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港級登陸艦 [本章字數:1798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04 21:07:08.0]
----------------------------------------------------
1997年4月25日,台灣當局從美國海軍租借的2艘新港級中型坦克登陸艦駛抵左營軍港後, 在7月14日正式編人海軍,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對金門、馬祖、南沙等外島的運輸補給能力,而且對台軍的快速突擊能力、遠航作戰能力以及登陸作戰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作用。
新港級登陸艦,滿載排水量達8450噸,艦長195.2米、寬21.2米,最大航速可達20節;後甲板有直升機起降平台, 可同時運載400名陸戰人員和武器裝備,500噸物資,4艘登陸艇;或可裝載23輛坦克。
新港級屬於美軍在二戰以後,為實施其海軍陸戰隊“20節攻擊力量”計劃,而研製的首型航速達20節的中型坦克登陸艦,是當時美海軍戰後建造的係列坦克登陸艦中,設計最合理、速度最快、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艦隻。首艦於1966年開工,1968年下水,1969年服役,共建造20艘。租借給台灣的2艘為“凱烏加”(cayuga)號和“弗雷德裏克”號(frederick),是1994年10月20日由柯林頓總統批準的,分別於1969年6月4日和12月13日下水,1970年1月24日和6月20日服役,抵台後被分別命名為“中和”(232)號和“中平”(233)號,隸屬駐高雄的151艦隊。
為了實現艦艇高速化的技術指標,該艦在設計上突破了已有登陸艦的設計思想,從線型到登陸方式均打破了傳統的設計方案,增大艦艇長寬比(16.6),使船體呈流線型;採用尖首、長懸臂吊跳板結構, 取代多年沿用的鈍首,使船體,特別是首部水線附近線型瘦削,從而大大減少了船體阻力。
為了便於登灘作戰使用。該艦將坦克出口從坦克甲板提到上甲板,使艦首跳板可直接從上甲板通過門形支架外伸,而且長度不受傳統首開門尺度的限製,使登陸跳板長度達34米,從而大大改善了艦艇登灘性能,降低了對登陸地形的要求。採用此種長跳板登灘,當海灘坡度為2。 跳板角度為20度,尾縱傾為2度時,跳板擱淺一端的涉水深度不超過1.2米,基本滿足登陸兵涉水上陸的戰術要求; 當艦的縱傾和橫搖分別為 5 度和2度時,人員、車輛也可照常登陸,從而實現登陸快速化。 同時,為了在兩棲作戰中快速灘和退灘,艦艇坦克艙改成全艦貫通式,艦尾增設尾門並設跳板,車輛可停車1進出;而且還有4個浮橋隨艦載行,相互銜接可外伸80米,使坦克距岸80米便可經浮橋登退灘,降低了受灘情限製的範圍,使其登退速度加快。為了便於登陸作業時的指揮和艦艇操縱以及增加車輛和直升機的載運量,該艦上層建築未按傳統方式設在艦尾,而置於中間偏前,不僅擴大了駕駛室和指揮室的視野,而且在後麵甲板增設了直升機平台,並且也可用來裝載車輛。為了在登陸時能準確選定艦位,改善艦艇機動性能,能以艦尾為軸進行轉向, 該級艦增設2個定速反轉變距螺旋槳。
為了提高艦艇的安全性和生存能力,該級艦穩性按水麵艦艇穩性標準校核,滿載排水量時的初穩性高度為1.92米, 艦登灘時龍骨線在艦尾垂線處比型基線低1.5米,艦尾極限縱傾為1.5米;若超過此值可增加艦首壓載物,使縱傾恢復。此外,該級艦裝備有火炮、直升機和近防武器係統,使之具有防空、反艦和火力支援等能力,係世界上武器最多、火力最強的坦克登陸艦之一。
新港級登陸艦加入台軍後,在兩棲登陸作戰使用中,1 艘新港級登陸艦一般能搭載一個加強步兵營或陸戰營,主要用於“攻占登陸”,也就是奪取登陸場,即以占領某一要點或區域為.目標,為爾後的軍事行動創造條件。戰時的任務重點,就是在登陸作戰中作為“主力船團”中的一員,擔任兩棲作戰的運輸及搶灘任務,並協助海軍陸戰隊海上換乘1兩棲登陸戰車泛水及車輛裝卸作業;在日常主要擔負外島的運補任務,而且到台後依據該艦航速高1裝卸能力強的特點, 執行的首次對外島運補任務就是赴南沙,使原有的運補時間縮短近一半。
隨著“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軍事思想的確立,台灣軍方要員多次聲稱,台軍不但要能“固守”台灣本島,還要具備“反製”的能力,並要將“先製反製”的範圍擴大到敵方縱深,以“決戰境外”。由此,僅靠小型登陸艇和橡皮舟運載班1排規模的“蛙人部隊”, 難以完成上述任務,要出動兩棲登陸作戰能力和地麵攻防作戰能力都比較強的陸戰旅。因此,新港級登陸艦,將作為兩棲快速船團的骨幹,組成兩棲快速船團,運載台軍海軍陸戰旅,充分發揮其大型運載能力和“快速反應”的任務功能,實施縱深“重拳突襲”。
蘇聯蟾蜍級登陸艦 [本章字數:1422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04 21:08:02.0]
----------------------------------------------------
(1)研製背景與計劃
“蟾蜍”(ropu插)級是前蘇聯在1965年開始建造的首批大型登陸艦“鱷魚”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坦克登陸艦。有二個型號,1型艦共建25艘,在波蘭的格但斯克船廠建成。建造分兩段時間進行,一段是1974-1978年,另一段是1980-1988年。2型艦共建3艘,首艦於1987年動工,於1990年5月服役,第3艘已於1992年建成。兩型艦主要是武備略有不同,1979年曾出售給南葉門1艘。該級艦與“伊萬.羅戈夫”級船塢登陸艦一起,被認為是前蘇聯兩棲戰艦艇邁入先進行列的標誌。經過90年代的兵力削減,目前在俄羅斯海軍中尚有18艘‘蟾蜍”級在役。
----------------------------------------------------
1997年4月25日,台灣當局從美國海軍租借的2艘新港級中型坦克登陸艦駛抵左營軍港後, 在7月14日正式編人海軍,不但大幅度提高了對金門、馬祖、南沙等外島的運輸補給能力,而且對台軍的快速突擊能力、遠航作戰能力以及登陸作戰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的作用。
新港級登陸艦,滿載排水量達8450噸,艦長195.2米、寬21.2米,最大航速可達20節;後甲板有直升機起降平台, 可同時運載400名陸戰人員和武器裝備,500噸物資,4艘登陸艇;或可裝載23輛坦克。
新港級屬於美軍在二戰以後,為實施其海軍陸戰隊“20節攻擊力量”計劃,而研製的首型航速達20節的中型坦克登陸艦,是當時美海軍戰後建造的係列坦克登陸艦中,設計最合理、速度最快、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艦隻。首艦於1966年開工,1968年下水,1969年服役,共建造20艘。租借給台灣的2艘為“凱烏加”(cayuga)號和“弗雷德裏克”號(frederick),是1994年10月20日由柯林頓總統批準的,分別於1969年6月4日和12月13日下水,1970年1月24日和6月20日服役,抵台後被分別命名為“中和”(232)號和“中平”(233)號,隸屬駐高雄的151艦隊。
為了實現艦艇高速化的技術指標,該艦在設計上突破了已有登陸艦的設計思想,從線型到登陸方式均打破了傳統的設計方案,增大艦艇長寬比(16.6),使船體呈流線型;採用尖首、長懸臂吊跳板結構, 取代多年沿用的鈍首,使船體,特別是首部水線附近線型瘦削,從而大大減少了船體阻力。
為了便於登灘作戰使用。該艦將坦克出口從坦克甲板提到上甲板,使艦首跳板可直接從上甲板通過門形支架外伸,而且長度不受傳統首開門尺度的限製,使登陸跳板長度達34米,從而大大改善了艦艇登灘性能,降低了對登陸地形的要求。採用此種長跳板登灘,當海灘坡度為2。 跳板角度為20度,尾縱傾為2度時,跳板擱淺一端的涉水深度不超過1.2米,基本滿足登陸兵涉水上陸的戰術要求; 當艦的縱傾和橫搖分別為 5 度和2度時,人員、車輛也可照常登陸,從而實現登陸快速化。 同時,為了在兩棲作戰中快速灘和退灘,艦艇坦克艙改成全艦貫通式,艦尾增設尾門並設跳板,車輛可停車1進出;而且還有4個浮橋隨艦載行,相互銜接可外伸80米,使坦克距岸80米便可經浮橋登退灘,降低了受灘情限製的範圍,使其登退速度加快。為了便於登陸作業時的指揮和艦艇操縱以及增加車輛和直升機的載運量,該艦上層建築未按傳統方式設在艦尾,而置於中間偏前,不僅擴大了駕駛室和指揮室的視野,而且在後麵甲板增設了直升機平台,並且也可用來裝載車輛。為了在登陸時能準確選定艦位,改善艦艇機動性能,能以艦尾為軸進行轉向, 該級艦增設2個定速反轉變距螺旋槳。
為了提高艦艇的安全性和生存能力,該級艦穩性按水麵艦艇穩性標準校核,滿載排水量時的初穩性高度為1.92米, 艦登灘時龍骨線在艦尾垂線處比型基線低1.5米,艦尾極限縱傾為1.5米;若超過此值可增加艦首壓載物,使縱傾恢復。此外,該級艦裝備有火炮、直升機和近防武器係統,使之具有防空、反艦和火力支援等能力,係世界上武器最多、火力最強的坦克登陸艦之一。
新港級登陸艦加入台軍後,在兩棲登陸作戰使用中,1 艘新港級登陸艦一般能搭載一個加強步兵營或陸戰營,主要用於“攻占登陸”,也就是奪取登陸場,即以占領某一要點或區域為.目標,為爾後的軍事行動創造條件。戰時的任務重點,就是在登陸作戰中作為“主力船團”中的一員,擔任兩棲作戰的運輸及搶灘任務,並協助海軍陸戰隊海上換乘1兩棲登陸戰車泛水及車輛裝卸作業;在日常主要擔負外島的運補任務,而且到台後依據該艦航速高1裝卸能力強的特點, 執行的首次對外島運補任務就是赴南沙,使原有的運補時間縮短近一半。
隨著“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的軍事思想的確立,台灣軍方要員多次聲稱,台軍不但要能“固守”台灣本島,還要具備“反製”的能力,並要將“先製反製”的範圍擴大到敵方縱深,以“決戰境外”。由此,僅靠小型登陸艇和橡皮舟運載班1排規模的“蛙人部隊”, 難以完成上述任務,要出動兩棲登陸作戰能力和地麵攻防作戰能力都比較強的陸戰旅。因此,新港級登陸艦,將作為兩棲快速船團的骨幹,組成兩棲快速船團,運載台軍海軍陸戰旅,充分發揮其大型運載能力和“快速反應”的任務功能,實施縱深“重拳突襲”。
蘇聯蟾蜍級登陸艦 [本章字數:1422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04 21:08:02.0]
----------------------------------------------------
(1)研製背景與計劃
“蟾蜍”(ropu插)級是前蘇聯在1965年開始建造的首批大型登陸艦“鱷魚”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坦克登陸艦。有二個型號,1型艦共建25艘,在波蘭的格但斯克船廠建成。建造分兩段時間進行,一段是1974-1978年,另一段是1980-1988年。2型艦共建3艘,首艦於1987年動工,於1990年5月服役,第3艘已於1992年建成。兩型艦主要是武備略有不同,1979年曾出售給南葉門1艘。該級艦與“伊萬.羅戈夫”級船塢登陸艦一起,被認為是前蘇聯兩棲戰艦艇邁入先進行列的標誌。經過90年代的兵力削減,目前在俄羅斯海軍中尚有18艘‘蟾蜍”級在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