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韓戰期間米格-15占有地利以及距離的優勢,攜帶副油箱之下也隻能停留短暫時間的f-86還是能夠有效的壓製米格-15的作戰。與蘇聯政治考量的配合下,將米格-15的有效操作地區限製在所謂的米格走廊當中。
前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設計的高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1947年6月首飛,其改進型有米格-15比斯。1950年裝備中國空軍。
瀋陽飛機工業公司根據前蘇聯米格-17防製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1956年7月首飛。f-5是一種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噴氣戰鬥機。
機翼 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角45°,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後退式襟翼,起飛和著陸可放下不同角度。機翼外側是副翼,偏轉角範圍為±18°。機翼根部有起落架艙,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
機身 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外形為圓形截麵的流線體。圓形機頭進氣道。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
尾翼 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後掠角為55°41′。垂直尾翼後緣是方向舵,轉動角度為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其後緣的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
起落架 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主起落架裝有緩衝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5帕(8.5公斤/厘米2)。
座艙 密封式單人座艙,應急時艙蓋可拋掉。座椅是可彈射的,可以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
係統 操縱係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係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係統用於剎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剎車等。
動力裝置 裝一台wp-5型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帶加力。最大推力25.50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33.15千牛(3380公斤)。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
機載設備 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測距器等。
武器 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7毫米機炮。備彈量為200發。機上裝有光學半自動瞄準具,有兩具照相槍。左、右翼下可各掛一顆100~250千克的炸彈。
蘇聯米格-17壁畫戰鬥機 [本章字數:67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8-24 11:00:00.0]
----------------------------------------------------
米格-17是單座高亞音速殲擊機,是在米格-15比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約所起外號“壁畫”。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米格-17約有5~6個型號,主要型別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晝間戰鬥型,d型具備一定的全天候作戰能力。除前蘇聯生產外,波蘭和捷克等國進行仿製。米格-17生產量大,據估計各型總共生產約9,000架。前蘇聯、波蘭和捷克均於1958年停產。六十年代末,在前蘇聯退出第一線。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國家包括歐、亞、非的20多個國家,如捷克、波蘭、羅馬尼亞、越南、朝鮮、埃及和烏幹達等。目前,在一些小國空軍裏,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擊任務外,主要用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我國於1956年開始由沈飛仿製米格-17,國內編號殲-5,從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產,到83年底共生產974架,目前殲-5已全部退出現役。
mig-17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11.3(機長)×9.6(翼展)×3.8(機高)米。
機翼麵積:22.6?。
空重:394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534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6070公斤。
最大平飛速度:1145公裏/小時(1.0馬赫)。
實用升限:16600米。
爬升率:76米/秒。
航程:1340公裏(不帶副油箱)。
發動機:1台Вk-lФ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
武器係統:1門h-37型37毫米航炮,2門hp-23型23毫米航炮。還可攜帶250公斤炸彈,或16枚57毫米c-5火箭彈,或兩枚240毫米c-24火箭彈
蘇聯米格-19農夫戰鬥機 [本章字數:1323 最新更新時間:2009-08-25 11:00:00.0]
----------------------------------------------------
米格-19
五十年代初,米格設計局開始向音障發起挑戰。經歷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後,似乎跨越音障並不遙遠,然而,在米格-19的研製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甚至還有一名試飛員在試飛中機毀人亡。
米格-19的氣動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脈相承,於1952年5月24日首飛成功,起初隻能在俯衝中達到超音速,後來改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換裝更大麵積的全動式平尾,順利達到了設計要求。量產型的米格-19機翼後掠角55度,頭部三門機炮中的兩門被移到翼根處,頭?占潯惶誄隼捶嘔鸝丶捌淥?繾由璞浮c贅?19的原型機事實上打破了一項飛行速度世界紀錄,在那時候美國的超級佩刀機f-100還不能超過馬赫1.09。而米格原型機早就超過了馬赫1.3,改型原型機更達到馬赫1.46,但為了保密,設計局並未申報這一紀錄。米格-19先後有多達16種改型,大部分未量產,隻是用來測試不同的電子火控和武備係統,米格-19的主要型號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
前蘇聯米高揚飛機設計局設計的高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1947年6月首飛,其改進型有米格-15比斯。1950年裝備中國空軍。
瀋陽飛機工業公司根據前蘇聯米格-17防製的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殲擊機,1956年7月首飛。f-5是一種單座、單發、機頭進氣、後掠式中單翼噴氣戰鬥機。
機翼 後掠式中單翼布局,後掠角45°,雙梁結構。機翼內側有後退式襟翼,起飛和著陸可放下不同角度。機翼外側是副翼,偏轉角範圍為±18°。機翼根部有起落架艙,主起落架收在機翼的兩個艙內。
機身 全金屬半硬殼式構造,外形為圓形截麵的流線體。圓形機頭進氣道。機身後部裝有可操縱的減速板。
尾翼 垂直尾翼分成上下兩段,下段固定在後機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後掠角為55°41′。垂直尾翼後緣是方向舵,轉動角度為25°。水平尾翼後掠角為45°,安裝在垂直尾翼下段頂部,其後緣的升降舵,向上可轉動32°,向下為16°。
起落架 前三點式起落架,均為單輪。前起落架收入前機身下部的輪艙內,主起落架收入機翼內。主起落架裝有緩衝器,前起落架裝有減震器和減擺器。主輪輪胎壓力為8.34×105帕(8.5公斤/厘米2)。
座艙 密封式單人座艙,應急時艙蓋可拋掉。座椅是可彈射的,可以保證飛行員在緊急時迅速安全地脫離飛機。
係統 操縱係統為硬式操縱。副翼調整片和升降舵調整片為電操縱。液壓係統用於收放起落架、襟翼、減速板、可調噴口和操縱副翼。冷氣係統用於剎車、密封座艙、應急收放起落架和應急剎車等。
動力裝置 裝一台wp-5型離心式噴氣發動機,帶加力。最大推力25.50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33.15千牛(3380公斤)。機內燃油1170千克,外掛兩個400升副油箱。
機載設備 超短波指揮電台、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信標接收機、敵我識別器、護尾器、測距器等。
武器 機頭左側下方裝兩門23毫米機炮,機頭右側下方裝一門37毫米機炮。備彈量為200發。機上裝有光學半自動瞄準具,有兩具照相槍。左、右翼下可各掛一顆100~250千克的炸彈。
蘇聯米格-17壁畫戰鬥機 [本章字數:67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8-24 11:00:00.0]
----------------------------------------------------
米格-17是單座高亞音速殲擊機,是在米格-15比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北約所起外號“壁畫”。1948年設計,1949年12月開始試飛,1952年進入前蘇聯空軍服役。米格-17約有5~6個型號,主要型別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晝間戰鬥型,d型具備一定的全天候作戰能力。除前蘇聯生產外,波蘭和捷克等國進行仿製。米格-17生產量大,據估計各型總共生產約9,000架。前蘇聯、波蘭和捷克均於1958年停產。六十年代末,在前蘇聯退出第一線。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國家包括歐、亞、非的20多個國家,如捷克、波蘭、羅馬尼亞、越南、朝鮮、埃及和烏幹達等。目前,在一些小國空軍裏,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擊任務外,主要用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我國於1956年開始由沈飛仿製米格-17,國內編號殲-5,從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產,到83年底共生產974架,目前殲-5已全部退出現役。
mig-17技術參數
外形尺寸:11.3(機長)×9.6(翼展)×3.8(機高)米。
機翼麵積:22.6?。
空重:394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534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6070公斤。
最大平飛速度:1145公裏/小時(1.0馬赫)。
實用升限:16600米。
爬升率:76米/秒。
航程:1340公裏(不帶副油箱)。
發動機:1台Вk-lФ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
武器係統:1門h-37型37毫米航炮,2門hp-23型23毫米航炮。還可攜帶250公斤炸彈,或16枚57毫米c-5火箭彈,或兩枚240毫米c-24火箭彈
蘇聯米格-19農夫戰鬥機 [本章字數:1323 最新更新時間:2009-08-25 11:00:00.0]
----------------------------------------------------
米格-19
五十年代初,米格設計局開始向音障發起挑戰。經歷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後,似乎跨越音障並不遙遠,然而,在米格-19的研製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甚至還有一名試飛員在試飛中機毀人亡。
米格-19的氣動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脈相承,於1952年5月24日首飛成功,起初隻能在俯衝中達到超音速,後來改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換裝更大麵積的全動式平尾,順利達到了設計要求。量產型的米格-19機翼後掠角55度,頭部三門機炮中的兩門被移到翼根處,頭?占潯惶誄隼捶嘔鸝丶捌淥?繾由璞浮c贅?19的原型機事實上打破了一項飛行速度世界紀錄,在那時候美國的超級佩刀機f-100還不能超過馬赫1.09。而米格原型機早就超過了馬赫1.3,改型原型機更達到馬赫1.46,但為了保密,設計局並未申報這一紀錄。米格-19先後有多達16種改型,大部分未量產,隻是用來測試不同的電子火控和武備係統,米格-19的主要型號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