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天的激烈戰鬥中,盟軍空降部隊和地麵部隊共損失1.7萬人。英軍第1空降師的兵力所剩無幾,被送回英國改編,將不再進行空降作戰;美軍第82和第101降師共傷亡近1萬人,在以後的兩個月作戰中又損失了同樣多的人。在這次戰爭中,他們同樣再也無力參加空降作戰
2000架飛機"火源"大空襲--英美聯合轟炸德勒斯登城
目 標
1945年1月,伴隨著盟國軍隊在地麵東西夾擊的軍事形勢,歐洲上空的製空權也牢牢地掌握在盟國空軍的手裏,為了給德軍最後致命的一擊,英美統帥部製定了加緊空襲德國大城市的"雷擊"行動計劃。
很快,德國10萬人口以上的城鎮,80%都遭到了盟軍的空襲,有的甚至遭到了相當嚴重的破壞。然而,位於東部的德國第5大城市--德勒斯登卻始終沒有吃上炸彈,原因真是令人費解。
因為德勒斯登是文化古都嗎?不是。是缺乏軍事價值嗎?不是。因為離英國太遠嗎?也不是。德勒斯登正處於盟軍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而且其附近的德國石油工業基地早已屢遭盟軍空襲了。
有一種猜測也許比較可靠,據說這個城市關押著2.7萬名做苦工的盟軍戰俘,為了這些戰俘的生命安全,才使盟軍不敢貿然行動。
戰爭在發展。
1月12日,蘇軍從東麵攻克西萊佳市,並以破竹之勢向德國中部平原挺進。德軍被迫沿奧得河擺開陣勢,準備背水一戰。
被戰火逐出家園的東普魯士人、波蘭人、西萊佳人紛紛向西逃難。
21日,德國薩克索尼州州長正式發出後撤令,滿載著難民的列車隆隆地開往德勒斯登。爬不上火車的便使用小車推著行李,沿公路徒步西行。由於列車在到達目的地後無法再向西行,德勒斯登的難民人數發生了爆炸性膨脹。中央火車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亂,市內人數陡然增加了1倍多。
德勒斯登果真是永遠不會遭到空襲的避風港嗎?
1945年1月25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召空軍部長辛格萊到官邸,單刀直入地問:"你有什麽計劃能給從弗羅茲瓦夫撤退的德軍以打擊嗎?"
當時,英國空軍內部在空襲方針上意見不統一,有爭論,轟炸機部隊司令哈裏斯將軍對最高統帥部不重視城市空襲尤為不滿。兩個月前,他找到空軍參謀長包塔爾,強烈要求恢復和擴大對德國城市的轟炸。
26日,辛格萊帶著與參謀部協商好的意見晉見首相,作為對首相昨天提問的答覆。
意見說,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戰術空軍將謹慎行事,即便重轟炸機也不例外,否則將會在攻擊潰逃德軍的行動中誤傷蘇軍......。在促成德軍投降的戰役中,空襲石油工廠、坦克工廠將是首要任務。隻有在適當的時候,才能對柏林、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城市進行空襲,破壞交通樞紐,阻止德軍運動。不過後一行動仍在討論之中......
對這個意見,邱吉爾作了進一步的指示,他對空軍部長說:"我昨天所談之意,並非要你直接對從弗羅茲瓦夫撤退的德國人進行打擊,而是要空軍考慮一下把柏林乃至德國東部大城市列為空襲目標是否合適?你們既然已在討論,我很欣慰,但希望明早就能看到具體行動計劃!"
次日,邱吉爾收到了辛格萊關於對柏林等城市空襲將盡早實施的報告。但鑑於氣象原因,看來空襲在2月4日之前難以實現。
也許出於和首相同樣的考慮,美國人也在伺機行動。2月3日白天,美國空軍先對柏林作了一次大編隊空襲。
事後,英、美兩國商定,將在2月13日對德勒斯登進行大規模聯合空襲。由於英國原來沒有對該市的作戰計劃,有關的情報短缺,所以在這個決定做出之後,司令部情報室的一班人不得不忙得四腳朝天。
"火源"戰術
2月12日,美國空軍第8航空隊電告英軍,他們決定把次日上午的空襲目標定在郊外的火車調度場。為了互相配合,英軍隨即決定也在同一天晚上空襲市區。
13日一早的氣象情報表明,德國東部地區上空的天豈不好,美國空軍不得不把預定的行動推遲一天。這一變動,使英國空軍成了打頭陣的角色。
英國轟炸機部隊司令哈裏斯將軍是一位經驗十分豐富的空軍指揮官,他憑著以往的經驗,決定此次空襲德勒斯登,轟炸機仍舊以3小時為間隔,分成兩批出擊,採取"火源"戰術。
具體計劃是:第1批轟炸機將集中向瑪利安橋旁的體育場投彈,使這塊麵積為1.28平方公裏的場地變成一片火海。
3小時後出發的第2批飛機,將正巧趕上德國人在進行艱難而緊張的搶救工作。可以想像,當英空軍又一次把火的地毯劈頭蓋臉撲向他們的時候,他們是何等的狼狽!
這就是在空襲漢堡時創造出來的所謂"火源戰術"。麵對那一次大火,連久負盛名的德國消防隊員也束手無策。
時間到了。1945年2月13日18點整,第1批245架英國飛機,已全部從安德蘭特基地起飛完畢。
飛在最前麵的是作為先導的"蚊"式高速轟炸機,繼而是投擲綠色照明彈的1架"蘭卡斯特"飛機,接著又是2架投擲紅色目標指示彈的"蚊"式飛機以及1架作為空中指揮官座機的"蚊"式飛機,最後,就是黑壓壓一大片攜帶著大量炸彈的"蘭卡斯特"重轟炸機機群。
2000架飛機"火源"大空襲--英美聯合轟炸德勒斯登城
目 標
1945年1月,伴隨著盟國軍隊在地麵東西夾擊的軍事形勢,歐洲上空的製空權也牢牢地掌握在盟國空軍的手裏,為了給德軍最後致命的一擊,英美統帥部製定了加緊空襲德國大城市的"雷擊"行動計劃。
很快,德國10萬人口以上的城鎮,80%都遭到了盟軍的空襲,有的甚至遭到了相當嚴重的破壞。然而,位於東部的德國第5大城市--德勒斯登卻始終沒有吃上炸彈,原因真是令人費解。
因為德勒斯登是文化古都嗎?不是。是缺乏軍事價值嗎?不是。因為離英國太遠嗎?也不是。德勒斯登正處於盟軍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而且其附近的德國石油工業基地早已屢遭盟軍空襲了。
有一種猜測也許比較可靠,據說這個城市關押著2.7萬名做苦工的盟軍戰俘,為了這些戰俘的生命安全,才使盟軍不敢貿然行動。
戰爭在發展。
1月12日,蘇軍從東麵攻克西萊佳市,並以破竹之勢向德國中部平原挺進。德軍被迫沿奧得河擺開陣勢,準備背水一戰。
被戰火逐出家園的東普魯士人、波蘭人、西萊佳人紛紛向西逃難。
21日,德國薩克索尼州州長正式發出後撤令,滿載著難民的列車隆隆地開往德勒斯登。爬不上火車的便使用小車推著行李,沿公路徒步西行。由於列車在到達目的地後無法再向西行,德勒斯登的難民人數發生了爆炸性膨脹。中央火車站人山人海,一片混亂,市內人數陡然增加了1倍多。
德勒斯登果真是永遠不會遭到空襲的避風港嗎?
1945年1月25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召空軍部長辛格萊到官邸,單刀直入地問:"你有什麽計劃能給從弗羅茲瓦夫撤退的德軍以打擊嗎?"
當時,英國空軍內部在空襲方針上意見不統一,有爭論,轟炸機部隊司令哈裏斯將軍對最高統帥部不重視城市空襲尤為不滿。兩個月前,他找到空軍參謀長包塔爾,強烈要求恢復和擴大對德國城市的轟炸。
26日,辛格萊帶著與參謀部協商好的意見晉見首相,作為對首相昨天提問的答覆。
意見說,由於技術上的原因,戰術空軍將謹慎行事,即便重轟炸機也不例外,否則將會在攻擊潰逃德軍的行動中誤傷蘇軍......。在促成德軍投降的戰役中,空襲石油工廠、坦克工廠將是首要任務。隻有在適當的時候,才能對柏林、萊比錫、德勒斯登等城市進行空襲,破壞交通樞紐,阻止德軍運動。不過後一行動仍在討論之中......
對這個意見,邱吉爾作了進一步的指示,他對空軍部長說:"我昨天所談之意,並非要你直接對從弗羅茲瓦夫撤退的德國人進行打擊,而是要空軍考慮一下把柏林乃至德國東部大城市列為空襲目標是否合適?你們既然已在討論,我很欣慰,但希望明早就能看到具體行動計劃!"
次日,邱吉爾收到了辛格萊關於對柏林等城市空襲將盡早實施的報告。但鑑於氣象原因,看來空襲在2月4日之前難以實現。
也許出於和首相同樣的考慮,美國人也在伺機行動。2月3日白天,美國空軍先對柏林作了一次大編隊空襲。
事後,英、美兩國商定,將在2月13日對德勒斯登進行大規模聯合空襲。由於英國原來沒有對該市的作戰計劃,有關的情報短缺,所以在這個決定做出之後,司令部情報室的一班人不得不忙得四腳朝天。
"火源"戰術
2月12日,美國空軍第8航空隊電告英軍,他們決定把次日上午的空襲目標定在郊外的火車調度場。為了互相配合,英軍隨即決定也在同一天晚上空襲市區。
13日一早的氣象情報表明,德國東部地區上空的天豈不好,美國空軍不得不把預定的行動推遲一天。這一變動,使英國空軍成了打頭陣的角色。
英國轟炸機部隊司令哈裏斯將軍是一位經驗十分豐富的空軍指揮官,他憑著以往的經驗,決定此次空襲德勒斯登,轟炸機仍舊以3小時為間隔,分成兩批出擊,採取"火源"戰術。
具體計劃是:第1批轟炸機將集中向瑪利安橋旁的體育場投彈,使這塊麵積為1.28平方公裏的場地變成一片火海。
3小時後出發的第2批飛機,將正巧趕上德國人在進行艱難而緊張的搶救工作。可以想像,當英空軍又一次把火的地毯劈頭蓋臉撲向他們的時候,他們是何等的狼狽!
這就是在空襲漢堡時創造出來的所謂"火源戰術"。麵對那一次大火,連久負盛名的德國消防隊員也束手無策。
時間到了。1945年2月13日18點整,第1批245架英國飛機,已全部從安德蘭特基地起飛完畢。
飛在最前麵的是作為先導的"蚊"式高速轟炸機,繼而是投擲綠色照明彈的1架"蘭卡斯特"飛機,接著又是2架投擲紅色目標指示彈的"蚊"式飛機以及1架作為空中指揮官座機的"蚊"式飛機,最後,就是黑壓壓一大片攜帶著大量炸彈的"蘭卡斯特"重轟炸機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