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1877—1968)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之一,教育家。原名懋恂,又 名立華。參加過辛亥革命。曾創辦長沙師範和女子師範學校。1927 年加入中 國共產黨。1928 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學習。九·一八事變後任中華蘇 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員部副部長。1934 年參加長征,北上抗 日。抗日戰爭爆發後,以八路軍高級參者名義,任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代表, 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40 年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自然科學 院院長,在延安從事抗日根據地的教育、宣傳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教育研究室主任。著作輯為《徐特立教育文 集》。徐海東(1900—1970)中國將領。原名元清。1925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軍長,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參與開創鄂豫皖、 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旅長, 率部東度黃河,挺進山西抗日前線,參加指揮平型關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等戰鬥。1938 年春率部進入河北,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939 年 9 月,隨劉少 奇赴華中,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指揮周家崗戰鬥, 取得皖東反“掃蕩”的重大勝利,鞏固了皖東抗日根據地。1940 年後患重病, 仍隨軍指揮作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 年授予大將軍銜。


    徐源泉(1886—1960)中國將領。字克成。江南將備學堂畢業。曾任奉 軍第六軍軍長,國民政府第十軍軍長,九·一八事變後,任湖北全省清鄉督 辦、豫鄂皖三省“剿總”左路軍副司令官,參加“圍剿”鄂豫皖蘇區。1935 年授二級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第四預備軍副司令長官、第二軍團 軍團長、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因對日作戰不力,1939 年 5 月調任軍事參 議院參者。抗戰勝利後退役。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


    徐州會戰  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徐州地區抗擊日軍進攻的戰略性 戰役。1937 年 12 月,日本*華中方麵軍占領南京後即渡江北上,與占領濟南 後繼續南下的日本*華北方麵軍南北合擊徐川,企圖打通津浦鐵路,然後循隴 海鐵路西進,取道鄭州南下攻占武漢,壓迫中國政府投降。中國駐守津浦鐵 路線的*第五戰區部隊,由李宗仁指揮進行抗擊。在南線,日軍沿著津浦線北 上,於 1938 年 2 月初占領臨淮關、鳳陽、蚌埠,並強渡淮河。中國守軍節節 抵禦,並在日軍側背向池河、定遠反擊,迫使日軍退回淮河南岸邵伯、盱眙、 臨淮關、三十裏舖一線,與中國軍隊對峙。在北線,日軍第五師團沿膠濟鐵 路東進,占領濰縣、青島後轉南,進逼臨沂。從 2 月 21 日起,中、日兩軍在 臨沂展開激烈的爭奪戰。同時,日軍第十師團沿津浦鐵路南下,先後攻占鄒 縣、滕縣、棗莊、嶧縣。3—4 月間,中日雙方進行*台兒莊戰役。中國軍隊 取得殲敵 1 萬餘人的勝利。日軍在台兒莊受挫後,重新部署兵力,增至 10 個師團約 30 萬人,分多路合擊徐州。在北線日軍 4 個師團沿津浦線及其兩側 南下,另以 1 個師團從濮縣地區渡過黃河切斷蘭封(今蘭考)、歸德間的隴 海鐵路,阻止中國軍隊東援徐州;在南線以兩個師團北攻策應。蔣介石企圖 擴大台兒莊勝利的戰果,拒絕李宗仁的正確意見,大量增兵(增至 64 個師另 3 個旅,約 45 萬人)與日軍進行戰略決戰。4 月上、中旬日軍在棗嶧、臨沂 地區發動進攻,至 4 月下旬攻占臨沂、郯城等地,從隴海鐵路東端逼近徐州。 5 月 12 日日軍又分別從濟寧南下和向台兒莊以西推進,迂迴到徐州西北側, 徐州中國守軍處於三麵受圍之中。南線的日軍也先後攻占徐州西南的蒙城、 永城和蕭縣。5 月 15 日,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經漢口最高軍事會議決定 棄守徐州。翌日,第五戰區下達撤退命令,除以一部留守徐州掩護和在蘇北、 魯西與日軍周旋外,主力向西南方向突圍,撤向豫、皖山區。19 日徐州失陷。


    殷汝耕(1889—1947)漢奸。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曾任國民政府駐日 特派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參議。1932 年一·二八事變 時參與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次年又參與簽訂*《塘沽協定》。後任國民 政府河北省薊密區兼灤榆區行政督察專員。1935 年 11 月,在侵華日軍指使 下策劃華北 5 省“自治”運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任政務委員 會委員長。割據冀東 22 個縣。抗日戰爭爆發後,因通州事件辭職。抗戰勝利 後被國民政府判處死刑,在南京處決。


    艦隊派  亦稱“統帥派”。日本海軍中的派係之一。由反對《倫敦海軍 裁軍條約》的海軍軍官組成。主要成員有加藤寬治、未次信正、高橋三吉、 山本英輔和大角岑生等人,多為軍令部係統的軍官。認為日本海軍必須保有 美國海軍的七成,強烈反對華盛頓限製海軍軍備條約規定的美英日海軍比 率。圍繞簽署和批準《倫敦海軍裁軍條約》,而*條約派發生尖銳衝突。後通 過策動伏見宮出任軍令部長等措施,逐漸在海軍內占居主導地位。促成 1934 年底廢除《華盛頓限製海軍軍備條約》,1936 年退出倫敦海軍裁軍會議,使 日本海軍發展進入無條約限製時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