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之後,美國成為短時期內世界唯一的超級霸主,環視世界,無可與其匹敵者。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美國武裝部隊開始了大規模的戰後復員工作。由於國會開始大刀闊斧地砍削軍事預算,躊躇滿誌的美國海軍也不得不開始清點自己的家當。他們發現,阿拉斯加級的造價達7407萬美元,比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高出近一倍,而衣阿華級高速戰列艦的造價也不過一億美元。而且,阿拉斯加級防空、對艦打擊的用途在戰爭期間完全可以被衣阿華級高速戰列艦取代。昂貴的造價和維護費用,以及有限的用途,使得阿拉斯加級的命運在戰後開始走向末路。1960年6月1日,封存許久的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終於從美國海軍艦船序列中除名。之後幾個月內,這兩條船就被賣給拆船公司,結束了其短暫而寂寞的海軍生涯。它們未建成的姊妹艦夏威夷號則先走一步,在1958年就被美國海軍除名,賣給了巴爾的摩拆船公司。 在後四艘阿拉斯加級的建造計劃被擱置期間,由於太平洋戰場大量需要航母,美國海軍曾經設想過在阿拉斯加級的艦體基礎上將其改建為航空母艦。排水量2萬噸,比埃塞克斯級稍小,裝備兩台飛機升降機和一座彈射器。但是到了1943年,隨著埃塞克斯級航母和各種規模的護航航母 “象流水線上的香腸一樣”被規模巨大的美國造船廠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個紙上談兵,權做應急的計劃也就被取消了。
以其尺寸和火力看來,阿拉斯加級與納粹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不相上下。而很多艦船手冊裏,也一直將阿拉斯加級軍艦稱為“戰列巡洋艦”。按照阿拉斯加級的規模來看,它們對這樣的稱呼也當之無愧。但是美國海軍早已經用高速戰列艦和大型、高速的重巡洋艦取代了戰列巡洋艦的角色。阿拉斯加級在設計伊始,就註定不過是作為一種造艦理論的實驗產品、美日海軍軍備競賽的產物。從阿拉斯加級反艦、防空兩方麵的設計用途來看,在二戰中,美國海軍對主力艦的使用方法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進。打擊水麵艦船的任務大多被交給了航母艦載機和潛艇;新建造的高速戰艦和快速驅逐艦擔任航母編隊的防空和護航任務;老式的低速戰列艦則擔任岸轟、登陸支援的任務。舊式海戰中戰列艦、巡洋艦排炮對轟,濃煙滾滾、炮彈橫飛的場麵,在太平洋戰場上,從瓜島夜戰和蘇裏高海峽之戰後,已經成為絕響。至於防空方麵,從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阿拉斯加級表現出色,堪稱勝任;隻是由於二戰中美國海軍“表現出色”的戰艦太多,阿拉斯加級完全被掩沒在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巨大光環下,變得黯然失色。所以在削減軍費開支的衝擊下,耗費昂貴的阿拉斯加級首當其衝,如同落寞英雄,空有一身好武藝,卻無用武之地,成為“雞肋”,終被廢棄,成為美國海軍唯一的一級“大型巡洋艦”。
艦 史
美國海軍對這些戰艦的官方稱呼是大型巡洋艦,實際上從各個角度來說他們都可以算是戰列巡洋艦。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海軍發現日本重巡洋艦的速度和火力都超過美國的同級艦,因此海軍提出了建造更重型戰艦的要求。
阿拉斯加級預計建造六艘,舷號cb1?cb6,實際隻完成兩艘。第三艘夏威夷號最終未能完成,因為戰爭早已結束。首艦“阿拉斯加”號和第二艘“關島”號分別於44年6月17日和44年9月17日服役,加入太平洋艦隊對日作戰。這一級艦原來是設計為巡洋艦隊的領艦,對手是日本的重型巡洋艦,因此擁有較強的火力、機動性和高級的指揮性能,但是造價昂貴,與衣阿華級差不多,但裝甲防護相差懸殊。順便提一下,衣阿華級其實是也是按戰列巡洋艦設計的,後來有重大改動,沒建成的蒙大拿級才是南達科它級的後繼艦。阿拉斯加級舷側主裝甲帶隻有9英寸,對日艦的14英寸炮彈肯定沒戲,也就是隻能抵禦日本重巡洋艦的主炮。
建成後的阿拉斯加級重巡主要伴隨米切爾的艦隊航母,充當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並為航母提供保護。末期日本海空軍力量接近毀滅時,曾參加炮擊艦隊炮轟過日本本土(主要是害怕自殺機,這東東畢竟是bc),在二戰中沒擊沉過一艘日艦,沒有什麽特別的戰績。相繼在40年代末退役,50年代末拆除。
各艦簡介
序號(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 下水 完成 狀態
cb.1ska
阿拉斯加號 紐約造船廠 1941,12,17 1943,8,15 1944.6.17 1960.6.1被賣給luria兄弟解體
cb.2 guam
關島號
紐約造船廠 1942,2,2 1943,11,10 1944.9.17 1960.6.1被賣給波士頓鋼鐵公司解體
cb.3 hawaii
夏威夷號 紐約造船廠 1943,12,20 1945,3,11 未完成 1958.6.9被賣給巴爾的摩廢船廠解體
cb.4 phillipines
菲律賓號 紐約造船廠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1943.6.24 取消
cb.5 puerto rico
波多黎各號 紐約造船廠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1943.6.24 取消
cb.6 samoa
撒莫阿號 紐約造船廠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1943.6.24 取消
性能
排 水 量 設計27,000 噸、滿載34,253噸
主 炮 三座三聯裝305mm
副 炮 6座雙聯裝127mm
防空武器 40mm高炮56座,20mm高炮34座
長 度 (英尺)808 6.0×90 9.375"×30 2.348"
以其尺寸和火力看來,阿拉斯加級與納粹德國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不相上下。而很多艦船手冊裏,也一直將阿拉斯加級軍艦稱為“戰列巡洋艦”。按照阿拉斯加級的規模來看,它們對這樣的稱呼也當之無愧。但是美國海軍早已經用高速戰列艦和大型、高速的重巡洋艦取代了戰列巡洋艦的角色。阿拉斯加級在設計伊始,就註定不過是作為一種造艦理論的實驗產品、美日海軍軍備競賽的產物。從阿拉斯加級反艦、防空兩方麵的設計用途來看,在二戰中,美國海軍對主力艦的使用方法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進。打擊水麵艦船的任務大多被交給了航母艦載機和潛艇;新建造的高速戰艦和快速驅逐艦擔任航母編隊的防空和護航任務;老式的低速戰列艦則擔任岸轟、登陸支援的任務。舊式海戰中戰列艦、巡洋艦排炮對轟,濃煙滾滾、炮彈橫飛的場麵,在太平洋戰場上,從瓜島夜戰和蘇裏高海峽之戰後,已經成為絕響。至於防空方麵,從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阿拉斯加級表現出色,堪稱勝任;隻是由於二戰中美國海軍“表現出色”的戰艦太多,阿拉斯加級完全被掩沒在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巨大光環下,變得黯然失色。所以在削減軍費開支的衝擊下,耗費昂貴的阿拉斯加級首當其衝,如同落寞英雄,空有一身好武藝,卻無用武之地,成為“雞肋”,終被廢棄,成為美國海軍唯一的一級“大型巡洋艦”。
艦 史
美國海軍對這些戰艦的官方稱呼是大型巡洋艦,實際上從各個角度來說他們都可以算是戰列巡洋艦。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海軍發現日本重巡洋艦的速度和火力都超過美國的同級艦,因此海軍提出了建造更重型戰艦的要求。
阿拉斯加級預計建造六艘,舷號cb1?cb6,實際隻完成兩艘。第三艘夏威夷號最終未能完成,因為戰爭早已結束。首艦“阿拉斯加”號和第二艘“關島”號分別於44年6月17日和44年9月17日服役,加入太平洋艦隊對日作戰。這一級艦原來是設計為巡洋艦隊的領艦,對手是日本的重型巡洋艦,因此擁有較強的火力、機動性和高級的指揮性能,但是造價昂貴,與衣阿華級差不多,但裝甲防護相差懸殊。順便提一下,衣阿華級其實是也是按戰列巡洋艦設計的,後來有重大改動,沒建成的蒙大拿級才是南達科它級的後繼艦。阿拉斯加級舷側主裝甲帶隻有9英寸,對日艦的14英寸炮彈肯定沒戲,也就是隻能抵禦日本重巡洋艦的主炮。
建成後的阿拉斯加級重巡主要伴隨米切爾的艦隊航母,充當巡洋艦分艦隊的旗艦,並為航母提供保護。末期日本海空軍力量接近毀滅時,曾參加炮擊艦隊炮轟過日本本土(主要是害怕自殺機,這東東畢竟是bc),在二戰中沒擊沉過一艘日艦,沒有什麽特別的戰績。相繼在40年代末退役,50年代末拆除。
各艦簡介
序號(艦名) 建造船廠 開工 下水 完成 狀態
cb.1ska
阿拉斯加號 紐約造船廠 1941,12,17 1943,8,15 1944.6.17 1960.6.1被賣給luria兄弟解體
cb.2 guam
關島號
紐約造船廠 1942,2,2 1943,11,10 1944.9.17 1960.6.1被賣給波士頓鋼鐵公司解體
cb.3 hawaii
夏威夷號 紐約造船廠 1943,12,20 1945,3,11 未完成 1958.6.9被賣給巴爾的摩廢船廠解體
cb.4 phillipines
菲律賓號 紐約造船廠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1943.6.24 取消
cb.5 puerto rico
波多黎各號 紐約造船廠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1943.6.24 取消
cb.6 samoa
撒莫阿號 紐約造船廠 未完成 未完成 未完成 1943.6.24 取消
性能
排 水 量 設計27,000 噸、滿載34,253噸
主 炮 三座三聯裝305mm
副 炮 6座雙聯裝127mm
防空武器 40mm高炮56座,20mm高炮34座
長 度 (英尺)808 6.0×90 9.375"×30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