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樓魯館沐恩光」——輪到安樂公主了,看來中宗還是偏愛兩個女兒,唐中宗以下就是自己的老婆女兒,而兒子李重茂(即下麵的溫王重茂)倒排在後麵。說起來,安樂公主年紀最小,當時生她的時候,正是唐中宗的艱難歲月,韋後生她時,連裹她的繈褓都找不到,中宗撕下自己的袍子來裹她,因此她的小名就叫「李裹兒」。也許是中宗覺得對她有虧欠,於是對她特別關愛。安樂公主也被慣得不像話,她曾收了賄賂,把中宗的眼蒙起來,讓中宗在她提供的官員任命書上蓋玉璽。安樂的個人生活也極其糜爛,安樂公主看姐姐長寧的宅子不錯,就也經常野蠻拆遷平民的居所,騰出地方來擴大自己的府第。更離譜的是,安樂公主又盯上了長安城裏的昆明池,要中宗將昆明池給她。中宗這次倒沒有答應女兒的非份要求。但安樂公主大怒之下,強搶民宅民田,硬是在長安城裏又開鑿了一個「定昆池」,意思是定要超過昆明池。然後,為了填充自己偌大的庭院池宅,安樂公主又縱使家奴外出,到處強搶百姓的兒女,做為自己的奴僕侍婢。有個叫趙履溫的傢夥,最為無恥。他媚附安樂公主,助紂為虐,拆遷老百姓房子時最為兇惡,對安樂公主則百般諂媚,曾把車韁繩套在自己脖子上,撩起官袍親自給公主拉車。但安樂公主被殺後,這廝馬上跑到李隆基和其父李旦麵前「舞蹈稱萬歲」,結果「聲未絕,相王(李旦)令萬騎斬之。」老百姓恨他入骨,「爭割其肉,立盡」。
好了,就詩論詩,安樂公主這句「秦樓魯館沐恩光」,說得還不錯,也很符合實際,安樂公主確實「沐恩光」,而且沐得太過了,以致於最後橫死。
「無心為子輒求郎」,這首詩中太平公主這句很可能有很多人覺得摸不著頭腦。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典故,看來看去總像是個帶有調笑意味的黃段子:「無心為子輒求郎」——不想要孩子卻來求郎君做愛。其實大謬不然。太平公主再驕橫跋扈,在這樣莊嚴隆重,還有「外賓」出席的場合,也不會口無遮攔,大談這種就算說也該私下裏耳語的話。此句用了一個典故,參看注釋3中的解釋。意思是漢館陶公主為自己的兒子向皇帝求官(這裏郎當「官」來講),皇帝說賞錢行,給官不行,因為當官關係到一方百姓的安樂。太平公主引用此典故是說,我是公主,但不會像漢朝館陶公主一樣亂幹預朝政,為自己兒子求官什麽的。但我們知道,在中宗當政時,太平公主的權勢也是相當大的,經常把持朝政,亂封官。這話隻是個場麵話而已。
「雄才七步謝陳王」,該唐中宗的小兒子溫王李重茂了。李重茂當時已十六歲左右,並非像《大明宮詞》上所編的那個如學齡前兒童一般年紀的小孩,在古時來說,基本也算成人了。這小傢夥也意氣軒昂,一句「雄才七步謝陳王」,說來也頗有氣勢。但可惜,這三國時的陳王曹植是個倒黴蛋,從繼承皇位的候選人之一淪落成一生受氣的藩王,李重茂此詩中和他相比,結果也是一語成讖,也落了個這樣的下場。韋後毒殺中宗後,讓李重茂繼位,想效法武則天那樣臨朝稱製,掌握政權。但當李隆基起兵殺掉韋後等人後,太平公主就一把將他從寶座上拎下來,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弟弟李旦(李隆基的父親)。李重茂的皇位隻坐了一個多月,恐怕寶座都沒有暖熱乎,就被貶出長安,還當他的溫王。但這時候的「溫王」和中宗韋後在世時的溫王可大不一樣了,淒涼之境,恐怕比曹植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熊讓輦愧前芳」,論到上官婉兒了,上官昭容是詩壇評委,做這樣一句詩自然不在話下。這裏麵用了兩個典故,「當熊」、「讓輦」,都是前朝嬪妃們賢淑有德的故事。婉兒這句說自己很慚愧,不能和歷史上那些大有賢德的嬪妃相比,這句很切合婉兒作為昭容的身份。可見婉兒的八麵玲瓏,用評書中的套話來說就是「機靈鬼兒、透亮唄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
「再司銓筦恩可忘」,接下來到了這些大臣們了。崔湜第一個說,看來小崔當年的地位確實顯赫,也算是位極人臣了。崔湜說,讓我重新回來復職,這種恩德怎麽敢忘。這唐朝人就是誠懇,這句詩幾乎相當於對婉兒當眾致謝。前麵我們說過,崔湜因為受賄被人告發,因此被貶出京城。但經上官婉兒的活動,他又回來繼續風光。所以這句「再司銓筦恩可忘」說的時候,十有八九,崔湜同時也會以目送情給婉兒,婉兒也心領神會,兩人相視一笑,靈犀相通。
「文江學海思濟航」,此句為鄭愔所說。鄭愔倒不大謙虛,此句有自誇本人文采出眾之意。鄭愔這人,也是個有文才但品行非常惡劣的傢夥。鄭愔十七歲就中了進士,要說詩才,這人的詩寫得也並不是太差,《全唐詩》中收錄了其詩一卷,共24首,其中不乏清麗可觀之句。比如「風吹數蝶亂,露洗百花鮮」、「音書秋雁斷,機杼夜蛩催」、「曲斷關山月,聲悲雨雪陰」等等都算得上是好詩。但鄭愔卻一生堅定不移地跟著奸臣走,開始是依附於殺人魔王酷吏來俊臣;來俊臣死了後,他又依附於男寵張易之;張易之完了後,他又依附武三思和韋後;最後又和譙王李重福(也是中宗的兒子)起兵反對李隆基,結果兵敗被殺。《資治通鑑》說:「初,鄭愔附來俊臣得進,俊臣誅,附張易之;易之誅,附韋氏;韋氏敗,又附譙王重福,竟坐族誅。」說來也是,看鄭愔叫的這名,「愔」,仿佛就是前程昏暗(開個玩笑,此字讀yin,意為安靜和悅)。這人一身晦氣,簡直是個掃帚星般的人物,誰沾上他誰玩完,結果最終自己也弄了個「族誅」的下場。
好了,就詩論詩,安樂公主這句「秦樓魯館沐恩光」,說得還不錯,也很符合實際,安樂公主確實「沐恩光」,而且沐得太過了,以致於最後橫死。
「無心為子輒求郎」,這首詩中太平公主這句很可能有很多人覺得摸不著頭腦。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典故,看來看去總像是個帶有調笑意味的黃段子:「無心為子輒求郎」——不想要孩子卻來求郎君做愛。其實大謬不然。太平公主再驕橫跋扈,在這樣莊嚴隆重,還有「外賓」出席的場合,也不會口無遮攔,大談這種就算說也該私下裏耳語的話。此句用了一個典故,參看注釋3中的解釋。意思是漢館陶公主為自己的兒子向皇帝求官(這裏郎當「官」來講),皇帝說賞錢行,給官不行,因為當官關係到一方百姓的安樂。太平公主引用此典故是說,我是公主,但不會像漢朝館陶公主一樣亂幹預朝政,為自己兒子求官什麽的。但我們知道,在中宗當政時,太平公主的權勢也是相當大的,經常把持朝政,亂封官。這話隻是個場麵話而已。
「雄才七步謝陳王」,該唐中宗的小兒子溫王李重茂了。李重茂當時已十六歲左右,並非像《大明宮詞》上所編的那個如學齡前兒童一般年紀的小孩,在古時來說,基本也算成人了。這小傢夥也意氣軒昂,一句「雄才七步謝陳王」,說來也頗有氣勢。但可惜,這三國時的陳王曹植是個倒黴蛋,從繼承皇位的候選人之一淪落成一生受氣的藩王,李重茂此詩中和他相比,結果也是一語成讖,也落了個這樣的下場。韋後毒殺中宗後,讓李重茂繼位,想效法武則天那樣臨朝稱製,掌握政權。但當李隆基起兵殺掉韋後等人後,太平公主就一把將他從寶座上拎下來,把皇位讓給了自己的弟弟李旦(李隆基的父親)。李重茂的皇位隻坐了一個多月,恐怕寶座都沒有暖熱乎,就被貶出長安,還當他的溫王。但這時候的「溫王」和中宗韋後在世時的溫王可大不一樣了,淒涼之境,恐怕比曹植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熊讓輦愧前芳」,論到上官婉兒了,上官昭容是詩壇評委,做這樣一句詩自然不在話下。這裏麵用了兩個典故,「當熊」、「讓輦」,都是前朝嬪妃們賢淑有德的故事。婉兒這句說自己很慚愧,不能和歷史上那些大有賢德的嬪妃相比,這句很切合婉兒作為昭容的身份。可見婉兒的八麵玲瓏,用評書中的套話來說就是「機靈鬼兒、透亮唄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
「再司銓筦恩可忘」,接下來到了這些大臣們了。崔湜第一個說,看來小崔當年的地位確實顯赫,也算是位極人臣了。崔湜說,讓我重新回來復職,這種恩德怎麽敢忘。這唐朝人就是誠懇,這句詩幾乎相當於對婉兒當眾致謝。前麵我們說過,崔湜因為受賄被人告發,因此被貶出京城。但經上官婉兒的活動,他又回來繼續風光。所以這句「再司銓筦恩可忘」說的時候,十有八九,崔湜同時也會以目送情給婉兒,婉兒也心領神會,兩人相視一笑,靈犀相通。
「文江學海思濟航」,此句為鄭愔所說。鄭愔倒不大謙虛,此句有自誇本人文采出眾之意。鄭愔這人,也是個有文才但品行非常惡劣的傢夥。鄭愔十七歲就中了進士,要說詩才,這人的詩寫得也並不是太差,《全唐詩》中收錄了其詩一卷,共24首,其中不乏清麗可觀之句。比如「風吹數蝶亂,露洗百花鮮」、「音書秋雁斷,機杼夜蛩催」、「曲斷關山月,聲悲雨雪陰」等等都算得上是好詩。但鄭愔卻一生堅定不移地跟著奸臣走,開始是依附於殺人魔王酷吏來俊臣;來俊臣死了後,他又依附於男寵張易之;張易之完了後,他又依附武三思和韋後;最後又和譙王李重福(也是中宗的兒子)起兵反對李隆基,結果兵敗被殺。《資治通鑑》說:「初,鄭愔附來俊臣得進,俊臣誅,附張易之;易之誅,附韋氏;韋氏敗,又附譙王重福,竟坐族誅。」說來也是,看鄭愔叫的這名,「愔」,仿佛就是前程昏暗(開個玩笑,此字讀yin,意為安靜和悅)。這人一身晦氣,簡直是個掃帚星般的人物,誰沾上他誰玩完,結果最終自己也弄了個「族誅」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