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為引導步兵通過這一複雜的道路網,我們設立了渡河指揮部。它擁有五百名軍官,一千名士兵,五百部無線電台,二百部野戰電話機,和預先敷設的長達五百英裏的野戰電話線路。我兼任渡河指揮部的總指揮,各軍團和師的參謀長分別控製各口地段上的渡河指揮人員。在前往和離開運河的途中,每個士兵和每部車輛都要通過渡河指揮部人員設立的檢查站。隻有渡河指揮部有權在情況需要時改變時間、路線、乃至渡河點。
當然,對於渡河指揮部說來,最大的未知數是敵軍的幹擾。不過,我們規定的時間都留有很大的餘地。為整個作戰行動規定的時間,是晝間訓練時完成這些行動所費時間的兩倍,和夜間所費時間的一倍半。
未爆炸的炸彈可能成為耽誤時間的一大原因。多年來,我們的製式動作一向是撤離啞彈周圍的地區整整二十四小時,然後再設法排除。我認為這是愚蠢的辦法。這種做法使啞彈比大多數爆炸了的炸彈更加具有破壞性。此外,如果敵人知道了這種情況,他們肯定會在投下的每組炸彈中摻進定時炸彈。他們可以滿有把握地知道:如果目標被破壞,我們不能在二十四小時內開始修復;如果目標未被破壞,我們在二十四小時內也不能活動如常。
我下達了新的命令:一、啞彈必須立即排除。萬一是定時炸彈,我們的士兵也必須冒一下風險。二、如果啞彈靠近道路或橋樑,交通不得中斷。根據己知的以色列炸彈的爆炸威力和我們為車隊中的車輛規定的間隔,我們可以估計到,如果一枚炸彈在拆卸引信時爆炸,我們會損失五至二十人。另一方麵,如果一座橋樑被堵塞一小時,我們的前線部隊就會失去一百輛坦克或二百輛卡車的其他重型裝備,其後果之嚴重,誰也無法預測。對於跑道上的炸彈,我也作了同樣的規定。飛機起飛和降落時不要去管這些炸彈。我對這樣拿生命去冒險感到遺憾。但是,以少數人的生命去冒險,勝似拿整個戰鬥的命運去冒險。打仗不是遊山玩水。
另外兩個可能使我們的行動推遲的重大障礙也被我克服了。直到一九七二年初為止,我們一直認為渡河行動隻能在夜間實施。拂曉前,我們將橋樑拆除,隱蔽起來,天黑後再重新組裝。這是害怕敵方空中優勢的又一個例子。我認為這種做法未免過於小心翼翼了。我估計,使用煙幕和假橋,可以降低敵方空襲的效率,而在每個渡河點上配備密集的防空武器則有可能給敵方飛行員造成重大損失。光這一點還不足以促使我定下決心。但是,當我研究渡河行動的細節時,我發現,隻在夜間渡河的計劃顯然行不通。
夜間,我們約有八、九個小時可以採取行動。如果我們在天黑後立即開始行動,沙壘上的通路可在h+5至h+7小時打通,這樣,門橋在頭一夜隻能使用三個小時。打開通路後,橋樑需要兩個小時才能組裝完畢,拆卸還需要兩個小時。我們不可能先利用夜暗的掩護完成這些任務,又留下足夠的時間在渡河時使用橋樑。如果頭一夜不能使用橋樑,門橋隻能運送數量有限的重裝備。在爾後的夜間,仍然隻有四個小時可利用橋樑渡河。每師利用一座橋樑在敵人的火力之下渡河,效果很差。部隊不可能迅速集結到東岸。我廢除了此項計劃。從一九七二年年中起,雖然仍舊設想在夜間發起最初的突擊,但是我們計劃在次日保持橋樑暢通。
我的另一項重大決定是規定每個渡河地段架設兩座重型橋樑。直到一九七一年年底,亦即在“四十一號行動”計劃依然生效和“高尖塔”計劃剛剛著手製訂的那些日子裏,我們一直隻計劃為每個師架設一座橋樑。但是,由於我們對敵軍組織大規模反擊的時間所作的估計不斷縮短,我必然要設法加快我軍在東岸集結的速度。我發現,如果隻有一座橋樑,而且這座橋樑還可能受到敵軍行動的幹擾或破壞,那麽,即使到h+12小時,我們也不可能將足夠數量的坦克或機動反坦克武器運過河去。而到那時,敵軍大部隊可能已經投入戰鬥四至六小時了。我們不能指望突擊部隊能在超過上述限度的時間內頂住敵軍的進攻。於是,我將橋樑的數量增加了一倍。
當然,這就使工兵的作業量增加了一倍,並使我們的物質力量緊張到了極點。我們手頭隻有十二座橋樑,其中十座要在頭一天架設,架成之後又很容易遭到空襲破壞。不過,這是經過仔細權衡的風險。我確信,我們的增兵速度越快,取勝的可能性就越大。
動員
如前所述,我們的步兵必須跨過運河,才能與敵交戰。但在他們集結起來準備渡河之前,首先要進行動員,而且要不使敵方警覺。可是,不管用什麽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動員體製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動員體製之一。說起來似乎叫人難以相信,我們的解決辦法竟然成了十月戰爭之前麻痹敵人的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直到一九七二年六月,動員才成了我們的一個問題。在那時以前,我們沒有預備役人員。從理論上講,士兵服完現役後要服預備役九年。實際上,我們的預備役人員已經都留在軍隊內了。一九六七年以後,我們作出了一項政治決定;武裝部隊中的義務兵,不管何時服役期滿,一律留隊,直到收復失地為止。消耗戰的經驗表明,這在軍事上是必要的。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巨大的人力需要,以便警衛全國各地的重要設施,防範敵方的襲擊組。但到一九七二年年中,我們的武裝部隊已有將近一百萬人,出於經濟和士氣方麵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將一些士兵轉人預備役。義務兵們已經入伍六年多了,可是還不知道何時才能退伍。對於士兵中極度渴望就業大學畢業生說來,這個問題尤其尖銳。一九七二年六月,我們決定於七月一日將三萬名士兵轉入預備役。我立即就麵臨了下述問題:如何才能使他們重新回到軍隊裏來?
當然,對於渡河指揮部說來,最大的未知數是敵軍的幹擾。不過,我們規定的時間都留有很大的餘地。為整個作戰行動規定的時間,是晝間訓練時完成這些行動所費時間的兩倍,和夜間所費時間的一倍半。
未爆炸的炸彈可能成為耽誤時間的一大原因。多年來,我們的製式動作一向是撤離啞彈周圍的地區整整二十四小時,然後再設法排除。我認為這是愚蠢的辦法。這種做法使啞彈比大多數爆炸了的炸彈更加具有破壞性。此外,如果敵人知道了這種情況,他們肯定會在投下的每組炸彈中摻進定時炸彈。他們可以滿有把握地知道:如果目標被破壞,我們不能在二十四小時內開始修復;如果目標未被破壞,我們在二十四小時內也不能活動如常。
我下達了新的命令:一、啞彈必須立即排除。萬一是定時炸彈,我們的士兵也必須冒一下風險。二、如果啞彈靠近道路或橋樑,交通不得中斷。根據己知的以色列炸彈的爆炸威力和我們為車隊中的車輛規定的間隔,我們可以估計到,如果一枚炸彈在拆卸引信時爆炸,我們會損失五至二十人。另一方麵,如果一座橋樑被堵塞一小時,我們的前線部隊就會失去一百輛坦克或二百輛卡車的其他重型裝備,其後果之嚴重,誰也無法預測。對於跑道上的炸彈,我也作了同樣的規定。飛機起飛和降落時不要去管這些炸彈。我對這樣拿生命去冒險感到遺憾。但是,以少數人的生命去冒險,勝似拿整個戰鬥的命運去冒險。打仗不是遊山玩水。
另外兩個可能使我們的行動推遲的重大障礙也被我克服了。直到一九七二年初為止,我們一直認為渡河行動隻能在夜間實施。拂曉前,我們將橋樑拆除,隱蔽起來,天黑後再重新組裝。這是害怕敵方空中優勢的又一個例子。我認為這種做法未免過於小心翼翼了。我估計,使用煙幕和假橋,可以降低敵方空襲的效率,而在每個渡河點上配備密集的防空武器則有可能給敵方飛行員造成重大損失。光這一點還不足以促使我定下決心。但是,當我研究渡河行動的細節時,我發現,隻在夜間渡河的計劃顯然行不通。
夜間,我們約有八、九個小時可以採取行動。如果我們在天黑後立即開始行動,沙壘上的通路可在h+5至h+7小時打通,這樣,門橋在頭一夜隻能使用三個小時。打開通路後,橋樑需要兩個小時才能組裝完畢,拆卸還需要兩個小時。我們不可能先利用夜暗的掩護完成這些任務,又留下足夠的時間在渡河時使用橋樑。如果頭一夜不能使用橋樑,門橋隻能運送數量有限的重裝備。在爾後的夜間,仍然隻有四個小時可利用橋樑渡河。每師利用一座橋樑在敵人的火力之下渡河,效果很差。部隊不可能迅速集結到東岸。我廢除了此項計劃。從一九七二年年中起,雖然仍舊設想在夜間發起最初的突擊,但是我們計劃在次日保持橋樑暢通。
我的另一項重大決定是規定每個渡河地段架設兩座重型橋樑。直到一九七一年年底,亦即在“四十一號行動”計劃依然生效和“高尖塔”計劃剛剛著手製訂的那些日子裏,我們一直隻計劃為每個師架設一座橋樑。但是,由於我們對敵軍組織大規模反擊的時間所作的估計不斷縮短,我必然要設法加快我軍在東岸集結的速度。我發現,如果隻有一座橋樑,而且這座橋樑還可能受到敵軍行動的幹擾或破壞,那麽,即使到h+12小時,我們也不可能將足夠數量的坦克或機動反坦克武器運過河去。而到那時,敵軍大部隊可能已經投入戰鬥四至六小時了。我們不能指望突擊部隊能在超過上述限度的時間內頂住敵軍的進攻。於是,我將橋樑的數量增加了一倍。
當然,這就使工兵的作業量增加了一倍,並使我們的物質力量緊張到了極點。我們手頭隻有十二座橋樑,其中十座要在頭一天架設,架成之後又很容易遭到空襲破壞。不過,這是經過仔細權衡的風險。我確信,我們的增兵速度越快,取勝的可能性就越大。
動員
如前所述,我們的步兵必須跨過運河,才能與敵交戰。但在他們集結起來準備渡河之前,首先要進行動員,而且要不使敵方警覺。可是,不管用什麽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動員體製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動員體製之一。說起來似乎叫人難以相信,我們的解決辦法竟然成了十月戰爭之前麻痹敵人的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直到一九七二年六月,動員才成了我們的一個問題。在那時以前,我們沒有預備役人員。從理論上講,士兵服完現役後要服預備役九年。實際上,我們的預備役人員已經都留在軍隊內了。一九六七年以後,我們作出了一項政治決定;武裝部隊中的義務兵,不管何時服役期滿,一律留隊,直到收復失地為止。消耗戰的經驗表明,這在軍事上是必要的。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巨大的人力需要,以便警衛全國各地的重要設施,防範敵方的襲擊組。但到一九七二年年中,我們的武裝部隊已有將近一百萬人,出於經濟和士氣方麵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將一些士兵轉人預備役。義務兵們已經入伍六年多了,可是還不知道何時才能退伍。對於士兵中極度渴望就業大學畢業生說來,這個問題尤其尖銳。一九七二年六月,我們決定於七月一日將三萬名士兵轉入預備役。我立即就麵臨了下述問題:如何才能使他們重新回到軍隊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