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賀級戰列艦是日本“八?八艦隊”計劃中的一級戰列艦,計劃建造兩艘,因《華盛頓海軍條約》限製而改造和放棄。
長門級戰列艦之後將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39900噸的“加賀級”戰列艦,船體設計上加賀級可以被視為是“長門級”的放大。擁有同長門級一致的航速但尾部要多出一座雙聯裝炮塔,所以火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尾部三座炮塔呈品字型布置因此火力發揮有所影響)。不過對於戰鬥力提升最顯著的因素還是在指揮塔上方安裝了新型的迴旋式指揮儀(1912年從英國引進的“斯格特”式指揮儀的仿製修改版)。“加賀級”的裝甲設計上也一改日本以往秉承英國的傳統,垂直裝甲被分成了兩層安裝,舷側要害部位直接安裝的是10到11英寸的裝甲板,在船體內輪機艙前另安裝有3英寸厚的垂直裝甲;船頭和船尾被3.5英寸(89毫米)的垂直裝甲所包裹。在加賀級的設計上,日本海軍開始重視起了水平方向的防護,要害部位有兩層水平裝甲總厚度達到120毫米,在個別致命部位上更是厚達160毫米。“加賀級”在船體兩舷舯部設有鼓出的防魚雷隔艙而且垂直裝甲代水線下部分一直延伸到船體底部,這一部分的裝甲厚度大約3英寸,就魚雷防護措施來說在同期戰艦中也是屬於一流水準。
同“長門級”一樣的是加賀級依舊沿用煤、重油混燒方式裝有艦本式鍋爐12台、四個“brown-curtis”式蒸汽渦輪,總輸出功率為91000馬力,所以“加賀級”戰列艦也能達到同長門級一樣的的26.5節航速。
“加賀級”的建造方案在日本國會對1918-1919年年度預算的討論上並不很困難的通過了日本國會的批準。在1920年的7月19日,“加賀”號在神戶的川崎造船廠開始船體建造,而加賀級的二號艦“土佐”號其實早在年初的2月16日就開始鋪設龍骨。
該級艦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39900噸
滿載排水量:44200噸
全長:231.7米
水線長度:218米
最大舷寬:30.5米
最大吃水:9.4米
航行能力:主機最大輸出91000馬力
最大設計航速26.5節、16節航速下航程5500海裏
防 護:舷側主裝甲帶11英寸、輪機艙外部裝甲3英寸、艏艉3.5英寸防護、主水平裝甲6.4到9.3英寸、主炮塔正麵11.8英寸四周8英寸、炮座11.8到9英寸英寸、指揮塔14英寸
武備:主炮: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五座
副炮:140毫米50倍徑舷側炮廓式副炮二十門
高炮:80毫米40倍徑高射炮四門
雷擊: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八管
建造情況:
“加賀”號:1920年7月19日開工,神戶港川崎造船廠。1922?1923年由於關東大地震的緣故頂替被地震破壞的“天城”號進行航母改造。(參見“加賀號航空母艦”)
“土佐”號:1920年2月16日開工。1925年2月9日被聯合艦隊於演習時作為靶艦擊沉
日本紀伊級戰列艦(未開工) [本章字數:893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27 10:00:00.0]
----------------------------------------------------
紀伊級戰列艦是繼長門級戰列艦和加賀級戰列艦之後,作為八八艦隊計劃中八艘戰列艦的剩餘四艘戰列艦的藍圖。
“紀伊級”方案比之“加賀級”的在外型上最大不同是船形由平“甲板型”變更為了“長艏樓型”,因此“加賀級”原本尾部呈品字布置,夾在艦橋同較高尾炮塔間的那座炮塔被抬高,原本火力發揮的限製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紀伊級”同“加賀級”另一個不同在於對主機性能的進一步提高,計劃安裝19台艦本式鍋爐因此輸出功率高達131200馬力理論最大航速可以達到29.75節。由於要增加更多的內部空間以容納新的鍋爐,船體長度被從“加賀級”的231.6米延長到了250米。隨著鍋爐數量的增加,原本煙囪的排煙能力也顯得不足,因此“紀伊級”被設計了一個新的煙囪,而由於延長了船體新煙囪的布置也就並不算什麽問題。
至於其他的諸如防護性能以及方麵,則並不同“加賀級”有多大的區別,兩級戰列艦的裝甲防護係統設計大同小異。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船體的延長和內部空間的增加,燃料搭載量也被提高航程有“加賀級”的14節航速下6500海裏,提高到了14節航速下8000海裏。
“紀伊級”的一二號艦都獲得了命名,首艦自不待言,二號艦被命名為“尾張”號。就目前所能找到的資料看,“紀伊級”的第三第四號艦均尚未獲得正式命名,留給世人的惟有“十一號艦”以及“十二號艦”這個建造代號。
紀伊級戰列艦 “紀伊”號、“尾張”號、十一號艦、十二號艦
尺 寸:全長250米、水線長度234米、最大舷寬30.8米、最大吃水9.7米
排 水 量:標準排水量42700噸、,滿載排水量45500噸
火 力: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五座、140毫米50倍徑舷側炮廓式副炮十六門、120毫米45倍徑高射炮四門、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八管
加賀級戰列艦是日本“八?八艦隊”計劃中的一級戰列艦,計劃建造兩艘,因《華盛頓海軍條約》限製而改造和放棄。
長門級戰列艦之後將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39900噸的“加賀級”戰列艦,船體設計上加賀級可以被視為是“長門級”的放大。擁有同長門級一致的航速但尾部要多出一座雙聯裝炮塔,所以火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尾部三座炮塔呈品字型布置因此火力發揮有所影響)。不過對於戰鬥力提升最顯著的因素還是在指揮塔上方安裝了新型的迴旋式指揮儀(1912年從英國引進的“斯格特”式指揮儀的仿製修改版)。“加賀級”的裝甲設計上也一改日本以往秉承英國的傳統,垂直裝甲被分成了兩層安裝,舷側要害部位直接安裝的是10到11英寸的裝甲板,在船體內輪機艙前另安裝有3英寸厚的垂直裝甲;船頭和船尾被3.5英寸(89毫米)的垂直裝甲所包裹。在加賀級的設計上,日本海軍開始重視起了水平方向的防護,要害部位有兩層水平裝甲總厚度達到120毫米,在個別致命部位上更是厚達160毫米。“加賀級”在船體兩舷舯部設有鼓出的防魚雷隔艙而且垂直裝甲代水線下部分一直延伸到船體底部,這一部分的裝甲厚度大約3英寸,就魚雷防護措施來說在同期戰艦中也是屬於一流水準。
同“長門級”一樣的是加賀級依舊沿用煤、重油混燒方式裝有艦本式鍋爐12台、四個“brown-curtis”式蒸汽渦輪,總輸出功率為91000馬力,所以“加賀級”戰列艦也能達到同長門級一樣的的26.5節航速。
“加賀級”的建造方案在日本國會對1918-1919年年度預算的討論上並不很困難的通過了日本國會的批準。在1920年的7月19日,“加賀”號在神戶的川崎造船廠開始船體建造,而加賀級的二號艦“土佐”號其實早在年初的2月16日就開始鋪設龍骨。
該級艦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39900噸
滿載排水量:44200噸
全長:231.7米
水線長度:218米
最大舷寬:30.5米
最大吃水:9.4米
航行能力:主機最大輸出91000馬力
最大設計航速26.5節、16節航速下航程5500海裏
防 護:舷側主裝甲帶11英寸、輪機艙外部裝甲3英寸、艏艉3.5英寸防護、主水平裝甲6.4到9.3英寸、主炮塔正麵11.8英寸四周8英寸、炮座11.8到9英寸英寸、指揮塔14英寸
武備:主炮: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五座
副炮:140毫米50倍徑舷側炮廓式副炮二十門
高炮:80毫米40倍徑高射炮四門
雷擊: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八管
建造情況:
“加賀”號:1920年7月19日開工,神戶港川崎造船廠。1922?1923年由於關東大地震的緣故頂替被地震破壞的“天城”號進行航母改造。(參見“加賀號航空母艦”)
“土佐”號:1920年2月16日開工。1925年2月9日被聯合艦隊於演習時作為靶艦擊沉
日本紀伊級戰列艦(未開工) [本章字數:893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27 10:00:00.0]
----------------------------------------------------
紀伊級戰列艦是繼長門級戰列艦和加賀級戰列艦之後,作為八八艦隊計劃中八艘戰列艦的剩餘四艘戰列艦的藍圖。
“紀伊級”方案比之“加賀級”的在外型上最大不同是船形由平“甲板型”變更為了“長艏樓型”,因此“加賀級”原本尾部呈品字布置,夾在艦橋同較高尾炮塔間的那座炮塔被抬高,原本火力發揮的限製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紀伊級”同“加賀級”另一個不同在於對主機性能的進一步提高,計劃安裝19台艦本式鍋爐因此輸出功率高達131200馬力理論最大航速可以達到29.75節。由於要增加更多的內部空間以容納新的鍋爐,船體長度被從“加賀級”的231.6米延長到了250米。隨著鍋爐數量的增加,原本煙囪的排煙能力也顯得不足,因此“紀伊級”被設計了一個新的煙囪,而由於延長了船體新煙囪的布置也就並不算什麽問題。
至於其他的諸如防護性能以及方麵,則並不同“加賀級”有多大的區別,兩級戰列艦的裝甲防護係統設計大同小異。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於船體的延長和內部空間的增加,燃料搭載量也被提高航程有“加賀級”的14節航速下6500海裏,提高到了14節航速下8000海裏。
“紀伊級”的一二號艦都獲得了命名,首艦自不待言,二號艦被命名為“尾張”號。就目前所能找到的資料看,“紀伊級”的第三第四號艦均尚未獲得正式命名,留給世人的惟有“十一號艦”以及“十二號艦”這個建造代號。
紀伊級戰列艦 “紀伊”號、“尾張”號、十一號艦、十二號艦
尺 寸:全長250米、水線長度234米、最大舷寬30.8米、最大吃水9.7米
排 水 量:標準排水量42700噸、,滿載排水量45500噸
火 力:雙聯裝410毫米45倍徑主炮五座、140毫米50倍徑舷側炮廓式副炮十六門、120毫米45倍徑高射炮四門、610毫米魚雷發射管八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