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解放日報 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1941 年 5 月 16 日在延安創刊。1942 年 9 月起,兼作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遵循中共中央指示,向全國人民宣 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及其方針政策,揭露日偽的侵華陰謀、罪行,抨擊 國民黨頑固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言行,報導和指導八路軍、新四軍和各 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抗日戰爭。1947 年 3 月,由於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而停 刊,共出版 2130 期。
解放北方(liberation-nord)大戰期間法國國內的抵抗組織。1940 年 底成立。參加者多為社會黨人及工會活動分子,領導人為*比內、*賽揚等。 出版《解放報》,宣傳抵抗思想。不但同*解放南方等國內抵抗組織接觸,還 與海外抵抗運動自由法國建立聯繫。1943 年起其組織逐步完善,在許多省傷 建立支部和委任軍政特派員。主張戰後在法國進行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改革。 1943 年 5 月加入*民族抵抗委員會。
解放南方(liberation-sud)大戰期間法國國內抵抗組織。1940 年 9 月在克萊蒙費朗建立,初名“最後一根支在”。領導人為*達斯企埃3。參加 者多為企業家、工會活動分子和左翼知識分子。曾試圖聯合共產黨、社會黨 和其他工會組織。出版報刊,發動和組織群眾積極開展反法西斯鬥爭,逐漸 和海外抵抗運動自由法國建立聯繫。1943 年 5 月加入“民族抵抗委員會”。
解放者式轟炸機(liberator)即“b-24 型轟炸機”。
[丶]
靖國神社 日本祭祀為“國事”殉難和陣亡者的招魂社。1869 年建於東 京九段阪上。1879 年改稱現名。“靖國”是治理安定國度之意,將明治維新 中的“國事”殉難者、戊辰戰爭中的官軍陣亡者以及明治以後歷次對外侵略 戰爭中的陣亡者,作為“護國的英靈”合祀。至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時為止, 共有 240 萬餘名。全國各地的招魂社(後稱護國神社)都是該社實際上的地 方分社。例行祭祀春秋二次,天皇派使臣前往,臨時大祭天皇親自參拜。成 為推崇國家神道和軍國主義的重要表現。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改為東京 都知事認證的獨立宗教法人。
新四軍 全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 軍隊。1937 年 10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南方 8 省 13 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 改編而成。總部初設南昌。葉挺、項英任正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任正副 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任正副政治部主任。下轄 4 個支隊,陳毅、張鼎丞、 張雲逸、高敬亭分任支隊司令,共 1.03 萬人。組建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深 入華中敵後,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創建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1940 年 底,發展到 9 萬餘人。1941 年 1 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葉挺談 判被扣,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等遭殺害,部隊遭受重大損失。中國共產黨 嚴厲駁斥蔣介石取消該軍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在蘇北鹽城重建該軍軍部。部隊重 編為 7 個師,分由粟裕、張雲逸、黃克誠、彭雪楓、李先念、譚震林、張鼎 丞任師長,共 9 萬餘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多次粉碎日、偽軍“掃蕩”、 “清鄉”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擴大和鞏固華中根據地,形成蘇南、蘇中、 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東等戰略區。1944 年轉入局部反攻。 第五師北上開闢豫南抗日根據地。第四師西進恢復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 第一師由蘇中渡江南下,控製蘇浙皖邊界和東南沿海地區。1945 年 8 月舉行 戰略大反攻。抗戰中,共與日偽軍作戰 2.2 萬次,斃傷日偽軍 31.7 萬人,建 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 5 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本身發展到 31 萬餘人。
新民會 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華北設置的推行奴化教育的機構。1937 年 12 月 24 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王克敏為會長、張燕卿為副會長,日 本華北駐屯軍最高司令長官兼任顧問。中央機關設指導部,由繆斌任部長, 設若幹人組成的委員會,下分總務、厚生、教化 3 部。地方機關以省為中樞, 縣以下設分會。以“純粹的民教機關”相標榜,實際從事間諜活動,搜集政 治、經濟、軍事情報;同時成立“新民青年團”、“新民少年團”,出版《新 民報》等。宣揚“鏟共滅黨”、“中日親善”和“大東亞新秩序”,為日本 侵華戰爭效勞。
新縣製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控製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1939 年 9 月 19 日,國民政府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開始推行新縣製。規定縣為地 方自治單位,區署力縣政府輔助機關,縣以下設鄉(鎮)、保、甲;設立縣 參議會、鄉(鎮)民代表會、保民大會、戶長大會等各級“民意機關”;組 織鄉(鎮)國民兵隊、保國民兵隊、甲國民兵班等地方武裝;並在鄉(鎮) 設中心學校、保設國民學校;規定縣、鄉(鎮)、保、甲長必須是國民黨員。 至 1943 年底,全國 21 省實施此製度,強化了國民黨的統治。
新秩序(neueordnung)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占領區建立的法西斯統治。 1936 年 3 月 21 日希特勒首次聲稱:“歐洲應該出現一種新秩序。”1940 年 4 月戈培爾揚言要將國內的“革命”推廣到歐洲各國;7 月 25 日受命製定新 秩序計劃的”豐克提出經濟“改造”設想;9 月 27 日簽訂的*《德意日三國 同盟條約》規定“日本承認並尊重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的領導 權”。隨著德國不斷向外擴張,其概貌漸呈完整。政治上改劃歐洲地圖,使 占領區併入或從屬於*大德意誌國;將各國居民按人種劃分等級,確立德意誌 人的統治地位,強迫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從事奴隸勞動,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 絕;廣設*納粹集中營,肆意屠殺民主進步人士;實行連坐責任製(亦稱“集 體負責製”)和人質製度,鎮壓抵抗運動。經濟上組建以德國為中心的單一 共同體,將各國經濟置於德國指導和控製之下;以專業分工為由,強使各國 重點發展農業,僅容許其保留為德國戰爭經濟服務的企業;在同各國“貿易” 中廣泛採用非現金劃撥結算製度,無償侵吞各國產品;掠奪各國工礦企業、 地產、工農業產品、文物、黃金和勞工。文化上強製推廣德語,毀滅各國的 優秀文化遺產和民族語言。它給歐洲各國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和損失。隨著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於 1945 年瓦解。
解放北方(liberation-nord)大戰期間法國國內的抵抗組織。1940 年 底成立。參加者多為社會黨人及工會活動分子,領導人為*比內、*賽揚等。 出版《解放報》,宣傳抵抗思想。不但同*解放南方等國內抵抗組織接觸,還 與海外抵抗運動自由法國建立聯繫。1943 年起其組織逐步完善,在許多省傷 建立支部和委任軍政特派員。主張戰後在法國進行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改革。 1943 年 5 月加入*民族抵抗委員會。
解放南方(liberation-sud)大戰期間法國國內抵抗組織。1940 年 9 月在克萊蒙費朗建立,初名“最後一根支在”。領導人為*達斯企埃3。參加 者多為企業家、工會活動分子和左翼知識分子。曾試圖聯合共產黨、社會黨 和其他工會組織。出版報刊,發動和組織群眾積極開展反法西斯鬥爭,逐漸 和海外抵抗運動自由法國建立聯繫。1943 年 5 月加入“民族抵抗委員會”。
解放者式轟炸機(liberator)即“b-24 型轟炸機”。
[丶]
靖國神社 日本祭祀為“國事”殉難和陣亡者的招魂社。1869 年建於東 京九段阪上。1879 年改稱現名。“靖國”是治理安定國度之意,將明治維新 中的“國事”殉難者、戊辰戰爭中的官軍陣亡者以及明治以後歷次對外侵略 戰爭中的陣亡者,作為“護國的英靈”合祀。至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時為止, 共有 240 萬餘名。全國各地的招魂社(後稱護國神社)都是該社實際上的地 方分社。例行祭祀春秋二次,天皇派使臣前往,臨時大祭天皇親自參拜。成 為推崇國家神道和軍國主義的重要表現。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改為東京 都知事認證的獨立宗教法人。
新四軍 全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 軍隊。1937 年 10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南方 8 省 13 個地區的紅軍遊擊隊 改編而成。總部初設南昌。葉挺、項英任正副軍長,張雲逸、周子昆任正副 參謀長,袁國平、鄧子恢任正副政治部主任。下轄 4 個支隊,陳毅、張鼎丞、 張雲逸、高敬亭分任支隊司令,共 1.03 萬人。組建後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深 入華中敵後,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創建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1940 年 底,發展到 9 萬餘人。1941 年 1 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皖南事變,葉挺談 判被扣,項英、袁國平、周子昆等遭殺害,部隊遭受重大損失。中國共產黨 嚴厲駁斥蔣介石取消該軍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在蘇北鹽城重建該軍軍部。部隊重 編為 7 個師,分由粟裕、張雲逸、黃克誠、彭雪楓、李先念、譚震林、張鼎 丞任師長,共 9 萬餘人。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多次粉碎日、偽軍“掃蕩”、 “清鄉”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擴大和鞏固華中根據地,形成蘇南、蘇中、 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東等戰略區。1944 年轉入局部反攻。 第五師北上開闢豫南抗日根據地。第四師西進恢復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 第一師由蘇中渡江南下,控製蘇浙皖邊界和東南沿海地區。1945 年 8 月舉行 戰略大反攻。抗戰中,共與日偽軍作戰 2.2 萬次,斃傷日偽軍 31.7 萬人,建 立了地跨蘇、浙、皖、豫、鄂 5 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本身發展到 31 萬餘人。
新民會 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華北設置的推行奴化教育的機構。1937 年 12 月 24 日在北平(今北京)成立。王克敏為會長、張燕卿為副會長,日 本華北駐屯軍最高司令長官兼任顧問。中央機關設指導部,由繆斌任部長, 設若幹人組成的委員會,下分總務、厚生、教化 3 部。地方機關以省為中樞, 縣以下設分會。以“純粹的民教機關”相標榜,實際從事間諜活動,搜集政 治、經濟、軍事情報;同時成立“新民青年團”、“新民少年團”,出版《新 民報》等。宣揚“鏟共滅黨”、“中日親善”和“大東亞新秩序”,為日本 侵華戰爭效勞。
新縣製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控製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1939 年 9 月 19 日,國民政府公布《縣各級組織綱要》,開始推行新縣製。規定縣為地 方自治單位,區署力縣政府輔助機關,縣以下設鄉(鎮)、保、甲;設立縣 參議會、鄉(鎮)民代表會、保民大會、戶長大會等各級“民意機關”;組 織鄉(鎮)國民兵隊、保國民兵隊、甲國民兵班等地方武裝;並在鄉(鎮) 設中心學校、保設國民學校;規定縣、鄉(鎮)、保、甲長必須是國民黨員。 至 1943 年底,全國 21 省實施此製度,強化了國民黨的統治。
新秩序(neueordnung)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在占領區建立的法西斯統治。 1936 年 3 月 21 日希特勒首次聲稱:“歐洲應該出現一種新秩序。”1940 年 4 月戈培爾揚言要將國內的“革命”推廣到歐洲各國;7 月 25 日受命製定新 秩序計劃的”豐克提出經濟“改造”設想;9 月 27 日簽訂的*《德意日三國 同盟條約》規定“日本承認並尊重德國和義大利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的領導 權”。隨著德國不斷向外擴張,其概貌漸呈完整。政治上改劃歐洲地圖,使 占領區併入或從屬於*大德意誌國;將各國居民按人種劃分等級,確立德意誌 人的統治地位,強迫斯拉夫人和猶太人從事奴隸勞動,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 絕;廣設*納粹集中營,肆意屠殺民主進步人士;實行連坐責任製(亦稱“集 體負責製”)和人質製度,鎮壓抵抗運動。經濟上組建以德國為中心的單一 共同體,將各國經濟置於德國指導和控製之下;以專業分工為由,強使各國 重點發展農業,僅容許其保留為德國戰爭經濟服務的企業;在同各國“貿易” 中廣泛採用非現金劃撥結算製度,無償侵吞各國產品;掠奪各國工礦企業、 地產、工農業產品、文物、黃金和勞工。文化上強製推廣德語,毀滅各國的 優秀文化遺產和民族語言。它給歐洲各國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和損失。隨著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於 1945 年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