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 作者:邢群麟+於海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胡惟庸一案血流成河,並沒有讓朱元璋放心,因為宰相雖然沒有了,還有很多勞苦功高的大臣呢!很難保證他們不會起異心,於是他又舉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藍玉案起。藍玉以謀逆罪被殺,連坐被誅殺者達1.5萬人。
而藍玉究竟犯何罪,遭此大難,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麵來說明。明中葉的王錡所撰的筆記《寓圃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洪武年間有一個叫王行的文人,特立獨行,為人勇義,乃當時狂狷者。他去南京闖蕩,以教書為業,當時就住在藍玉將軍府的隔壁,因此將軍府中的僕人子弟有很多都在此讀書,藍玉很關心這些孩子,並經常檢查他們的功課,他為老師的教課水平所折服,於是主動結交王行,結果兩人縱論韜略,相見恨晚。藍玉遂將王行請入府中,以師禮相待。不久,藍玉案發,有人勸王行逃走,他斷然曰:“臨難無苟免。”入獄,麵對審問,王行大義凜然地說:“王本一介書生,蒙大將軍禮遇甚厚。今將舉事,焉敢不從。”於是慷慨就死,進入那一萬五千名被殺者的行列。交結之人品性若此,藍玉本人自不必多說。
縱觀中國歷史,開國皇帝與功臣之間總會有不和諧的音符。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處理得最為妥當,這是因為他氣量恢弘;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自有其合理之處,而漢高祖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大殺開國功臣。其實兩者也有區別,朱元璋身邊的人都是他的同鄉,和他出生入死,與他的交情非同一般。建國之後如果讓他們恪守君臣之禮,或永不起異心,這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證的。因此,為了給以後的子孫掃清道路,他選擇了斬草除根。
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朱元璋大開殺戒曾數次勸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麵前,讓他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於是朱元璋說:“汝弗能執與,使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思是說我殺人就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這話說得倒也在理。
朱元璋的屠戮行為如此聳人聽聞,也與他本人的性格有關。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過這樣的話:“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無論如何,經過胡、藍案,宰相一職取消了,開國功臣也被屠戮殆盡。從此皇帝身兼君主與宰相,行使著皇權和相權,如若遇到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就是國家之幸,如果遇到昏庸之輩,那也隻能祈求他對國家的損害小一些了。趙翼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也。”可惜他的後世子孫繼承其“聖賢、豪傑”性格者少,而承其“盜賊”之秉性者多,從而造就了大明王朝十幾位個性鮮明的皇帝,左右著這個龐大帝國的命運。
文字獄與八股文
自古馬上得天下者,不可馬上治天下,於是就要任用文臣。朱元璋也明白這個道理,在開國之初,他重用文臣,文人得了勢,結果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心裏失衡了,自己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麽要你們文人來掌權?於是就向皇帝進讒言:雖然要用文人治天下,但不能輕易相信他們,否則就會上當。
話說到緊要處,他們就開始舉例證明:“張九四(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是也)一輩子對文人寵愛有加,總是好房子住著,高薪水拿著,真把他們捧上了天。可是在他做了王爺後,要起一個官名,文人便替他起名為士誠。”朱元璋很納悶地說:“這名字挺好啊!”他們反駁道:“不然,張九四是上大當了!《孟子》一書明明白白地寫著:’‘士,誠小人也。’‘這句話也可說成:’‘士誠,小人也。’‘這是罵他是小人啊,可是他至死也不懂,真是可憐。”朱元璋聽到這裏默不做聲,待回去拿出《孟子》一查,果然有此說法,於是對文人產生疑慮,心想,該規範一下這些不老實的文人了。
說做就做,他開始兩手抓:一手抓文字獄,一手抓八股文。
柏楊先生對這兩者有一個精闢的評價,他認為文字獄是圍堵,八股文是釣鉤。兩者一起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文化進行摧殘。
其實因文字而獲罪者古已有之,例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宋代蘇軾的“烏台詩案”,等等。這是統治者進行文化規範和統治時常用的手段。畢竟文人的思想最活躍,能夠撼動朝廷基礎的新思想不可能出自普通的老百姓,隻有文人能為之。因此,統治者往往採取一些強硬手段來對付他們。
明文字獄始見於洪武七年(1374)。時蘇州知府魏觀將新府衙建於張士誠宮殿舊址,高啟為其作的《上樑文》中又有“龍蟠虎踞”四個字,因此觸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諱而被腰斬。可憐了這位明初的名士,“瓊姿隻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首自比高士的《詠梅》從此也成了人間絕唱。
另一次,浙江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呈上一份《賀表》,其上寫著:“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本是誇讚之言,到皇帝這裏,他讀其表,又悟其裏,終於讀出了弦外之音:“‘‘生’‘者,’‘僧’‘也,以我嚐為僧也。’‘光’‘,則剃髮也,’‘則’‘字音近’‘賊’‘也。竟敢對麵罵朕為僧為賊,豈可留他!”於是這位老先生也沒有逃脫掉腦袋的命運。
而藍玉究竟犯何罪,遭此大難,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麵來說明。明中葉的王錡所撰的筆記《寓圃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洪武年間有一個叫王行的文人,特立獨行,為人勇義,乃當時狂狷者。他去南京闖蕩,以教書為業,當時就住在藍玉將軍府的隔壁,因此將軍府中的僕人子弟有很多都在此讀書,藍玉很關心這些孩子,並經常檢查他們的功課,他為老師的教課水平所折服,於是主動結交王行,結果兩人縱論韜略,相見恨晚。藍玉遂將王行請入府中,以師禮相待。不久,藍玉案發,有人勸王行逃走,他斷然曰:“臨難無苟免。”入獄,麵對審問,王行大義凜然地說:“王本一介書生,蒙大將軍禮遇甚厚。今將舉事,焉敢不從。”於是慷慨就死,進入那一萬五千名被殺者的行列。交結之人品性若此,藍玉本人自不必多說。
縱觀中國歷史,開國皇帝與功臣之間總會有不和諧的音符。其中唐太宗李世民處理得最為妥當,這是因為他氣量恢弘;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自有其合理之處,而漢高祖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大殺開國功臣。其實兩者也有區別,朱元璋身邊的人都是他的同鄉,和他出生入死,與他的交情非同一般。建國之後如果讓他們恪守君臣之禮,或永不起異心,這是任何人都不能保證的。因此,為了給以後的子孫掃清道路,他選擇了斬草除根。
據史書記載,太子朱標對朱元璋大開殺戒曾數次勸諫。一次,朱元璋命人找來一根長滿尖刺的荊棘放到朱標麵前,讓他去拿,朱標畏懼,不敢伸手。於是朱元璋說:“汝弗能執與,使我潤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險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意思是說我殺人就像去掉荊棘上的尖刺一樣,這樣你將來才可以安坐天下。這話說得倒也在理。
朱元璋的屠戮行為如此聳人聽聞,也與他本人的性格有關。清代史學家趙翼說過這樣的話:“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取天下之人而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
無論如何,經過胡、藍案,宰相一職取消了,開國功臣也被屠戮殆盡。從此皇帝身兼君主與宰相,行使著皇權和相權,如若遇到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就是國家之幸,如果遇到昏庸之輩,那也隻能祈求他對國家的損害小一些了。趙翼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也。”可惜他的後世子孫繼承其“聖賢、豪傑”性格者少,而承其“盜賊”之秉性者多,從而造就了大明王朝十幾位個性鮮明的皇帝,左右著這個龐大帝國的命運。
文字獄與八股文
自古馬上得天下者,不可馬上治天下,於是就要任用文臣。朱元璋也明白這個道理,在開國之初,他重用文臣,文人得了勢,結果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心裏失衡了,自己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麽要你們文人來掌權?於是就向皇帝進讒言:雖然要用文人治天下,但不能輕易相信他們,否則就會上當。
話說到緊要處,他們就開始舉例證明:“張九四(朱元璋的死對頭,張士誠是也)一輩子對文人寵愛有加,總是好房子住著,高薪水拿著,真把他們捧上了天。可是在他做了王爺後,要起一個官名,文人便替他起名為士誠。”朱元璋很納悶地說:“這名字挺好啊!”他們反駁道:“不然,張九四是上大當了!《孟子》一書明明白白地寫著:’‘士,誠小人也。’‘這句話也可說成:’‘士誠,小人也。’‘這是罵他是小人啊,可是他至死也不懂,真是可憐。”朱元璋聽到這裏默不做聲,待回去拿出《孟子》一查,果然有此說法,於是對文人產生疑慮,心想,該規範一下這些不老實的文人了。
說做就做,他開始兩手抓:一手抓文字獄,一手抓八股文。
柏楊先生對這兩者有一個精闢的評價,他認為文字獄是圍堵,八股文是釣鉤。兩者一起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文化進行摧殘。
其實因文字而獲罪者古已有之,例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宋代蘇軾的“烏台詩案”,等等。這是統治者進行文化規範和統治時常用的手段。畢竟文人的思想最活躍,能夠撼動朝廷基礎的新思想不可能出自普通的老百姓,隻有文人能為之。因此,統治者往往採取一些強硬手段來對付他們。
明文字獄始見於洪武七年(1374)。時蘇州知府魏觀將新府衙建於張士誠宮殿舊址,高啟為其作的《上樑文》中又有“龍蟠虎踞”四個字,因此觸犯明太祖朱元璋忌諱而被腰斬。可憐了這位明初的名士,“瓊姿隻合在瑤台,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這首自比高士的《詠梅》從此也成了人間絕唱。
另一次,浙江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呈上一份《賀表》,其上寫著:“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本是誇讚之言,到皇帝這裏,他讀其表,又悟其裏,終於讀出了弦外之音:“‘‘生’‘者,’‘僧’‘也,以我嚐為僧也。’‘光’‘,則剃髮也,’‘則’‘字音近’‘賊’‘也。竟敢對麵罵朕為僧為賊,豈可留他!”於是這位老先生也沒有逃脫掉腦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