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fc-1梟龍戰鬥機 [本章字數:4913 最新更新時間:2009-08-31 09:00:00.0]
----------------------------------------------------
簡介
fc-1梟龍戰鬥機是中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單發、單座、輕型超音速戰鬥機,fc-1梟龍戰鬥機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用途輕型戰鬥機,由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與巴基斯坦空軍共同出資,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開發,fc-1梟龍戰鬥機2002年5月31日完成設計,2003年8月25日首次試飛。
計劃背景
fc-1梟龍戰鬥機計劃最初源於1988年的“超-7”輕型戰鬥機計劃,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軍深感其戰鬥機主力型號老舊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形勢。一方麵引進美國的f-16戰鬥機,一方麵積極與中國合作,試圖憑藉中方的力量研製一種低檔配置且較為先進的戰鬥機。巴方定名為“佩刀2”方案,中方定名為殲-7cp。當時基本思想是在殲-7戰鬥機的基礎上採取與殲-82戰鬥機相同的兩側進氣道、翼根前緣增加了前緣襟翼,換裝發動機,當時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與美國格魯曼公司簽署協議,打算聯合研製“超-7輕型戰鬥機”。格魯曼公司提出帶邊條翼的40度後掠機翼的改進方案,為改善大迎角性能,格魯門公司將進氣口設計向內傾斜10度,大迎角性能得到大幅改善。然而,由於1989年中美關係惡化,美國政府取消了所有軍事合作項目,“超-7”戰鬥機研製計劃擱淺。
研製過程
1991年,中國再次啟動該計劃,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計劃於1998年進行原型機首飛。不久,巴基斯坦表示有興趣參加聯合研製。1992年2月,中國政府正式邀請巴基斯坦空軍投資“超-7”計劃。作為回報,巴方有權全麵參與研發過程,並擁有合作生產權。巴基斯坦空軍急需以現代化戰鬥機替代其老舊的幻影3、幻影5,以及中國製造的殲6、強5等戰機。1992年5月,中、巴專家組開始“super-7”(超七)飛機項目可行性論證。10月,簽署備忘錄。
1994年10月巴基斯坦政府開始進行正式談判。1995年7月,巴空軍對戰術技術提出要求,雙方於10月簽署了新的戰術技術要求(即asr-air staff requirement)。談判拖延了數年之久,1998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合作開發“超-7”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的協議。1999年6月28日,雙方簽署《中巴合作研製s-7/fc-1飛機合同》。飛機的名字也改成fc-1。意即fighter china no.1。
該計劃巴基斯坦空軍負擔50%的投資,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共同負擔剩下50%的投資。另外,俄羅斯米格設計局加入“超7”計劃,該項目變成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為主,米格設計局和巴方參與的三家合作項目。據報導俄羅斯的米格設計局將提供原本為夭折的米格-33戰鬥機準備的技術資料。氣動設計工作是與俄羅斯米格設計局合作進行的。同時,fc-1的發動機選用的是由俄羅斯研製的發動機,即克裏莫夫rd-93型渦扇發動機(米格-29戰鬥機裝備的rd-33型發動機的改進型)。最大推力49.4千牛,加力81.4千牛。2003年12月,中航一集團宣布,貴州航空發動機研究所配合fc-1的研製工作,此處提及的渦扇發動機即ws-13(rd-93型的仿製型)。該發動機推重比7.8,加力推力86.37千牛。有報導提到可能是rd-93型發動機的仿製改進型。2003年之後,法國與中國曾討論過參與為fc-1項目提供發動機(據報導是斯奈克瑪公司的m88係列發動機)的可能性,但因當時的政治環境不適合而擱淺。
超7、fc-1的外形幾經演變,其進氣口內傾,翼麵採用邊條,帶前、後緣襟翼的40度後掠梯形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經過切尖修形,這種外型設計,有效地提高了飛機可獲得的升力,明顯能提高飛機的中低空纏鬥性能,三個起落架的結構形式也全部改變,以騰出更大的翼下空間掛載武器。
2001年2月,巴基斯坦空軍製造出了一架全尺寸模型機,2001年9月凍結了“超-7”原型機的技術狀態,開始進行詳細設計。2002年9月16日製造首架原型機。“梟龍”01原型機由於是外貿型號,可以公開報導。官方媒體評價為“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的生產製造能力、工程技術隊伍的管理水平和技術都上了一個台階”,“是根據國際市場需要,由中航一集團成都飛機設計所設計、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生產的新一代外貿型飛機,能滿足當代各類作戰環境的需要”。該計劃將使用4架試驗型飛機和兩架靜態試驗機。2003年8月30日01架原型機首飛成功,02架進行靜力試驗。2004年4月9日03架原型機首飛成功,進行操縱安定性試驗和強度試飛考核。2004年6月15日,雙方簽訂jf-17(巴方命名)在巴基斯坦合作生產主合同和技術改造生產線合同。2004年7月“超-7”飛機計劃被正式命名。中方稱之為fc-1/“梟龍”式戰鬥機,巴方則稱之為jf-17(“聯合戰鬥機”)“雷電”戰鬥機。
2006年4月28日配備全狀態航電係統和武器係統的“梟龍”04架原型機首飛成功,比原定進度落後了1年多,“梟龍”04架原型機將對飛機的整個飛行狀態、航電係統、控製係統和武器攻擊能力進行全方位的測試。同時意味著梟龍戰機已經具備了可以連續批量生產的能力。“梟龍”04號原型機在01、03架原型機的基礎上,進行較多的改進,一般認為這是在新形勢下巴基斯坦希望fc-1的性能再提高一些,以滿足更新更高的作戰需求。04號原型機採用了大邊條、“無附麵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進氣道和“玻璃座艙”(座艙綜合顯示設備)。dsi進氣道設計(通稱“蚌式”進氣道設計技術)是在進氣道口設計一個三維曲麵的突起,前機身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有個斜麵提供預壓縮,這個突起鼓包起到對氣流的壓縮作用,並產生一個把附麵層氣流推離進氣道的壓力分布。批量生產型fc-1梟龍戰鬥機採用這種設計。
----------------------------------------------------
簡介
fc-1梟龍戰鬥機是中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單發、單座、輕型超音速戰鬥機,fc-1梟龍戰鬥機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用途輕型戰鬥機,由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與巴基斯坦空軍共同出資,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開發,fc-1梟龍戰鬥機2002年5月31日完成設計,2003年8月25日首次試飛。
計劃背景
fc-1梟龍戰鬥機計劃最初源於1988年的“超-7”輕型戰鬥機計劃,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軍深感其戰鬥機主力型號老舊已經無法適應當時的形勢。一方麵引進美國的f-16戰鬥機,一方麵積極與中國合作,試圖憑藉中方的力量研製一種低檔配置且較為先進的戰鬥機。巴方定名為“佩刀2”方案,中方定名為殲-7cp。當時基本思想是在殲-7戰鬥機的基礎上採取與殲-82戰鬥機相同的兩側進氣道、翼根前緣增加了前緣襟翼,換裝發動機,當時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與美國格魯曼公司簽署協議,打算聯合研製“超-7輕型戰鬥機”。格魯曼公司提出帶邊條翼的40度後掠機翼的改進方案,為改善大迎角性能,格魯門公司將進氣口設計向內傾斜10度,大迎角性能得到大幅改善。然而,由於1989年中美關係惡化,美國政府取消了所有軍事合作項目,“超-7”戰鬥機研製計劃擱淺。
研製過程
1991年,中國再次啟動該計劃,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計劃於1998年進行原型機首飛。不久,巴基斯坦表示有興趣參加聯合研製。1992年2月,中國政府正式邀請巴基斯坦空軍投資“超-7”計劃。作為回報,巴方有權全麵參與研發過程,並擁有合作生產權。巴基斯坦空軍急需以現代化戰鬥機替代其老舊的幻影3、幻影5,以及中國製造的殲6、強5等戰機。1992年5月,中、巴專家組開始“super-7”(超七)飛機項目可行性論證。10月,簽署備忘錄。
1994年10月巴基斯坦政府開始進行正式談判。1995年7月,巴空軍對戰術技術提出要求,雙方於10月簽署了新的戰術技術要求(即asr-air staff requirement)。談判拖延了數年之久,1998年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了合作開發“超-7”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的協議。1999年6月28日,雙方簽署《中巴合作研製s-7/fc-1飛機合同》。飛機的名字也改成fc-1。意即fighter china no.1。
該計劃巴基斯坦空軍負擔50%的投資,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共同負擔剩下50%的投資。另外,俄羅斯米格設計局加入“超7”計劃,該項目變成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為主,米格設計局和巴方參與的三家合作項目。據報導俄羅斯的米格設計局將提供原本為夭折的米格-33戰鬥機準備的技術資料。氣動設計工作是與俄羅斯米格設計局合作進行的。同時,fc-1的發動機選用的是由俄羅斯研製的發動機,即克裏莫夫rd-93型渦扇發動機(米格-29戰鬥機裝備的rd-33型發動機的改進型)。最大推力49.4千牛,加力81.4千牛。2003年12月,中航一集團宣布,貴州航空發動機研究所配合fc-1的研製工作,此處提及的渦扇發動機即ws-13(rd-93型的仿製型)。該發動機推重比7.8,加力推力86.37千牛。有報導提到可能是rd-93型發動機的仿製改進型。2003年之後,法國與中國曾討論過參與為fc-1項目提供發動機(據報導是斯奈克瑪公司的m88係列發動機)的可能性,但因當時的政治環境不適合而擱淺。
超7、fc-1的外形幾經演變,其進氣口內傾,翼麵採用邊條,帶前、後緣襟翼的40度後掠梯形翼,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經過切尖修形,這種外型設計,有效地提高了飛機可獲得的升力,明顯能提高飛機的中低空纏鬥性能,三個起落架的結構形式也全部改變,以騰出更大的翼下空間掛載武器。
2001年2月,巴基斯坦空軍製造出了一架全尺寸模型機,2001年9月凍結了“超-7”原型機的技術狀態,開始進行詳細設計。2002年9月16日製造首架原型機。“梟龍”01原型機由於是外貿型號,可以公開報導。官方媒體評價為“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的生產製造能力、工程技術隊伍的管理水平和技術都上了一個台階”,“是根據國際市場需要,由中航一集團成都飛機設計所設計、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生產的新一代外貿型飛機,能滿足當代各類作戰環境的需要”。該計劃將使用4架試驗型飛機和兩架靜態試驗機。2003年8月30日01架原型機首飛成功,02架進行靜力試驗。2004年4月9日03架原型機首飛成功,進行操縱安定性試驗和強度試飛考核。2004年6月15日,雙方簽訂jf-17(巴方命名)在巴基斯坦合作生產主合同和技術改造生產線合同。2004年7月“超-7”飛機計劃被正式命名。中方稱之為fc-1/“梟龍”式戰鬥機,巴方則稱之為jf-17(“聯合戰鬥機”)“雷電”戰鬥機。
2006年4月28日配備全狀態航電係統和武器係統的“梟龍”04架原型機首飛成功,比原定進度落後了1年多,“梟龍”04架原型機將對飛機的整個飛行狀態、航電係統、控製係統和武器攻擊能力進行全方位的測試。同時意味著梟龍戰機已經具備了可以連續批量生產的能力。“梟龍”04號原型機在01、03架原型機的基礎上,進行較多的改進,一般認為這是在新形勢下巴基斯坦希望fc-1的性能再提高一些,以滿足更新更高的作戰需求。04號原型機採用了大邊條、“無附麵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進氣道和“玻璃座艙”(座艙綜合顯示設備)。dsi進氣道設計(通稱“蚌式”進氣道設計技術)是在進氣道口設計一個三維曲麵的突起,前機身沒有必要像以前那樣有個斜麵提供預壓縮,這個突起鼓包起到對氣流的壓縮作用,並產生一個把附麵層氣流推離進氣道的壓力分布。批量生產型fc-1梟龍戰鬥機採用這種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