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漢唐精神:直麵歷史與經典的13堂課 作者:錢文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很多留學生到國外留學,學經濟就學經濟,而玄奘的學習態度不是如此,玄奘是佛教徒,事實是玄奘廣為遊歷,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玄奘在印度學習的內容遠遠不止佛教,他甚至花大力氣學習了佛教的對立麵,學習了很多其他哲學思想,“鑽經但不封閉,開放而有所守”,他什麽都學,但是他不會迷失方向,他守的還是佛教,這樣一種學習態度在今天是有重大借鑑意義的。
玄奘與時代精神(8)
第三,玄奘完全可以有機會有條件停留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聖地,但是玄奘還是選擇了回國。
這一點大家也許會反駁我,說我這樣說不對,唐朝的時候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就是唐朝,玄奘怎麽會不回來呢?像現在哪有聽說美國到中國的留學生在中國不回美國的?我80年代中期去美國留學,沒幾個回中國的。唐朝多好呀,滿大街都是外國人,李白也未必是漢族人。白居易不是漢族人,白居易是胡人是外國人,他的太太是他的姑媽,後來白居易在中國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始終和漢族的學士交往,他太太受到影響,知道嫁給侄子是不好的,因此投井而死。唐朝滿大街都是外國人,安祿山是伊朗人,史思明、高仙之都是外國人,唐詩裏麵充滿了外語,大家不要以為唐詩都讀得懂。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是傍晚的景色,馬上就要落山的太陽光芒照耀在江水上,一半的江水變成了紅顏色,“瑟瑟”是一種祖母綠的寶石,一半江水像祖母綠一樣發出耀眼的綠色,一半江水變成紅色。我經常問大家中國的民族樂器是什麽,有人說是二胡,有“胡”字的一聽就是胡人的樂器,“琵琶”這兩個字就不是漢語,“嗩吶”從名字都可以知道是外語,這些樂器都是在唐朝前後進入中國的,唐朝是非常國際化的大都市,但大家不要忘了玄奘是怎麽出去的?玄奘是偷渡出去的,他身上背負著一個罪名,他不知道回唐朝會不會受懲罰、會不會被抓、會不會掉腦袋,隻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玄奘的偉大,玄奘到印度學到最高的佛法,學到一身本事,想把學到的佛法回報自己的同胞,他再一次不惜冒風險回國,是指他偷渡國境的風險,這個罪在唐朝是重罪。玄奘學有大成,他也確實和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別有緣,唐太宗其實不信佛教,不知道他信什麽,恐怕比較信道教,但唐太宗覺得自己有件虧心事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是太子,但他把太子殺了,把老爸李淵逼成太上皇,自己當了皇帝,李世民晚年心裏一直覺得不大安穩,他晚年經常和玄奘討論因果報應,李世民不信佛,隻不過心裏覺得有鬼,他信鬼,他覺得不安穩,找一個高僧請教是否有因果報應。玄奘和唐太宗非常投緣,唐太宗也的確希望玄奘能夠還俗擔任官職,但玄奘拒絕了,他明白地表示自己要獨立弘揚佛法不當官。在這一點上,就把玄奘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區分開來,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學得知識後要賣給帝王,用知識換得一官半職,去換俸祿,這是很崇高的,非常正當,還有一種說法叫我早晨還在種地晚上就是朝廷的官員,因為我考取科舉了我中了進士。科舉考試在唐朝的時候非常盛行,新科進士魚貫而入,有一個人在城門上暗喜,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他們考中進士披紅戴綠走進門洞的時候,說“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矣”,意思是你們都上了我的當都掉到我的坑裏了。你既然賣給我,還有什麽獨立的人格?哪裏還站得住?你的知識是要帝王來認可的,知識沒有獨立的價值,知識是敲門磚,當官之後就不讀書了,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玄奘非常重視知識的獨立性,看重知識的本身價值,他不認為知識是某種可以交換的手段和工具,知識不是錯誤,知識可以發揮現實效應,但不能用來簡單地買賣。
玄奘與時代精神(9)
不僅如此,玄奘是一代高僧,他在唐朝的僧人中地位很高,但他不僅沒有還俗當官,連佛教界的官都沒有當過,玄奘隻擔任過大慈恩寺的方丈主持,大慈恩寺是一座剛剛修好的廟,根本不是像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嵩山少林寺是幾百年的名場,隻不過在一個新修的廟裏當了第一任方丈。這讓《西遊記》的作者特別想不通,作者是個漢族的文人,他想不通,皇帝請他還俗他不當官,佛教界的官也不當。在《西遊記》中玄奘是有個官的,作者給他安了一個官,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大唐佛教協會第一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負責人。玄奘堅持自己的看法,有時不理會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玄奘的不聽從不見得玄奘是對的,比如唐朝皇帝建議玄奘把帶回來的經書先翻譯中國沒有譯本的佛經,可玄奘就是不幹,玄奘堅持按照自己的計劃翻譯,玄奘經常覺得以前的譯本不好又重譯,玄奘翻譯的1335卷是反覆的,導致好多中國本土沒有翻譯的佛經,玄奘把梵經背回來但沒有翻譯,皇帝的意見是對的但玄奘不聽。玄奘是非常倔強的,這反映了玄奘高尚的品格,是他身上特別的閃光點,在中國文人中是少見的。
第五,玄奘是個僧人,但絕對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隻顧自己修行的僧人,他有超強的組織能力、教育能力,是很有實際能力的人。
玄奘是人類歷史上頂尖的翻譯大家,他的翻譯開創了中國翻譯史的新時代,玄奘的翻譯不是憑藉一己之力,他非常出色地組織了一個翻譯團隊,完善一個翻譯機構,集體翻譯,不僅形成相當完備的製度和機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奘還總結出一整套的翻譯理論,今天我們還在用,比如非常著名的“五不翻”,要把外語翻譯成中文有五種不能翻,第一是“秘密不翻”,比如六字箴言,是“啊,蓮花裏的珍寶啊”的意思,把佛法稱讚為珍寶,且是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裏,希望我們生活在世俗的世界裏,爭取用蓮花供奉佛法;第二是“始無固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不翻,比如可口可樂;第三是“生善敬不翻”,聽到就產生由衷的敬意和善心的不翻,比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波羅密”的意思是渡過人生這條苦河憑藉智慧渡到對岸。
玄奘與時代精神(8)
第三,玄奘完全可以有機會有條件停留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聖地,但是玄奘還是選擇了回國。
這一點大家也許會反駁我,說我這樣說不對,唐朝的時候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就是唐朝,玄奘怎麽會不回來呢?像現在哪有聽說美國到中國的留學生在中國不回美國的?我80年代中期去美國留學,沒幾個回中國的。唐朝多好呀,滿大街都是外國人,李白也未必是漢族人。白居易不是漢族人,白居易是胡人是外國人,他的太太是他的姑媽,後來白居易在中國參加科舉考試中了進士,始終和漢族的學士交往,他太太受到影響,知道嫁給侄子是不好的,因此投井而死。唐朝滿大街都是外國人,安祿山是伊朗人,史思明、高仙之都是外國人,唐詩裏麵充滿了外語,大家不要以為唐詩都讀得懂。比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是傍晚的景色,馬上就要落山的太陽光芒照耀在江水上,一半的江水變成了紅顏色,“瑟瑟”是一種祖母綠的寶石,一半江水像祖母綠一樣發出耀眼的綠色,一半江水變成紅色。我經常問大家中國的民族樂器是什麽,有人說是二胡,有“胡”字的一聽就是胡人的樂器,“琵琶”這兩個字就不是漢語,“嗩吶”從名字都可以知道是外語,這些樂器都是在唐朝前後進入中國的,唐朝是非常國際化的大都市,但大家不要忘了玄奘是怎麽出去的?玄奘是偷渡出去的,他身上背負著一個罪名,他不知道回唐朝會不會受懲罰、會不會被抓、會不會掉腦袋,隻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玄奘的偉大,玄奘到印度學到最高的佛法,學到一身本事,想把學到的佛法回報自己的同胞,他再一次不惜冒風險回國,是指他偷渡國境的風險,這個罪在唐朝是重罪。玄奘學有大成,他也確實和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別有緣,唐太宗其實不信佛教,不知道他信什麽,恐怕比較信道教,但唐太宗覺得自己有件虧心事就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是太子,但他把太子殺了,把老爸李淵逼成太上皇,自己當了皇帝,李世民晚年心裏一直覺得不大安穩,他晚年經常和玄奘討論因果報應,李世民不信佛,隻不過心裏覺得有鬼,他信鬼,他覺得不安穩,找一個高僧請教是否有因果報應。玄奘和唐太宗非常投緣,唐太宗也的確希望玄奘能夠還俗擔任官職,但玄奘拒絕了,他明白地表示自己要獨立弘揚佛法不當官。在這一點上,就把玄奘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區分開來,絕大部分知識分子學得知識後要賣給帝王,用知識換得一官半職,去換俸祿,這是很崇高的,非常正當,還有一種說法叫我早晨還在種地晚上就是朝廷的官員,因為我考取科舉了我中了進士。科舉考試在唐朝的時候非常盛行,新科進士魚貫而入,有一個人在城門上暗喜,這個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他們考中進士披紅戴綠走進門洞的時候,說“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矣”,意思是你們都上了我的當都掉到我的坑裏了。你既然賣給我,還有什麽獨立的人格?哪裏還站得住?你的知識是要帝王來認可的,知識沒有獨立的價值,知識是敲門磚,當官之後就不讀書了,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玄奘非常重視知識的獨立性,看重知識的本身價值,他不認為知識是某種可以交換的手段和工具,知識不是錯誤,知識可以發揮現實效應,但不能用來簡單地買賣。
玄奘與時代精神(9)
不僅如此,玄奘是一代高僧,他在唐朝的僧人中地位很高,但他不僅沒有還俗當官,連佛教界的官都沒有當過,玄奘隻擔任過大慈恩寺的方丈主持,大慈恩寺是一座剛剛修好的廟,根本不是像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嵩山少林寺是幾百年的名場,隻不過在一個新修的廟裏當了第一任方丈。這讓《西遊記》的作者特別想不通,作者是個漢族的文人,他想不通,皇帝請他還俗他不當官,佛教界的官也不當。在《西遊記》中玄奘是有個官的,作者給他安了一個官,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大唐佛教協會第一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負責人。玄奘堅持自己的看法,有時不理會皇帝直接發出的命令。玄奘的不聽從不見得玄奘是對的,比如唐朝皇帝建議玄奘把帶回來的經書先翻譯中國沒有譯本的佛經,可玄奘就是不幹,玄奘堅持按照自己的計劃翻譯,玄奘經常覺得以前的譯本不好又重譯,玄奘翻譯的1335卷是反覆的,導致好多中國本土沒有翻譯的佛經,玄奘把梵經背回來但沒有翻譯,皇帝的意見是對的但玄奘不聽。玄奘是非常倔強的,這反映了玄奘高尚的品格,是他身上特別的閃光點,在中國文人中是少見的。
第五,玄奘是個僧人,但絕對不是不食人間煙火隻顧自己修行的僧人,他有超強的組織能力、教育能力,是很有實際能力的人。
玄奘是人類歷史上頂尖的翻譯大家,他的翻譯開創了中國翻譯史的新時代,玄奘的翻譯不是憑藉一己之力,他非常出色地組織了一個翻譯團隊,完善一個翻譯機構,集體翻譯,不僅形成相當完備的製度和機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玄奘還總結出一整套的翻譯理論,今天我們還在用,比如非常著名的“五不翻”,要把外語翻譯成中文有五種不能翻,第一是“秘密不翻”,比如六字箴言,是“啊,蓮花裏的珍寶啊”的意思,把佛法稱讚為珍寶,且是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裏,希望我們生活在世俗的世界裏,爭取用蓮花供奉佛法;第二是“始無固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不翻,比如可口可樂;第三是“生善敬不翻”,聽到就產生由衷的敬意和善心的不翻,比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波羅密”的意思是渡過人生這條苦河憑藉智慧渡到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