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範景文此時四十出頭、五十不到,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此時正是政治家的黃金年紀,被皇帝派到南京,也是因其年富力強,耿直忠忱。當此亂世,崇禎將他派至江南鎮守,對他自然是放心之至。崇禎眼不識人,一生任用奸人甚多,到後來失臣下之心,死時竟隻有一個太監跟隨左右。而滿城的高官貴戚,在李自成進北京後,尚沒有追比髒款之前,卻也是一心一意要追隨新朝聖主了。隻有這範景文以大學士之尊,毅然投井自盡,為皇帝盡忠死節。這南京乃是明朝陪都,平時無事也便罷了,若是南方有兵事,首當其衝的便是南京兵部尚書。是以兵部尚書一職,甚是緊要。此時聽各人亂紛紛發言,範景文亦是文人進士出身,卻也聽不出誰是誰是,他又覺城外漢軍火器犀利,明軍出戰傷亡太大,恐有不虞;又覺眼前這些同僚說的也是有理,二十餘萬明軍平日裏執堅披銳,枕戈以待,不就是為了眼前之事?況且城外漢軍火炮雖利,若是明軍不計死傷,由城內城外一起猛攻,幾萬人的漢軍又豈能抵擋的住?
這薑曰廣是後輩,那張有譽和張慎言卻是資歷與他相同,兩人都是勤謹忠直之人,與範景文甚是交好。若非如此,亦是無法影響到範景文。
沉思半響,範景文方向三人咬牙道:“城內的鄖臣和貴戚難以說服,我是欲出戰,奈何掣肘太多!”
薑曰廣急道:“夢章兄,你身為本兵,兼負整個南方安危,若是遲疑不斷,恐來日必有奇禍!”
張有譽亦道:“難道城內的將士,敢違抗你本兵的命令不成?”
範景文苦笑道:“昨兒晚上,撫寧候朱國弼、誠意伯劉孔昭、靈壁候湯國祚、怕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弘基、安遠候柳昌祚等人一起至我府中,言道南京城堅,糧草完備,敵軍兵少,難以強攻,勸我不要聽信他人胡言,安心守護。待時日久了,朝廷大兵雲集,那時候破敵如反掌耳。”
見三人即刻便要說話,範景文又道:“他們說的也是有理。敵兵人少,南京城是太祖時修建,高大堅固,城內糧倉屯積了大量糧草,還有東門可與外交通,咱們固守待援也罷,還是待敵人撤退時追擊也罷,總比冒然浪戰來的更好,三位以為如何?”
張慎言原本是默不做聲,此時亦忍不住道:“夢章,你休要糊塗!這些鄖貴原本就不該出麵幹涉政務,若是太平時節,鄖貴幹政便是大罪。你又怎聽他們這些畏敵避戰之言?”
範景文瞠目道:“那劉孔昭身為左都督,提督操江軍務,除了原南京水陸兩營還歸總兵蕭如芷直統,所有來援的外兵都由他統管。他來說話,我總不能不理!況且,他們說的也是有理,到也不完全是畏敵避戰。”
“胡說!昨晚那蕭總兵來尋我,與我剖析利害。他將門世家,一門都是國朝大將,見識可比劉孔昭那樣的紈絝子弟強上百倍。依他看來,據城而守,自尋死路耳。”
“此話何意?”
“敵兵炮火利害,南京雖是城堅,可是若是敵炮轟擊一處,以他們炮彈的威力,城牆能擋的住麽?若是敵兵轟開城牆,以火炮推進,慢慢轟將過來,咱們能擋的住麽?可敵兵竟然不攻!依蕭總兵看來,敵人必定是在等援兵,聽得來援的浙兵言道,安慶等地已被台灣叛兵攻下,那一處也有幾萬兵。朝廷主力都在圍剿陝甘四川的賊兵,勢必難以抽調大兵前來,南方能戰之兵,除了要守備閩浙兩廣,已然盡聚南京城內外,若是咱們避敵不戰,等敵兵從安慶過來,又或是從台灣再調援兵,到了那時,又拿什麽來抵敵?此時若戰,隻要各將不避炮火,奮勇向前,衝到了敵兵身前,火炮何用?咱們人多時不戰,難道等著敵人集結後才戰?此時出戰,尚有機會,不然,死無噍類!”
範景文聽到此處,細細一想,已是汗如雨下。他們自然不知道張偉不攻是為了一戰而盡殲江南明軍主力,可是細想一下,敵人以優勢強兵屯於南京城外,明明可以圍死,卻放著城東不顧,明明可以攻城,卻是全無動靜。此事想著著實詭異,南方明軍已是調無可調,而敵兵情形不明,此時若不死戰,耽擱久了,敵人若有援兵過來,那可就大事去矣。
“金銘兄,還好得了諸位提點。既然如此,現下我就直接向城外各將下令,調動大兵向城西,待他們過來,城內開戰出戰,裏應外合,與敵寇死戰!”
張慎言見他雖下了決心,額頭卻是虛汗直冒,知他緊張過度。因勸道:“昨日我聽了那蕭總兵勸告,細思之後也是惶恐不安。那蕭總兵卻道:咱們背倚堅城,縱是敗了,士兵也是繞城而逃,回到城中,不至於戰敗而不可收拾。縱有死傷,咱們人多,他們人少,又有何懼 ?大不了,咱們還是繼續守城待援便是。”
又道:“現下城外正在打炮,夢章兄你現在下令,城東大兵過來,到是正好方便敵人開炮轟擊。況且大戰也需城內城外協調進行,不若今日發令,明早起行,待城東大兵過來,城內亦是早有準備,這樣才能得兩路夾擊之效。”
崇禎四年夏初,張偉自鎮江奔赴漢西門漢軍大營第三日的清晨。自昨日試炮過後,自半夜子時起,天氣變的沉悶之極。南京雖不似台灣終年溫熱,但夏天較之台灣尤為炎熱。此時雷雨之前,愈發使人覺得悶熱非常,漢軍雖駐軍城外,倚山傍水,各營的軍士卻仍是揮汗如雨,受熱不過。
這薑曰廣是後輩,那張有譽和張慎言卻是資歷與他相同,兩人都是勤謹忠直之人,與範景文甚是交好。若非如此,亦是無法影響到範景文。
沉思半響,範景文方向三人咬牙道:“城內的鄖臣和貴戚難以說服,我是欲出戰,奈何掣肘太多!”
薑曰廣急道:“夢章兄,你身為本兵,兼負整個南方安危,若是遲疑不斷,恐來日必有奇禍!”
張有譽亦道:“難道城內的將士,敢違抗你本兵的命令不成?”
範景文苦笑道:“昨兒晚上,撫寧候朱國弼、誠意伯劉孔昭、靈壁候湯國祚、怕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弘基、安遠候柳昌祚等人一起至我府中,言道南京城堅,糧草完備,敵軍兵少,難以強攻,勸我不要聽信他人胡言,安心守護。待時日久了,朝廷大兵雲集,那時候破敵如反掌耳。”
見三人即刻便要說話,範景文又道:“他們說的也是有理。敵兵人少,南京城是太祖時修建,高大堅固,城內糧倉屯積了大量糧草,還有東門可與外交通,咱們固守待援也罷,還是待敵人撤退時追擊也罷,總比冒然浪戰來的更好,三位以為如何?”
張慎言原本是默不做聲,此時亦忍不住道:“夢章,你休要糊塗!這些鄖貴原本就不該出麵幹涉政務,若是太平時節,鄖貴幹政便是大罪。你又怎聽他們這些畏敵避戰之言?”
範景文瞠目道:“那劉孔昭身為左都督,提督操江軍務,除了原南京水陸兩營還歸總兵蕭如芷直統,所有來援的外兵都由他統管。他來說話,我總不能不理!況且,他們說的也是有理,到也不完全是畏敵避戰。”
“胡說!昨晚那蕭總兵來尋我,與我剖析利害。他將門世家,一門都是國朝大將,見識可比劉孔昭那樣的紈絝子弟強上百倍。依他看來,據城而守,自尋死路耳。”
“此話何意?”
“敵兵炮火利害,南京雖是城堅,可是若是敵炮轟擊一處,以他們炮彈的威力,城牆能擋的住麽?若是敵兵轟開城牆,以火炮推進,慢慢轟將過來,咱們能擋的住麽?可敵兵竟然不攻!依蕭總兵看來,敵人必定是在等援兵,聽得來援的浙兵言道,安慶等地已被台灣叛兵攻下,那一處也有幾萬兵。朝廷主力都在圍剿陝甘四川的賊兵,勢必難以抽調大兵前來,南方能戰之兵,除了要守備閩浙兩廣,已然盡聚南京城內外,若是咱們避敵不戰,等敵兵從安慶過來,又或是從台灣再調援兵,到了那時,又拿什麽來抵敵?此時若戰,隻要各將不避炮火,奮勇向前,衝到了敵兵身前,火炮何用?咱們人多時不戰,難道等著敵人集結後才戰?此時出戰,尚有機會,不然,死無噍類!”
範景文聽到此處,細細一想,已是汗如雨下。他們自然不知道張偉不攻是為了一戰而盡殲江南明軍主力,可是細想一下,敵人以優勢強兵屯於南京城外,明明可以圍死,卻放著城東不顧,明明可以攻城,卻是全無動靜。此事想著著實詭異,南方明軍已是調無可調,而敵兵情形不明,此時若不死戰,耽擱久了,敵人若有援兵過來,那可就大事去矣。
“金銘兄,還好得了諸位提點。既然如此,現下我就直接向城外各將下令,調動大兵向城西,待他們過來,城內開戰出戰,裏應外合,與敵寇死戰!”
張慎言見他雖下了決心,額頭卻是虛汗直冒,知他緊張過度。因勸道:“昨日我聽了那蕭總兵勸告,細思之後也是惶恐不安。那蕭總兵卻道:咱們背倚堅城,縱是敗了,士兵也是繞城而逃,回到城中,不至於戰敗而不可收拾。縱有死傷,咱們人多,他們人少,又有何懼 ?大不了,咱們還是繼續守城待援便是。”
又道:“現下城外正在打炮,夢章兄你現在下令,城東大兵過來,到是正好方便敵人開炮轟擊。況且大戰也需城內城外協調進行,不若今日發令,明早起行,待城東大兵過來,城內亦是早有準備,這樣才能得兩路夾擊之效。”
崇禎四年夏初,張偉自鎮江奔赴漢西門漢軍大營第三日的清晨。自昨日試炮過後,自半夜子時起,天氣變的沉悶之極。南京雖不似台灣終年溫熱,但夏天較之台灣尤為炎熱。此時雷雨之前,愈發使人覺得悶熱非常,漢軍雖駐軍城外,倚山傍水,各營的軍士卻仍是揮汗如雨,受熱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