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與計劃
荷蘭早在二戰前就開始設計建造自己的潛艇了。“海象”(walrus)級潛艇和其他荷蘭潛艇一樣,由荷蘭自己研製建造。該級潛艇的建造屬於荷蘭海軍1972年艦隊計劃中的一部分,設計建造的目的是確保荷蘭海軍擁有一支由6艘潛艇組成的潛艇部隊。1975年,荷蘭海軍已經擁有4艘1956?1965年間建造的“抹香鯨”級潛艇和2艘1972年服役的“旗魚”(zwaardvis)級潛艇,荷蘭海軍預計,其1956年到1965年間建造的四艘“抹香鯨”級潛艇將在1985年到1990年間退役,需要有新的潛艇來補充它們留下來的空缺。荷蘭海軍原打算再建造2艘“旗魚”級,但潛艇設計技術的發展使他們選擇了重新設計的方案,從而促成“海象”級的問世。
“海象”級最早的研製資金於1975年下達,1978年6月,荷蘭海軍與鹿特丹幹船塢公司簽訂了“海象”號潛艇的建造合同。1979年12月,“海象”號開始建造,同年12月,海軍與廠家簽訂了該級第二艘“海獅”號的建造合同。此時,由於設計建造上遇到了一些問題,建造期被延長。第一個問題是建造潛艇殼體專用的新型高強度鋼材(hy-100)還處於測試階段,建造不得不暫停;第二個問題是,建造過程中修改了設計,艇體需要增長,要把建造中的“海象”號艇體切割成兩部分,因而需要研究新的焊接技術;第三個問題是荷蘭海軍為吸取“長尾鯊”號和“蠍子”號潛艇失事教訓,要通過談判向美國海軍取經,從而更加延長了潛艇的建造時間。所有這些問題到1983年才全部解決。
“海獅”號於1981年9月鋪設龍骨,“海獅”號的建造吸收了“海象”號的所有改進。1983年末,荷蘭海軍決定增加其潛艇的數量。1984年1月,荷蘭國防部收到海軍強烈要求再建造兩艘潛艇的一封信,該要求得到了批準。荷蘭海軍分別在1984年和1985年各訂購了一艘“海象”級潛艇,這便是該級第三艘“海豚”(dolfijn)號和第四艘“布魯因維斯”(bruinvis)號,它們分別於1986年和1988年開工建造。而“海象”號因前麵提到的建造上的問題推遲到1985年10月28日才下水。
1986年8月14日,“海象”號操縱艙和廚房起火,火災沒有導致傷亡,卻給“海象”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海象”號不得不重上船台,1989年9月13日第二次下水。“海象”號事故調查發現,很多電子和電氣係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船體結構沒有遭到破壞。估計,那次火災損失達到1億荷蘭盾,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故,“海象”號和“海獅”號改用了耐火材料和部件,最後“海獅”號成為“海象”級的首艇。
1988年,“海獅”號開始海試,1990年服役。“海象”、“海豚”、“布魯因維斯”號相繼於1992、1993、1994年服役。1987年荷蘭海軍曾宣布擬再定購2艘“海象”級,但於1988年取消了這個計劃,改為設計一級新型潛艇“海鱔”(moray)級,打算在90年代中期建造。
“海鱔”級由鹿特丹幹船塢公司在取得了政府少量資助的情況下與幾家從事aip技術開發的公司合作研製,但至今荷蘭海軍沒有訂貨。
“海象”級的使命是參與荷蘭海軍與北約的軍事行動,利用魚雷和飛彈攻擊潛艇和水麵 艦艇,執行偵察與其他特種作戰任務。“海象”級問世後一直作為荷蘭的出口潛艇待價而沽,但至今未賣出去一艘。加拿大海軍原擬引進“海象”級的設計進行改進,改進有:魚雷發射管從4個增加到了6個,安裝不依靠空氣的推進裝置(aip),同時加強結構以便適合冰層下作業,但由於購得英國的“支持者”級而放棄了這一計劃。台灣一直是“海象”級的潛在買主。80年代初,台灣當局曾向荷蘭訂購了4艘“海象”級的前身“旗魚”級,並於1987年和1988年交付首批兩艘,這便是現在台灣海軍服役的“海龍”、“海虎”號。由於我國政府的堅決反對,荷蘭政府取消了後2艘的出售計劃。但台灣當局一直沒有放棄向包括荷蘭在內的常規潛艇出口國購買潛艇(包括二手潛艇)的圖謀。1991年和1992年間,台灣當局兩次請求荷蘭國防部向台出售6艘“海鱔”級或者“海象”級潛艇,荷蘭政府一開始均表示同意,但由於我國政府的反對,不得不放棄這兩次交易機會。
荷蘭海鱔級潛艇 [本章字數:290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27 22:34:42.0]
----------------------------------------------------
“海鱔”級潛艇是荷蘭rdm公司的最新產品,它是一種遠洋作戰潛艇,作戰半徑1000~2000海裏,能在海上逗留40天。該型艇有4種型號,根據型號的不同,艇上分別在55.7~77.9米之間。艇寬均為6.4米。排水量從960噸到1626噸。在其 1800型上可選擇裝備一個特別的模塊,該模塊長9米,容納兩個閉式循環柴油機係統。該係統包括一台44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一個液氧儲箱,和一套水處理係統用於去除二氧化碳。
“海鱔”級潛艇水下最大航速20節,最大航程超過10000海裏。自持力65天,極限下潛深度360米,艇首有6具21英寸魚雷發射管,最多的一型可帶20枚魚雷。
荷蘭早在二戰前就開始設計建造自己的潛艇了。“海象”(walrus)級潛艇和其他荷蘭潛艇一樣,由荷蘭自己研製建造。該級潛艇的建造屬於荷蘭海軍1972年艦隊計劃中的一部分,設計建造的目的是確保荷蘭海軍擁有一支由6艘潛艇組成的潛艇部隊。1975年,荷蘭海軍已經擁有4艘1956?1965年間建造的“抹香鯨”級潛艇和2艘1972年服役的“旗魚”(zwaardvis)級潛艇,荷蘭海軍預計,其1956年到1965年間建造的四艘“抹香鯨”級潛艇將在1985年到1990年間退役,需要有新的潛艇來補充它們留下來的空缺。荷蘭海軍原打算再建造2艘“旗魚”級,但潛艇設計技術的發展使他們選擇了重新設計的方案,從而促成“海象”級的問世。
“海象”級最早的研製資金於1975年下達,1978年6月,荷蘭海軍與鹿特丹幹船塢公司簽訂了“海象”號潛艇的建造合同。1979年12月,“海象”號開始建造,同年12月,海軍與廠家簽訂了該級第二艘“海獅”號的建造合同。此時,由於設計建造上遇到了一些問題,建造期被延長。第一個問題是建造潛艇殼體專用的新型高強度鋼材(hy-100)還處於測試階段,建造不得不暫停;第二個問題是,建造過程中修改了設計,艇體需要增長,要把建造中的“海象”號艇體切割成兩部分,因而需要研究新的焊接技術;第三個問題是荷蘭海軍為吸取“長尾鯊”號和“蠍子”號潛艇失事教訓,要通過談判向美國海軍取經,從而更加延長了潛艇的建造時間。所有這些問題到1983年才全部解決。
“海獅”號於1981年9月鋪設龍骨,“海獅”號的建造吸收了“海象”號的所有改進。1983年末,荷蘭海軍決定增加其潛艇的數量。1984年1月,荷蘭國防部收到海軍強烈要求再建造兩艘潛艇的一封信,該要求得到了批準。荷蘭海軍分別在1984年和1985年各訂購了一艘“海象”級潛艇,這便是該級第三艘“海豚”(dolfijn)號和第四艘“布魯因維斯”(bruinvis)號,它們分別於1986年和1988年開工建造。而“海象”號因前麵提到的建造上的問題推遲到1985年10月28日才下水。
1986年8月14日,“海象”號操縱艙和廚房起火,火災沒有導致傷亡,卻給“海象”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使“海象”號不得不重上船台,1989年9月13日第二次下水。“海象”號事故調查發現,很多電子和電氣係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船體結構沒有遭到破壞。估計,那次火災損失達到1億荷蘭盾,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故,“海象”號和“海獅”號改用了耐火材料和部件,最後“海獅”號成為“海象”級的首艇。
1988年,“海獅”號開始海試,1990年服役。“海象”、“海豚”、“布魯因維斯”號相繼於1992、1993、1994年服役。1987年荷蘭海軍曾宣布擬再定購2艘“海象”級,但於1988年取消了這個計劃,改為設計一級新型潛艇“海鱔”(moray)級,打算在90年代中期建造。
“海鱔”級由鹿特丹幹船塢公司在取得了政府少量資助的情況下與幾家從事aip技術開發的公司合作研製,但至今荷蘭海軍沒有訂貨。
“海象”級的使命是參與荷蘭海軍與北約的軍事行動,利用魚雷和飛彈攻擊潛艇和水麵 艦艇,執行偵察與其他特種作戰任務。“海象”級問世後一直作為荷蘭的出口潛艇待價而沽,但至今未賣出去一艘。加拿大海軍原擬引進“海象”級的設計進行改進,改進有:魚雷發射管從4個增加到了6個,安裝不依靠空氣的推進裝置(aip),同時加強結構以便適合冰層下作業,但由於購得英國的“支持者”級而放棄了這一計劃。台灣一直是“海象”級的潛在買主。80年代初,台灣當局曾向荷蘭訂購了4艘“海象”級的前身“旗魚”級,並於1987年和1988年交付首批兩艘,這便是現在台灣海軍服役的“海龍”、“海虎”號。由於我國政府的堅決反對,荷蘭政府取消了後2艘的出售計劃。但台灣當局一直沒有放棄向包括荷蘭在內的常規潛艇出口國購買潛艇(包括二手潛艇)的圖謀。1991年和1992年間,台灣當局兩次請求荷蘭國防部向台出售6艘“海鱔”級或者“海象”級潛艇,荷蘭政府一開始均表示同意,但由於我國政府的反對,不得不放棄這兩次交易機會。
荷蘭海鱔級潛艇 [本章字數:290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27 22:34:42.0]
----------------------------------------------------
“海鱔”級潛艇是荷蘭rdm公司的最新產品,它是一種遠洋作戰潛艇,作戰半徑1000~2000海裏,能在海上逗留40天。該型艇有4種型號,根據型號的不同,艇上分別在55.7~77.9米之間。艇寬均為6.4米。排水量從960噸到1626噸。在其 1800型上可選擇裝備一個特別的模塊,該模塊長9米,容納兩個閉式循環柴油機係統。該係統包括一台44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一個液氧儲箱,和一套水處理係統用於去除二氧化碳。
“海鱔”級潛艇水下最大航速20節,最大航程超過10000海裏。自持力65天,極限下潛深度360米,艇首有6具21英寸魚雷發射管,最多的一型可帶20枚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