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廣州成了一座傳說中的“死城”。人影看不到。平日喧器的鬧市寂靜無聲。時間倉促,除銀行和重要建築物外,大部分商店、寫字樓、餐館和公寓都沒來得及鎖門。一位消防人員口渴難忍,從水果店裏拿出幾片西瓜,還特意留下了錢。


    廣州還沒有“死”。包括白雲山南路地下室那十幾人在內,全城尚有一萬餘人留在各自的崗位上。他們都是公安、軍人、醫生和誌願的民防人員。他們警惕地握著武器和工具,等待著決戰時刻的臨近。


    東山區有一大片款式新穎的高樓。它們為海外僑胞投資所建,留待將來葉落歸根時安享晚年。本來不多的人大部分都撤離了,剩下幾十名老人說死說活不肯離去。戰爭中常有這種人,看穿了世事炎涼,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們品著香茶,聽著廣東音樂,鎮定自若地等著西米們。一對老夫婦吹熄蠟燭,切開大蛋糕,慶賀他倆五十年的金婚日。


    飛碟出現時,他們有人還舉起照像機,拍下了他們一生中最後一張像,接著便……西米兇殘地發射出死束,示威性地切割著華僑村……


    飛碟繼續沿江而上,隨心所欲地散布煙火和死亡。沿江係留的小輪船和小駁船也遭到破壞,鋼板橫七扭八,艙麵留下了黑魃魃的不規則洞口。有時死束掠過水麵,形成大團的蒸汽,仿佛燒紅的鋼柱猛地插向水中。


    西米們在市中心也大肆破壞。它們仿佛對高大精美的東西更感興趣。許多重要大廈坍塌了。東方賓館和流花賓都被垂直地劈掉半截,露出裏麵被燒得焦糊的地毯和家具。越秀公園的中山紀念碑被毀掉了,五羊雕塑卻意外得以保存。鎮海樓由於噴塗了防火劑還雄風依舊,但裏麵的木頭全部碳化。後來專家測定,飛碟的能量用得很省。用在磚木結構的溫度要大大低於鋼筋水泥建築上的溫度。


    大彼得灣邊曾經有座城


    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城從黎明的海霧中醒來。大彼得灣的潮水嘩嘩地拍打著岩岸,在消浪錐上化成蒙蒙的煙靄。二十多艘掛鐮刀斧頭旗的飛彈驅逐艦塗著陰沉的海洋保護色。它們的纜繩係在水鼓上,林立的天線和艦桅象犀鳥雜亂的窩巢。嘹亮的軍號吹起來。俄羅斯島上的蘇軍海軍陸戰隊的大兵們揉著眼睛鑽出毯子。不一會,在冷清的朝陽和霧氣中,這些來自中亞哈薩克斯坦和西亞高加索的士兵們又開始拖著步子跑操。


    海參崴是俄國遠東最繁華的大城市,也是蘇聯海軍紅旗太平洋艦隊的老巢。平日裏,港口內艦船雲集,但今天船並不多。位於俄羅斯島小海灣的核潛艇錨位上,一艘作戰潛艇也沒有。剩下的船塢中,一艘在海損事故中破壞的攻擊型核潛艇正在修理,電焊的弧光亮了一夜,到清早就變得蒼白疲倦了。俄國人生性狡猾,從來不把全部艦隊留在港口裏。他們有根深蒂固的戰爭概念,總怕遭到別人珍珠港式的突然襲擊。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作用是童叟盡知的。它離中國、日本、朝鮮這樣近,使它成為蘇聯遠東濱海區的重心。它一貫以世界最堅固的要塞自詡。從阿穆爾伯爵時,沙皇就給它極大的重視。對馬海戰慘敗後,俄國政府又追加撥款。經過幾個世紀的疏浚、加固,海參崴要塞在各種規模和類型的戰爭麵前都可處之泰然。俄軍士兵和海軍陸戰隊素有堅守港口要塞的傳統。他們一八五七年在塞瓦斯托波爾,一九○五年在旅順口、一九四二年在列寧格勒都幹得無懈可擊。難怪格裏申中將接任要塞司令的重任後對軍事記者說:“整個穆拉維約夫——阿穆爾半島固若金湯。不妨吹個牛,我們在這裏能守到世界末日。”


    五月十七日清晨,這位信心十足的將軍正對著一個葉卡德琳娜時代的舊梳妝檯,下巴上塗滿了肥皂,嘴裏含著酸黃瓜刮臉。格裏申討厭時髦的各種剃鬚刀。


    自從地球上出現外星怪物後,格裏申的部下們也受了影響。在海參崴,東正教堂燭火陡增。憲兵常可以在祈禱的人群中找到著便服的太平洋艦隊水兵。俄國農民對上帝和聖母素有樸實的敬意,軍事當局隻好睜隻眼閉隻眼。


    桌邊的電話響起來,格裏申中將忙接過來。情報中心報告:“據日本自衛隊公布,兩隻飛碟已經沿北緯40度線,從東方進入日本列島周圍一千海裏的防空識別圈。日本海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已經進入戒備。”格裏申想起一位日本自衛隊軍官的話:“和那些超級大國、次超級大國相比,日本自衛隊不過是支警察隊伍罷了。”所以,他對鄰居的實力投以蔑視的一笑,然後按動了一級戰備鍵,並且喚來了參謀軍官。


    銀光閃閃的飛碟逼近津輕海峽,高度六千米。北海道函館市和本州青森市的居民戴著太陽鏡都看到了它們。現在,關於它們的各種資料堆積如山,早不成其為“不明飛行體”


    了。在海峽北部惠山岬大間崎角和南岸尻屋崎角的陣地上,有自衛隊的地對空飛彈部隊。當士官詢問如果飛碟進入飛彈射程是否開火時,自衛隊官房長官阿部弘義將軍當即給予駁斥:“不準輕舉妄動,違者嚴咎。”他本人看看掛在牆上的菊日旗、德川時代的武士戰刀和幾幅浮世繪,默念道:我身為軍人不應該這樣想,戰爭從未給日本民族帶來過幸福。


    日本首相片山重雄和諸大臣商議後,把緊急方案存入巨型富士—702電腦裏。便攜同夫人前往神社禱告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禍匣打開之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宜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宜昌並收藏禍匣打開之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