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漢唐精神:直麵歷史與經典的13堂課 作者:錢文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玄奘與時代精神(6)
很多東西和這有關,隻是我們大家意識不到。舉個例子,我們今天誰不吃糖?哪位朋友家裏沒有白糖?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中國古代雖然知道用甘蔗可以製糖,但是在唐朝之前漢語之中沒有“糖”字,中國吃的是麥芽糖,用甘蔗製出來的糖是黑的灰的不是白的,因為唐太宗派人到中亞的一個地方去學習製糖術,中國才學會把灰灰的糖提煉變白,中國才有了白糖才有了漢語今天這個“糖”字。原來在古漢語中糖叫沙克力,完全是從梵文中翻過來的,今天印度的“白糖”的意思是“中國的”,而中國古代的製糖術是從印度學的。當時福建一代來了十幾個埃及人,埃及人就教中國福建那邊的人用石灰過濾的辦法把糖煉到今天這樣白,這個辦法傳回印度,而印度人已經忘了中國人製糖是向自己學的,看到那麽白的糖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就說是“中國的”。這是文化交流非常複雜的狀態,這和中亞分不開。中亞在古代時佛教占主要地位,由於民族遷徙,前期戰爭屢發,環境有很大變遷,樓蘭是個謎,但現在為止學術界的看法認為主要是環境引起的,關於這一片如此廣闊的土地我們所擁有的史料少得可憐,人類文明史上有一個巨大的史料空白就出現在這個區域。恰好我們有玄奘有他的《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是全世界有關這個地區最最珍貴的資料,這也是玄奘為什麽在中國和印度佛教史有那麽重要地位的原因。就中國佛教而言,玄奘培養了很多學生和助手,翻譯了1335卷非常重要的佛經,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其中很多是最權威、最流行的譯本。《心經》最權威的漢語本子就是玄奘翻譯的,在玄奘以前就有人翻譯過《心經》,但玄奘翻譯的是最權威的。玄奘將當時佛教界最高水平的學說帶回中國,回國後長時間居住在當時長安大慈恩寺裏麵。由於玄奘對佛學的貢獻非常大,受到唐朝皇室的特別尊崇和禮遇,這是對中國佛教而言。為什麽說玄奘對印度佛教有很大的貢獻呢?玄奘長時間留學印度,在印度廣泛遊歷請教,他所接觸的是當時印度最有聲望的學者。掌握的是當時印度最高水平的佛學理論,印度當時不少的學說如今在印度本土已經失傳了。大家一定要知道,今天印度已經基本沒有佛教了,佛教在公元12世紀在印度滅絕了。我前段時間到西安看到大慈恩寺的方丈,是玄奘的傳人,他前段時間到印度,印度還有玄奘的紀念堂,玄奘當年留學在蘭陀寺,他到街上隨便去問,發現十個印度人中知道釋迦牟尼的大概才兩個,但是在十個印度人中居然有八個人知道玄奘,請問中國人當中有多少人知道玄奘?如果你不告訴他玄奘就是唐僧的話。這種情況隻有白求恩能比,到加拿大問誰是白求恩,人家會覺得你非常奇怪。印度由於佛教滅絕,很多佛學理論不再流傳,靠玄奘保留下來,不然人類思想史上一批重大的成果就消失掉了。我們知道玄奘還曾經把《老子》譯成梵文,很多印度學者認為正是因為玄奘把《老子》翻譯成梵文而對印度密教產生重大影響。玄奘對印度的貢獻當然主要是因為他的《大唐西域記》,我們知道關於中亞的記載有多珍貴,關於印度的記載也是非常珍貴的,印度文化固然有它極高的成就,今天我們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人發明的,隻不過通過阿拉伯人傳遍世界所以叫做阿拉伯數字,十進位也是印度人發明的,印度有很高的成就,宗教、藝術、文學、數學非常發達,印度最不發達或者說根本沒有的就是信史的傳播,印度人對把歷史記載下來毫無興趣。如果你到印度看到一位老人問他高壽,他們沒有概念。馬克思就曾講印度這個民族沒有信史的傳播,找不到關於印度準確的史料,印度很多學者說如果沒有玄奘的記載,重建古代印度史是不可能的,印度歷史欠玄奘的債是怎麽估算都不過分的。重建古代印度史,考古發掘的主要根據是《大唐西域記》,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一找一個準,這是在人類考古史上最奇妙的一件事,玄奘留學時待的蘭陀寺已經沒有了,但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去挖掘,居然把蘭陀寺的公章挖出來了。如果沒有玄奘,印度的古代史就是一片空白。上述這些還隻不過是玄奘對歷史的一部分貢獻,已可以證明玄奘是一位了不起的僧人。
玄奘與時代精神(7)
玄奘畢竟是個歷史人物,離開我們已經1300多年了。這位唐朝的高僧和我們今天所生活的時代有什麽關係呢?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代人從玄奘身上能感悟、學習到什麽?
第一,玄奘身上最寶貴的精神乃是追尋真理不避風險,麵對各種挑戰絕不退縮,甚至冒著付出生命代價的危險。
玄奘是位高僧,在他心目中佛教佛法就是真理,玄奘為了追求心目中的真理不惜偷渡出境,經歷了許多嚴酷的考驗,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恐怕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必須具備的。一個民族如果過於現實過於實際,並不是優點。漢民族就非常實際非常現實,但過頭就是很大的缺點。我自己在復旦大學教書,現在復旦大學有自主招生權,也就是說可以在全國招幾百個學生,不通過高考,因為我是考試委員會的委員,很多家長來找我。我在國外也讀過書教過書,和國外的家長也接觸過,每到這個關口,國外家長會讓孩子自己和老師討論,國外家長問的是:“我孩子的天性、性格、長處適合學什麽?”而在中國我碰到家長問的是:“孩子學這個專業將來能找到工作嗎?這個專業的前途將來好嗎?”總得有一些人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先不顧眼前的現實利益吧,不是所有的學問不是所有的東西都一定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時候知道有什麽用嗎?當時牛頓拚命證明萬有引力不過是要證明上帝的存在。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他知道有什麽用嗎?能帶來gdp的增長嗎?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嗎?無用方為大用,你怎麽知道沒用?總得有一些人追求純粹的真理,不要過多地考慮現實的作用。一個民族當然要有很多人去做實際的工作去解決實際的問題,但總得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去做一些暫時起不了什麽作用的事情,而玄奘這種精神在日益現實的今天就特別可貴。倘若我們仔細考察玄奘在印度的留學生活,我們會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發現:玄奘不僅是一個佛教徒,而且還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彌勒學者。現在中國佛教主要的是阿彌陀佛,在唐朝以前中國人主要信奉彌勒佛,不是今天前麵有金元寶的彌勒佛,而是一個非常健壯、有胸大肌腹肌、留著鬍子的壯小夥,今天的彌勒佛是宋朝流傳下來的。玄奘是虔誠的彌勒學者,不是彌陀學者。中國人在翻譯佛教時有個習慣,經常把“阿”丟掉,比如我們說的羅漢,標準是叫“阿羅漢”,是“永不退轉”的意思,“阿”就是“不”的意思,現在簡稱為“羅漢”就變成“永遠退轉”,彌陀也一樣,阿彌陀佛是“不死”的意思,長壽不死的一個佛,彌陀佛就是死的意思,但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
很多東西和這有關,隻是我們大家意識不到。舉個例子,我們今天誰不吃糖?哪位朋友家裏沒有白糖?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中國古代雖然知道用甘蔗可以製糖,但是在唐朝之前漢語之中沒有“糖”字,中國吃的是麥芽糖,用甘蔗製出來的糖是黑的灰的不是白的,因為唐太宗派人到中亞的一個地方去學習製糖術,中國才學會把灰灰的糖提煉變白,中國才有了白糖才有了漢語今天這個“糖”字。原來在古漢語中糖叫沙克力,完全是從梵文中翻過來的,今天印度的“白糖”的意思是“中國的”,而中國古代的製糖術是從印度學的。當時福建一代來了十幾個埃及人,埃及人就教中國福建那邊的人用石灰過濾的辦法把糖煉到今天這樣白,這個辦法傳回印度,而印度人已經忘了中國人製糖是向自己學的,看到那麽白的糖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就說是“中國的”。這是文化交流非常複雜的狀態,這和中亞分不開。中亞在古代時佛教占主要地位,由於民族遷徙,前期戰爭屢發,環境有很大變遷,樓蘭是個謎,但現在為止學術界的看法認為主要是環境引起的,關於這一片如此廣闊的土地我們所擁有的史料少得可憐,人類文明史上有一個巨大的史料空白就出現在這個區域。恰好我們有玄奘有他的《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是全世界有關這個地區最最珍貴的資料,這也是玄奘為什麽在中國和印度佛教史有那麽重要地位的原因。就中國佛教而言,玄奘培養了很多學生和助手,翻譯了1335卷非常重要的佛經,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其中很多是最權威、最流行的譯本。《心經》最權威的漢語本子就是玄奘翻譯的,在玄奘以前就有人翻譯過《心經》,但玄奘翻譯的是最權威的。玄奘將當時佛教界最高水平的學說帶回中國,回國後長時間居住在當時長安大慈恩寺裏麵。由於玄奘對佛學的貢獻非常大,受到唐朝皇室的特別尊崇和禮遇,這是對中國佛教而言。為什麽說玄奘對印度佛教有很大的貢獻呢?玄奘長時間留學印度,在印度廣泛遊歷請教,他所接觸的是當時印度最有聲望的學者。掌握的是當時印度最高水平的佛學理論,印度當時不少的學說如今在印度本土已經失傳了。大家一定要知道,今天印度已經基本沒有佛教了,佛教在公元12世紀在印度滅絕了。我前段時間到西安看到大慈恩寺的方丈,是玄奘的傳人,他前段時間到印度,印度還有玄奘的紀念堂,玄奘當年留學在蘭陀寺,他到街上隨便去問,發現十個印度人中知道釋迦牟尼的大概才兩個,但是在十個印度人中居然有八個人知道玄奘,請問中國人當中有多少人知道玄奘?如果你不告訴他玄奘就是唐僧的話。這種情況隻有白求恩能比,到加拿大問誰是白求恩,人家會覺得你非常奇怪。印度由於佛教滅絕,很多佛學理論不再流傳,靠玄奘保留下來,不然人類思想史上一批重大的成果就消失掉了。我們知道玄奘還曾經把《老子》譯成梵文,很多印度學者認為正是因為玄奘把《老子》翻譯成梵文而對印度密教產生重大影響。玄奘對印度的貢獻當然主要是因為他的《大唐西域記》,我們知道關於中亞的記載有多珍貴,關於印度的記載也是非常珍貴的,印度文化固然有它極高的成就,今天我們用的阿拉伯數字實際上是印度人發明的,隻不過通過阿拉伯人傳遍世界所以叫做阿拉伯數字,十進位也是印度人發明的,印度有很高的成就,宗教、藝術、文學、數學非常發達,印度最不發達或者說根本沒有的就是信史的傳播,印度人對把歷史記載下來毫無興趣。如果你到印度看到一位老人問他高壽,他們沒有概念。馬克思就曾講印度這個民族沒有信史的傳播,找不到關於印度準確的史料,印度很多學者說如果沒有玄奘的記載,重建古代印度史是不可能的,印度歷史欠玄奘的債是怎麽估算都不過分的。重建古代印度史,考古發掘的主要根據是《大唐西域記》,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一找一個準,這是在人類考古史上最奇妙的一件事,玄奘留學時待的蘭陀寺已經沒有了,但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去挖掘,居然把蘭陀寺的公章挖出來了。如果沒有玄奘,印度的古代史就是一片空白。上述這些還隻不過是玄奘對歷史的一部分貢獻,已可以證明玄奘是一位了不起的僧人。
玄奘與時代精神(7)
玄奘畢竟是個歷史人物,離開我們已經1300多年了。這位唐朝的高僧和我們今天所生活的時代有什麽關係呢?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代人從玄奘身上能感悟、學習到什麽?
第一,玄奘身上最寶貴的精神乃是追尋真理不避風險,麵對各種挑戰絕不退縮,甚至冒著付出生命代價的危險。
玄奘是位高僧,在他心目中佛教佛法就是真理,玄奘為了追求心目中的真理不惜偷渡出境,經歷了許多嚴酷的考驗,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恐怕是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必須具備的。一個民族如果過於現實過於實際,並不是優點。漢民族就非常實際非常現實,但過頭就是很大的缺點。我自己在復旦大學教書,現在復旦大學有自主招生權,也就是說可以在全國招幾百個學生,不通過高考,因為我是考試委員會的委員,很多家長來找我。我在國外也讀過書教過書,和國外的家長也接觸過,每到這個關口,國外家長會讓孩子自己和老師討論,國外家長問的是:“我孩子的天性、性格、長處適合學什麽?”而在中國我碰到家長問的是:“孩子學這個專業將來能找到工作嗎?這個專業的前途將來好嗎?”總得有一些人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先不顧眼前的現實利益吧,不是所有的學問不是所有的東西都一定有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時候知道有什麽用嗎?當時牛頓拚命證明萬有引力不過是要證明上帝的存在。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他知道有什麽用嗎?能帶來gdp的增長嗎?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嗎?無用方為大用,你怎麽知道沒用?總得有一些人追求純粹的真理,不要過多地考慮現實的作用。一個民族當然要有很多人去做實際的工作去解決實際的問題,但總得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去做一些暫時起不了什麽作用的事情,而玄奘這種精神在日益現實的今天就特別可貴。倘若我們仔細考察玄奘在印度的留學生活,我們會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發現:玄奘不僅是一個佛教徒,而且還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彌勒學者。現在中國佛教主要的是阿彌陀佛,在唐朝以前中國人主要信奉彌勒佛,不是今天前麵有金元寶的彌勒佛,而是一個非常健壯、有胸大肌腹肌、留著鬍子的壯小夥,今天的彌勒佛是宋朝流傳下來的。玄奘是虔誠的彌勒學者,不是彌陀學者。中國人在翻譯佛教時有個習慣,經常把“阿”丟掉,比如我們說的羅漢,標準是叫“阿羅漢”,是“永不退轉”的意思,“阿”就是“不”的意思,現在簡稱為“羅漢”就變成“永遠退轉”,彌陀也一樣,阿彌陀佛是“不死”的意思,長壽不死的一個佛,彌陀佛就是死的意思,但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