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前蘇聯海軍開始設計建造第三代核潛艇“d”級,首艇於72月服役,長137米,寬12米、吃水8米,排水量8750噸(水麵)/1020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與2座pw反應堆,2台渦輪機。雙軸功率5萬馬力,最大航速18節(水麵)/25節(水下)最大潛深400米。攜帶12具“增程索弗萊”ss-n-8型彈道飛彈及533魚雷發射管6具,於1975年停建,從1974--1981年前蘇聯又對“d”級進行了改裝,發展了“d-2”和“d-3”型,攜帶16具飛彈發射器,並因此兩種改進型都比“d”級要大一些,“d-3”型攜帶ss-n-23型彈道飛彈(二級液體火箭,1型為3個分彈頭,2型為單彈頭,3型7個分彈頭,單彈頭為45萬噸tnt當量,多彈頭20萬噸tnt當量/每個)。
第四代彈道飛彈“颱風”級於1978年開始建造,1984年9月正式服役,共建2艘。長171.5米、寬24.6米、吃水15米,排水量18500噸(水麵)/2650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2座pw330?360mw型核反應堆及2台蒸氣渦輪機,雙軸,功率8萬馬力,最大航速27節(水麵),最大潛深1000米,採用綜合聲吶,衛星gps導航和無線電導航係統,靜電陀螺慣導係統等。武器有533、650魚雷發射管各2具外,還攜帶20枚ss-n-20型潛地彈道飛彈(固體火箭。射程4500海裏。偏差大約為650米,7至9枚分導式熱核彈頭,每枚20萬噸級)。是世界最大的潛艇。
蘇聯潛艇最大的問題在於,蘇聯核潛艇的安靜性不如美國核潛艇,而安靜性是潛艇生存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前蘇聯還生產了幾種專門裝備巡航飛彈的攻擊型核潛艇,如可發射ss-n-12“沙道克”飛彈的 “e”級、發射ss-n-7飛彈的“c”級、發射ss-n-9飛彈的“p”級等等。前蘇聯於1991年解體,俄羅斯成為前蘇聯核潛艇的繼承人。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號稱是“世界噸位最大、武備最強”的巡航飛彈核潛艇奧斯卡級“庫爾斯克號”在參加一次軍事演習時,魚雷中的過氧化氫燃料發生爆炸導致該艇沉沒,核潛艇上所載的118名海軍官兵全部死亡,所幸的是該事件沒有造成海洋核汙染。後來的研究發現艇內大多數人死於爆炸後數分鍾內,他們死於過氧化鉀引起的火災。但一些人在船尾還倖存了三天左右。最後,一支英國與荷蘭組成的營救隊打撈了庫爾斯克號。逝世118人中所有人的遺體被發現,其中三具無法辨認。
核潛艇事故檔案
以下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核潛艇事故:
1963年4月,美國“長尾鯊”號核動力潛艇沉沒在美國科德角附近海域,129人遇難,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失事核潛艇。
1967年,英國貝爾金海德造船廠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105號進水沉沒。
1968年,美國“天蠍”號核潛艇在前往加納利群島途中沉沒在大西洋中部海域,艇員99人全部遇難。
1968年4月,蘇聯一艘編號為k?172的e?ii級飛彈核潛艇因水銀蒸汽使艇員全部中毒而在地中海沉沒,90人遇難。
1970年4月,蘇聯一艘核潛艇在西班牙附近海域沉沒,88人死亡。
1989年4月,蘇聯一艘m級“共青團員”號攻擊型核潛艇在巴倫支海起火沉沒,42人遇難。
1994年3月30日,法國海軍“綠寶石”號核潛艇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時後艙渦輪發電機室爆炸,10人遇難。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參加北方艦隊演習時沉沒失事,艇員118人悉數遇難,是俄羅斯迄今為止最為慘重的潛艇事故。
2006年9月6日,俄海軍北方艦隊一艘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失火,兩名官兵喪生。
2007年3月21日,英國海軍“不懈”號核潛艇的備用空氣淨化係統爆炸,2名水兵喪生、1名水兵受傷。
2008年11月8日,俄羅斯海軍一艘編號為k?152的核潛艇在太平洋海域試航時滅火係統出現故障,20多人死亡、21人受傷。
2009年2月,英國核潛艇“前衛號”和法國核潛艇“凱旋號”在大西洋發生了相撞事故。
戰略核潛艇 [本章字數:5106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29 21:41:36.0]
----------------------------------------------------
簡介
戰略核潛艇
strategic submarine
戰略核潛艇又被稱為彈道飛彈核潛艇(ballistic missile nuclear submarine),是一種以發射彈道飛彈為主要作戰任務的潛艇。也有把裝備射程較遠、帶核彈頭的巡航飛彈的核潛艇歸類為戰略核潛艇。
在冷戰年代東西方陣營的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都建造了相當數量的彈道飛彈潛艇,以及裝備這些潛艇的核飛彈。迄今,世界上僅有美、俄、英、法、中五國擁有戰略飛彈核潛艇。
概況
戰略核潛艇因為潛艇攜帶有核彈頭的彈道飛彈,對別國有威懾力量。是三維核打擊的重要一環,三維核打擊指:空基核武器,陸基核彈道飛彈和海基的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核潛艇是冷戰時期核威懾的重要工具。在陸基彈道飛彈和空基戰略轟炸機等核武器投射力量遭受到敵方毀滅性的核打擊毀滅之後,彈道飛彈潛艇作為隱蔽的核攻擊力量給與敵方“第二次核打擊”。彈道飛彈相對巡航飛彈終端速度很高更不易攔截,利用核彈頭有效範圍足以彌補誤差較巡航飛彈低這項缺點。
第四代彈道飛彈“颱風”級於1978年開始建造,1984年9月正式服役,共建2艘。長171.5米、寬24.6米、吃水15米,排水量18500噸(水麵)/26500噸(水下),動力裝置採用2座pw330?360mw型核反應堆及2台蒸氣渦輪機,雙軸,功率8萬馬力,最大航速27節(水麵),最大潛深1000米,採用綜合聲吶,衛星gps導航和無線電導航係統,靜電陀螺慣導係統等。武器有533、650魚雷發射管各2具外,還攜帶20枚ss-n-20型潛地彈道飛彈(固體火箭。射程4500海裏。偏差大約為650米,7至9枚分導式熱核彈頭,每枚20萬噸級)。是世界最大的潛艇。
蘇聯潛艇最大的問題在於,蘇聯核潛艇的安靜性不如美國核潛艇,而安靜性是潛艇生存的最重要的先決條件。除此之外,前蘇聯還生產了幾種專門裝備巡航飛彈的攻擊型核潛艇,如可發射ss-n-12“沙道克”飛彈的 “e”級、發射ss-n-7飛彈的“c”級、發射ss-n-9飛彈的“p”級等等。前蘇聯於1991年解體,俄羅斯成為前蘇聯核潛艇的繼承人。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故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號稱是“世界噸位最大、武備最強”的巡航飛彈核潛艇奧斯卡級“庫爾斯克號”在參加一次軍事演習時,魚雷中的過氧化氫燃料發生爆炸導致該艇沉沒,核潛艇上所載的118名海軍官兵全部死亡,所幸的是該事件沒有造成海洋核汙染。後來的研究發現艇內大多數人死於爆炸後數分鍾內,他們死於過氧化鉀引起的火災。但一些人在船尾還倖存了三天左右。最後,一支英國與荷蘭組成的營救隊打撈了庫爾斯克號。逝世118人中所有人的遺體被發現,其中三具無法辨認。
核潛艇事故檔案
以下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核潛艇事故:
1963年4月,美國“長尾鯊”號核動力潛艇沉沒在美國科德角附近海域,129人遇難,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失事核潛艇。
1967年,英國貝爾金海德造船廠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105號進水沉沒。
1968年,美國“天蠍”號核潛艇在前往加納利群島途中沉沒在大西洋中部海域,艇員99人全部遇難。
1968年4月,蘇聯一艘編號為k?172的e?ii級飛彈核潛艇因水銀蒸汽使艇員全部中毒而在地中海沉沒,90人遇難。
1970年4月,蘇聯一艘核潛艇在西班牙附近海域沉沒,88人死亡。
1989年4月,蘇聯一艘m級“共青團員”號攻擊型核潛艇在巴倫支海起火沉沒,42人遇難。
1994年3月30日,法國海軍“綠寶石”號核潛艇在地中海海域航行時後艙渦輪發電機室爆炸,10人遇難。
2000年8月12日,俄羅斯海軍“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參加北方艦隊演習時沉沒失事,艇員118人悉數遇難,是俄羅斯迄今為止最為慘重的潛艇事故。
2006年9月6日,俄海軍北方艦隊一艘核潛艇在巴倫支海失火,兩名官兵喪生。
2007年3月21日,英國海軍“不懈”號核潛艇的備用空氣淨化係統爆炸,2名水兵喪生、1名水兵受傷。
2008年11月8日,俄羅斯海軍一艘編號為k?152的核潛艇在太平洋海域試航時滅火係統出現故障,20多人死亡、21人受傷。
2009年2月,英國核潛艇“前衛號”和法國核潛艇“凱旋號”在大西洋發生了相撞事故。
戰略核潛艇 [本章字數:5106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29 21:41:36.0]
----------------------------------------------------
簡介
戰略核潛艇
strategic submarine
戰略核潛艇又被稱為彈道飛彈核潛艇(ballistic missile nuclear submarine),是一種以發射彈道飛彈為主要作戰任務的潛艇。也有把裝備射程較遠、帶核彈頭的巡航飛彈的核潛艇歸類為戰略核潛艇。
在冷戰年代東西方陣營的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都建造了相當數量的彈道飛彈潛艇,以及裝備這些潛艇的核飛彈。迄今,世界上僅有美、俄、英、法、中五國擁有戰略飛彈核潛艇。
概況
戰略核潛艇因為潛艇攜帶有核彈頭的彈道飛彈,對別國有威懾力量。是三維核打擊的重要一環,三維核打擊指:空基核武器,陸基核彈道飛彈和海基的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核潛艇是冷戰時期核威懾的重要工具。在陸基彈道飛彈和空基戰略轟炸機等核武器投射力量遭受到敵方毀滅性的核打擊毀滅之後,彈道飛彈潛艇作為隱蔽的核攻擊力量給與敵方“第二次核打擊”。彈道飛彈相對巡航飛彈終端速度很高更不易攔截,利用核彈頭有效範圍足以彌補誤差較巡航飛彈低這項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