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隱身本領之外,f-117還具有強大的突擊能力。它的腹部有一個長4.7米、寬1.75米的大彈艙,裏麵可以裝載2顆2000磅雷射製導炸彈或數枚空地飛彈。不過,f-117也並非盡善盡美,它也有缺陷。設計師們為了增強它的隱身性能,不得不在其他一些性能上作出犧牲。比如,它的最大速度還沒有超過音速,這在當今世界一流戰機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它還不具有空戰能力。
當然,除了f-117之外,美軍的其他裝備也很先進,像f-15、f-16戰鬥機,f-10攻擊機,f-111戰鬥轟炸機,海軍的艦載機a-18、a-6、a-7,陸軍航空兵的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等等,都是當今世界比較先進的兵器。
美國人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多國部隊雲集海灣,磨刀霍霍。然而,薩達姆也非等閑之輩,他並沒有被嚇倒。對於布希總統讓他滾出科威特的言行,薩達姆的回答是:一旦美國人捲入戰爭,我們將使他們血流成河。
薩達姆的話並非言過其實,因為他手中也掌握著龐大的戰爭機器。
為了對付多國部隊的進攻,薩達姆下令在全國實行戰時體製,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與此同時,薩達姆加緊擴軍備戰,其正規軍在原有53個師的基礎上,重建了13個師,並新組建了11個師,達到77個師,總兵力增至120萬人,裝備坦克5600輛,裝甲車6000輛,火炮4000餘門,飛機770餘架,"飛毛腿"飛彈800餘枚。
與多國部隊相比,伊拉克在兵力總數上要遠遠超出多國部隊,雖然在兵氣質量上稍遜色一些,但其中也不乏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一流兵器。比如,在空戰兵器當中,米格-29“支點"式殲擊機,就與美國空軍的f-15、f-16相差無幾。
米格-29是在80年代初由原蘇聯著名的米高揚設計局最新推出的一種全天候殲擊機。從外觀上看,米格-29很像是美國的幾種飛機的混合體。比如,它的機翼和頭部跟f-16和f-18很相像,它的雙垂尾類似於美國的f-15,而它的後半身則與f-14相近。
米格-29裝2台r-33型渦噴發動機,機內裝有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脈衝都卜勒雷達,探測距離達100公裏。該機還裝有紅外搜索、跟蹤裝置,敵我識別器和全向雷達告警係統。米格-29的2個機翼上各有3個武器掛架,可掛載空空飛彈、航空炸彈、火箭彈等武器,它的機身左側邊條根部裝有1門30毫米機炮。米格-29的最大速度達2.3倍的音速,作戰半徑為900公裏。
除上述性能外,米格-29還有一種絕技,那就是它可以做出以前隻有蘇-27殲擊機才能完成的"皮加切夫眼鏡蛇機動"。這種動作的要領是:飛機在低空平飛時,突然將機頭拉起,使飛機腹部向前平飛數秒鍾。可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在當今世界一流戰機中,除米格-29和蘇-27之外,至今還沒有其他任何一種飛機能做得出來,包括美國的f-15和f-16戰鬥機。
神秘的"霹靂"計劃
多國部隊和伊拉克都握有自己的"王牌",雙方都認為自己能贏得這場戰爭。於是,雙方一方麵加緊調兵遣將,另一方麵開始著手製定作戰計劃。
與多國部隊相比,伊拉克在地麵部隊方麵要占有很大優勢,因此,薩達姆決心與多國部隊展開陸上決戰。為此,他特別在南部戰區設置了3道防線。
美國自知自己地麵兵力少,與伊拉克展開陸上決戰占不到什麽便宜,於是,把寶押在了空中力量上。從"沙漠盾牌"行動一開始,美國就調集人馬著手製定首先用空中力量摧垮薩達姆戰爭機器的作戰計劃。
1990年8月5日,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3天,正在外地休假的美國空軍主管計劃與作戰的副參謀長特別助理沃登上校被緊急召回了華盛頓,要求他召集一個由計劃和作戰參謀軍官組成的特別小組,製定出一個保衛沙烏地阿拉伯的戰略空中戰役計劃。
沃登上校將計劃製定小組成員集中在空軍參謀部的"決勝"處辦公室。兩天後,計劃初具輪廓。8月7日下午,應空軍副參謀長約翰·洛將軍的要求,沃登上校提交了一份長達12頁的對伊戰略空中戰役計劃梗概。該計劃被命名為"霹靂",以區別於越南戰爭的"滾雷"計劃。
洛將軍和當時的空軍參謀長杜根將軍都很喜歡這個計劃。8月9日,沃登上校及其計劃製定小組隨空軍計劃主任亞歷山大少將一起到麥克迪爾空軍基地向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匯報。
沃登上校設想通過一次空中進攻戰役打擊伊拉克,以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該計劃正合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之意。因為他無法在短期之內集結起足夠打一場進攻戰役的地麵部隊,也就無法完成總統下達的將伊軍趕出科威特的任務。而隻有空中力量可以迅速地集中起來,打一場空中戰役,擔負起摧毀伊軍的目的。
施瓦茨科普夫讓沃登上校將"霹靂"計劃呈交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將軍。鮑威爾也贊同這個計劃,並進一步提出要求:"我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撤退,而是要消滅他們,摧毀他們所有的坦克。"他讓沃登上校在計劃製定小組中增加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代表。這樣就使計劃製定小組的成員增加到100多人;一周以後,"霹靂"計劃正式出籠了。"霹靂"計劃的要旨是:戰鬥一開始就投入全部可使用的空中力量,形成絕對壓倒對方的優勢,打擊其要害部位,"在戰爭伊始就一鳴驚人"。
當然,除了f-117之外,美軍的其他裝備也很先進,像f-15、f-16戰鬥機,f-10攻擊機,f-111戰鬥轟炸機,海軍的艦載機a-18、a-6、a-7,陸軍航空兵的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和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等等,都是當今世界比較先進的兵器。
美國人緊鑼密鼓地調兵遣將,多國部隊雲集海灣,磨刀霍霍。然而,薩達姆也非等閑之輩,他並沒有被嚇倒。對於布希總統讓他滾出科威特的言行,薩達姆的回答是:一旦美國人捲入戰爭,我們將使他們血流成河。
薩達姆的話並非言過其實,因為他手中也掌握著龐大的戰爭機器。
為了對付多國部隊的進攻,薩達姆下令在全國實行戰時體製,將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與此同時,薩達姆加緊擴軍備戰,其正規軍在原有53個師的基礎上,重建了13個師,並新組建了11個師,達到77個師,總兵力增至120萬人,裝備坦克5600輛,裝甲車6000輛,火炮4000餘門,飛機770餘架,"飛毛腿"飛彈800餘枚。
與多國部隊相比,伊拉克在兵力總數上要遠遠超出多國部隊,雖然在兵氣質量上稍遜色一些,但其中也不乏當今世界數一數二的一流兵器。比如,在空戰兵器當中,米格-29“支點"式殲擊機,就與美國空軍的f-15、f-16相差無幾。
米格-29是在80年代初由原蘇聯著名的米高揚設計局最新推出的一種全天候殲擊機。從外觀上看,米格-29很像是美國的幾種飛機的混合體。比如,它的機翼和頭部跟f-16和f-18很相像,它的雙垂尾類似於美國的f-15,而它的後半身則與f-14相近。
米格-29裝2台r-33型渦噴發動機,機內裝有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脈衝都卜勒雷達,探測距離達100公裏。該機還裝有紅外搜索、跟蹤裝置,敵我識別器和全向雷達告警係統。米格-29的2個機翼上各有3個武器掛架,可掛載空空飛彈、航空炸彈、火箭彈等武器,它的機身左側邊條根部裝有1門30毫米機炮。米格-29的最大速度達2.3倍的音速,作戰半徑為900公裏。
除上述性能外,米格-29還有一種絕技,那就是它可以做出以前隻有蘇-27殲擊機才能完成的"皮加切夫眼鏡蛇機動"。這種動作的要領是:飛機在低空平飛時,突然將機頭拉起,使飛機腹部向前平飛數秒鍾。可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在當今世界一流戰機中,除米格-29和蘇-27之外,至今還沒有其他任何一種飛機能做得出來,包括美國的f-15和f-16戰鬥機。
神秘的"霹靂"計劃
多國部隊和伊拉克都握有自己的"王牌",雙方都認為自己能贏得這場戰爭。於是,雙方一方麵加緊調兵遣將,另一方麵開始著手製定作戰計劃。
與多國部隊相比,伊拉克在地麵部隊方麵要占有很大優勢,因此,薩達姆決心與多國部隊展開陸上決戰。為此,他特別在南部戰區設置了3道防線。
美國自知自己地麵兵力少,與伊拉克展開陸上決戰占不到什麽便宜,於是,把寶押在了空中力量上。從"沙漠盾牌"行動一開始,美國就調集人馬著手製定首先用空中力量摧垮薩達姆戰爭機器的作戰計劃。
1990年8月5日,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3天,正在外地休假的美國空軍主管計劃與作戰的副參謀長特別助理沃登上校被緊急召回了華盛頓,要求他召集一個由計劃和作戰參謀軍官組成的特別小組,製定出一個保衛沙烏地阿拉伯的戰略空中戰役計劃。
沃登上校將計劃製定小組成員集中在空軍參謀部的"決勝"處辦公室。兩天後,計劃初具輪廓。8月7日下午,應空軍副參謀長約翰·洛將軍的要求,沃登上校提交了一份長達12頁的對伊戰略空中戰役計劃梗概。該計劃被命名為"霹靂",以區別於越南戰爭的"滾雷"計劃。
洛將軍和當時的空軍參謀長杜根將軍都很喜歡這個計劃。8月9日,沃登上校及其計劃製定小組隨空軍計劃主任亞歷山大少將一起到麥克迪爾空軍基地向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匯報。
沃登上校設想通過一次空中進攻戰役打擊伊拉克,以迫使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該計劃正合施瓦茨科普夫將軍之意。因為他無法在短期之內集結起足夠打一場進攻戰役的地麵部隊,也就無法完成總統下達的將伊軍趕出科威特的任務。而隻有空中力量可以迅速地集中起來,打一場空中戰役,擔負起摧毀伊軍的目的。
施瓦茨科普夫讓沃登上校將"霹靂"計劃呈交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將軍。鮑威爾也贊同這個計劃,並進一步提出要求:"我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撤退,而是要消滅他們,摧毀他們所有的坦克。"他讓沃登上校在計劃製定小組中增加陸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代表。這樣就使計劃製定小組的成員增加到100多人;一周以後,"霹靂"計劃正式出籠了。"霹靂"計劃的要旨是:戰鬥一開始就投入全部可使用的空中力量,形成絕對壓倒對方的優勢,打擊其要害部位,"在戰爭伊始就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