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梁啓超是非常希望兒子能留在清華的,那裏雖是溫柔鄉,但治學條件畢竟與東大不能同日而語,可是因為政局的變化,他的一番苦心也終究徒勞。192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和外交部會同致電清華學校教務長,委派他暫代校務,南京政府要接管清華已初露端倪,在清華歸屬問題上,大學院與外交部之間各不相讓。大學院以統一全國教育學術機構的名義接管清華,而外交部卻堅持要由它來承襲北洋政府外交部對清華的管轄的權力,搶先一步接管了清華的基金,拒絕大學院插足,在梁思成和林徽因歐遊期間,外交部派張歆海等八人來校「查帳」,以示接管了清華。第二天,大學的特派接管人員高魯等三人也接踵而至,聲稱「視察」,雙方你爭我奪,互不相讓,各派勢力,競相逐鹿,一個校長的位子,竟有30多個人去爭搶。梁啓超審時度勢,改弦更張,決定讓兒子、兒媳去東北謀職。


    此時,東北大學由張學良實行新政,積極網羅人才,全校的師資大部分都留學於英、美、法、意、德、日、俄等世界名牌大學。思成、徽因的就業問題,很快就有了著落。


    6月19日,他們還在旅遊考察途中,東北大學的聘書,卻先行寄到梁啓超手裏,而且待遇十分優厚,梁思成月資800元,林徽因月薪400元,是新聘教授中薪水最高者。


    東北大學前身是國立瀋陽高等師範學校和公立文科專科學校,1922年奉天省長王永江倡議籌設東北大學,並自任校長,在北陵前闢地五百餘畝,依照德國柏林大學圖紙建造。


    1923年春季,正式成立東北大學,暑期招收第一屆預科學生,分為文、法、理、工4科,兩年畢業,可直接升大學本科。1925年暑期,招收第一屆本科學生,仍分4科9係,學製4年,畢業後授予學士學位。1926年5月,又增設東大附屬高中,分為文、理兩種,畢業後經考試升人大學本科。另外還有東大夜校專修科,政法、數理專修科,招收在職公教人員。


    這年秋天,少帥張學良就任該校校長,任職不久,著手大學的改革與擴充,把原有的文、法、理、工4個學科,改為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工學院又設建築係,四處招聘人才,年輕的東大建築係,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人才庫。張學良捐款300萬元,又增建了漢卿南樓和漢卿北樓。


    東北大學成立之初,建築係隻有她和思成兩名教職員,學生上課時教授點名,嚴格限製曠課,理工科幾乎全用英美大學教材,講課、作題、實驗。實習報告均用英語。建築係則完全採用英美式教學法,40多名學生,大家集中在一間大教室裏,坐席不按年級劃分,每個教師帶十四五個學生。


    林徽因到東大不久,即請假回福州探望母親。在福州,她受到父親創辦的私立法政專科學校同人的熱情接待和歡迎。回閩期間,她應烏石山第一中學之邀,為師生講演《建築與文學》,還到倉前山英華中學講了《園林建築藝術》。


    擔任美學和建築設計課的林徽因,則經常把學生帶到昭陵和瀋陽故宮去上課。以現存的古建築作教具,講建築與美的關係。林徽因知識淵博,又有非常犀利的談鋒,性格爽快幽默,因此她的課最受歡迎。


    空閑的時候,她和梁思成還去丈量那裏的古建築,作圖稿可依據的記錄。"奇+---書-----網-qisuu"


    上第一堂課的時候,她把學生帶到瀋陽故宮的大清門前,讓大家從這座宮廷建築的外部進行感受,然後問:「你們誰能講出最能體現這座宮殿的美學建構在什麽地方?」


    大家很熱烈地討論起來。有的說是崇政殿,有的說是大政殿,有的說是迪光殿,還有的說是大清門。


    林徽因笑了:「你們注意到八旗亭了嗎?它沒有特殊的裝潢,也沒有精細的雕刻,跟這金碧輝煌的大殿比起來,它還是簡陋了些,而又分列兩邊,就不那麽惹人注意了,可是它的美在於整體建築的和諧、層次的變化、主次的分明。中國宮廷建築的對稱,是統治政體的反映,是權力的象徵。這些亭子單獨看起來,與整個建築毫不協調,可是你們從總體看,這飛簷鬥拱的抱廈,與大殿則形成了大與小、簡與繁的有機整體,如果設計了四麵對稱的建築,這獨具的匠心也就沒有了。」


    說到這裏,林徽因給大家講了八旗製度的傳說。


    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完善了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八旗製度,這個製度的建立,在後金國的發展中越來越顯示了它的威力。據說努爾哈赤在立國之初凡遇軍國大事,必在「殿之兩側搭八幄,八旗之諸貝勒、大臣於入八處坐」,共商大計。八旗的首領當然都是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不會是旁門別支、平民百姓去充任。


    她說:「從大政殿到八旗亭的建築看,它不僅布局合理,壯觀和諧,而且也反映了清初共治國政的聯合政體,它是中國宮廷建築史上獨具特色的一大創造。這組古代建築還告訴我們,美,就是各部分的和諧,不僅表現為建築形式中各相關要素的和諧,而且還表現為建築形式和其內容的和諧。最偉大的藝術,是把最簡單和最複雜的多樣,變成高度的統一。」


    林徽因講課的方式就是這樣,既深入淺出,又簡明扼要,脈絡清楚,注重細節,循循善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徽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杉並收藏林徽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