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妨礙納粹運動發展、爭吵不休的褐衫隊員,為國家社會主義運動把德國的這個首都拿下來。
柏林當時是紅色無產階級革命勢力影響很大的地方。柏林大多數選民都投社會民主黨和
共產黨的票。戈培爾這時剛滿29歲,他輕易就完成了希特勒交給他的任務。
納粹運動一天天進展,希特勒已初步完成了他重建納粹黨的任務。他認為,建立獨裁政
權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1929年底,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席捲了全世界,希特勒更加意識到,奪權的機會來
了,納粹黨的機會到了。
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了。德國國內馬上出現一種癱瘓的局麵。
德國的"繁榮"主要是靠從美國那裏借來的外債和對外貿易來維持的。一旦貸款斷絕,舊債到
期,德國金融結構就無法承受這種負擔。一旦在總蕭條後世界貿易一蹶不振,德國就無法出
口足夠數量的東西來購買所必需的原料和糧食進口。
而沒有出口,德國的工廠就無法開工,工業產量從1929年到1932年下跌近一
半,對外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全國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工業生產能力閑置不用,成千上萬
的小企業破了產。國民收入從1929年的760億馬克下降到1932年的450億馬
克,國債高達140億馬克,失業人數突破800萬大關。工人和職員的收入,幾乎下降了
一半。
農業危機也很嚴重,農產評價格暴跌,大批農民破產,被迫出賣土地。
龐大的經濟危機和高漲的革命運動,動搖了德國資產階級的統治。他們感到,再用資產
階級民主製的老辦法已經不能維持其統治了,因而決心採用獨裁統治和暴力鎮壓來維護其政
權。在對外政策上,一般的外交手段已經不夠用了,決心採用侵略擴張和戰爭政策,靠掠奪
別國人民來擺脫經濟危機。
於是,德國資產階級右翼便祈求公開鼓吹恐怖獨裁的法西斯分子,豈不及待地把法西斯
納粹頭子希特勒扶上台。
經濟危機給共和政府帶來了嚴重的困難。德國最後一任社會民主黨總理、支持魏瑪共和
國的各民主黨派聯合組成的最後一屆政府的首腦赫爾曼·繆勒,由於各黨派在失業保險基金
問題上發生的爭吵,於1930年3月辭職。
繼任者是海因裏希·勃魯寧。這個天主教中央黨議會領袖在戰時是一個機槍連的一名上
尉,曾獲得鐵十字獎章,他在國會中表示的保守穩健的觀點頗得陸軍的好感。他希望在德國
能夠恢復穩定的議會製政府,把國家從越來越蕭條的經濟恐慌和政治混亂中拯救出來。
勃魯寧無法爭取到國會議員中多數人批準他的財政計劃中的某些措施。他因此請求興登
堡援引憲法第四十八條,根據這一條規定的緊急權力,由總統下令批準他的財政法案。
議會緊接著來了一個對抗,通過一項要求撤銷總統令的決議。
為了找出一條擺脫困境的出路,勃魯寧在1930年7月要求總統解散國會,於9月1
4日舉行新的選舉。
希特勒敏銳地意識到,他自己的機會出乎意料地提早出現了。
苦難深重的德國人民要求擺脫他們的困境。千百萬失業者要求工作機會。小店主要求得
到幫助。剛達到投票年齡不久的新選民——四百萬左右的年輕人,要求至少有個能謀得生活
溫飽的前途。
希特勒向選民們保證,如果他上台,將使德國恢復強大,拒付賠款,撕毀凡爾賽和約,
肅清貪汙,迫使金融巨頭就範,尤其是那些可惡的猶太人,一定要做到每個德國人都有工作
和麵包。
那些絕望、飢餓的人,不僅希望得到救濟,而且也希望得到新的信仰和新的神祇,對於
他們來說,希特勒的保證充滿了魅力。
1930年9月14日晚,選舉揭曉。令希特勒自己都沒敢想的是,納粹黨選票增加到
六百四十萬九千六百張,可以取得國會中107個席位。
這樣,納粹黨從國會中位居第九的小黨一躍而為第二大黨。天主教中央黨和社會民主黨
的選票卻大大下降了。從此以後,勃魯寧或其他任何人,要在國會中取得穩定多數比以前更
加困難了。
但是,沒有穩定的多數,共和國怎麽能夠存在下去呢?這是當時國家兩大支柱——陸軍
和大工業家金融家集團——越來越關心的問題。這兩大支柱的領袖從來沒有真正接受過共和
國,除非是把它當作德國歷史上一種暫時的不幸現象。
在選舉勝利的鼓舞下,希特勒開始轉移注意力來爭取這兩個有勢力的集團。他不厭其煩
地向軍方指出:他們現在所支持的,而且對軍官階層及其所代表的一切都毫無感情的共和國
在背後刺了陸軍一劍,把陸軍出賣了。接著他又恐嚇軍官們,如果馬克思主義者勝過納粹黨
人,將是"德國陸軍的末日。”
柏林當時是紅色無產階級革命勢力影響很大的地方。柏林大多數選民都投社會民主黨和
共產黨的票。戈培爾這時剛滿29歲,他輕易就完成了希特勒交給他的任務。
納粹運動一天天進展,希特勒已初步完成了他重建納粹黨的任務。他認為,建立獨裁政
權的時刻已經到來了。
1929年底,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席捲了全世界,希特勒更加意識到,奪權的機會來
了,納粹黨的機會到了。
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了。德國國內馬上出現一種癱瘓的局麵。
德國的"繁榮"主要是靠從美國那裏借來的外債和對外貿易來維持的。一旦貸款斷絕,舊債到
期,德國金融結構就無法承受這種負擔。一旦在總蕭條後世界貿易一蹶不振,德國就無法出
口足夠數量的東西來購買所必需的原料和糧食進口。
而沒有出口,德國的工廠就無法開工,工業產量從1929年到1932年下跌近一
半,對外貿易減少了三分之二。全國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工業生產能力閑置不用,成千上萬
的小企業破了產。國民收入從1929年的760億馬克下降到1932年的450億馬
克,國債高達140億馬克,失業人數突破800萬大關。工人和職員的收入,幾乎下降了
一半。
農業危機也很嚴重,農產評價格暴跌,大批農民破產,被迫出賣土地。
龐大的經濟危機和高漲的革命運動,動搖了德國資產階級的統治。他們感到,再用資產
階級民主製的老辦法已經不能維持其統治了,因而決心採用獨裁統治和暴力鎮壓來維護其政
權。在對外政策上,一般的外交手段已經不夠用了,決心採用侵略擴張和戰爭政策,靠掠奪
別國人民來擺脫經濟危機。
於是,德國資產階級右翼便祈求公開鼓吹恐怖獨裁的法西斯分子,豈不及待地把法西斯
納粹頭子希特勒扶上台。
經濟危機給共和政府帶來了嚴重的困難。德國最後一任社會民主黨總理、支持魏瑪共和
國的各民主黨派聯合組成的最後一屆政府的首腦赫爾曼·繆勒,由於各黨派在失業保險基金
問題上發生的爭吵,於1930年3月辭職。
繼任者是海因裏希·勃魯寧。這個天主教中央黨議會領袖在戰時是一個機槍連的一名上
尉,曾獲得鐵十字獎章,他在國會中表示的保守穩健的觀點頗得陸軍的好感。他希望在德國
能夠恢復穩定的議會製政府,把國家從越來越蕭條的經濟恐慌和政治混亂中拯救出來。
勃魯寧無法爭取到國會議員中多數人批準他的財政計劃中的某些措施。他因此請求興登
堡援引憲法第四十八條,根據這一條規定的緊急權力,由總統下令批準他的財政法案。
議會緊接著來了一個對抗,通過一項要求撤銷總統令的決議。
為了找出一條擺脫困境的出路,勃魯寧在1930年7月要求總統解散國會,於9月1
4日舉行新的選舉。
希特勒敏銳地意識到,他自己的機會出乎意料地提早出現了。
苦難深重的德國人民要求擺脫他們的困境。千百萬失業者要求工作機會。小店主要求得
到幫助。剛達到投票年齡不久的新選民——四百萬左右的年輕人,要求至少有個能謀得生活
溫飽的前途。
希特勒向選民們保證,如果他上台,將使德國恢復強大,拒付賠款,撕毀凡爾賽和約,
肅清貪汙,迫使金融巨頭就範,尤其是那些可惡的猶太人,一定要做到每個德國人都有工作
和麵包。
那些絕望、飢餓的人,不僅希望得到救濟,而且也希望得到新的信仰和新的神祇,對於
他們來說,希特勒的保證充滿了魅力。
1930年9月14日晚,選舉揭曉。令希特勒自己都沒敢想的是,納粹黨選票增加到
六百四十萬九千六百張,可以取得國會中107個席位。
這樣,納粹黨從國會中位居第九的小黨一躍而為第二大黨。天主教中央黨和社會民主黨
的選票卻大大下降了。從此以後,勃魯寧或其他任何人,要在國會中取得穩定多數比以前更
加困難了。
但是,沒有穩定的多數,共和國怎麽能夠存在下去呢?這是當時國家兩大支柱——陸軍
和大工業家金融家集團——越來越關心的問題。這兩大支柱的領袖從來沒有真正接受過共和
國,除非是把它當作德國歷史上一種暫時的不幸現象。
在選舉勝利的鼓舞下,希特勒開始轉移注意力來爭取這兩個有勢力的集團。他不厭其煩
地向軍方指出:他們現在所支持的,而且對軍官階層及其所代表的一切都毫無感情的共和國
在背後刺了陸軍一劍,把陸軍出賣了。接著他又恐嚇軍官們,如果馬克思主義者勝過納粹黨
人,將是"德國陸軍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