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張偉入得大營主帳中安坐,還未及洗去身上風塵,便將營中校尉以上聚集至大帳之中,召開軍議。
“張鼐,近日敵情如何?”
將洗髒的殘水順手潑出,把銅盆遞給身邊親隨,因見諸將齊集,大帳內已是擠進了數十名將官,因向張鼐隨口一問,料想敵軍龜縮城內,想來也是無甚變化。
卻聽那張鼐道:“近日城內的明軍不敢出西門,到是東門那邊有些異動。原本敵軍都在城內,現下因見我軍多日圍城不攻,又因咱們人少,照顧不到東邊,火炮移動也甚是不便,因為這些個原故,十日前城內敵兵開始出東門安營,近日來在城外越聚越多,連營成片。因不能斷絕南京與外界聯絡,前來援助的明軍越發的多,估摸著附近幾省的明軍多半都趕過來了。”
見張偉不以為意,張鼐與孔有德對視一眼,一共躬身道:“大將軍,以咱人的兵力,攻城還有些難處,擊破城東的明軍連營,卻也是小事一樁。不如讓金吾與龍武各出一萬,輔以火炮,明早必破明軍連營!”
張偉安然坐下,向兩人笑道:“我剛到這邊,敵情不明,此事暫且不說。”
因天色已晚,帳外尚有些餘光,內裏已是漆黑一片,張鼐命親兵入內,將燭台全數點亮,燭影重重,將張偉的神色照映的陰晴不定。各人不知他心思,卻也不再行請戰。
半響過後,張偉方從沉思中驚醒,見各人都端坐不言,如泥雕木塑,便笑道:“我竟迷糊過去了!”
伸上一個懶腰,向張載文道:“載文,把施尊候在北方的戰情,講給他們聽聽。”
張載文微笑應了,立起身來,將張偉昨夜得的消息說將出來,張偉斜歪在坐椅之上,笑吟吟看著帳內諸人的反應。
別人到也罷了,隻張鼐、孔有德等幾個統兵大將知道此事就裏,幾人興奮之餘,一齊向張偉道:“咱們都是納悶,不知大將軍為何遲遲不來,卻原來是等著施將軍那邊的消息。如此這般,咱們後顧無憂矣。”
張偉一笑,將各人的說笑止住,向張鼐道:“除了大致知道明軍有多少兵力,還知道城內統兵大將是誰麽?還有,城內的那些官兒反應如何?”
“南京城內原本有水陸二營,委了提督總兵蕭如芷統領,各省來援的兵馬,統歸左都督、提督操江劉孔昭總理。至於城內動靜,雖逮了一些明軍查問,到底是小兵和低級將佐居多,上麵的事情不得而知。隻知道咱們圍城之初,就由南京兵部尚書範景文召集諸將,還有城內的文官大員們會議,然後一隊隊的使者派將出去調兵。後來明軍幾次出城邀戰,聽說也是文官們鬧騰,那範景文文人出身,不懂軍務,聽那些文官們一鬧騰,就壓著劉孔昭與蕭如芷出戰。被咱們擊退之後,武將怨文官亂指揮,文官們說武將怯懦,成日的吵吵。按說,明朝武將不能和文官叫勁,隻是那劉孔昭是劉基之後,錫封伯爵,身份貴重,是以還能說上幾句話。若是不然,隻怕裏麵的軍隊早就飛蛾撲火似的撲將出來了。”
張偉沉吟道:“蕭如芷……這人可是京師那個京營大將蕭文奎的兒子?”
“正是。這蕭家與遼東李家齊名,人稱北李西蕭,一門全是大將。祖蕭漢,涼州副總兵、都督僉事、前府僉書;長兄如蕙,寧夏總兵官、都督同知;如蘭,陝西副總兵;其父文奎在京師為副將,眼見是要乞骸骨的人了,卻不想死在尊候兄手中。”
其餘漢軍將軍到也罷了,隻是孔有德等人卻是忍不住嗟嘆不止。他們原是明軍世家出身,自太祖立國便是軍戶,是以對這種軍中將領世家很是敬畏。此時聽得那蕭文奎年近七旬卻死於非命,心中不免悽然。
張偉隻是淡淡一應,到也並不放在心上,隻是嘆息一聲,道:“那蕭如芷若是城破之日未死,若是肯降自然千好萬好,若是不降,派小船送他過江。”
當下商議已定,各人分頭散去,準備來日大戰。雖知明軍孱弱,到底也是數十萬人的大戰,當夜傳下令去,果尉以上均需小心戒備,隨時可聽命投入戰場。
第二日萬騎並炮隊趕來,搭建新炮兵陣地之時,往那城內試射了數十炮,明軍畏懼漢軍炮火,那守城的士兵一聽炮響,一個個溜之大吉,不敢逗留。卻不料此番漢軍使用的有十六磅的重型火炮,又是以改良的火藥為發射藥,射程提高甚多,威力亦是加強,一顆顆炮彈飛越城牆,在近城的軍營及民居附近爆炸,那些靜臥不動的到還好些,越是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的,則越容易被四處飛射的彈片擊中。城內死傷慘重,那守城的各將軍直以為漢軍必當攻城,自兵部衙門和陸營中不住發出命令,大股的明軍在城內集結調動,往漢西門一帶奔援。
漢軍圍城已久,城內原已是習慣,市麵已是如常,此時弄出這麽大的動靜,原本是行人不絕的街道上立時空無一人。正在百姓紛亂不已,紛紛躲藏之即,南京翰林院學士,詹事府詹事薑曰廣,連同吏部右侍朗、右僉都禦史張有譽、戶部尚書張慎言等人卻齊集兵部尚書範景文府中,紛紛向尚書進言,要範景文調動東門處明軍大部,連同西門裏的陸營守兵,兩路夾擊,將敵人一舉擊潰。
他們還不知道駐守鎮江的漢軍大部已經被張偉帶到南京城下,仍以為漢軍還是不足五萬,皆是步兵。在他們看來,戰局不利,乃是城內將軍太過怯懦的原故。是以此時一起來尋兵部尚書,請他督促明軍出戰。
“張鼐,近日敵情如何?”
將洗髒的殘水順手潑出,把銅盆遞給身邊親隨,因見諸將齊集,大帳內已是擠進了數十名將官,因向張鼐隨口一問,料想敵軍龜縮城內,想來也是無甚變化。
卻聽那張鼐道:“近日城內的明軍不敢出西門,到是東門那邊有些異動。原本敵軍都在城內,現下因見我軍多日圍城不攻,又因咱們人少,照顧不到東邊,火炮移動也甚是不便,因為這些個原故,十日前城內敵兵開始出東門安營,近日來在城外越聚越多,連營成片。因不能斷絕南京與外界聯絡,前來援助的明軍越發的多,估摸著附近幾省的明軍多半都趕過來了。”
見張偉不以為意,張鼐與孔有德對視一眼,一共躬身道:“大將軍,以咱人的兵力,攻城還有些難處,擊破城東的明軍連營,卻也是小事一樁。不如讓金吾與龍武各出一萬,輔以火炮,明早必破明軍連營!”
張偉安然坐下,向兩人笑道:“我剛到這邊,敵情不明,此事暫且不說。”
因天色已晚,帳外尚有些餘光,內裏已是漆黑一片,張鼐命親兵入內,將燭台全數點亮,燭影重重,將張偉的神色照映的陰晴不定。各人不知他心思,卻也不再行請戰。
半響過後,張偉方從沉思中驚醒,見各人都端坐不言,如泥雕木塑,便笑道:“我竟迷糊過去了!”
伸上一個懶腰,向張載文道:“載文,把施尊候在北方的戰情,講給他們聽聽。”
張載文微笑應了,立起身來,將張偉昨夜得的消息說將出來,張偉斜歪在坐椅之上,笑吟吟看著帳內諸人的反應。
別人到也罷了,隻張鼐、孔有德等幾個統兵大將知道此事就裏,幾人興奮之餘,一齊向張偉道:“咱們都是納悶,不知大將軍為何遲遲不來,卻原來是等著施將軍那邊的消息。如此這般,咱們後顧無憂矣。”
張偉一笑,將各人的說笑止住,向張鼐道:“除了大致知道明軍有多少兵力,還知道城內統兵大將是誰麽?還有,城內的那些官兒反應如何?”
“南京城內原本有水陸二營,委了提督總兵蕭如芷統領,各省來援的兵馬,統歸左都督、提督操江劉孔昭總理。至於城內動靜,雖逮了一些明軍查問,到底是小兵和低級將佐居多,上麵的事情不得而知。隻知道咱們圍城之初,就由南京兵部尚書範景文召集諸將,還有城內的文官大員們會議,然後一隊隊的使者派將出去調兵。後來明軍幾次出城邀戰,聽說也是文官們鬧騰,那範景文文人出身,不懂軍務,聽那些文官們一鬧騰,就壓著劉孔昭與蕭如芷出戰。被咱們擊退之後,武將怨文官亂指揮,文官們說武將怯懦,成日的吵吵。按說,明朝武將不能和文官叫勁,隻是那劉孔昭是劉基之後,錫封伯爵,身份貴重,是以還能說上幾句話。若是不然,隻怕裏麵的軍隊早就飛蛾撲火似的撲將出來了。”
張偉沉吟道:“蕭如芷……這人可是京師那個京營大將蕭文奎的兒子?”
“正是。這蕭家與遼東李家齊名,人稱北李西蕭,一門全是大將。祖蕭漢,涼州副總兵、都督僉事、前府僉書;長兄如蕙,寧夏總兵官、都督同知;如蘭,陝西副總兵;其父文奎在京師為副將,眼見是要乞骸骨的人了,卻不想死在尊候兄手中。”
其餘漢軍將軍到也罷了,隻是孔有德等人卻是忍不住嗟嘆不止。他們原是明軍世家出身,自太祖立國便是軍戶,是以對這種軍中將領世家很是敬畏。此時聽得那蕭文奎年近七旬卻死於非命,心中不免悽然。
張偉隻是淡淡一應,到也並不放在心上,隻是嘆息一聲,道:“那蕭如芷若是城破之日未死,若是肯降自然千好萬好,若是不降,派小船送他過江。”
當下商議已定,各人分頭散去,準備來日大戰。雖知明軍孱弱,到底也是數十萬人的大戰,當夜傳下令去,果尉以上均需小心戒備,隨時可聽命投入戰場。
第二日萬騎並炮隊趕來,搭建新炮兵陣地之時,往那城內試射了數十炮,明軍畏懼漢軍炮火,那守城的士兵一聽炮響,一個個溜之大吉,不敢逗留。卻不料此番漢軍使用的有十六磅的重型火炮,又是以改良的火藥為發射藥,射程提高甚多,威力亦是加強,一顆顆炮彈飛越城牆,在近城的軍營及民居附近爆炸,那些靜臥不動的到還好些,越是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的,則越容易被四處飛射的彈片擊中。城內死傷慘重,那守城的各將軍直以為漢軍必當攻城,自兵部衙門和陸營中不住發出命令,大股的明軍在城內集結調動,往漢西門一帶奔援。
漢軍圍城已久,城內原已是習慣,市麵已是如常,此時弄出這麽大的動靜,原本是行人不絕的街道上立時空無一人。正在百姓紛亂不已,紛紛躲藏之即,南京翰林院學士,詹事府詹事薑曰廣,連同吏部右侍朗、右僉都禦史張有譽、戶部尚書張慎言等人卻齊集兵部尚書範景文府中,紛紛向尚書進言,要範景文調動東門處明軍大部,連同西門裏的陸營守兵,兩路夾擊,將敵人一舉擊潰。
他們還不知道駐守鎮江的漢軍大部已經被張偉帶到南京城下,仍以為漢軍還是不足五萬,皆是步兵。在他們看來,戰局不利,乃是城內將軍太過怯懦的原故。是以此時一起來尋兵部尚書,請他督促明軍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