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 作者:邢群麟+於海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禮”之爭抑或皇權專政?
“存天理,去人慾”是宋代程朱理學的中心理論,它的正統“發明者”當然就是宋代大儒程頤明和朱熹。程朱理學思想是中華儒學的一個新台階,它雖然有璀璨的一麵,然而,也恰恰是它將儒學推入了畸變的發展道路,最直接的惡果便是與朱熹同姓氏的明王朝世宗時期的那場“天道”與“人情”的“大禮議”。
何謂“大禮議”?“大”多數都是用來指關於皇家的事情,比如皇子的婚禮稱為“大婚”;“禮”則指程朱理學那套儒家正統禮法下的王權製度下的禮義等級秩序;“議”自然也就是爭議、議論的意思,合起來也就是“關於皇室禮製的爭議”。自古帝王之家皆最重不同等級人之間的禮製。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學說成為文化的正統,它的禮製思想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儒家思想經歷唐朝這一低潮之後,於宋代興起,再次成為思想正統中的正統,在明朝尤其如此。
明朝的士大夫們好像被宋朝的程朱理學完全催眠,對於儒家君君臣臣那套禮製無上膜拜,若是有人敢觸犯這種規矩,便等於在動搖社稷。而恰恰作為最不能觸犯這套禮製的一國之君,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璁就顛覆了這個“遊戲規則”。這裏並不是說朱厚璁拋棄了儒學中的禮製的思想,而是他對士大夫那套程朱理學完全棄如敝屣,卻自有一套關於“禮”的新詮釋。他甚至把自己關於“禮”的思考付諸社會實踐,意圖創造一個理想的國家,他簡直比尼采更加瘋狂。而他這種理想主義的產生,要從他以藩王身份一躍成為一國之主開始說起。
武宗朱厚照一生荒唐放蕩,三十多歲了還沒子嗣,大臣們總是勸他選皇儲,可是朱厚照認為自己壯得很,不用考慮下一任皇帝的問題。哪知道在他三十一歲時,卻因為一場小風寒而見了閻王,根本來不及立遺詔、傳宗嗣。在他駕崩之後,大好江山沒有後嗣繼承,內宮、大臣們匆忙選立新君,期間出現了三十多天的權力真空階段,為歷朝所罕見。
這等江山無主期,政府的工作自然就落在當時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身上。楊廷和與其他大學士商議來商議去,決定從武宗的堂兄弟中下手,於是選定了興獻王長子朱厚璁。原因在於武宗死後,他是“厚”字輩中年齡最大的那個。
十五歲的朱厚璁被大臣們擁至帝位,千裏迢迢從家鄉趕到京城,倒也泰然自若。但是,迎接他的並不是直接登基,而是要以皇太子的身份行即位之禮,即由東安門入,宿文華殿。尚未成年的朱厚璁立刻感到不妙,轉而問擬定詔書的楊廷和:“《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楊廷和等臣聽罷均是一呆。
原來這句話當中的用意可多著了。其一就是朱厚璁在強調“誰是自己的老子”這個問題。誰是朱厚璁的“老子”?毋庸置疑應當是興獻王。但是按照正統儒家程頤明所說:“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倫也。”朱厚璁繼承了世宗的位置,按照皇室正統傳位的方式,他就應過繼給世宗的父親、自己的伯父孝宗為子。因此他要叫孝宗為“老子”,而叫親生父親興獻王為叔父,叫母親蔣氏為叔母。這是楊廷和等大學士眼中正統的儒家禮法規定,但在朱厚璁看來,卻是很不孝的行為。
再者,如果朱厚璁承認孝宗為父皇,並且作為堂兄世宗的繼承人登基,那麽他就要承認自己是世宗母親張太後的兒子。如此一來,他等於成了張太後把持朝政的傀儡。作為以藩王身份入繼的朱厚璁來說,他對宮廷實在沒什麽親密感,反而充滿戒備和陌生,如果還活在別人的控製和陰影下,這可讓他很是不爽。
沒人能想到這個僅僅十五歲的小子,竟然有超乎尋常的政治嗅覺。這一疑問,立刻成了擺在大臣們眼前的難題。隨後,不管楊廷和等臣怎麽跟他講那些理學中的正統禮教,朱厚璁就是不肯接受皇太子的身份,也就不能即位稱帝。江山一日無主,百姓便惶惶然,宮廷內則一團亂,這種情況正是朱厚璁的殺手鐧,反正這些大臣們是來求他做皇帝,如果他不肯做,沒人逼得了他。最終,張太後終於受不了了,下旨同意他略過行皇太子之禮,直接舉行登基大典。
朱厚璁暫時達到了自己的情理目的和政治目的,自當欣欣然接受皇帝的寶座,是為世宗,國號嘉靖。這場關於禮教與人情的鬥爭,以他的勝利而告終。然而,這隻是一個圍繞“禮”展開鬥爭的歷史之初始,以後還有更多的風波等待著這些王朝中的臣民們。
朱厚璁以稚齡給了他的那些臣子和張太後這個後宮權力狂熱者一個下馬威,也逐漸顯露出他的個性和不願受人擺布的獨立心態。楊廷和等士大夫和張太後一心維護王權等級製度,卻不顧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情感,這使朱厚璁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剛及垂髫便亡父,母親蔣氏獨立撫養他,他對父母的感情自然深厚,因此他絕不能不認自己的父母。不僅如此,他還要把他們扶上正統的位置。於是,他和宮廷的這些“守禮”之人,展開了又一場較量。
雖然江山有主了,朝臣們還是覺得不安生,仍舊希望朱厚璁接受以孝宗朱祐樘為父、太後張氏為母的禮法規則,並以漢成帝立陶王劉欣為皇太子及宋代的“濮議”事件作為正反例,意圖改變小皇帝的想法。但朱厚璁隻丟下一句:“父母豈有說換就換之禮。”於是,朝廷內又回到“誰是皇帝的老子”的爭端上。嘉靖要稱自己的父親為“皇考”,而稱孝宗為“皇伯考”,但是,朝臣們認為興獻王不是真正的帝王,不可以稱“皇”,如果以“皇”稱呼他,孝宗要往哪裏放?
“存天理,去人慾”是宋代程朱理學的中心理論,它的正統“發明者”當然就是宋代大儒程頤明和朱熹。程朱理學思想是中華儒學的一個新台階,它雖然有璀璨的一麵,然而,也恰恰是它將儒學推入了畸變的發展道路,最直接的惡果便是與朱熹同姓氏的明王朝世宗時期的那場“天道”與“人情”的“大禮議”。
何謂“大禮議”?“大”多數都是用來指關於皇家的事情,比如皇子的婚禮稱為“大婚”;“禮”則指程朱理學那套儒家正統禮法下的王權製度下的禮義等級秩序;“議”自然也就是爭議、議論的意思,合起來也就是“關於皇室禮製的爭議”。自古帝王之家皆最重不同等級人之間的禮製。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學說成為文化的正統,它的禮製思想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儒家思想經歷唐朝這一低潮之後,於宋代興起,再次成為思想正統中的正統,在明朝尤其如此。
明朝的士大夫們好像被宋朝的程朱理學完全催眠,對於儒家君君臣臣那套禮製無上膜拜,若是有人敢觸犯這種規矩,便等於在動搖社稷。而恰恰作為最不能觸犯這套禮製的一國之君,明朝的嘉靖皇帝朱厚璁就顛覆了這個“遊戲規則”。這裏並不是說朱厚璁拋棄了儒學中的禮製的思想,而是他對士大夫那套程朱理學完全棄如敝屣,卻自有一套關於“禮”的新詮釋。他甚至把自己關於“禮”的思考付諸社會實踐,意圖創造一個理想的國家,他簡直比尼采更加瘋狂。而他這種理想主義的產生,要從他以藩王身份一躍成為一國之主開始說起。
武宗朱厚照一生荒唐放蕩,三十多歲了還沒子嗣,大臣們總是勸他選皇儲,可是朱厚照認為自己壯得很,不用考慮下一任皇帝的問題。哪知道在他三十一歲時,卻因為一場小風寒而見了閻王,根本來不及立遺詔、傳宗嗣。在他駕崩之後,大好江山沒有後嗣繼承,內宮、大臣們匆忙選立新君,期間出現了三十多天的權力真空階段,為歷朝所罕見。
這等江山無主期,政府的工作自然就落在當時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身上。楊廷和與其他大學士商議來商議去,決定從武宗的堂兄弟中下手,於是選定了興獻王長子朱厚璁。原因在於武宗死後,他是“厚”字輩中年齡最大的那個。
十五歲的朱厚璁被大臣們擁至帝位,千裏迢迢從家鄉趕到京城,倒也泰然自若。但是,迎接他的並不是直接登基,而是要以皇太子的身份行即位之禮,即由東安門入,宿文華殿。尚未成年的朱厚璁立刻感到不妙,轉而問擬定詔書的楊廷和:“《遺詔》以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楊廷和等臣聽罷均是一呆。
原來這句話當中的用意可多著了。其一就是朱厚璁在強調“誰是自己的老子”這個問題。誰是朱厚璁的“老子”?毋庸置疑應當是興獻王。但是按照正統儒家程頤明所說:“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倫也。”朱厚璁繼承了世宗的位置,按照皇室正統傳位的方式,他就應過繼給世宗的父親、自己的伯父孝宗為子。因此他要叫孝宗為“老子”,而叫親生父親興獻王為叔父,叫母親蔣氏為叔母。這是楊廷和等大學士眼中正統的儒家禮法規定,但在朱厚璁看來,卻是很不孝的行為。
再者,如果朱厚璁承認孝宗為父皇,並且作為堂兄世宗的繼承人登基,那麽他就要承認自己是世宗母親張太後的兒子。如此一來,他等於成了張太後把持朝政的傀儡。作為以藩王身份入繼的朱厚璁來說,他對宮廷實在沒什麽親密感,反而充滿戒備和陌生,如果還活在別人的控製和陰影下,這可讓他很是不爽。
沒人能想到這個僅僅十五歲的小子,竟然有超乎尋常的政治嗅覺。這一疑問,立刻成了擺在大臣們眼前的難題。隨後,不管楊廷和等臣怎麽跟他講那些理學中的正統禮教,朱厚璁就是不肯接受皇太子的身份,也就不能即位稱帝。江山一日無主,百姓便惶惶然,宮廷內則一團亂,這種情況正是朱厚璁的殺手鐧,反正這些大臣們是來求他做皇帝,如果他不肯做,沒人逼得了他。最終,張太後終於受不了了,下旨同意他略過行皇太子之禮,直接舉行登基大典。
朱厚璁暫時達到了自己的情理目的和政治目的,自當欣欣然接受皇帝的寶座,是為世宗,國號嘉靖。這場關於禮教與人情的鬥爭,以他的勝利而告終。然而,這隻是一個圍繞“禮”展開鬥爭的歷史之初始,以後還有更多的風波等待著這些王朝中的臣民們。
朱厚璁以稚齡給了他的那些臣子和張太後這個後宮權力狂熱者一個下馬威,也逐漸顯露出他的個性和不願受人擺布的獨立心態。楊廷和等士大夫和張太後一心維護王權等級製度,卻不顧及自己對父母親的情感,這使朱厚璁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剛及垂髫便亡父,母親蔣氏獨立撫養他,他對父母的感情自然深厚,因此他絕不能不認自己的父母。不僅如此,他還要把他們扶上正統的位置。於是,他和宮廷的這些“守禮”之人,展開了又一場較量。
雖然江山有主了,朝臣們還是覺得不安生,仍舊希望朱厚璁接受以孝宗朱祐樘為父、太後張氏為母的禮法規則,並以漢成帝立陶王劉欣為皇太子及宋代的“濮議”事件作為正反例,意圖改變小皇帝的想法。但朱厚璁隻丟下一句:“父母豈有說換就換之禮。”於是,朝廷內又回到“誰是皇帝的老子”的爭端上。嘉靖要稱自己的父親為“皇考”,而稱孝宗為“皇伯考”,但是,朝臣們認為興獻王不是真正的帝王,不可以稱“皇”,如果以“皇”稱呼他,孝宗要往哪裏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