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液體是另一個根本問題,因為它使我們計劃中的一切行動都無法進行。一九七一年六月,工兵也表演了如何對付這種液體。他們的辦法很原始——身穿防火服的消防隊用棕櫚葉撲滅火焰。他們的想法是先將大片火海驅散,化整為零,然後一一撲滅。另一項建議就是組建裝備化學滅火器的兩棲消防部隊。


    這兩種方案既笨拙,代價又高,於是我都拒絕了。經過深入研究,我隻好得出如下結論:唯一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是不讓敵人有機會使用這種武器。這個辦法看上去很難,做起來卻比較容易。敵人的那套係統由以下各部分組成:油罐(容量約二百噸),油管和河岸上的噴油口,控製裝置。它有兩個弱點。為了減少事故,每個油罐和噴油口均離控製該係統的要塞數百碼。雖然油管埋於地下,但是河岸上的噴油口在低水位時卻露出水麵,高水位時也隻是俺沒在水麵以下二英尺處。襲擊組可在進攻前幾小時偷偷地過河,堵塞噴油口,或者炸毀油罐。我們還可以用炮火破壞油罐,使油漏到沙土中去。


    幾乎可以肯定,我們不能將所有的噴油口都堵住。但是,運河的流水可將燃油帶向下遊。這很好!我們可以將渡河點選在最近的噴油口上遊。如果以上辦法都不靈,我也不認為我們真要進行滅火工作。如果由於其他原因而不得不把一個渡河點選在未曾堵住的某個噴油口的下遊,我們隻好推遲到火勢減弱後再渡河。(在戰爭期間,以色列人否認有這種係統。對此,我嗤之以鼻。我隻能設想,他們是怕說出這種卑鄙的武器會玷汙他們的形象。)


    裝備步兵


    上述種種隻不過是跳越更高的障礙前的助跑。我們要解決的更大的難題是:使步兵到達東岸後能夠守住橋頭陣地,抗擊敵方裝甲兵的進攻。但是,前麵已經說過,我們的門橋要到h+5至h+7小時才能開始使用,橋樑則要再過兩小時才能架好。在h+12小時以前,我們的坦克和其他支援部隊不會大批到達對岸。(在h+18小時以前,後勤部隊與分隊不會與其原屬部隊會合。)


    這實質上很象一次空降作戰:傘兵空投到敵後,奉命在向前推進的主力前來解圍之餘,隻能靠能夠隨身攜帶的武器、彈藥、裝備和給養,堅守一、兩天的時間。隻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在敵方發起反擊之前,傘兵通常可以指望利用突然性爭取到一段喘息時間,而我們的步兵幾乎從渡河行動的一開始,就要準備抗擊得到空中支援的敵方裝甲兵的衝擊。


    裝備是現成的。我們可以給士兵配備用於擊退裝甲車輛的反坦克飛彈,和用於對付低空飛機的薩姆-7輕便飛彈。我們可以給他夠用二十四小時的彈藥、口糧和水。我們還可以給他配備反坦克地雷,用於加強由若幹個散兵坑組成的防禦陣地,使之成為支撐點。可是,我們怎能指望他帶得動這麽多的武器裝備呢?


    這的確是一個傷腦筋的問題。一名士兵攜帶的全部武器裝備不得超過六十至六十五磅,否則其戰鬥力就會顯著下降。我反覆默誦傘兵的一句歷史悠久的格言“多一點火力,少一點無用的花架子”,並在麵前放上幾張空降旅的單兵裝備表,坐下來著手進行沒完沒了的計算重量的工作。


    首先考慮生存的需要。為了堅持二十四小時,加上一點備用品,以防因遇到麻煩或者迷路而拖長時間,每個士兵將需要五磅口糧、四磅半水、一頂鋼盔、一個野戰背囊和簡單的被服,總重二十五磅。此外,還可以攜帶四十磅武器。


    這對於標準步兵說來已經足夠了。他的步槍、三百發子彈和兩顆手榴彈重約三十五磅。但是,攜帶輕便支援武器的步兵怎麽樣呢?其武器裝備的清單令人望而生畏:反坦克飛彈(俄國人給它定的代號是“馬洛特卡”式),薩姆-7飛彈(代號“斯特雷拉”式),82毫米迫擊炮,我們自製的反坦克炮,82毫米和107毫米無坐力炮(b-10和b-11型),火箭筒,中型機槍,12.7毫米高射機槍,噴火器,等等。這些武器都很重。操作手們絕對帶不動這些武器和為抗擊反衝擊所需的最低限量的彈藥。


    解決辦法是由編成突擊組的步兵們分攤負擔。(這聽上去很容易,但是如果要讓組內每個成員仍能執行自己的戰鬥任務,那就不容易了。)即使如此,我也沒有獲得成功。每個步兵師最後的裝備表擬妥後,單兵負荷仍為六十至七十五磅不等,有的甚至負荷更重。


    此法不能令人滿意。不過,當我盤算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些改進措施倒可以做到。例如,我們的製式野戰背囊對於首批突擊部隊中的二千名軍官和三萬名士兵說來不適用。這種背囊太重,並且還有其他缺陷。而水壺卻又太小。我向武裝部隊軍需部長納瓦德·賽義德將軍提出了我們的需要。到一九七一年十二月,賽義德將軍己經設法向我提交了五萬個容量各為四點五品脫的水壺。改革背囊的工作則較難。不同的士兵擔負著各種不同的任務,此外還需要通過減輕重量使突擊組行動方便,這意味著會有幾十套不同的單兵裝具。理想的野戰背囊要能適應每套裝具,這是後勤上的一大難題。我們花費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了許多次野外試驗。最後,我在一九七二年七月十二日批準了五種步兵野戰背囊,削減了裝具數量,隻剩下必不可少的裝具。當年十月以前,幹勁十足的賽義德將軍交付了五萬個背囊,足敷三萬二千名突擊步兵之需,而且還留有百分之五十的機動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跨過蘇伊士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埃及]薩阿德·沙茲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埃及]薩阿德·沙茲利並收藏跨過蘇伊士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