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四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的基本戰鬥序列單位之一。1937 年 8 月 20 日建立,戰區為廣東、福建,轄 2 個集團軍。*何應欽任司令長官,後 由蔣介石兼任、*張發奎繼任。1938 年 1 月 17 日,戰區改為兩廣方麵。同年 11 月 28 日南嶽軍事會議後,轄 3 個集團軍。1940 年 7 月,兵力增至 4 個集 團軍另 2 個邊區總司令部。1944 年冬組建*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後,於次年 3 月改組為第二方麵軍,直屬總司令部,仍由張發奎任司令官。戰後,負責接 受廣州、雷州半島、海南島的日軍投降。
第一一五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八路軍主力師之一。1937 年 8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一、第二、第四師 和第十五軍團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師改編而成。*林彪、 *聶榮臻任正副帥長,周昆任參謀長,*羅榮桓、*蕭華任正副政訓處(後改稱 政治部)主任。1937 年 10 月,根據中共中央命令,恢復政治委員製度,聶 榮臻為政治委員。政訓處改為政治部。轄第三四三旅、第三四四旅及獨立團、 炮兵營、輜重營、騎兵營、工兵營、教導營(後改為隨營學校),共 1.5 萬 餘人。改編後即東渡黃河,到達同蒲鐵路以東的晉察冀三省邊界,首戰*平型 關戰鬥告捷。隨後由聶榮臻率獨立團、騎兵營等共 2000 餘人,在晉東北五台 山區開展遊擊戰爭,創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並成立晉察冀軍區。1938 年 3 月, 林彪因傷離職,由*陳光代師長。進行午城、井溝戰鬥,開闢晉西南抗日根據 地。隨後羅榮桓任政委,1938 年底,主力挺進山東,與八路軍山東縱隊共創 山東抗日根據地。1941 年下轄 4 個教導旅和魯南軍區。與根據地軍民一起多 次粉碎了日偽軍“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1943 年兼山東軍區,羅榮 桓為政治委員兼代師長,下轄魯中、魯南、濱海、膠東、冀魯邊、清河等 6 個軍區。以後改為山東軍區。從 1937 年 8 月至 1945 年春,共進行大小戰鬥 3800 餘次,殲滅日偽軍 18.2 萬人。解放戰爭時期大部編為東北野戰軍。
第一二○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八路軍主力師之一。1937 年 8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第二、第六軍團, 陝北紅軍第二十七、第二十八軍,獨立第一、第二師,赤水警衛營及總部直 屬隊改編而成。*賀龍、*蕭克任正副師長,*周士弟任參謀長,*關向應、* 甘泗淇任正副政訓處(後改稱政治部)主任。1937 年 10 月根據中共中央命 令,恢復政治委員製度,關向應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轄第三五八旅、 第三五九旅及教導團、特務營、炮兵營、輜重營、騎兵營、工兵營,共 1.4 萬餘人。改編後即東渡黃河,到達同蒲鐵路以西的晉綏兩省邊界,在神池、 寧武、朔縣一線襲擊由大同南犯的日軍,並取得*雁門關伏擊戰勝利。隨後根 據中共中央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 年 8 月 派出大青山支隊,挺進綏中、綏西、綏南及察哈爾等地敵後,創建了包括晉 西北和大青山地區的晉綏抗日根據地。1940 年下轄 4 個旅、1 個縱隊,參加 百團大戰。1941 年兼晉西北軍區,後兼晉綏軍區。1942 年 5 月,與八路軍留 守兵團、陝甘寧邊區保安部隊等組成*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賀龍任司令員,關 向應任政治委員。1944 年 10 月,曾以第三五九旅主力一部組成南下支隊, 挺進湘鄂贛,溝通中原和廣東京江地區的聯繫,以建立大反攻的戰略前進基 地。1945 年,一二○師及晉綏軍區部隊發動了春季和夏季攻勢。8 月 11 日, 分南北兩線向日偽軍發動大反攻,收復了山西、綏遠廣大地區。抗戰中,共 作戰之萬餘次,消滅日偽軍 12 萬親人,部隊發展到 8.5 萬人。解放戰爭時期, 大部編為西北野戰軍。
第一二九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八路軍主力師之一。1937 年 8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第四、第三十一軍 和陝北紅軍第二十九、第三十軍、獨立第一至第四團及第十五軍團騎兵團改 編而成。*劉伯承、*徐向前任正副師長,倪誌亮(後為*李達)任參謀長,* 張浩、*宋任窮任正副政訓處(後改稱政治部)主任。1937 年 10 月根據中共 中央命令,恢復政治委員製度,張浩任政治委員,翌年 1 月,鄧小平接任政 治委員。轄第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導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 重營、騎兵營,共 1.3 萬餘人。改編後主力部隊 9000 餘人即東渡黃河,進抵 太原附近,夜襲陽明堡機場和進行七亙村、黃崖底、廣陽三次伏擊戰。隨後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太行山區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創建晉冀豫抗 日根據地。後又連續派兵東迸冀魯豫平原,開展敵後遊擊戰爭。1940 年參加 *百團大戰。1941 年下轄 8 個旅、3 個軍區,創建了包括太行、大嶽、冀南、 冀魯豫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與根據地軍民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和 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抗戰中,共殲滅日偽軍 42 萬餘人。部隊發展到近 30 萬人。後改為晉冀魯豫軍區。解放戰爭時期,大部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
第一次突擊 即“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
第二次革命(zweitorevolution)德國*納粹黨內反對派的口號。意指 納粹黨攫取政權1即第一次革命”或“民族革命”)後,繼續實行所謂“社 會主義革命”。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後,進一步勾結壟斷資產階級和國防軍, 引起下層納粹黨員的不滿,要求遵守諾言解決社會問題,衝鋒隊頭目羅姆和 施特拉瑟(gregorstraser,1892—1934)乘機於 1934 年春夏提出該口號, 要求履行黨綱中含有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色彩的條款,接管大企業,整刷政 府機關,以“人民軍”取代國防軍,獲得柏林、漢堡等地衝鋒隊員的廣泛贊 同。*羅姆事件後遂告吹。
第一一五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八路軍主力師之一。1937 年 8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第一、第二、第四師 和第十五軍團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師改編而成。*林彪、 *聶榮臻任正副帥長,周昆任參謀長,*羅榮桓、*蕭華任正副政訓處(後改稱 政治部)主任。1937 年 10 月,根據中共中央命令,恢復政治委員製度,聶 榮臻為政治委員。政訓處改為政治部。轄第三四三旅、第三四四旅及獨立團、 炮兵營、輜重營、騎兵營、工兵營、教導營(後改為隨營學校),共 1.5 萬 餘人。改編後即東渡黃河,到達同蒲鐵路以東的晉察冀三省邊界,首戰*平型 關戰鬥告捷。隨後由聶榮臻率獨立團、騎兵營等共 2000 餘人,在晉東北五台 山區開展遊擊戰爭,創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並成立晉察冀軍區。1938 年 3 月, 林彪因傷離職,由*陳光代師長。進行午城、井溝戰鬥,開闢晉西南抗日根據 地。隨後羅榮桓任政委,1938 年底,主力挺進山東,與八路軍山東縱隊共創 山東抗日根據地。1941 年下轄 4 個教導旅和魯南軍區。與根據地軍民一起多 次粉碎了日偽軍“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1943 年兼山東軍區,羅榮 桓為政治委員兼代師長,下轄魯中、魯南、濱海、膠東、冀魯邊、清河等 6 個軍區。以後改為山東軍區。從 1937 年 8 月至 1945 年春,共進行大小戰鬥 3800 餘次,殲滅日偽軍 18.2 萬人。解放戰爭時期大部編為東北野戰軍。
第一二○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八路軍主力師之一。1937 年 8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第二、第六軍團, 陝北紅軍第二十七、第二十八軍,獨立第一、第二師,赤水警衛營及總部直 屬隊改編而成。*賀龍、*蕭克任正副師長,*周士弟任參謀長,*關向應、* 甘泗淇任正副政訓處(後改稱政治部)主任。1937 年 10 月根據中共中央命 令,恢復政治委員製度,關向應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轄第三五八旅、 第三五九旅及教導團、特務營、炮兵營、輜重營、騎兵營、工兵營,共 1.4 萬餘人。改編後即東渡黃河,到達同蒲鐵路以西的晉綏兩省邊界,在神池、 寧武、朔縣一線襲擊由大同南犯的日軍,並取得*雁門關伏擊戰勝利。隨後根 據中共中央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 年 8 月 派出大青山支隊,挺進綏中、綏西、綏南及察哈爾等地敵後,創建了包括晉 西北和大青山地區的晉綏抗日根據地。1940 年下轄 4 個旅、1 個縱隊,參加 百團大戰。1941 年兼晉西北軍區,後兼晉綏軍區。1942 年 5 月,與八路軍留 守兵團、陝甘寧邊區保安部隊等組成*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賀龍任司令員,關 向應任政治委員。1944 年 10 月,曾以第三五九旅主力一部組成南下支隊, 挺進湘鄂贛,溝通中原和廣東京江地區的聯繫,以建立大反攻的戰略前進基 地。1945 年,一二○師及晉綏軍區部隊發動了春季和夏季攻勢。8 月 11 日, 分南北兩線向日偽軍發動大反攻,收復了山西、綏遠廣大地區。抗戰中,共 作戰之萬餘次,消滅日偽軍 12 萬親人,部隊發展到 8.5 萬人。解放戰爭時期, 大部編為西北野戰軍。
第一二九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八路軍主力師之一。1937 年 8 月,根據國共兩黨協議,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第四、第三十一軍 和陝北紅軍第二十九、第三十軍、獨立第一至第四團及第十五軍團騎兵團改 編而成。*劉伯承、*徐向前任正副師長,倪誌亮(後為*李達)任參謀長,* 張浩、*宋任窮任正副政訓處(後改稱政治部)主任。1937 年 10 月根據中共 中央命令,恢復政治委員製度,張浩任政治委員,翌年 1 月,鄧小平接任政 治委員。轄第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導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 重營、騎兵營,共 1.3 萬餘人。改編後主力部隊 9000 餘人即東渡黃河,進抵 太原附近,夜襲陽明堡機場和進行七亙村、黃崖底、廣陽三次伏擊戰。隨後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在太行山區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創建晉冀豫抗 日根據地。後又連續派兵東迸冀魯豫平原,開展敵後遊擊戰爭。1940 年參加 *百團大戰。1941 年下轄 8 個旅、3 個軍區,創建了包括太行、大嶽、冀南、 冀魯豫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與根據地軍民多次粉碎日偽軍的“掃蕩”和 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抗戰中,共殲滅日偽軍 42 萬餘人。部隊發展到近 30 萬人。後改為晉冀魯豫軍區。解放戰爭時期,大部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
第一次突擊 即“列寧格勒-諾夫哥羅德戰役”。
第二次革命(zweitorevolution)德國*納粹黨內反對派的口號。意指 納粹黨攫取政權1即第一次革命”或“民族革命”)後,繼續實行所謂“社 會主義革命”。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後,進一步勾結壟斷資產階級和國防軍, 引起下層納粹黨員的不滿,要求遵守諾言解決社會問題,衝鋒隊頭目羅姆和 施特拉瑟(gregorstraser,1892—1934)乘機於 1934 年春夏提出該口號, 要求履行黨綱中含有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色彩的條款,接管大企業,整刷政 府機關,以“人民軍”取代國防軍,獲得柏林、漢堡等地衝鋒隊員的廣泛贊 同。*羅姆事件後遂告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