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殲11b計劃涉及的方麵


    上個世紀60年代,蘇聯為了跟上西方國家以電傳操縱係統為核心的第三代戰鬥機的發展,有針對性的研製、裝備了蘇-27、米格29。其中蘇27因為優異的性能被中國選擇,成為中、蘇第二次軍事合作的典範,引進並自己生產。


    但是,由於當初引進的蘇27sk型號,是設計於上個世紀60、70年代,所使用的技術水平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的。而在中國引進、生產的90年代一直到新世紀,蘇27的技術局限、落後顯露無疑。


    首先是蘇27的功能單一,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戰鬥機的功能多樣性。簡單的對空作戰,其落後的火控係統,分布式的操作模式(發射一枚飛彈,要打開很多的開關),缺乏對地攻擊的火力控製,隻能發射火箭彈、普通炸彈,不能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而通過各種報導,我國的戰鬥機雷達發展進步很快,在學習西方的基礎上,擯棄俄製設備的粗大、笨重,新一代的pd雷達也定型,因此,改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次是落後的操作界麵,當今的第三代戰鬥機,已經普遍使用”玻璃化“坐艙的設計,集中式控製係統,讓戰鬥機飛行員能夠從容地操縱飛機進行飛行、作戰。在這樣要求下,蘇27顯得尤其落後,就連目前國內在研製、生產的飛機也不如。而在與西方交流的過程中,我國的航空電子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某些方麵甚至超過俄方,這就為改進蘇27的創造了條件。


    隨著我國新的空軍作戰、指揮方式的轉變,以前飛行員習慣於聽從地麵引導作戰方式必將淘汰。而新的空中預警機的服役,空中指揮戰鬥機編隊,強調編隊飛機之間的協作,包括圖象、數據的適時傳輸,不同電子係統之間的兼容與聯結,都是重要的改進方麵。在研製預警機的同時,數據鏈成為有效的溝通紐帶。不同國家、標準係統之間的兼容是蘇27要必須發展自主的電子係統。


    新材料、新技術在原機型上的運用,也是擺脫一味仿製,走自主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動機的進口、維修、更換是極其昂貴的。用自主發展的新型發動機,不但能掙脫進口的製約,而且能夠從根本上改進飛機的性能。


    三:殲11b計劃的影響


    殲11b計劃是沈飛再一次騰飛的象徵。50年前,中國的飛機工業第一次就是從引進、組裝開始的!10年前,又在沈飛,又開始新一輪的技術合作。機遇不會永遠這樣,中國的航空工業也不會永遠重複,中國的戰鬥機不會永遠仿製!


    消化、吸收,通過引進第三代戰鬥機的技術,讓沈飛連貫地學習到蘇聯——俄羅斯飛機工業的發展方式、研究特點、技術脈搏。對於沈飛自主發展殲11b計劃,乃至下一代戰鬥機都是“點睛之筆“。


    2009年06月06日,對於外界傳說的殲11b型戰鬥機將出現在今年的國慶60周年閱兵活動上,劉大響表示了肯定。他介紹,目前殲11b除了使用進口的發動機,也有了國產的發動機型。


    劉大響說,“相信空軍會展出先進的裝備,逾百架飛機。除了殲10、殲11b,空中加油機等都可能出現在國慶60周年閱兵活動上。”


    中國殲-11戰鬥機 [本章字數:1625 最新更新時間:2009-08-10 11:00:00.0]


    ----------------------------------------------------


    簡介


    我國從1992年開始先後引進了一百多架蘇-27型戰鬥機。這些戰鬥機已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機種。1997年俄羅斯與中國簽訂協議,從而使中國可以生產蘇-27型戰鬥機。我國自己生產的這種戰鬥機被命名為殲-11。


    1990年11月中俄雙方達成關於引進首批蘇-27sk戰機(su-27是前蘇聯研製的一種重型製空戰鬥機)的雙邊協議,這是自建國以來數額最大的引進行動,也是蘇-27首次對外出口。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蘇-27戰鬥機,其中包括8架蘇-27sk單座型和4架蘇-27ubk雙座教練型,由俄羅斯後貝加爾軍區吉達機場起飛,經蒙古於當日上午10時15分安全飛抵中國空軍蕪湖基地。蘇-27正式加入了解放軍空軍裝備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訂購的戰鬥機全部交付,並額外得到了兩架供研究測試使用。之後中俄之間繼續蘇-27的貿易,包括上述12架蘇-27在內,中國共有蘇-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國採購第二批,但型號變為更先進的蘇-27smk,共24架。


    總體概述


    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1993年,雙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術,幫助中國企業聯合生產蘇-27,基準型號為蘇-27smk。1993年10月中央軍委將蘇-27正式列入空軍裝備發展序列,由瀋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仿製生產。1993年11月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與解放軍總參裝備部聯合發出關於仿製蘇-27與al31f渦扇發動機的文件。蘇-27戰機的改裝仿製工作正式全麵展開。


    在組裝仿製和國產化中,在我國出廠的蘇-27逐個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機進口的蘇-27也不斷得到改進,尤其在電子設備方麵。相信依靠我國現有某些遠遠優於俄羅斯的電子技術,國產殲-11最終將採用四餘度電傳操縱係統,安裝多個多功能彩色顯示器,改進電子對抗能力,增強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2003年12月6日,殲-11新型號由畢紅軍駕駛完成試飛,標誌著該型號的研製工作進入了全新階段。新11改型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材料,航電係統與蘇-27相比有了較大提高,雷達火控武器均採用了更為優秀的國產產品。至此國產殲-11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功告成,隻欠國產渦扇即可基本實現全麵國產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利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神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神光並收藏利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