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伊泰灣海空戰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大海空戰。此戰,使日本的海、空力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使美國人完全掌握了菲律賓地區的製海和製空權,而且完全切斷了日本與南方重要資源地區的海上運輸線。此戰之後,美國人越過了日軍重兵防守的台灣島,開始直扣日本人的大門了。日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在評論雷伊泰灣海空戰失敗對日本海軍和帝國的影響時,隻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這就是終結。"
皇軍傘兵的最後瘋狂--日軍布勞恩空降作戰
1944年9月8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向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發布命令,確定10月20日為向菲律賓"攻擊發起日",並決定首先攻占萊特島。萊特島位於菲律賓最大島呂宋島的東南、棉蘭老島的北麵,它扼菲律賓中部蘇裏高海峽的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叢林中的補給基地10月20日淩晨,由美第6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中將指揮的第10軍的第1機械化師、第24步兵師和第24軍的第7、第96步兵師分別由該島的北麵和南麵約16公裏長的海岸線上攻擊登陸,灘頭很快被占領。
日軍防守該島的是步兵第16師團,駐菲律賓的日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將軍原計劃在菲律賓的呂宋島利用有利地形進行作戰,而對菲律賓其餘各島則採取逐次放棄的戰術,以贏得時間來加強他在呂宋島的防禦。但日軍統帥部獲悉美軍對萊特島發動進攻後,卻命令山下不惜一切代價堅守該島。這是因為日軍統帥部考慮到,如美軍在萊特島建立空軍基地,日軍向其他島嶼的守軍運送部隊和補給的所有主要航海線就都處在美軍空軍攻擊的範圍。山下將軍根據新的指示,除命令進入該島中部山區的第16師團堅守外,又集中了所有的船舶,調來步兵第26師團增援該島守軍。
克魯格將軍為了對付山下的防禦力量,增派空降第11師在比托海灘登陸,並命令傘兵部隊從中央山脈向西海岸進攻。由於交通不便,傘兵的後方補給和後送傷員越來越困難,甚至想在叢林中開闢一個簡易的機場都沒有必需的裝備。在泥濘的山路和濃密的叢林中,要花費很長時間和人力才能把75毫米口徑榴彈炮向前運動。這時,尼古拉斯·斯塔德赫爾上校使用1架預定作為海空救援用的c-47飛機,進行了13次單飛,在該師先頭部隊比較容易到達的馬納拉瓦特一塊長150米、寬50米的空地上,傘降了第457野戰炮兵團"a"炮連的75毫米榴彈炮,炮兵從這個在叢林中開闢的空降場上向各個方向進行炮擊,對日軍威脅很大。
萊特島原有5個簡易機場:在布勞恩附近有巴尤哥、布裏和聖巴勃羅機場;在萊特島首府塔克洛班及杜拉格各有1個機場。美軍登陸後,空降兵第11師師長喬·斯溫將軍在找不到運輸機的情況下,使用炮兵部隊的11架"幼狐"觀測機給進入山區的空降部隊空投補給品,建立了一條"餅幹供應線"。從布勞恩周圍簡易機場起飛的這些飛機平均每天往山區空投21噸物資,這些空投物資能保障該師的兩個團進行6周的作戰,基本上解決了叢林山地運輸不便的困難,對日軍造成了很大威脅。而且"幼狐"飛機還經常把包括師長和參謀長在內的重要人員傘降到山區中的部隊陣地上。在馬納拉瓦特炮兵陣地周圍作戰的部隊,也開闢出一個簡易機場,用來從空中後運傷員。由喬·斯溫將軍親自倉促組成的這支空中補給隊引起了日軍指揮官對布勞恩及其周圍繁忙的簡易機場的注意。
空 地 合 擊
11月27日夜,日軍派出4架飛機運送一個60人的傘兵隊,襲擊布勞恩附近的機場,但在執行過程中,1架飛機途中失事墜毀,1架被美軍擊落,1架迫降在水上沉沒,1架在布裏機場強行著陸,但人員又被殲。
為了重新奪回主動權,阻擊美軍的空中襲擊和運輸,山下將軍給負責菲律賓中南部防禦的第35集團軍司令官鈴木宗作中將寫了一封信,要他"盡快占領布勞恩附近的機場,同時以火力控製塔克洛班和杜拉格機場"。盡管鈴木知道他自己沒有力量進行這次進攻行動,但仍試圖用品所有兵力給美軍以最大的破壞。他決定實施一次小規模的破壞性空降突擊,奪取從布勞恩、聖巴勃羅到布裏一帶的簡易機場。由於運輸機不足,傘兵計劃分兩批空降。他們將得到第16師團和第26師團所發動的地麵進攻的配合。這一行動被命名為"wa"行動。"wa"行動計劃規定,空降過程由12架戰鬥機擔任空中掩護,空降出發機場為呂宋島上的安費雷斯和利帕機場,航線距離約600公裏。空降突擊定於12月6日晨發起。
但鈴木中將在製定計劃時,過高地估計了第16師團和26師團的力量。這兩個師團都曾在中國作過戰,第16師團由於戰鬥減員,此時兵力僅為1500人,其中隻有500人還可以打仗,師團長牧野將軍把他們單獨編成一個營,由他親自指揮;第26師團在從呂宋島乘船到萊特島增援的途中遭到美軍飛機的襲擊,受到重大傷亡,但它仍算是一個建製師。12月1日,鈴木帶著他的參謀人員進入山地,第26師團也沿著阿爾布埃拉至布勞恩的公路向東開進,在途中與向西開進的美軍第11空降師部隊遭遇。在混亂的戰鬥中,日軍1個配有工兵的團隱蔽地撤出戰鬥,繼續緩慢地向布勞恩推進。
皇軍傘兵的最後瘋狂--日軍布勞恩空降作戰
1944年9月8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向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發布命令,確定10月20日為向菲律賓"攻擊發起日",並決定首先攻占萊特島。萊特島位於菲律賓最大島呂宋島的東南、棉蘭老島的北麵,它扼菲律賓中部蘇裏高海峽的要衝,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叢林中的補給基地10月20日淩晨,由美第6集團軍司令沃爾特·克魯格中將指揮的第10軍的第1機械化師、第24步兵師和第24軍的第7、第96步兵師分別由該島的北麵和南麵約16公裏長的海岸線上攻擊登陸,灘頭很快被占領。
日軍防守該島的是步兵第16師團,駐菲律賓的日軍司令官山下奉文將軍原計劃在菲律賓的呂宋島利用有利地形進行作戰,而對菲律賓其餘各島則採取逐次放棄的戰術,以贏得時間來加強他在呂宋島的防禦。但日軍統帥部獲悉美軍對萊特島發動進攻後,卻命令山下不惜一切代價堅守該島。這是因為日軍統帥部考慮到,如美軍在萊特島建立空軍基地,日軍向其他島嶼的守軍運送部隊和補給的所有主要航海線就都處在美軍空軍攻擊的範圍。山下將軍根據新的指示,除命令進入該島中部山區的第16師團堅守外,又集中了所有的船舶,調來步兵第26師團增援該島守軍。
克魯格將軍為了對付山下的防禦力量,增派空降第11師在比托海灘登陸,並命令傘兵部隊從中央山脈向西海岸進攻。由於交通不便,傘兵的後方補給和後送傷員越來越困難,甚至想在叢林中開闢一個簡易的機場都沒有必需的裝備。在泥濘的山路和濃密的叢林中,要花費很長時間和人力才能把75毫米口徑榴彈炮向前運動。這時,尼古拉斯·斯塔德赫爾上校使用1架預定作為海空救援用的c-47飛機,進行了13次單飛,在該師先頭部隊比較容易到達的馬納拉瓦特一塊長150米、寬50米的空地上,傘降了第457野戰炮兵團"a"炮連的75毫米榴彈炮,炮兵從這個在叢林中開闢的空降場上向各個方向進行炮擊,對日軍威脅很大。
萊特島原有5個簡易機場:在布勞恩附近有巴尤哥、布裏和聖巴勃羅機場;在萊特島首府塔克洛班及杜拉格各有1個機場。美軍登陸後,空降兵第11師師長喬·斯溫將軍在找不到運輸機的情況下,使用炮兵部隊的11架"幼狐"觀測機給進入山區的空降部隊空投補給品,建立了一條"餅幹供應線"。從布勞恩周圍簡易機場起飛的這些飛機平均每天往山區空投21噸物資,這些空投物資能保障該師的兩個團進行6周的作戰,基本上解決了叢林山地運輸不便的困難,對日軍造成了很大威脅。而且"幼狐"飛機還經常把包括師長和參謀長在內的重要人員傘降到山區中的部隊陣地上。在馬納拉瓦特炮兵陣地周圍作戰的部隊,也開闢出一個簡易機場,用來從空中後運傷員。由喬·斯溫將軍親自倉促組成的這支空中補給隊引起了日軍指揮官對布勞恩及其周圍繁忙的簡易機場的注意。
空 地 合 擊
11月27日夜,日軍派出4架飛機運送一個60人的傘兵隊,襲擊布勞恩附近的機場,但在執行過程中,1架飛機途中失事墜毀,1架被美軍擊落,1架迫降在水上沉沒,1架在布裏機場強行著陸,但人員又被殲。
為了重新奪回主動權,阻擊美軍的空中襲擊和運輸,山下將軍給負責菲律賓中南部防禦的第35集團軍司令官鈴木宗作中將寫了一封信,要他"盡快占領布勞恩附近的機場,同時以火力控製塔克洛班和杜拉格機場"。盡管鈴木知道他自己沒有力量進行這次進攻行動,但仍試圖用品所有兵力給美軍以最大的破壞。他決定實施一次小規模的破壞性空降突擊,奪取從布勞恩、聖巴勃羅到布裏一帶的簡易機場。由於運輸機不足,傘兵計劃分兩批空降。他們將得到第16師團和第26師團所發動的地麵進攻的配合。這一行動被命名為"wa"行動。"wa"行動計劃規定,空降過程由12架戰鬥機擔任空中掩護,空降出發機場為呂宋島上的安費雷斯和利帕機場,航線距離約600公裏。空降突擊定於12月6日晨發起。
但鈴木中將在製定計劃時,過高地估計了第16師團和26師團的力量。這兩個師團都曾在中國作過戰,第16師團由於戰鬥減員,此時兵力僅為1500人,其中隻有500人還可以打仗,師團長牧野將軍把他們單獨編成一個營,由他親自指揮;第26師團在從呂宋島乘船到萊特島增援的途中遭到美軍飛機的襲擊,受到重大傷亡,但它仍算是一個建製師。12月1日,鈴木帶著他的參謀人員進入山地,第26師團也沿著阿爾布埃拉至布勞恩的公路向東開進,在途中與向西開進的美軍第11空降師部隊遭遇。在混亂的戰鬥中,日軍1個配有工兵的團隱蔽地撤出戰鬥,繼續緩慢地向布勞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