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降將同聲答道:“臣等遵旨。”
說罷,各人提起十二分的小心,隨著那禁衛軍自甬道而行,到滴水簷下乃止。由那軍官入內稟報之後,方又過來傳喚,帶著眾人入內。由吳三桂打頭,各人小心翼翼步過穿堂,到了大廳之內,依次跪下行禮,山呼舞蹈不提。
眾將趴伏於地,各人都是手抓地磚縫隙,心中緊張之極。卻聽得堂上正中有人令道:“諸位將軍這幾天辛苦的緊,不必這麽拘束,全請起來。”
由吳三桂領頭,各人又是一叩首,答道:“臣等叩謝陛下天恩。”
說罷,方依命站起。因惶然四顧,隻見周全斌與寥寥幾位將軍端坐在廳內東西兩側,其餘二三十名將軍環伺站立,並沒有坐處。正沒道理處,卻聽得端坐正中的張偉溫言道:“廳中狹窄,隻好委屈幾位了。”
吳三桂等人連忙遜謝,被廳中侍候的武官引領站立在班末。待他們立定,卻聽張偉又道:“幾位將軍深明大義,毅然易幟,此是天下之福,庶民百姓之福。”
“臣等慚愧,先前對抗天兵,枉顧大義。幸得陛下恩遇,不以前罪為怪,使臣得以歸順漢朝,誠為臣等幸事矣。今日又得見天顏,臣等當真是感激涕零,惶恐之極。日後自當肝腦塗地,以死報效,方不負陛下之大恩。”
這些都是奏對套話,各總兵入內之前便已商量妥帖,此時由眾人中年紀最大的高弟代奏,輕聲慢語娓娓道來,雖是套話,到也甚是得體。
張偉雖然知道這些奏對很是無聊,卻也知道很難免除。因耐著性子又撫慰眾降官幾句,方又笑道:“各位既然歸我漢軍麾下,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這些客套話也不必再說,今日既然大家相聚一堂,那麽就一起議議軍務,諸位以為如何?”
說罷,便命漢軍參軍大將軍張載文將適才所議題目通報給這些舊明總兵大將。他們的品格雖然並不甚高,卻總是明朝統兵一方的大將,待張載文將軍報通傳完畢,自張偉以下,便將眼光注視到這幾人身上,卻要看看他們有何見解。
高弟適才代表諸人說話,此時皇帝問策,他雖然是腹中空空,卻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先上前一步,向張偉答道:“臣等身備武職,唯以朝廷指令是從。陛下意欲如何,臣等必定聽令而行,必定不敢推諉懈怠。”
說罷,拜舞一番,返身而回。張偉臉上一陣失望,卻也並不好如何斥責於他。明朝舊例如此,武將隻管打仗,別的事情一概不許過問。想的多了,不但無功,反道有過。如同戚繼光那樣的大將名將很難再出,此亦是原因之一。
因見劉澤清欲出列說話,張偉便向他笑道:“此便是原山東總兵劉將軍麽?”
劉澤清不提防張偉居然先向他說話,一時間慌了手腳,忙跪下答道:“臣之賤名竟然妄達天聽,褻瀆陛下聖音,臣惶恐之極。”
“不必如此。聽薛勇適才進來說,你對北上京師的那一番見解,很有道理。我聽了很是歡喜,你既然知道需對滿虜合圍,一勞永逸,那麽你且說說看,該當如何料理才是?”
劉澤清又碰一下頭,方答道:“臣愚昧!臣的見解不過於此,隻知道不可放縱東虜回到遼東,至於具體該當如何,臣實不知。”
他偷瞄一眼張偉神色,見他很是不喜,忙又接著道:“不過,以臣的小小愚見。由朝鮮攻遼東,以漢軍戰力之強,必可如意。滿人進退兩難,或是在畿輔一帶與漢軍決戰,或是逃竄草原,除此無他策可言。陛下隻需防著他們退入草原一路,就可圍而殲之,從此敉滅醜類,永除邊患。”
雖然仍在大而無邊的套話,卻也是真知灼見,張偉聽畢,便微微點頭道:“誠然,將軍此語甚得我心。然則蒙古諸部與滿人同聲同氣多年,語言異而衣冠同,又以結親固盟,很難以金銀破壞離間。”
劉澤清想了一想,因想到那些漢軍將軍都是直言無忌,便大著膽著道:“不然。蒙古的大部與滿虜並不交好,當年會盟奉皇太極為盟主,不過是因林丹汗太不得人心,欺壓諸部所致。當日草原會盟十餘萬人,都是蒙古精騎,今日隨同皇太極入關爭霸的,不過是科爾沁與喀爾喀等小部落派了兵來,不過幾萬人,其餘大部落並未出兵,與科部等部不同。何況蒙古草場有限,各部都劃分範圍,皇太極一時立身可也,長久必定會陷入內鬥,陛下以強兵輪番掃蕩,時間久了,滿人必定立身不住,而蒙人恨滿人連累,也必定會群起攻之。是以隻需防著他們從草原繞道返回遼東,甚至黑水之北的通古斯部落密林之中,隻需防住這個,則些許滿人逃往草原,又有何憂?”
吳三桂聽到此處,因見張偉點頭,心中再難忍耐,因大聲接話道:“此事與當日曹孟德不追袁氏二子,袁氏二子反而被斬首送回,細細思之,卻原來是一樣的道理。”
他這麽一開口說話,不但唐通與高弟等人為他擔心,縱是廳內的漢軍諸將亦是驚奇。需知張載文和周全斌等人雖然在廳內高聲辯論,一來是這兩人一個是由澎湖跟隨,一個是台灣入夥,乃是最親近的嫡係將領;二來兩人亦是得了張偉命令,才如此爭論,若是無有張偉命令,亦是不敢如此。此時吳三桂以一新附降將的身份,當著如王煊、江文瑨、張瑞、契力何必等漢軍一等一的大將身前,居然敢不先回稟便張口說話,其膽色如此,當真是令眾人側目。
說罷,各人提起十二分的小心,隨著那禁衛軍自甬道而行,到滴水簷下乃止。由那軍官入內稟報之後,方又過來傳喚,帶著眾人入內。由吳三桂打頭,各人小心翼翼步過穿堂,到了大廳之內,依次跪下行禮,山呼舞蹈不提。
眾將趴伏於地,各人都是手抓地磚縫隙,心中緊張之極。卻聽得堂上正中有人令道:“諸位將軍這幾天辛苦的緊,不必這麽拘束,全請起來。”
由吳三桂領頭,各人又是一叩首,答道:“臣等叩謝陛下天恩。”
說罷,方依命站起。因惶然四顧,隻見周全斌與寥寥幾位將軍端坐在廳內東西兩側,其餘二三十名將軍環伺站立,並沒有坐處。正沒道理處,卻聽得端坐正中的張偉溫言道:“廳中狹窄,隻好委屈幾位了。”
吳三桂等人連忙遜謝,被廳中侍候的武官引領站立在班末。待他們立定,卻聽張偉又道:“幾位將軍深明大義,毅然易幟,此是天下之福,庶民百姓之福。”
“臣等慚愧,先前對抗天兵,枉顧大義。幸得陛下恩遇,不以前罪為怪,使臣得以歸順漢朝,誠為臣等幸事矣。今日又得見天顏,臣等當真是感激涕零,惶恐之極。日後自當肝腦塗地,以死報效,方不負陛下之大恩。”
這些都是奏對套話,各總兵入內之前便已商量妥帖,此時由眾人中年紀最大的高弟代奏,輕聲慢語娓娓道來,雖是套話,到也甚是得體。
張偉雖然知道這些奏對很是無聊,卻也知道很難免除。因耐著性子又撫慰眾降官幾句,方又笑道:“各位既然歸我漢軍麾下,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這些客套話也不必再說,今日既然大家相聚一堂,那麽就一起議議軍務,諸位以為如何?”
說罷,便命漢軍參軍大將軍張載文將適才所議題目通報給這些舊明總兵大將。他們的品格雖然並不甚高,卻總是明朝統兵一方的大將,待張載文將軍報通傳完畢,自張偉以下,便將眼光注視到這幾人身上,卻要看看他們有何見解。
高弟適才代表諸人說話,此時皇帝問策,他雖然是腹中空空,卻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先上前一步,向張偉答道:“臣等身備武職,唯以朝廷指令是從。陛下意欲如何,臣等必定聽令而行,必定不敢推諉懈怠。”
說罷,拜舞一番,返身而回。張偉臉上一陣失望,卻也並不好如何斥責於他。明朝舊例如此,武將隻管打仗,別的事情一概不許過問。想的多了,不但無功,反道有過。如同戚繼光那樣的大將名將很難再出,此亦是原因之一。
因見劉澤清欲出列說話,張偉便向他笑道:“此便是原山東總兵劉將軍麽?”
劉澤清不提防張偉居然先向他說話,一時間慌了手腳,忙跪下答道:“臣之賤名竟然妄達天聽,褻瀆陛下聖音,臣惶恐之極。”
“不必如此。聽薛勇適才進來說,你對北上京師的那一番見解,很有道理。我聽了很是歡喜,你既然知道需對滿虜合圍,一勞永逸,那麽你且說說看,該當如何料理才是?”
劉澤清又碰一下頭,方答道:“臣愚昧!臣的見解不過於此,隻知道不可放縱東虜回到遼東,至於具體該當如何,臣實不知。”
他偷瞄一眼張偉神色,見他很是不喜,忙又接著道:“不過,以臣的小小愚見。由朝鮮攻遼東,以漢軍戰力之強,必可如意。滿人進退兩難,或是在畿輔一帶與漢軍決戰,或是逃竄草原,除此無他策可言。陛下隻需防著他們退入草原一路,就可圍而殲之,從此敉滅醜類,永除邊患。”
雖然仍在大而無邊的套話,卻也是真知灼見,張偉聽畢,便微微點頭道:“誠然,將軍此語甚得我心。然則蒙古諸部與滿人同聲同氣多年,語言異而衣冠同,又以結親固盟,很難以金銀破壞離間。”
劉澤清想了一想,因想到那些漢軍將軍都是直言無忌,便大著膽著道:“不然。蒙古的大部與滿虜並不交好,當年會盟奉皇太極為盟主,不過是因林丹汗太不得人心,欺壓諸部所致。當日草原會盟十餘萬人,都是蒙古精騎,今日隨同皇太極入關爭霸的,不過是科爾沁與喀爾喀等小部落派了兵來,不過幾萬人,其餘大部落並未出兵,與科部等部不同。何況蒙古草場有限,各部都劃分範圍,皇太極一時立身可也,長久必定會陷入內鬥,陛下以強兵輪番掃蕩,時間久了,滿人必定立身不住,而蒙人恨滿人連累,也必定會群起攻之。是以隻需防著他們從草原繞道返回遼東,甚至黑水之北的通古斯部落密林之中,隻需防住這個,則些許滿人逃往草原,又有何憂?”
吳三桂聽到此處,因見張偉點頭,心中再難忍耐,因大聲接話道:“此事與當日曹孟德不追袁氏二子,袁氏二子反而被斬首送回,細細思之,卻原來是一樣的道理。”
他這麽一開口說話,不但唐通與高弟等人為他擔心,縱是廳內的漢軍諸將亦是驚奇。需知張載文和周全斌等人雖然在廳內高聲辯論,一來是這兩人一個是由澎湖跟隨,一個是台灣入夥,乃是最親近的嫡係將領;二來兩人亦是得了張偉命令,才如此爭論,若是無有張偉命令,亦是不敢如此。此時吳三桂以一新附降將的身份,當著如王煊、江文瑨、張瑞、契力何必等漢軍一等一的大將身前,居然敢不先回稟便張口說話,其膽色如此,當真是令眾人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