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6月,1艘 c-1型潛艇在太平洋堪察加海區處下潛時,由於通風道忘了關閉,使水進入艙室內部,導致潛艇沉沒,雖然艇員迅速從艏艙魚雷管和逃生口逃出,但仍有17人不幸身亡,後來此艇被打撈上來,被拆毀報廢。
蘇聯第三代奧斯卡級巡航飛彈核潛艇 [本章字數:2863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30 19:40:42.0]
----------------------------------------------------
(一)研製背景與計劃
1.型號的產生
美國快速航母作戰編隊具有深入敵方領土,執行戰略核攻擊的能力。前蘇聯海軍一向把攻擊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保衛本土不受嚴重威脅,作為主要戰略使命之一。自60年代以來,前蘇聯先後建造了“回聲”(eeho)-2級(29艘)、“查理”(插rlie)級(18艘)巡航飛彈核潛艇。
為了替換這些核潛艇,遂於1969年提出了建造一級高性能巡航飛彈核潛艇的計劃,即“奧斯卡”(oscar)級巡航飛彈核潛艇。
2.研製計劃
(1)計劃概況
“奧斯卡”級核潛艇是在前幾級巡航飛彈核潛艇基礎上改進的。其主要發展目標是在靠近前蘇聯的海域攻擊敵方航母作戰編隊,占據航母編隊航線的前方陣地,在飛彈的最大射程內用多枚飛彈攻擊航母編隊。根據需要,擊毀一艘大型艦艇需要2~7枚飛彈,齊射數為4~15枚左右,因此研製了裝備24枚飛彈的潛艇,可進行二次攻擊。
“奧斯卡”級核潛艇共分為兩型,i型艇在1978~1983年內建造2艘;2型艇從1983年開始建造,已建成11艘,在建1艘。
(2)研製時間表
提出“奧斯卡”級核潛艇戰術技術任務書1969年
“奧斯卡”-i型艇首艇開始建造1978年
“奧斯卡”-i型艇首艇服役1980年11月
“奧斯卡”-2型艇首艇服役1986年12月
“奧斯卡”-i型艇第2艘艇退役1997年
“奧斯卡”-2型艇第12艘服役2001年
(3)研製單位
該級艇由俄羅斯紅寶石設計局設計,北德文斯克造船廠(severodvinsk)建造。
3.使命任務
該級艇的主要任務是在靠近俄羅斯的海域攻擊敵方航母作戰編隊,可用多枚飛彈同時對目標發動攻擊,也可與遠程海上轟炸機和水麵艦艇協同作戰,對航母作戰編隊實施飽和攻擊。初始目標數據由衛星或偵察機提供。
該級艇還可以利用遠程巡航飛彈攻擊敵方國土。該級艇也可承擔巡邏、偵察、搜集情報、布雷等多種作戰任務。
4.服役狀況
該級艇自1978年開始建造,至今已建成“奧斯卡”-i型艇2艘,已於1997年退役;1986年12月-1997年5月建成並服役“奧斯卡”-2型艇11艘,7艘在役,在建1艘。
(二)總體性能與裝備
1.基本性能
排水量,水麵/水下(t):13900/18300
主尺度,長×寬×吃水(m):154×18.2×9
軸功率mw(hp):73.5mw(100000hp)
航速,水麵/水下(kn):20/33
續航力(nmile):300000
下潛深度(m):500
艇員編製(名):107
動力裝置:2座ok-650b型壓水堆,功率380兆瓦,2台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組,雙軸,雙槳,2個7葉固定螺距螺旋槳,9.8萬馬力。
飛彈發射筒:24具。
飛彈:ss-n-19巡航飛彈,飛彈射程 550公裏 戰鬥部威力 750公斤高爆炸藥
魚雷發射管:4具533mm。2具650mm。
魚雷:53-65型、65-73/65-76型魚雷。
反潛飛彈:ss-n-15、ss-n-16反潛飛彈。
水雷:32枚。
聲吶:“鯊魚鰓”型主/被動中低頻搜索和攻擊用艇殼聲吶,“鯊魚肋”型被動低頻舷側陣聲吶,“鼠鳴”型主動高頻攻擊用艇殼聲吶,“金字塔”型被動甚低頻拖曳線列陣聲吶。
導航:慣性導航,衛星導航,無線電六分儀。
雷達:“窺探對”型、“窺探片”型對海警戒雷達,i波段;“穿孔盤”型火控雷達;“場燈”、“方環”型偵察雷達。
通信:自動無線電通信係統,“活動彈簧”型衛星通信,低頻、甚低頻拖曳浮標天線,極低頻浮力天線。
電子對抗:“圓邊帽”型、“團磚”型、“棒磚”型電子對抗措施;“克裏姆”-2型敵我識別器。
指揮和控製:作戰控製情報係統。
2.總體布置與結構
該級艇採用水滴形線型,雙殼體結構。採用變直徑的圓筒形耐壓殼體,中部直徑8.5m,兩層殼體之間的間距約為4m,所以艇體很寬。艇體首尾非耐壓殼體呈圓錐形,具有水滴形首部,尾部是十字形操縱麵,指揮台圍殼較長約32m。為了容易破冰浮出,指揮台圍殼裝設了加強板,圍殼頂做成圓形加強蓋。在圍殼內設有漂浮救生艙。首水平舵靠近首部,可以收回艇體中。
i型艇內分9個艙室,採用小分艙結構(見圖2.2-10)。2型艇多設一個艙室,排水量增加了約1600t。
3.動力裝置
該級艇裝備了2台vm5型緊湊布置壓水堆裝置。每台反應堆熱功率200mw。兩台反應堆沿艇中心線串聯布置,可提供軸功率73.5mw(100000hp),堆芯壽命12年以上,可使艇具有300000nmile續航力。該級艇採用兩台蒸汽輪機,雙軸,兩個7葉固定螺距螺旋槳,艇的水下航速達33kn,電力推進航行速度5kn。
蘇聯第三代奧斯卡級巡航飛彈核潛艇 [本章字數:2863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30 19:40:42.0]
----------------------------------------------------
(一)研製背景與計劃
1.型號的產生
美國快速航母作戰編隊具有深入敵方領土,執行戰略核攻擊的能力。前蘇聯海軍一向把攻擊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保衛本土不受嚴重威脅,作為主要戰略使命之一。自60年代以來,前蘇聯先後建造了“回聲”(eeho)-2級(29艘)、“查理”(插rlie)級(18艘)巡航飛彈核潛艇。
為了替換這些核潛艇,遂於1969年提出了建造一級高性能巡航飛彈核潛艇的計劃,即“奧斯卡”(oscar)級巡航飛彈核潛艇。
2.研製計劃
(1)計劃概況
“奧斯卡”級核潛艇是在前幾級巡航飛彈核潛艇基礎上改進的。其主要發展目標是在靠近前蘇聯的海域攻擊敵方航母作戰編隊,占據航母編隊航線的前方陣地,在飛彈的最大射程內用多枚飛彈攻擊航母編隊。根據需要,擊毀一艘大型艦艇需要2~7枚飛彈,齊射數為4~15枚左右,因此研製了裝備24枚飛彈的潛艇,可進行二次攻擊。
“奧斯卡”級核潛艇共分為兩型,i型艇在1978~1983年內建造2艘;2型艇從1983年開始建造,已建成11艘,在建1艘。
(2)研製時間表
提出“奧斯卡”級核潛艇戰術技術任務書1969年
“奧斯卡”-i型艇首艇開始建造1978年
“奧斯卡”-i型艇首艇服役1980年11月
“奧斯卡”-2型艇首艇服役1986年12月
“奧斯卡”-i型艇第2艘艇退役1997年
“奧斯卡”-2型艇第12艘服役2001年
(3)研製單位
該級艇由俄羅斯紅寶石設計局設計,北德文斯克造船廠(severodvinsk)建造。
3.使命任務
該級艇的主要任務是在靠近俄羅斯的海域攻擊敵方航母作戰編隊,可用多枚飛彈同時對目標發動攻擊,也可與遠程海上轟炸機和水麵艦艇協同作戰,對航母作戰編隊實施飽和攻擊。初始目標數據由衛星或偵察機提供。
該級艇還可以利用遠程巡航飛彈攻擊敵方國土。該級艇也可承擔巡邏、偵察、搜集情報、布雷等多種作戰任務。
4.服役狀況
該級艇自1978年開始建造,至今已建成“奧斯卡”-i型艇2艘,已於1997年退役;1986年12月-1997年5月建成並服役“奧斯卡”-2型艇11艘,7艘在役,在建1艘。
(二)總體性能與裝備
1.基本性能
排水量,水麵/水下(t):13900/18300
主尺度,長×寬×吃水(m):154×18.2×9
軸功率mw(hp):73.5mw(100000hp)
航速,水麵/水下(kn):20/33
續航力(nmile):300000
下潛深度(m):500
艇員編製(名):107
動力裝置:2座ok-650b型壓水堆,功率380兆瓦,2台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組,雙軸,雙槳,2個7葉固定螺距螺旋槳,9.8萬馬力。
飛彈發射筒:24具。
飛彈:ss-n-19巡航飛彈,飛彈射程 550公裏 戰鬥部威力 750公斤高爆炸藥
魚雷發射管:4具533mm。2具650mm。
魚雷:53-65型、65-73/65-76型魚雷。
反潛飛彈:ss-n-15、ss-n-16反潛飛彈。
水雷:32枚。
聲吶:“鯊魚鰓”型主/被動中低頻搜索和攻擊用艇殼聲吶,“鯊魚肋”型被動低頻舷側陣聲吶,“鼠鳴”型主動高頻攻擊用艇殼聲吶,“金字塔”型被動甚低頻拖曳線列陣聲吶。
導航:慣性導航,衛星導航,無線電六分儀。
雷達:“窺探對”型、“窺探片”型對海警戒雷達,i波段;“穿孔盤”型火控雷達;“場燈”、“方環”型偵察雷達。
通信:自動無線電通信係統,“活動彈簧”型衛星通信,低頻、甚低頻拖曳浮標天線,極低頻浮力天線。
電子對抗:“圓邊帽”型、“團磚”型、“棒磚”型電子對抗措施;“克裏姆”-2型敵我識別器。
指揮和控製:作戰控製情報係統。
2.總體布置與結構
該級艇採用水滴形線型,雙殼體結構。採用變直徑的圓筒形耐壓殼體,中部直徑8.5m,兩層殼體之間的間距約為4m,所以艇體很寬。艇體首尾非耐壓殼體呈圓錐形,具有水滴形首部,尾部是十字形操縱麵,指揮台圍殼較長約32m。為了容易破冰浮出,指揮台圍殼裝設了加強板,圍殼頂做成圓形加強蓋。在圍殼內設有漂浮救生艙。首水平舵靠近首部,可以收回艇體中。
i型艇內分9個艙室,採用小分艙結構(見圖2.2-10)。2型艇多設一個艙室,排水量增加了約1600t。
3.動力裝置
該級艇裝備了2台vm5型緊湊布置壓水堆裝置。每台反應堆熱功率200mw。兩台反應堆沿艇中心線串聯布置,可提供軸功率73.5mw(100000hp),堆芯壽命12年以上,可使艇具有300000nmile續航力。該級艇採用兩台蒸汽輪機,雙軸,兩個7葉固定螺距螺旋槳,艇的水下航速達33kn,電力推進航行速度5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