元禪師所寫的書吧?”
“正是,是永平道元所著的禪籍。方才所說,是其一《辨道話》之中的一段質疑。所謂三學,即持戒、禪定、智慧。加上布施、忍辱、精進,即為六度。此六度正是救人之德目。這段質疑的大意約是:禪定隻不過是此六度當中的其中之一,怎麽能夠說這一個就是佛法的全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