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單純依靠空中力量打敗伊拉克軍隊的想法遭到了鮑威爾將軍的反對,杜根將軍甚至因此被撤了職。但依靠空中力量發揮關鍵的作用,則在美軍高級軍官中取得一致看法。
沃登上校在80年代末曾寫過一部名為《空中戰役》的書,沃登上校在書中,旁徵博引,用大量實例論證了戰爭"重心"對製定作戰計劃的重要性,強調在各個戰爭層次上都要打擊敵人的重心,即要害。"霹靂"計劃完全貫徹了沃登上校的這一思想。計劃小組以5個同心圓環,形象地確定了戰爭的"重心"及其重要程度。在這一個圓環中,最內環是敵人的作戰指揮係統,包括其指揮機構、軍民用通信、廣播電視係統等;第2環是敵能源係統,包括石油、電力等生產設施,但計劃隻使其短期內喪失生產能力,而不是永久摧毀,因此隻計劃攻擊發電廠附近的配電站、變壓迫等目標,而不是摧毀發電機房;第3環是敵交通係統,主要是鐵路、公路和橋樑等,計劃隻摧毀關鍵的鐵路和公路橋樑,切斷伊軍的重要補給和交通,但不給國民交通造成全麵破壞;第4環是對伊軍及國民的心理戰,通過廣播、傳單等形式,削弱伊軍的作戰能力,影響國民的士氣,同時又可避免無謂的傷亡;最外一環才是可投入戰場的軍事力量,重點是伊軍地地飛彈、遠程轟炸機等戰略報復力量、共和國衛隊及戰略防空係統等。8月16日,沃登上校將最後完成的攻擊計劃向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作了匯報。施瓦茨科普夫將軍非常贊同使用空中力量打擊伊軍的計劃,他讓沃登上校將該計劃交給駐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中央總部前指"空軍司令霍納中將。8月19日,沃登上校返回華盛頓,而參加計劃製定的德普杜拉等3名中校軍官則被留了下來。
根據霍納將軍的指示,他的助手格洛森準將負責在"霹靂"計劃的基礎上製定具體攻擊計劃的細節。為此,格洛森準將在沙特空軍大樓霍納將軍辦公室隔壁房間裏,成立了代號"黑洞"的特別計劃與作戰行動組。格洛森將軍要求每個部署在沙特的空軍聯隊派來2名熟練掌握本聯隊武迫使用的空勤人員,並要求中央總部空軍司令部的計算機專家來操縱空軍的計算機輔助兵力管理係統。隨著進入作戰地區聯隊的增加,"黑洞"小組的成員也不斷增加。
經過精心策劃,"黑洞"小組製定出了更為詳盡的空中進攻計劃。他們為該計劃確定了5個基本目的:孤立薩達姆政權並使之垮掉;奪取並保持空中優勢;摧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武器係統;剝奪伊軍的軍事進攻能力;摧垮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伊陸軍的進攻能力。為此,他們提出了12個要突擊的目標群,包括作戰指揮係統、伊戰略防空網、機場、化學武器、"飛毛腿"飛彈、共和國衛隊、能源設施、交通樞紐等。
在計劃製定過程中,格洛森將軍還反覆徵求了參戰的各聯隊長的意見,使計劃更加完善。
美軍不遺餘力地調集各方人馬,製定出了較為完善的空中進攻計劃,為他們贏得這場戰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可以說,兩軍尚未開戰,美軍已先勝伊軍一著。
"風暴"驟起
1991年1月15日,是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規定的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
雖然戰鬥還沒有打響,但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並不顯得輕鬆,他仍在一心一意地推敲著作戰計劃,惟恐有什麽疏漏。按照施瓦茨科普夫的設計,戰爭將分2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為大規模空襲,時間將持續2周以上,目標是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戰略性軍事和通訊設施;第2階段為地麵作戰,時間大約1周左右。第1階段的行動代號為:“沙漠風暴",第2階段的行動代號為"沙漠軍刀"。
為了保證"沙漠風暴"行動首戰告捷,施瓦茨科普夫吸取了以往戰爭的教訓,將海軍、陸軍所屬的作戰飛機統統集中起來,交由駐海灣地區美空軍司令霍納中將全權負責指揮。
1月15日很快到來了,然而,薩達姆沒有撤軍。
1月16日,在距美國本土萬裏之外的海灣地區,美軍官兵已做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他們靜靜地等待著布希總統下達開戰的命令。
上午10時半,布希總統終於拿起筆,簽署了給駐海灣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戰命令。放下筆之後,他對身旁的國際部長切尼說道:"現在,這個命令立即下達。如果在今天午夜之前,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撤軍,它將由我本人宣布收回。除此之外,發生任何情況均不能影響它的執行。"
一天的時間又靜靜地消逝了。薩達姆沒有宣布撤軍,布希也沒有收回他的命令。
1月16日夜,天上沒有星月,四野一片漆黑。風呼呼地叫,不時卷平地上的沙粒。又拋向遠方。
在沙烏地阿拉伯各空軍基地上,一架架滿載炸彈的飛機,像一頭頭俯伏的怪獸,隨時可能突然撲出。機場跑道旁兩行長長的指示燈,像巨獸伸出的兩顆嗜血的獠牙。
空襲時間定在1月17日淩晨3時。此前11小時25分鍾,攜帶agm-86c巡航飛彈的b-52轟炸機已從美國本土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爾空軍基地起飛。進攻前7小時,駐紮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的b-52起飛。隨後,駐在沙特各基地的f-117、f-15、f-16等飛機也相繼起飛,列隊向伊拉克飛去。進攻前1小時29分,一批"戰斧"式巡航飛彈從在紅海上遊弋的美海軍巡洋艦上發射......
沃登上校在80年代末曾寫過一部名為《空中戰役》的書,沃登上校在書中,旁徵博引,用大量實例論證了戰爭"重心"對製定作戰計劃的重要性,強調在各個戰爭層次上都要打擊敵人的重心,即要害。"霹靂"計劃完全貫徹了沃登上校的這一思想。計劃小組以5個同心圓環,形象地確定了戰爭的"重心"及其重要程度。在這一個圓環中,最內環是敵人的作戰指揮係統,包括其指揮機構、軍民用通信、廣播電視係統等;第2環是敵能源係統,包括石油、電力等生產設施,但計劃隻使其短期內喪失生產能力,而不是永久摧毀,因此隻計劃攻擊發電廠附近的配電站、變壓迫等目標,而不是摧毀發電機房;第3環是敵交通係統,主要是鐵路、公路和橋樑等,計劃隻摧毀關鍵的鐵路和公路橋樑,切斷伊軍的重要補給和交通,但不給國民交通造成全麵破壞;第4環是對伊軍及國民的心理戰,通過廣播、傳單等形式,削弱伊軍的作戰能力,影響國民的士氣,同時又可避免無謂的傷亡;最外一環才是可投入戰場的軍事力量,重點是伊軍地地飛彈、遠程轟炸機等戰略報復力量、共和國衛隊及戰略防空係統等。8月16日,沃登上校將最後完成的攻擊計劃向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作了匯報。施瓦茨科普夫將軍非常贊同使用空中力量打擊伊軍的計劃,他讓沃登上校將該計劃交給駐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中央總部前指"空軍司令霍納中將。8月19日,沃登上校返回華盛頓,而參加計劃製定的德普杜拉等3名中校軍官則被留了下來。
根據霍納將軍的指示,他的助手格洛森準將負責在"霹靂"計劃的基礎上製定具體攻擊計劃的細節。為此,格洛森準將在沙特空軍大樓霍納將軍辦公室隔壁房間裏,成立了代號"黑洞"的特別計劃與作戰行動組。格洛森將軍要求每個部署在沙特的空軍聯隊派來2名熟練掌握本聯隊武迫使用的空勤人員,並要求中央總部空軍司令部的計算機專家來操縱空軍的計算機輔助兵力管理係統。隨著進入作戰地區聯隊的增加,"黑洞"小組的成員也不斷增加。
經過精心策劃,"黑洞"小組製定出了更為詳盡的空中進攻計劃。他們為該計劃確定了5個基本目的:孤立薩達姆政權並使之垮掉;奪取並保持空中優勢;摧毀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武器係統;剝奪伊軍的軍事進攻能力;摧垮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伊陸軍的進攻能力。為此,他們提出了12個要突擊的目標群,包括作戰指揮係統、伊戰略防空網、機場、化學武器、"飛毛腿"飛彈、共和國衛隊、能源設施、交通樞紐等。
在計劃製定過程中,格洛森將軍還反覆徵求了參戰的各聯隊長的意見,使計劃更加完善。
美軍不遺餘力地調集各方人馬,製定出了較為完善的空中進攻計劃,為他們贏得這場戰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可以說,兩軍尚未開戰,美軍已先勝伊軍一著。
"風暴"驟起
1991年1月15日,是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規定的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的最後期限。
雖然戰鬥還沒有打響,但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並不顯得輕鬆,他仍在一心一意地推敲著作戰計劃,惟恐有什麽疏漏。按照施瓦茨科普夫的設計,戰爭將分2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為大規模空襲,時間將持續2周以上,目標是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戰略性軍事和通訊設施;第2階段為地麵作戰,時間大約1周左右。第1階段的行動代號為:“沙漠風暴",第2階段的行動代號為"沙漠軍刀"。
為了保證"沙漠風暴"行動首戰告捷,施瓦茨科普夫吸取了以往戰爭的教訓,將海軍、陸軍所屬的作戰飛機統統集中起來,交由駐海灣地區美空軍司令霍納中將全權負責指揮。
1月15日很快到來了,然而,薩達姆沒有撤軍。
1月16日,在距美國本土萬裏之外的海灣地區,美軍官兵已做好了戰爭的一切準備,他們靜靜地等待著布希總統下達開戰的命令。
上午10時半,布希總統終於拿起筆,簽署了給駐海灣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作戰命令。放下筆之後,他對身旁的國際部長切尼說道:"現在,這個命令立即下達。如果在今天午夜之前,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撤軍,它將由我本人宣布收回。除此之外,發生任何情況均不能影響它的執行。"
一天的時間又靜靜地消逝了。薩達姆沒有宣布撤軍,布希也沒有收回他的命令。
1月16日夜,天上沒有星月,四野一片漆黑。風呼呼地叫,不時卷平地上的沙粒。又拋向遠方。
在沙烏地阿拉伯各空軍基地上,一架架滿載炸彈的飛機,像一頭頭俯伏的怪獸,隨時可能突然撲出。機場跑道旁兩行長長的指示燈,像巨獸伸出的兩顆嗜血的獠牙。
空襲時間定在1月17日淩晨3時。此前11小時25分鍾,攜帶agm-86c巡航飛彈的b-52轟炸機已從美國本土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戴爾空軍基地起飛。進攻前7小時,駐紮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的b-52起飛。隨後,駐在沙特各基地的f-117、f-15、f-16等飛機也相繼起飛,列隊向伊拉克飛去。進攻前1小時29分,一批"戰斧"式巡航飛彈從在紅海上遊弋的美海軍巡洋艦上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