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一年,外祖父在北洋政府受到排擠,被迫「出國考察」,就帶著母親去倫敦。碰到在劍橋讀書的徐誌摩,徐對母親一往情深,為她寫了很多詩,又從倫敦追回北京。這件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著名「事件」,直到現在,還受到大家的談論。 當時也在倫敦的一位留學生張奚若,是徐誌摩的朋友,後來也成為母親的朋友。他回憶說,徐誌摩常邀他去「和林長民先生聊天」。到了林家,稍事周旋後,徐誌摩就不見了,剩下他一個人對付林長民。起先他頗為不解,後來聽到內間談笑之聲,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徐誌摩拿他當幌子,讓他纏住林老先生,而徐自己去找林大小姐去了。


    ◇兩人是性靈上的友情 而非俗世愛情


    那麽我母親對徐誌摩究竟是個什麽態度呢?母親是一個性格開朗、對自己誠實的人,她與徐誌摩的情感問題,不僅我父親深切了解,她也從不隱瞞我們姐弟。我可以這樣說:她對徐誌摩的友誼十分真摯,但絕不是男女之間可論婚嫁之情。


    她在倫敦初見徐誌摩,對徐確有好感,甚至可說仰慕他。但她隻有十六歲,徐誌摩大她八歲,且早與張幼儀結婚。基本上,徐誌摩是外祖父林長民的小朋友,不是林徽音的朋友。他們之間的友情,很難解讀為愛情。


    母親曾告訴我們,她是一個受傳統教育長大的人,她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當年離婚是不得了的事,她怎麽能叫一個男人離婚再跟她結婚,她連這個念頭都沒有過。


    母親還說過,徐誌摩愛的不是她,而是一位浪漫詩人想像中的林徽音。至於她自己,她要「對得起」人——她的父母、大夫、子女,甚至也要對得起徐誌摩。


    母親對徐誌摩的感情,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倫敦,對他有好感,仰慕。第二階段是回到北京,兩人再見麵,母親可能愈來愈歡喜他。那種歡喜,比一般友誼更深,"奇+---書-----網-qisuu"但仍非外界所想像的愛情關係。這可從兩份文件上看出來,一是徐誌摩遇難,母親寫的追悼文;另一是為了向淩叔華借閱徐誌摩康橋日記事,給胡適的一封信。這兩份文件過去一直找不到,現在發現它們,足可證明母親對徐誌摩的真正感情——是性靈上的友情,而非俗世裏的愛情。


    要知道,在七十年前的中國,男女朋友間的感情,在有名望的人之間,可不像現在這麽簡單,社會輿情壓力極大。而母親以如此坦直的態度寫入悼文、告訴胡適,可見她心中沒有陰影。如果她確有半點曖昧,她必定避而不談,以免愈描愈黑。以母親平常做人的態度,以我們對她的了解,她不是一個會對自己說謊的人。


    這幾十年來,很多人相信市井間流傳的故事,認為林徽音對徐誌摩態度模稜兩可,害得徐單戀多年,最後還為了趕去聽她演講而摔了飛機,言下多少有點責怪林徽音「玩弄」了徐誌摩的感情,這實在是一樁冤案,是不懂林徽音個性和為人的說法。大家隻要看了上述兩份文件,自會有公平的論斷。尤其是給胡適的信,最具可信性。胡當時是北京文化圈公認的領袖,是徐誌摩的好朋友,也是梁啓超、林長民的朋友和弟子;小胡適十多歲的林徽音,以師友視胡適,一向尊重和信賴他,不會對他言不由衷。


    ◇父母以研究建築 為終身職誌


    我父母的結合,感情非常深厚,因為他們關心同一個事業——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他們在一起,除了有愛情的基礎,還有共同語言做基礎,更寬廣的事業前景做基礎,這是很重要的。


    從這個角度來觀察,可以說,徐誌摩的精神追求,林徽音後來是完全理解的;反過來說,林徽音所追求的,徐誌摩未必理解,更談不到專業上的支持。從中國古建築研究和美術創作的角度來看,梁思成和林徽音才是最好的搭檔。 也許我就此可下個結論:如果林徽音當年嫁給了徐誌摩,我們頂多隻能有一個文學家的林徽音;因為她嫁給了梁思成,我們不僅有一個文學家的林徽音,還有一個建築家的林徽音。


    父親青年時代就有藝術傾向,他雖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在清華讀書時,校刊裏麵的繪圖、漫畫,多出自父親的手筆。祖父本來希望他出國學政治,母親那時還是他的女朋友,勸他習建築,於是兩人就去美國學建築。父母同入賓州大學,後來父親入哈佛、母親入耶魯,繼續深造。一九二八年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因為姑丈溫源寧在那兒任總領事。母親不願穿西式白紗禮服,又沒有中式禮服可穿,就設計了一套有「民族形式」帶頭飾的禮服,受到攝影記者的注意。他們回國後即以研究建築為終身職誌,也以「民族形式」為追求的理想目標。


    父母自美回國,初期在東北,以後在北京的「中國營造學社」和清華大學工作、任教,曾先後到河北、山西、山東、浙江等地進行古建築的野外調查和實測。抗日逃難時,別的東西可以丟,調查資料和研究報告可是緊緊地抱在懷裏。


    ◇父母與費正清夫婦 在美結為至交


    抗日期間,我家多半時間住在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是一個窮困和交通不便的鄉村,物質生活條件極差,父母親和他們的同事仍舊勤奮的工作。那時母親的肺病已經很嚴重了,晚上咳嗽睡不著。沒有醫生,沒有藥,甚至連體溫計都沒有。但是她仍然強撐著。有一天,他們的老朋友美國的費正清教授夫婦來探望他們,看了他們的生活環境,十分感慨的說:「倘若是美國人,我相信他們早已丟開書本,把精力放在改善生活境遇上去了。然而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卻能完全安於過這種農民的原始生活,堅持從事他們的工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