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國的戰略分析認為,美國的霸權不可能持久。雖然一些中國人,特別是軍方人士,往往把美國視為中國的死敵,但是北京的主流看法是,由於美國過分地依賴日本,美國在亞太地區將會更加孤立,結果是美國對日本的依賴將進一步深化,但同時美日之間的矛盾以及美國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擔心也會加深。這將使中國有可能在美日之間縱橫捭闔,如同中國早些時候在美蘇之間所作的那樣。在北京看來,這樣的時候將會到來。到那時美國將意識到,要繼續作亞太地區有影響力的大國,美國別無選擇,隻能轉向它在亞洲大陸的天然夥伴中國。
日本:並非地區性而是國際性的國家因此,美日關係如何演變是中國地緣政治前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麵。自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以來,美國在遠東的政策一直以日本為基礎。起初日本隻是美國占領軍的駐地。後來,日本變成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維持政治和軍事存在的基地,也是美國最重要的全球盟國。然而,日本又是一個在安全上接受美國保護的國家。中國的興起確實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在地區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美日密切關係是否能夠持久和要達到什麽樣的目的?在一個反華聯盟中,日本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如此,如果中國的崛起甚至在導致降低美國的地區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仍得到某種形式的容納的話,那麽日本的作用又將如何呢?
日本同中國一樣,是一個深深地感到自己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和特殊地位的民族國家。日本的島國歷史,甚至帝國的神話,使勤勞而遵守紀律的日本人民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看成生來就是與眾不同和卓越無比的。對於這一生活方式,日本開始時以出色地把自己孤立起來的辦法加以維護。後來,在十九世紀受到世界衝擊時,日本又向歐洲的各個帝國學習,力圖在亞洲大陸創建一個自己的帝國,並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此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使日本人民把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到恢復經濟這個單一的目標之上,但這樣做使日本人對自己國家的更大使命感到茫然。
美國目前對一個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的害怕,使人回想起此前不久對日本的偏執狂。恐華症現在取代了恐日症。僅僅在十年以前曾有人斷言,日本將不可避免地立即以“超級國家”的麵貌出現在世界上,日本不僅會把美國拉下馬(甚至把美國買下來!),而且會把某種“日本治下的和平”強加於全世界。這樣的預言曾經成為美國評論家和政治家地道的家庭手工業產品。但是,從事這種家庭手工業的,不僅僅限於美國人。不久日本人自己也熱心地模仿起來,在日本炮製了一係列暢銷書。他們提出種種理論,日本將在高科技競爭中戰勝美國,不久後日本將成為全球“信息帝國”的中心,而美國則據說由於歷史疲勞症和社會的自我放蕩而正走向衰落。
這些信口開河的分析,模糊了日本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個很脆弱的國家這一事實。隻要在全球的資源和貿易的有序流通中哪怕是出現最輕微的混亂,日本就會遭受傷害,更不用去說全球的總體穩定遭到衝擊時日本將是何等地脆弱了。日本正在經受日益暴露出來的人口、社會和政治方麵國內弱點的困擾。日本既是富裕的、朝氣蓬勃和經濟上強大的,但同時在本地區又是孤立的。由於在安全上依賴強大的盟國,日本在政治上受到了掣肘。那個強大的盟國恰恰既是(日本所十分依賴的)全球安全的主要維護者又是日本在經濟上的主要對手。
日本一方麵是受到全球尊敬的經濟動力源,另一方麵又是美國力量在地緣政治中的延伸。日本目前的這種地位不大可能繼續被新一代日本人所接受。他們不再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造成的精神創傷和恥辱感。由於歷史和自尊心的原因,日本是個不完全滿足於目前全球現狀的國家,雖然日本的表達方式比中國更為克製。日本不無理由地感到它有資格被正式承認為世界大國。但它也意識到,在地區範圍內有用的(而對它的亞洲鄰國來說則是令人寬慰的)對美安全依賴,阻礙了對它的世界大國地位的承認。
此外,中國在亞洲大陸上力量的增長以及中國的影響不久後可能輻射到對日本在經濟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海域的前景,加深了日本對自己地緣政治前途的迷茫感。另一方麵,日本存在著與中國在文化和感情上的強烈認同感,以及作為亞洲人的共同潛意識。有些日本人還可能感到,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出現,具有提高日本對美國的重要性的權宜效果,因為美國在本地區至高無上的地位削弱了。在另一方麵,對許多日本人來說,中國是傳統的對手、昔日的敵人和對地區穩定的潛在威脅。這使日本同美國的安全聯繫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重要。誠然,由於對日本政治和軍事獨立的令人煩惱的製約,一些民族主義情緒更加強烈的日本人的不滿情緒在增長。
處於歐亞大陸遠東的日本的形勢與處於歐亞大陸遠西的德國的形勢,在表麵上有類似之處。兩國都是美國主要的地區盟國。說實在的,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力量也直接來源於與這兩個國家的緊密結盟。兩國都有相當可觀的軍事力量,但是兩國在下述方麵卻又都不能獨立自主。德國因在軍事上被納入北大西洋條約組織而受製約,而日本要受自己的(雖是美國設計的)憲法條款和美日安保條約的限製。日本和德國都是貿易和財政上的動力源,都在本地區處於主導地位,在全球範圍內也都是舉足輕重的。兩國都可算是準全球性大國,而兩國都為由於沒有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而焦躁不安。
日本:並非地區性而是國際性的國家因此,美日關係如何演變是中國地緣政治前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麵。自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以來,美國在遠東的政策一直以日本為基礎。起初日本隻是美國占領軍的駐地。後來,日本變成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維持政治和軍事存在的基地,也是美國最重要的全球盟國。然而,日本又是一個在安全上接受美國保護的國家。中國的興起確實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在地區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美日密切關係是否能夠持久和要達到什麽樣的目的?在一個反華聯盟中,日本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即使如此,如果中國的崛起甚至在導致降低美國的地區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仍得到某種形式的容納的話,那麽日本的作用又將如何呢?
日本同中國一樣,是一個深深地感到自己有獨一無二的特性和特殊地位的民族國家。日本的島國歷史,甚至帝國的神話,使勤勞而遵守紀律的日本人民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看成生來就是與眾不同和卓越無比的。對於這一生活方式,日本開始時以出色地把自己孤立起來的辦法加以維護。後來,在十九世紀受到世界衝擊時,日本又向歐洲的各個帝國學習,力圖在亞洲大陸創建一個自己的帝國,並以此來維護自己的生活方式。此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使日本人民把自己的精力都集中到恢復經濟這個單一的目標之上,但這樣做使日本人對自己國家的更大使命感到茫然。
美國目前對一個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的害怕,使人回想起此前不久對日本的偏執狂。恐華症現在取代了恐日症。僅僅在十年以前曾有人斷言,日本將不可避免地立即以“超級國家”的麵貌出現在世界上,日本不僅會把美國拉下馬(甚至把美國買下來!),而且會把某種“日本治下的和平”強加於全世界。這樣的預言曾經成為美國評論家和政治家地道的家庭手工業產品。但是,從事這種家庭手工業的,不僅僅限於美國人。不久日本人自己也熱心地模仿起來,在日本炮製了一係列暢銷書。他們提出種種理論,日本將在高科技競爭中戰勝美國,不久後日本將成為全球“信息帝國”的中心,而美國則據說由於歷史疲勞症和社會的自我放蕩而正走向衰落。
這些信口開河的分析,模糊了日本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一個很脆弱的國家這一事實。隻要在全球的資源和貿易的有序流通中哪怕是出現最輕微的混亂,日本就會遭受傷害,更不用去說全球的總體穩定遭到衝擊時日本將是何等地脆弱了。日本正在經受日益暴露出來的人口、社會和政治方麵國內弱點的困擾。日本既是富裕的、朝氣蓬勃和經濟上強大的,但同時在本地區又是孤立的。由於在安全上依賴強大的盟國,日本在政治上受到了掣肘。那個強大的盟國恰恰既是(日本所十分依賴的)全球安全的主要維護者又是日本在經濟上的主要對手。
日本一方麵是受到全球尊敬的經濟動力源,另一方麵又是美國力量在地緣政治中的延伸。日本目前的這種地位不大可能繼續被新一代日本人所接受。他們不再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造成的精神創傷和恥辱感。由於歷史和自尊心的原因,日本是個不完全滿足於目前全球現狀的國家,雖然日本的表達方式比中國更為克製。日本不無理由地感到它有資格被正式承認為世界大國。但它也意識到,在地區範圍內有用的(而對它的亞洲鄰國來說則是令人寬慰的)對美安全依賴,阻礙了對它的世界大國地位的承認。
此外,中國在亞洲大陸上力量的增長以及中國的影響不久後可能輻射到對日本在經濟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海域的前景,加深了日本對自己地緣政治前途的迷茫感。另一方麵,日本存在著與中國在文化和感情上的強烈認同感,以及作為亞洲人的共同潛意識。有些日本人還可能感到,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出現,具有提高日本對美國的重要性的權宜效果,因為美國在本地區至高無上的地位削弱了。在另一方麵,對許多日本人來說,中國是傳統的對手、昔日的敵人和對地區穩定的潛在威脅。這使日本同美國的安全聯繫比以前任何時候都重要。誠然,由於對日本政治和軍事獨立的令人煩惱的製約,一些民族主義情緒更加強烈的日本人的不滿情緒在增長。
處於歐亞大陸遠東的日本的形勢與處於歐亞大陸遠西的德國的形勢,在表麵上有類似之處。兩國都是美國主要的地區盟國。說實在的,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力量也直接來源於與這兩個國家的緊密結盟。兩國都有相當可觀的軍事力量,但是兩國在下述方麵卻又都不能獨立自主。德國因在軍事上被納入北大西洋條約組織而受製約,而日本要受自己的(雖是美國設計的)憲法條款和美日安保條約的限製。日本和德國都是貿易和財政上的動力源,都在本地區處於主導地位,在全球範圍內也都是舉足輕重的。兩國都可算是準全球性大國,而兩國都為由於沒有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而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