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火警是東交民巷的義大利公使館消防隊首先發現的。救火車開到紫禁城叫門時,守門的還不知是怎麽回事。這場大火經各處來的消防隊撲救了一夜,結果還是把建福宮附近一帶,包括靜怕軒、慧曜樓、吉雲樓、碧琳館、妙蓮花室、延春閣、積翠亭、廣生樓、凝輝樓、香雲亭等一大片地方燒成焦土。這是清宮裏貯藏珍寶最多的地方,究竟在這一把火裏毀掉了多少東西,至今還是一個謎。內務府後來發表的一部分胡塗帳裏,說燒毀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畫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書幾萬冊。這是根據什麽帳寫的,隻有天曉得。
在救火的時候,中國人,外國人,紫禁城裏的人,城外的人,人來人往,沸騰一片,忙成一團。除了救火還忙什麽,這是可以想像的。但紫禁城對這一切都表示了感謝。有一位來救火的外國太太,不知為什麽跟中國消防隊員發生了爭執,居然動手把對方打得鼻子出了血,手裏的扇子也濺上了血。後來她托人把這扇子拿給我看,以示其義勇,我還在上麵題了詩,以示感謝。這場火災過去之後,內務府除用茶點招待了救火者,還送給警察和消防隊六萬元「酬勞」費。
要想估計一下這次的損失,不妨說一下那堆燒剩和「摸」剩下的垃圾的處理。那時我正想找一塊空地修建球場,由莊士敦教我打網球,據他說這是英國貴族都會的玩藝。這片火場正好做這個用場,於是叫內務府趕快清理出來。那堆灰燼裏固然是找不出什麽字畫、古瓷之類的東西了,但燒熔的金銀銅錫還不少。內務府把北京各金店找來投標,一個金店以五十萬元的價格買到了這片灰燼的處理權,把熔化的金塊金片揀出了一萬七千多兩。金店把這些東西揀走之後,內務府把餘下的灰燼裝了許多麻袋,分給了內務府的人們。後來有個內務府官員告訴我,他叔父那時施捨給北京雍和宮和柏林寺每廟各兩座黃金「壇城」,它的直徑和高度均有一尺上下,就是用麻袋裏的灰燼提製出來的。
起火的原因和損失真相同樣的無從調查。我疑心這是偷盜犯故意放火滅跡的。過不多天,養心殿東套院無逸齋的窗戶上又發生火警,幸好發現得早,一團浸過煤油的棉花剛燒著,就被發現撲滅。我的疑心立刻更加發展起來。我認為不但是有人想放火滅跡,而且還想要謀害我了。
事實上,偷竊和縱火滅跡都是事實,師傅們也沒有避諱這一點,而對我的謀害則可能是我自己神經過敏。我的多疑的性格,這時已顯露出來了。按清宮祖製,皇帝每天無論如何忙,也要看一頁《聖訓》(這些東西一年到頭擺在皇帝寢宮裏)。我這時對雍正的《殊批諭旨》特別欽佩。雍正曾說過這樣的話:「可信者人,而不可信者亦人,萬不可信人之必不負於己也。不如此,不可以言用人之能」。他曾在親信大臣鄂爾泰的奏摺上批過:「其不敢輕信人一句,乃用人第一妙訣。朕從來不知疑人,亦不知信人」。又說,對人「即經歷幾事,亦隻可信其已往,猶當留意觀其將來,萬不可信其必不改移也」。這些話都深深印人我的腦子裏。我也記得康熙的話:「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康,熙特別說過太監不可信,他說:「朕觀古來,太監良善者少,要在人主防微杜漸,慎之於始」。祖宗們的這些訓諭,被這幾場火警引進了我的思索中。
我決定遵照雍正皇帝「察察為明」的訓示行事。我想出了兩條辦法,一條是向身邊的小太監們套問,另一條是自己去偷聽太監們的談話。後來我用第二條辦法,在東西夾道太監住房窗外,發現了他們背後議論我,說我脾氣越來越壞,這更引起了我的猜疑。在無逸齋發生火警這天晚上,我再到太監窗下去偷聽,不料聽到他們的議論更發展了一步,竟說這把火是我自己放的。我覺得他們真是居心叵測,我如果不先採取措施,後害實在無窮。
這時剛剛發生了一起行兇案。有個太監因為被人告發了什麽過失,挨了總管的責打,於是懷恨在心,一天早晨趁告發人還沒起身,拿了一把石灰和一把刀,進了屋子,先撒石灰在那人臉上,迷了他的眼,然後用刀戳那人的臉。這個行兇的人後來未被捉住,受傷的人送進了醫院。我這時想起許多太監都受過我的責打,他們會不會對我行兇呢?想到這裏,我簡直連覺都不敢睡了。從我的臥室外間一直到抱廈,都有值更太監打地鋪睡著,這裏麵如果有誰對我不懷好心,要和我過不去,那不是太容易下手了嗎?我想挑一個可靠的人給我守夜,挑來挑去,隻挑出一個皇後來。我從這天起讓婉容整夜為我守衛,如果聽見了什麽動靜,就叫醒我。同時我還預備了一根棍子,放在床邊,以便應變。一連幾天,婉容整夜不能睡覺,我看這究竟不是個辦法。為了一勞永逸,最後我決定,把太監全都趕走不要!
我知道這件事必定要引起一場風波。不把父親對付好,是行不通的。我想好了一個主意,親自去找我的父親。他沒有辦法和內務府大臣以及師傅們商量,突然遇到了這個問題,他的口才就更加不行,變得更加結巴了。他非常吃力地講出了一些零七八碎的理由,什麽祖製如此咧,這些人當差多年不致圖謀不軌咧,等等,來進行勸服。並且說:「這這也得慢慢商議,皇帝先回到宮,過兩天……」
在救火的時候,中國人,外國人,紫禁城裏的人,城外的人,人來人往,沸騰一片,忙成一團。除了救火還忙什麽,這是可以想像的。但紫禁城對這一切都表示了感謝。有一位來救火的外國太太,不知為什麽跟中國消防隊員發生了爭執,居然動手把對方打得鼻子出了血,手裏的扇子也濺上了血。後來她托人把這扇子拿給我看,以示其義勇,我還在上麵題了詩,以示感謝。這場火災過去之後,內務府除用茶點招待了救火者,還送給警察和消防隊六萬元「酬勞」費。
要想估計一下這次的損失,不妨說一下那堆燒剩和「摸」剩下的垃圾的處理。那時我正想找一塊空地修建球場,由莊士敦教我打網球,據他說這是英國貴族都會的玩藝。這片火場正好做這個用場,於是叫內務府趕快清理出來。那堆灰燼裏固然是找不出什麽字畫、古瓷之類的東西了,但燒熔的金銀銅錫還不少。內務府把北京各金店找來投標,一個金店以五十萬元的價格買到了這片灰燼的處理權,把熔化的金塊金片揀出了一萬七千多兩。金店把這些東西揀走之後,內務府把餘下的灰燼裝了許多麻袋,分給了內務府的人們。後來有個內務府官員告訴我,他叔父那時施捨給北京雍和宮和柏林寺每廟各兩座黃金「壇城」,它的直徑和高度均有一尺上下,就是用麻袋裏的灰燼提製出來的。
起火的原因和損失真相同樣的無從調查。我疑心這是偷盜犯故意放火滅跡的。過不多天,養心殿東套院無逸齋的窗戶上又發生火警,幸好發現得早,一團浸過煤油的棉花剛燒著,就被發現撲滅。我的疑心立刻更加發展起來。我認為不但是有人想放火滅跡,而且還想要謀害我了。
事實上,偷竊和縱火滅跡都是事實,師傅們也沒有避諱這一點,而對我的謀害則可能是我自己神經過敏。我的多疑的性格,這時已顯露出來了。按清宮祖製,皇帝每天無論如何忙,也要看一頁《聖訓》(這些東西一年到頭擺在皇帝寢宮裏)。我這時對雍正的《殊批諭旨》特別欽佩。雍正曾說過這樣的話:「可信者人,而不可信者亦人,萬不可信人之必不負於己也。不如此,不可以言用人之能」。他曾在親信大臣鄂爾泰的奏摺上批過:「其不敢輕信人一句,乃用人第一妙訣。朕從來不知疑人,亦不知信人」。又說,對人「即經歷幾事,亦隻可信其已往,猶當留意觀其將來,萬不可信其必不改移也」。這些話都深深印人我的腦子裏。我也記得康熙的話:「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康,熙特別說過太監不可信,他說:「朕觀古來,太監良善者少,要在人主防微杜漸,慎之於始」。祖宗們的這些訓諭,被這幾場火警引進了我的思索中。
我決定遵照雍正皇帝「察察為明」的訓示行事。我想出了兩條辦法,一條是向身邊的小太監們套問,另一條是自己去偷聽太監們的談話。後來我用第二條辦法,在東西夾道太監住房窗外,發現了他們背後議論我,說我脾氣越來越壞,這更引起了我的猜疑。在無逸齋發生火警這天晚上,我再到太監窗下去偷聽,不料聽到他們的議論更發展了一步,竟說這把火是我自己放的。我覺得他們真是居心叵測,我如果不先採取措施,後害實在無窮。
這時剛剛發生了一起行兇案。有個太監因為被人告發了什麽過失,挨了總管的責打,於是懷恨在心,一天早晨趁告發人還沒起身,拿了一把石灰和一把刀,進了屋子,先撒石灰在那人臉上,迷了他的眼,然後用刀戳那人的臉。這個行兇的人後來未被捉住,受傷的人送進了醫院。我這時想起許多太監都受過我的責打,他們會不會對我行兇呢?想到這裏,我簡直連覺都不敢睡了。從我的臥室外間一直到抱廈,都有值更太監打地鋪睡著,這裏麵如果有誰對我不懷好心,要和我過不去,那不是太容易下手了嗎?我想挑一個可靠的人給我守夜,挑來挑去,隻挑出一個皇後來。我從這天起讓婉容整夜為我守衛,如果聽見了什麽動靜,就叫醒我。同時我還預備了一根棍子,放在床邊,以便應變。一連幾天,婉容整夜不能睡覺,我看這究竟不是個辦法。為了一勞永逸,最後我決定,把太監全都趕走不要!
我知道這件事必定要引起一場風波。不把父親對付好,是行不通的。我想好了一個主意,親自去找我的父親。他沒有辦法和內務府大臣以及師傅們商量,突然遇到了這個問題,他的口才就更加不行,變得更加結巴了。他非常吃力地講出了一些零七八碎的理由,什麽祖製如此咧,這些人當差多年不致圖謀不軌咧,等等,來進行勸服。並且說:「這這也得慢慢商議,皇帝先回到宮,過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