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掉2架b-17後,阪井緊接著發現了1架正在升空的美軍p-40戰鬥機。他拉起機頭,占領高度,一個俯衝,直撲那架p-40,機關炮對準美國飛機的座艙罩,一串炮彈飛了出去,爆炸過後,這架美國飛機搖擺了一下,接著便一頭栽向地麵。
阪井回憶說:"攻擊完美無缺。炸彈一連串地從彈艙彈出去,落在投彈手經過長期仔細研究的目標上。彈著點非常準確,這次是我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所見的我們的飛機最準確的轟炸。整個克拉克基地仿佛要在隆隆的爆炸聲中升上天空。飛機庫和其他地麵設施被炸得四分五裂,地麵一片火海,熊熊烈焰沖天而起。"
日本飛機轟炸掃射了近1個小時,除了跑道上的飛機外,機場周圍的油庫、營區、修理廠、辦公樓都遭到了攻擊。直到再無目標可尋,日機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
遭襲擊後的克拉克機場濃煙滾滾,遮天蔽日,到處是燒焦的和正在冒煙的飛機殘骸,隻有事前被轉移到棉蘭老島的17架"空中堡壘"倖存了下來,其他18架全部被炸成了碎片。同時遭襲的還有伊巴機場,機場上的72架戰鬥機被炸掉55架。在戰爭開始後的第1個小時裏,麥克阿瑟的空中力量就折損近半數。日本人僅以損失7架"零式"飛機的極小代價,便贏得了以後入侵菲律賓所需要的空中優勢。
12月10日正午,日軍第11航空艦隊的轟炸機群再次光顧菲律賓。布裏爾頓將軍用僅有的35架戰鬥機升空攔截,但在強大的日本編隊麵前,這些飛機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處於絕對劣勢。日本轟炸機又是幾乎在毫無妨礙的情況下再次重創了美軍遠東航空隊,並重點轟炸了甲米地海軍基地。日機對這個港口實施了2小時的輪番轟炸。麥克阿瑟夫人帶著她3歲的小兒子站在馬尼拉飯店頂樓的平台上,觀看著這幅可怕的轟炸景象。美國亞洲艦隊司令哈特上將則站在離基地僅600米的司令部大廈上,眼巴巴看著從軍港上升起的熊熊烈焰和滾滾濃煙,氣得暴跳如雷。基地徹底被毀。亞洲艦隊被迫撤出了菲律賓。
日機在一周內對菲律賓接連實施了幾次轟炸,美軍戰鬥機幾乎消耗殆盡,倖存的b-17轟炸機也被轉移到了澳大利亞。不久,日軍在菲律賓登陸,麥克阿瑟下令退守巴丹半島。第二天,布裏爾頓帶著他的最後4架戰鬥機離開了菲律賓。
威廉·坦皮爾講過這麽一句話:困難莫過於事前給以忠告,容易莫過於事後加以責難。盡管如此,但麥克阿瑟在接到那麽多警告後仍疏於戒備,卻是令人不可思議的。
"不沉戰艦"的沉沒--日軍重創英國"z"艦隊
1941年12月10日,就在珍珠港上空的硝煙滾滾燃燒、餘煙未盡之時,馬來亞海麵又起戰端。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岸基航空兵對海麵艦隊進行攻擊的海空戰在日英之間爆發了。厄運又迅速地降到了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頭頂上。
這一天,滿載著英國皇家海軍榮譽,素有"不沉戰艦"之稱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高速戰列巡洋艦,在日海軍航空兵的猛烈打擊下,頃刻之間即葬身魚腹,使全世界都不僅為之一震。就連英國首相邱吉爾也不禁驚呼道:這是對他"一生中最為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
"z"艦隊
馬來亞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部,東臨南海,北臨泰國,西南同東印度群島(現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相望,控製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主要航道--馬六甲海峽,是南下東印度群島、北上緬甸的跳板。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也是英國在遠東的主要海軍基地和戰略據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進軍馬來亞就成了日軍南方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1年底,歐洲的冬季來得特別早,天氣格外寒冷。10月底,倫敦的城市建築和街道上已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雪衣,呈現出一起灰濛濛的白色。深夜,四周一派寧靜。郊外的一座淺灰色的樓房在呼叫的北風聲中,依然亮著燈。室內,溫度適中,氣氛有點壓抑。此時此刻,邱吉爾低著頭,艱難地踱著步子,正在為遠東太平洋上日本軍隊屢次侵犯英國利益而深感不安。麵對強大的德國,他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可眼下,為了製止日本的擴張侵略,迫使他不得不從已十分緊張的海軍兵力中像擠牙膏似地擠出一部分,開赴遠東戰場。經反覆考慮,邱吉爾最後決定組成以前皇家海軍參謀部副參謀長、海軍少將托姆·菲利普斯爵士為司令的新遠東艦隊,代號為"z"艦隊。
英國人低估了日本人的力量,認為隻要派上2艘大型戰艦,就能把日本人嚇跑。因此,派艦隊的主要目的不是去作戰,而是去向日本人顯示實力。新任艦隊司令菲利普斯少將,時年53歲,身材矮小,在同級與下屬中素有"大拇指湯姆"(英國童話中的侏儒)的綽號。他於1903年參加英國皇家海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參謀軍官,並且參預製定過許多成功的海上作戰計劃,但直接進行海上作戰指揮尚屬首次。另外,此人性格比較固執、保守,還是個十足的"大炮巨艦主義"者,他根本不相信小小的飛機能對巨大的戰艦造成什麽危害。所以,當他的艦隊中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無敵"號在西印度洋觸礁後,他幹脆讓它返回本土,自己僅帶著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另加4艘驅逐艦開往遠東,在新加坡駐紮下來。而恰恰是這一點,導致了後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阪井回憶說:"攻擊完美無缺。炸彈一連串地從彈艙彈出去,落在投彈手經過長期仔細研究的目標上。彈著點非常準確,這次是我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所見的我們的飛機最準確的轟炸。整個克拉克基地仿佛要在隆隆的爆炸聲中升上天空。飛機庫和其他地麵設施被炸得四分五裂,地麵一片火海,熊熊烈焰沖天而起。"
日本飛機轟炸掃射了近1個小時,除了跑道上的飛機外,機場周圍的油庫、營區、修理廠、辦公樓都遭到了攻擊。直到再無目標可尋,日機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
遭襲擊後的克拉克機場濃煙滾滾,遮天蔽日,到處是燒焦的和正在冒煙的飛機殘骸,隻有事前被轉移到棉蘭老島的17架"空中堡壘"倖存了下來,其他18架全部被炸成了碎片。同時遭襲的還有伊巴機場,機場上的72架戰鬥機被炸掉55架。在戰爭開始後的第1個小時裏,麥克阿瑟的空中力量就折損近半數。日本人僅以損失7架"零式"飛機的極小代價,便贏得了以後入侵菲律賓所需要的空中優勢。
12月10日正午,日軍第11航空艦隊的轟炸機群再次光顧菲律賓。布裏爾頓將軍用僅有的35架戰鬥機升空攔截,但在強大的日本編隊麵前,這些飛機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處於絕對劣勢。日本轟炸機又是幾乎在毫無妨礙的情況下再次重創了美軍遠東航空隊,並重點轟炸了甲米地海軍基地。日機對這個港口實施了2小時的輪番轟炸。麥克阿瑟夫人帶著她3歲的小兒子站在馬尼拉飯店頂樓的平台上,觀看著這幅可怕的轟炸景象。美國亞洲艦隊司令哈特上將則站在離基地僅600米的司令部大廈上,眼巴巴看著從軍港上升起的熊熊烈焰和滾滾濃煙,氣得暴跳如雷。基地徹底被毀。亞洲艦隊被迫撤出了菲律賓。
日機在一周內對菲律賓接連實施了幾次轟炸,美軍戰鬥機幾乎消耗殆盡,倖存的b-17轟炸機也被轉移到了澳大利亞。不久,日軍在菲律賓登陸,麥克阿瑟下令退守巴丹半島。第二天,布裏爾頓帶著他的最後4架戰鬥機離開了菲律賓。
威廉·坦皮爾講過這麽一句話:困難莫過於事前給以忠告,容易莫過於事後加以責難。盡管如此,但麥克阿瑟在接到那麽多警告後仍疏於戒備,卻是令人不可思議的。
"不沉戰艦"的沉沒--日軍重創英國"z"艦隊
1941年12月10日,就在珍珠港上空的硝煙滾滾燃燒、餘煙未盡之時,馬來亞海麵又起戰端。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岸基航空兵對海麵艦隊進行攻擊的海空戰在日英之間爆發了。厄運又迅速地降到了大英帝國皇家海軍的頭頂上。
這一天,滿載著英國皇家海軍榮譽,素有"不沉戰艦"之稱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高速戰列巡洋艦,在日海軍航空兵的猛烈打擊下,頃刻之間即葬身魚腹,使全世界都不僅為之一震。就連英國首相邱吉爾也不禁驚呼道:這是對他"一生中最為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
"z"艦隊
馬來亞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南部,東臨南海,北臨泰國,西南同東印度群島(現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相望,控製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主要航道--馬六甲海峽,是南下東印度群島、北上緬甸的跳板。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扼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海空交通中心,也是英國在遠東的主要海軍基地和戰略據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進軍馬來亞就成了日軍南方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1年底,歐洲的冬季來得特別早,天氣格外寒冷。10月底,倫敦的城市建築和街道上已披上了一層薄薄的雪衣,呈現出一起灰濛濛的白色。深夜,四周一派寧靜。郊外的一座淺灰色的樓房在呼叫的北風聲中,依然亮著燈。室內,溫度適中,氣氛有點壓抑。此時此刻,邱吉爾低著頭,艱難地踱著步子,正在為遠東太平洋上日本軍隊屢次侵犯英國利益而深感不安。麵對強大的德國,他已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可眼下,為了製止日本的擴張侵略,迫使他不得不從已十分緊張的海軍兵力中像擠牙膏似地擠出一部分,開赴遠東戰場。經反覆考慮,邱吉爾最後決定組成以前皇家海軍參謀部副參謀長、海軍少將托姆·菲利普斯爵士為司令的新遠東艦隊,代號為"z"艦隊。
英國人低估了日本人的力量,認為隻要派上2艘大型戰艦,就能把日本人嚇跑。因此,派艦隊的主要目的不是去作戰,而是去向日本人顯示實力。新任艦隊司令菲利普斯少將,時年53歲,身材矮小,在同級與下屬中素有"大拇指湯姆"(英國童話中的侏儒)的綽號。他於1903年參加英國皇家海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參謀軍官,並且參預製定過許多成功的海上作戰計劃,但直接進行海上作戰指揮尚屬首次。另外,此人性格比較固執、保守,還是個十足的"大炮巨艦主義"者,他根本不相信小小的飛機能對巨大的戰艦造成什麽危害。所以,當他的艦隊中唯一的一艘航空母艦"無敵"號在西印度洋觸礁後,他幹脆讓它返回本土,自己僅帶著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另加4艘驅逐艦開往遠東,在新加坡駐紮下來。而恰恰是這一點,導致了後來無法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