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二次突擊 指*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但不包括*日托米爾- 卡爾季切夫戰役、*基洛夫格勒戰役和*敖德薩戰役,時間範圍從 1944 年 1 月 24 日—4 月 17 日。
第十一戰區 抗日戰爭後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1945 年 6 月 26 日,日本投降前夕,國民黨為搶占華北戰略要地,奪取抗戰勝利果 實,在河北地區組建,轄 4 個軍和山東挺進軍。*孫連仲任司令長官,*高樹 勛、*李延年、馬法五任副司令長官。戰後,由孫連仲主持接受平滓地區的日 軍投降,由李延年主持接受青島、濟南地區的日軍投降。
第十二戰區 抗日戰爭後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1945 年 6 月 26 日日本投降前夕,國民黨為搶占華北戰略要地,並防止中國共產黨 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繼續向北推進,在綏遠地區組建,轄 3 個軍、3 個挺進 軍和 1 個邊區總司令部。*傅作義任司令長官。戰後,負責接受綏遠地區的日 軍投降。
第十次突擊 即“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
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樂 蘇聯作曲家*肖斯培科維奇在蘇德戰爭期間 創作的交響樂。它以被包圍的列寧格勒為背景,用音樂形象表現了入侵之敵 的兇殘和蘇聯人民的勝利信念,被譽為“戰爭的傑出紀念碑”。此曲作於 1941 年,1942 年 3 月 5 日在古比雪夫首次演出,同年 8 月 9 日在列寧格勒上演。
第七次突擊 指*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及爾後蘇軍在羅馬尼亞和保加 利亞境內的軍事行動。
第八次突擊 即“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第九次突擊 指 1944 年 9 月—1945 年 2 月蘇軍在匈牙利、南斯拉夫境 內實施的進攻戰役。
第三五九旅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初屬八路軍*第一二○師建 製,由原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改編而成,*陳伯鈞任旅長,後由*王震繼任 旅長併兼政委。1941 年起轉隸*八路軍留守兵團。曾以在南泥灣從事大生產 運動稱著。1944 年 11 月,以主力一部 5000 餘人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一梯 隊,挺進湘粵邊,參與創建湘鄂贛抗日根據地。1945 年 6 月 18 日,其第二 梯隊 5000 餘人由陝甘寧邊區南下,後因日軍迅速投降,奉命折赴東北,編入 東北民主聯軍序列。
第三次突擊 指*敖德薩戰役和*克裏米亞戰役。但近年蘇聯有關著作多 把克裏米亞戰役看作獨立的戰略住進攻戰役,敖德薩戰役則歸入*第聶伯河右 岸烏克蘭進攻戰役,兩者不再作為共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並提。
第五次突擊 即“白俄羅斯戰役”。
第六次突擊 即“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第四次突擊 指*維堡戰役和*斯維裏河-彼得羅紮沃茲克戰役。蘇聯有 些著作把上述兩個戰役合稱*維堡-波得羅紮沃茲克戰役。
第一航空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為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於 1941年4 月組成的戰略戰役編隊。同年 9 月 1 日實行戰時編製。擁有 7 艘航空母艦, 10 艘驅逐艦。司令官為*南雲忠一。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聯合艦隊以該 艦隊為骨幹組成機動部隊,偷襲美海軍基地珍珠港成功。以後轉戰於西南太 平洋並一度進入印度洋作戰。1942 年 6 月在中途島海戰中,4 艘主力航空母 艦全部被擊沉。以後其番號一度消失。1943 年 7 月,以岸基海軍航空兵重組, 司令官為角田覺治。1944 年 2 月起逐次講駐西南太平洋地區。同年 6 月擁有 1000 多架飛機,參加*阿號作戰,遭重創,喪失作為決戰兵力的能力。
第十八集團軍 見“八路軍”。
第聶伯河會戰 蘇德戰爭中期蘇軍在第聶伯河沿岸地區實施的一係列 進攻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乘勝在西南戰略方向實施 主要突擊,以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並奪取第聶伯河右岸各戰略登陸場。 為此集中了中央方麵軍、沃羅涅日方麵軍、草原方麵軍、西南方麵軍和南方 方麵軍(1943 年 10 月 20 日起分別改稱白俄羅斯方麵軍、烏克蘭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方麵軍),共計兵力 263 萬餘人,火炮和迫擊炮 5.1 萬餘門,坦 克和自行火炮 2400 輛,作戰飛機 2850 架。當麵德軍為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 集團軍群的 62 個師,共計兵力 124 萬人,火飽和迫擊炮 1.2 萬餘門,坦克和 自行火炮 2100 輛,作戰飛機 2100 架。德軍呈戰略防禦態勢,加緊修築被稱 作*東方壁壘的戰略防線,力圖保住第聶伯河以東的重要經濟區並阻止蘇軍的 全線進攻。會戰從 1943 年 8 月中旬開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8—9 月),蘇軍通過勝利實施*頓巴斯戰役、*切爾尼戈夫-普裏皮亞季河戰役,基 本上解放了左岸烏克蘭全部領土,迫使德軍全線撤向第聶伯河右岸,並隨之 在 750 公裏的正麵上強渡第聶伯河,奪取了 23 個登陸場。第二階段(9—12 月),蘇軍繼續消滅殘存於第聶伯河左岸的德軍據點,同時為扼守與擴大登 陸場同德軍展開激戰,經過*基輔戰役、*紮波羅熱戰役、*梅利托波爾戰役和 *戈梅利-列奇察戰役,解放了基輔、紮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梅 利托波爾(meantono:i)和戈梅利(i’omejlb)等重要城市,牢固控製了 第聶伯河右岸的若幹戰略登陸場,並封鎖了克裏米亞半島的德軍。此會戰蘇 軍重創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基本兵力,挫敗東方壁壘防禦計劃,為完全解放 右岸烏克蘭及在白俄羅斯境內實施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十一戰區 抗日戰爭後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1945 年 6 月 26 日,日本投降前夕,國民黨為搶占華北戰略要地,奪取抗戰勝利果 實,在河北地區組建,轄 4 個軍和山東挺進軍。*孫連仲任司令長官,*高樹 勛、*李延年、馬法五任副司令長官。戰後,由孫連仲主持接受平滓地區的日 軍投降,由李延年主持接受青島、濟南地區的日軍投降。
第十二戰區 抗日戰爭後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1945 年 6 月 26 日日本投降前夕,國民黨為搶占華北戰略要地,並防止中國共產黨 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繼續向北推進,在綏遠地區組建,轄 3 個軍、3 個挺進 軍和 1 個邊區總司令部。*傅作義任司令長官。戰後,負責接受綏遠地區的日 軍投降。
第十次突擊 即“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
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樂 蘇聯作曲家*肖斯培科維奇在蘇德戰爭期間 創作的交響樂。它以被包圍的列寧格勒為背景,用音樂形象表現了入侵之敵 的兇殘和蘇聯人民的勝利信念,被譽為“戰爭的傑出紀念碑”。此曲作於 1941 年,1942 年 3 月 5 日在古比雪夫首次演出,同年 8 月 9 日在列寧格勒上演。
第七次突擊 指*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及爾後蘇軍在羅馬尼亞和保加 利亞境內的軍事行動。
第八次突擊 即“波羅的海沿岸戰役”。
第九次突擊 指 1944 年 9 月—1945 年 2 月蘇軍在匈牙利、南斯拉夫境 內實施的進攻戰役。
第三五九旅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初屬八路軍*第一二○師建 製,由原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改編而成,*陳伯鈞任旅長,後由*王震繼任 旅長併兼政委。1941 年起轉隸*八路軍留守兵團。曾以在南泥灣從事大生產 運動稱著。1944 年 11 月,以主力一部 5000 餘人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第一梯 隊,挺進湘粵邊,參與創建湘鄂贛抗日根據地。1945 年 6 月 18 日,其第二 梯隊 5000 餘人由陝甘寧邊區南下,後因日軍迅速投降,奉命折赴東北,編入 東北民主聯軍序列。
第三次突擊 指*敖德薩戰役和*克裏米亞戰役。但近年蘇聯有關著作多 把克裏米亞戰役看作獨立的戰略住進攻戰役,敖德薩戰役則歸入*第聶伯河右 岸烏克蘭進攻戰役,兩者不再作為共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並提。
第五次突擊 即“白俄羅斯戰役”。
第六次突擊 即“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
第四次突擊 指*維堡戰役和*斯維裏河-彼得羅紮沃茲克戰役。蘇聯有 些著作把上述兩個戰役合稱*維堡-波得羅紮沃茲克戰役。
第一航空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為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於 1941年4 月組成的戰略戰役編隊。同年 9 月 1 日實行戰時編製。擁有 7 艘航空母艦, 10 艘驅逐艦。司令官為*南雲忠一。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聯合艦隊以該 艦隊為骨幹組成機動部隊,偷襲美海軍基地珍珠港成功。以後轉戰於西南太 平洋並一度進入印度洋作戰。1942 年 6 月在中途島海戰中,4 艘主力航空母 艦全部被擊沉。以後其番號一度消失。1943 年 7 月,以岸基海軍航空兵重組, 司令官為角田覺治。1944 年 2 月起逐次講駐西南太平洋地區。同年 6 月擁有 1000 多架飛機,參加*阿號作戰,遭重創,喪失作為決戰兵力的能力。
第十八集團軍 見“八路軍”。
第聶伯河會戰 蘇德戰爭中期蘇軍在第聶伯河沿岸地區實施的一係列 進攻戰役。*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乘勝在西南戰略方向實施 主要突擊,以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並奪取第聶伯河右岸各戰略登陸場。 為此集中了中央方麵軍、沃羅涅日方麵軍、草原方麵軍、西南方麵軍和南方 方麵軍(1943 年 10 月 20 日起分別改稱白俄羅斯方麵軍、烏克蘭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方麵軍),共計兵力 263 萬餘人,火炮和迫擊炮 5.1 萬餘門,坦 克和自行火炮 2400 輛,作戰飛機 2850 架。當麵德軍為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 集團軍群的 62 個師,共計兵力 124 萬人,火飽和迫擊炮 1.2 萬餘門,坦克和 自行火炮 2100 輛,作戰飛機 2100 架。德軍呈戰略防禦態勢,加緊修築被稱 作*東方壁壘的戰略防線,力圖保住第聶伯河以東的重要經濟區並阻止蘇軍的 全線進攻。會戰從 1943 年 8 月中旬開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8—9 月),蘇軍通過勝利實施*頓巴斯戰役、*切爾尼戈夫-普裏皮亞季河戰役,基 本上解放了左岸烏克蘭全部領土,迫使德軍全線撤向第聶伯河右岸,並隨之 在 750 公裏的正麵上強渡第聶伯河,奪取了 23 個登陸場。第二階段(9—12 月),蘇軍繼續消滅殘存於第聶伯河左岸的德軍據點,同時為扼守與擴大登 陸場同德軍展開激戰,經過*基輔戰役、*紮波羅熱戰役、*梅利托波爾戰役和 *戈梅利-列奇察戰役,解放了基輔、紮波羅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梅 利托波爾(meantono:i)和戈梅利(i’omejlb)等重要城市,牢固控製了 第聶伯河右岸的若幹戰略登陸場,並封鎖了克裏米亞半島的德軍。此會戰蘇 軍重創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基本兵力,挫敗東方壁壘防禦計劃,為完全解放 右岸烏克蘭及在白俄羅斯境內實施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