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年代末,蘇聯製成了 米格-27 和 蘇-17 戰鬥機,它們都是利用變後掠翼技術來協調高低速飛行矛盾的,由此也帶來了結構重量的增加。 英國,聯邦德國和義大利三國於 1969 年開始論證“狂風”戰鬥機方案,他們最終採用的也是變後掠翼布局。 1969 年 3 月,法國的 幻影f.1 戰鬥機的預生產型首次試飛。為了提高飛機的機動能力和縮短起降距離,法國人放棄了“幻影”飛機係列傳統的無尾三角翼布局,又會到常規布局中來尋找出路。 與此同時,以色列開始實施“黑簾”計劃。他們利用法國 幻影5 飛機的圖紙,在該機的三角翼前麵加裝了鴨式小翼,研製成功了 幼獅c.2 戰鬥機,達到了提高機動性能的目的。 還是在這一年裏,瑞典的近耦合鴨式布局短距起落戰鬥機 saab-37 ,在世界上一舉成名。瑞典人為了挖掘飛機的氣動潛力,曾進行了 10 年之久的預先性研究。他們的成功,激起了 70 年代探索非常規飛機氣動布局的熱潮。
我國的選擇
1968 年 4 月,我國空軍提出了研製“小殲”(即後來的 殲-12)的計劃,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關於“小殲”的設計思想,曾有“適應人民戰爭需要,開展空中遊擊戰”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種高度機動靈活、短距起落、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的小型戰鬥機,問題的提出是與國際航空技術的動向相吻合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與眾不同。
那時,世界上的新型戰鬥機正朝著體積大、設備全、技術複雜的方向發展,而我國採取的確是一種樸實的作法------通過縮小機體,減輕起飛重量來有效地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就當時我國的技術儲備情況而言,這可能最為現實的一條途徑。
研製“小殲”的任務在 1968 年的“8 25”會議上下達給南昌飛機製造廠南昌飛機製造廠,第二年 3 月正式命名為 殲-12。
南昌飛機製造廠從 1968 年 7 月開始方案設計,8 月總體方案獲上級部門批準。隨後,以 1 年零 5 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詳細設計、主要風洞試驗、強度試驗和係統模擬試驗。原型機於 1969 年 12 月 26 日首次試飛成功。 1973年 9 月 10 日,殲-12 飛機向中央首長做了精彩的匯報表演,被葉劍英元帥讚譽為“空中李向陽”(李向陽是電影《平原遊擊隊》主人公遊擊隊隊長的名字)。這一綽號道出了 殲-12 飛機機動靈活的飛行特點。 後來,南昌飛機廠針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對 殲-12 作了 10 項重大修改,如採用降低飛行阻力的麵積率修形、減小機翼上反角等,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實驗。1975 年 7 月 1 日,再次試飛成功。 1978 年 2 月,因調整裝備體製而決定停止研製。除一架做破壞性強度試驗的原型機外,共生產了 5 架經過試飛的整機。目前,有兩架收藏於我國空軍航空博物館。
殲-12 的技術水平
參加過 殲-12 試飛的飛行員都交口稱讚它的機動靈活的特點。其出色的機動飛行能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殲-12 戰鬥機在海平麵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是 180米/秒。而和 殲-12 同年同月首次試飛的美國 f-14 戰鬥機的這一項指標是 200米/秒;專門針對 米格-21 而設計的 f-5e 是 160米/秒。 殲-12 在 5,000 米高度上的最小盤旋半徑是 1,140 米。而中低空機動性能突出的 殲-6 是 1,200 米;美國刻意改善盤旋性能的 f-5e 是 1,080 米,為此在該機機翼上安裝了新的前後緣襟翼係統。 殲-12 在 5,000 米高度上,從 m0.9 水平加速到 m1.2,所需時間為 65 秒。而 殲-6 是 85 秒;美國的 f-5a 是 140 秒。殲-12 的水平是比較先進的。 再看 殲-12 的地麵機動性能,也就是它的短距起落性能。其起飛滑跑距離 500 米,著陸滑跑距離是 510 米。與 殲-12 重量相當的亞音速戰鬥機 殲-5 的起飛滑跑距離是 590 米,著陸滑跑距離是 825 米。殲-12 能做到比 殲-5 的滑跑距離還要短是很不容易的,並且具有防塵裝置,可在短土跑道上起落。
殲-12 的最大平飛速度,在 11,000 米高度上,最大 m 數 1.5,優於 殲-6;實用升限 17,410 米,與 殲-6 相當。殲-12 在高空的巡航速度是 m0.95,雖不能超音速巡航,但以能接近音速巡航。
殲-12 是迄今世界上最輕的超音速戰鬥機。它的正常起飛重量為 4,450 千克,最大正常起飛重量 5,295 千克,空機重量隻有 3,100 千克。它裝有一台 渦噴6乙 型噴氣發動機,加力推力 39.72千克(4,050公斤力),全機推重比可達 0.91。殲-12 的優越性能主要是靠機體重量輕和大的推重比而得到的。 為了使 殲-12 飛機達到先進的性能指標,南昌飛機製造廠大膽地採用了許多新結構、新工藝和新材料,如機身和中翼整體油箱大麵積的雙曲麵金屬蜂窩結構碳纖維複合材料壁板,鈦合金板和鋁合金起落架等,此外還採用了單塊式風擋。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在國內當時的條件下是富有創造精神的。
殲-12 的不足
殲-12 的不足正是由於追求機體小、重量輕所引起的。它的機內燃油儲量為 1,250 千克,可帶兩個 400 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達 1,385 公裏,但仍屬於短航程類型飛機。
殲-12 的機載武器是 1 門 23 毫米機炮,備彈 120 發;另外,可掛 4枚紅外製導的空對空飛彈。就其飛行重量而論,火力不算很弱,但是該機採用了機頭進氣形式,對增裝先進設備不利。若該為兩側進氣設計,加裝先進的火控係統。則重量和阻力都要增加,其原有的優點也將削弱。
我國的選擇
1968 年 4 月,我國空軍提出了研製“小殲”(即後來的 殲-12)的計劃,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關於“小殲”的設計思想,曾有“適應人民戰爭需要,開展空中遊擊戰”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種高度機動靈活、短距起落、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的小型戰鬥機,問題的提出是與國際航空技術的動向相吻合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與眾不同。
那時,世界上的新型戰鬥機正朝著體積大、設備全、技術複雜的方向發展,而我國採取的確是一種樸實的作法------通過縮小機體,減輕起飛重量來有效地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就當時我國的技術儲備情況而言,這可能最為現實的一條途徑。
研製“小殲”的任務在 1968 年的“8 25”會議上下達給南昌飛機製造廠南昌飛機製造廠,第二年 3 月正式命名為 殲-12。
南昌飛機製造廠從 1968 年 7 月開始方案設計,8 月總體方案獲上級部門批準。隨後,以 1 年零 5 個月的時間,完成了詳細設計、主要風洞試驗、強度試驗和係統模擬試驗。原型機於 1969 年 12 月 26 日首次試飛成功。 1973年 9 月 10 日,殲-12 飛機向中央首長做了精彩的匯報表演,被葉劍英元帥讚譽為“空中李向陽”(李向陽是電影《平原遊擊隊》主人公遊擊隊隊長的名字)。這一綽號道出了 殲-12 飛機機動靈活的飛行特點。 後來,南昌飛機廠針對試飛中發現的問題,對 殲-12 作了 10 項重大修改,如採用降低飛行阻力的麵積率修形、減小機翼上反角等,並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實驗。1975 年 7 月 1 日,再次試飛成功。 1978 年 2 月,因調整裝備體製而決定停止研製。除一架做破壞性強度試驗的原型機外,共生產了 5 架經過試飛的整機。目前,有兩架收藏於我國空軍航空博物館。
殲-12 的技術水平
參加過 殲-12 試飛的飛行員都交口稱讚它的機動靈活的特點。其出色的機動飛行能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殲-12 戰鬥機在海平麵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是 180米/秒。而和 殲-12 同年同月首次試飛的美國 f-14 戰鬥機的這一項指標是 200米/秒;專門針對 米格-21 而設計的 f-5e 是 160米/秒。 殲-12 在 5,000 米高度上的最小盤旋半徑是 1,140 米。而中低空機動性能突出的 殲-6 是 1,200 米;美國刻意改善盤旋性能的 f-5e 是 1,080 米,為此在該機機翼上安裝了新的前後緣襟翼係統。 殲-12 在 5,000 米高度上,從 m0.9 水平加速到 m1.2,所需時間為 65 秒。而 殲-6 是 85 秒;美國的 f-5a 是 140 秒。殲-12 的水平是比較先進的。 再看 殲-12 的地麵機動性能,也就是它的短距起落性能。其起飛滑跑距離 500 米,著陸滑跑距離是 510 米。與 殲-12 重量相當的亞音速戰鬥機 殲-5 的起飛滑跑距離是 590 米,著陸滑跑距離是 825 米。殲-12 能做到比 殲-5 的滑跑距離還要短是很不容易的,並且具有防塵裝置,可在短土跑道上起落。
殲-12 的最大平飛速度,在 11,000 米高度上,最大 m 數 1.5,優於 殲-6;實用升限 17,410 米,與 殲-6 相當。殲-12 在高空的巡航速度是 m0.95,雖不能超音速巡航,但以能接近音速巡航。
殲-12 是迄今世界上最輕的超音速戰鬥機。它的正常起飛重量為 4,450 千克,最大正常起飛重量 5,295 千克,空機重量隻有 3,100 千克。它裝有一台 渦噴6乙 型噴氣發動機,加力推力 39.72千克(4,050公斤力),全機推重比可達 0.91。殲-12 的優越性能主要是靠機體重量輕和大的推重比而得到的。 為了使 殲-12 飛機達到先進的性能指標,南昌飛機製造廠大膽地採用了許多新結構、新工藝和新材料,如機身和中翼整體油箱大麵積的雙曲麵金屬蜂窩結構碳纖維複合材料壁板,鈦合金板和鋁合金起落架等,此外還採用了單塊式風擋。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在國內當時的條件下是富有創造精神的。
殲-12 的不足
殲-12 的不足正是由於追求機體小、重量輕所引起的。它的機內燃油儲量為 1,250 千克,可帶兩個 400 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達 1,385 公裏,但仍屬於短航程類型飛機。
殲-12 的機載武器是 1 門 23 毫米機炮,備彈 120 發;另外,可掛 4枚紅外製導的空對空飛彈。就其飛行重量而論,火力不算很弱,但是該機採用了機頭進氣形式,對增裝先進設備不利。若該為兩側進氣設計,加裝先進的火控係統。則重量和阻力都要增加,其原有的優點也將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