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因送他們到一座山的彎口處,徐誌摩回過頭去,徽因還定定地站在那裏。


    滿山的杏樹已結出了累累青果。


    那是一個花期的願望。


    誌摩之死


    側柏和紫薇掩映的一排廊式長房,緊緊靠著北平中山公園的東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建築學研究單位——中國營造學社,這個學社是民辦學術團體的科研機構,專事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發起人是朱啟鈐,字桂莘,人稱朱桂老,1872年生於貴州。民國3年(1914年)10月任內務總長,1915年奉袁世凱之命修繕皇宮時,對營造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7年朱啟鈐在江南圖書館發現《營造法式》的抄本,驚為秘籍,兩次刊行,反響頗大,於是他便自籌資金,發起中國營造學社,並自任社長。最初學社設在朱啟鈐家中,初邀人社的成員大都是一些國學家。


    1930年,朱啟鈐為籌措學社的經費,向支配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中華教育基金會申請補助,恐學社沒有專門人才,要錢的理由不充分,曾做過朱啟鈐幕僚的周治春(他是營造學社名譽社員中基金董事),便專程到瀋陽鼓動梁思成、林徽因加入學社,因為那時東大建築係剛剛籌辦,不便離開,另外,由於朱啟鈐為袁世凱登基籌備大典,被國人所詬病,梁思成、林徽因不願同他合作,這件事就擱了下來。


    1930年秋,林徽因回北平養病不久,陳植也走了,他到上海開了一家建築事務所。


    1931年「九。一八」前夕,東北的火藥味已很濃,駐瀋陽的日本關東軍天天演習,並經常闖入校園,橫衝直闖,如人無人之境,日本人為了強行修建瀋陽——鐵嶺的鐵路,竟把東大通往瀋陽城裏的一條大路截斷,樹起路障牌子,大書:隨意通行者,格殺勿論。


    連天烽火,即將引發,東大建築係的「弦歌」正處在斷亡絕繼之秋。在這個時候,東大的幾位院長之間的派係鬥爭,也劍拔弩張。梁思成沒有參與他們的派係鬥爭,再加上林徽因身體不適,不能再來東大工作,於是他決定離開他親手創建的建築係,把係裏的事交給當地人童(上「宀」下「雋」),到北平營造學社應聘。


    應聘後,梁思成擔任了法式部主任,林徽因繼之為營造學社校理。「九一八」事變後,建築係的學生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等人,也一起到北平投奔老師,成為營造學社的骨幹。


    後來,劉墩楨從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到北平參加營造學社的工作。他年輕時到日本讀中學,1920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先後在長沙、蘇州等地教書,他外表整潔,他外表整潔,性格沉靜,到任後任文獻部主任。


    林徽因在香山休養半年之後,身體基本復原。下山那天,徐誌摩、沈從文、溫源寧等陪了梁思成去接她。並在北京圖書館辦了一桌宴席,給林徽因接風。看到林徽因紅光滿麵,神采奕奕,徐誌摩很高興;當林徽因問到他近日生活的時候,他卻隻有,聲長嘆。


    近來徐誌摩連遭打擊,他最親近的母親不久前剛剛去世,父親不容他的妻子陸小曼,父子關係仍很緊張。在北平,他隻身住在米糧庫胡同四號胡適的家中,也多虧了胡大哥和江冬秀的照應。他身肩兩所大學的課程,月薪差不多600元,卻不夠花錢如流水的陸小曼鋪張揮霍。他為了掙錢,疲於奔命,身體也越來越糟,不是泄肚子,就是感冒。為了掙錢,跟一些朋友也疏遠了,眼下正忙著為蔣萬裏出售上海愚園的房子做中人,想掙點跑腿錢,填填債台上的窟窿,真是斯文掃地,這些怎能給林徽因講呢?


    那一天,他曾到燕大看過冰心,冰心問過他過去的一些事,他毫不猶豫地拿起筆來寫道:「說什麽以往,骷髏的磷光。」


    宴席結束的時候,一群朋友拉上他們去看京戲,徐誌摩對林徽因說:「過幾天我回上海一趟,如果走前沒有時間再來看你,今天就算給你辭行了。」


    林微因說:「11月19日晚上,我在協和小禮堂,給外國使節講中國建築藝術。」


    「那太好了,」徐誌摩興奮起來:「我一定如期趕回來,作你的忠實聽眾。」


    11月19日晚,協和小禮堂燈火輝煌,座無虛席。


    十幾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專業人員濟濟一堂,聽林徽因開設的中國古典建築美學講座。當穿著珍珠白色毛衣、深咖啡色呢裙的林徽因,輕盈地走上講台時,所有的眼睛為之一亮。這位27歲的中國第一代女建築學家的風度和美麗,讓他們頓生驚羨之感她標準的牛津音如空山流泉,響起在人們耳際:「女士們,先生們!建築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築。


    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歷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具有文化內涵,帶著愛的情感,走進你的心靈。「


    精彩的開場白,立刻爆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林徽因娓娓而談:「漫長的人類文明歷程,多少悲壯的歷史情景,夢幻一般遠逝,而在自然與社會的時空演變中,建築文化卻頑強地挽住了歷史的精神氣質和意蘊,它那統一的空間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質感的美的形態,透視出時代、社會、國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學、宗教、倫理、民俗等意識形態的內涵,我們不妨先看北平的宮室建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