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夏伊勒(williawrenceshirer,1904—1993)美國記者和作家。早 年入新聞界,1925 年起任《芝加哥論壇報》駐歐洲記者。1934—1940 年先後 任環球新聞社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駐德國記者及新聞評論員。參與主持“世 界新聞綜合報導”節目,每日從歐洲現場向美國發回報導,對慕尼黑會者、 捷克斯洛伐克淪亡、倫敦空襲及大戰期間歐洲各主要戰役進行報導分析,具 有廣泛影響。1947—1949 年為穆圖爾廣播公司新聞評論員。著有《柏林日記: 1934—1940》、《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等。
夏堅科(1885—1951)蘇聯將領。1904 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參加 過十月革命,組織赤工軍部隊,後編入紅軍,參加國內戰爭。後歷任騎兵師 長、伏龍芝軍事學院副院長、基輔軍區軍事委員、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紅軍指 揮人員管理部長。1939—1941 年為聯共(布)中央委員(後為候補委員)。 蘇德戰爭期間,先後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蘇軍部隊組建和補充總部部長、南 方方麵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麵軍軍事委員。1942 年獲上將銜。1944 年起任職於 蘇軍總政治部。
夏洛特(插rrlotte,1896—1985)盧森堡大公(1919—1964)。威廉 大公之女。1940 年德國入侵盧森堡時攜子讓(jean,1921—)避難英國,在 倫敦組織流亡政府,領導盧森堡抵抗運動。1944 年盟軍進入廣森堡後回國, 受到人民的歡迎。1964 年讓位於其子。
夏威夷作戰 日本對襲擊珍珠港作戰行動的稱謂。參見“珍珠港事變”。
夏特羅式機槍(插tellerault)法國機槍。由法國夏特羅兵工廠設計 並製造,故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虧設計,1924 年投產。經幾次改進,先 後推出 1924/29 式和 1931 式。射速 500 發/分。1924/29 式使用頂裝式彈夾 (攜 25 發於彈)。1931 式使用側裝式彈倉(攜 150 發子彈》。1924/29 式主 要用作步兵標準武器,1931 式主要配置於*馬其諾防線和裝備坦克。
破襲戰 又稱“破擊戰”。敵後抗日軍民創造的一種戰術。為了粉碎日 偽軍出動快速部隊(裝甲車和摩托化部隊)進行“掃蕩、敵後抗日軍民挖深 溝、扒鐵路、割電線、炸橋樑、毀公路,破壞和截斷日偽軍的交通線和通訊 設施,使其失去聯絡,斷絕補給,無法機動作戰,被迫停止“掃蕩”。
原子彈(atomicbomb)利用原子核裂變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產生爆炸的航 空炸彈。發明於大戰期間。主要由重子核裝料(鈾 235 或同位素鈽 239)、 引爆裝置、中子源、反射層、外殼等組成,利用中子轟擊可裂變物質引起極 迅速的核裂變鏈式反應,爆炸力可達 tnt(三硝基甲苯)炸藥的 2000 萬倍, 爆炸時伴有強大的地麵與空中衝擊波、熱輻射、光輻射和原子輻射。原子核 物理學研究起自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奠基人為英國的盧瑟福 (ernestrutherford,1871—1937)、德國的*愛因斯坦等。二十世紀二、三 十年代,義大利的*費米、丹麥的”玻爾、德國的哈恩(ottohahn,1879—1968)、 奧地利的梅特勒(lisemeitner,1878—1968)、法國的約裏奧-居裏夫婦、 英國的查德威克(james插dwick,1891—1974)等人相繼獲得重大突破,使 核物理研究進入應用實驗階段。1939 年納粹德國率先建立歸屬陸軍的研製原 子彈的機構,代號“u 工程”。但當時歐洲一些第一流核物理學家因不滿法 西斯專製統治,紛紛遷居美國。1939 年 10 月,移居美國的核物理學家西拉 德(leoszrd,1898—1964)等請愛因斯坦出麵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闡 明原子彈研製的重大意義。羅斯福接受科學家們的建議,於當年開始籌建原 子彈研製機構,代號“s-1”。1942 年 8 月正式建立“曼哈頓工程區,由*格 羅夫斯主持。1943 年 8 月,美、英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聯合政策委員會”, 協調原子彈研製和情報交換。1945 年 7 月研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同年 8 月, 美國將兩顆原子彈分別投擲於日本的廣島與長崎。兩座城市被夷為平地,死 傷數十萬人。促成日本投降。原子彈的出現,對世界政治、軍事、外交、思 想等各方麵產生巨大影響。
原嘉道(1867—1944)日本樞密院議長(1940—1944)。東京帝國大學 畢業。早年在衣商務省任職。1893 年起開辦律師業務,同時兼任三井、三菱、 興業及正金銀行的法律顧問。1927 年出任田中內閣的法務大臣。主持修訂治 安維持法,增設死刑,擴大鎮壓範圍。後歷任樞密顧問官、樞密院副議長和 議長。多次列席禦前會議,主張避免同英、美衝突,以全力對付蘇聯。德波 戰爭爆發後又改為主張加強同德、意的關係,不惜對美一戰,樞密院議長任 內病死,著有《律師生活的回憶》。
顧祝同(1893—1987)中國將領。字墨三。保定軍校畢業。曾任黃埔軍 校戰術教官兼管理部主任。1931 年任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九·一八事變後, 任江蘇省政府主席,1933 年參與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任北路軍總 指揮。1935 年授二級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參 與指揮淞滬會戰。1938 年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率部駐防蘇南、皖南、贛東 北及閩、浙兩省,推行戰時“地方自治”,指揮對日作戰。1941 年參與製造 *皖南事變,下令進攻新四軍,並扣留軍長*葉挺。抗戰勝利後,任第三戰區 受降主管,接受所轄境內日軍投降事宜。後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 總長。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曾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 任委員、國防會議秘書長、國民黨中央怦議會主席團主席。
夏堅科(1885—1951)蘇聯將領。1904 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參加 過十月革命,組織赤工軍部隊,後編入紅軍,參加國內戰爭。後歷任騎兵師 長、伏龍芝軍事學院副院長、基輔軍區軍事委員、副國防人民委員兼紅軍指 揮人員管理部長。1939—1941 年為聯共(布)中央委員(後為候補委員)。 蘇德戰爭期間,先後任副國防人民委員兼蘇軍部隊組建和補充總部部長、南 方方麵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麵軍軍事委員。1942 年獲上將銜。1944 年起任職於 蘇軍總政治部。
夏洛特(插rrlotte,1896—1985)盧森堡大公(1919—1964)。威廉 大公之女。1940 年德國入侵盧森堡時攜子讓(jean,1921—)避難英國,在 倫敦組織流亡政府,領導盧森堡抵抗運動。1944 年盟軍進入廣森堡後回國, 受到人民的歡迎。1964 年讓位於其子。
夏威夷作戰 日本對襲擊珍珠港作戰行動的稱謂。參見“珍珠港事變”。
夏特羅式機槍(插tellerault)法國機槍。由法國夏特羅兵工廠設計 並製造,故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虧設計,1924 年投產。經幾次改進,先 後推出 1924/29 式和 1931 式。射速 500 發/分。1924/29 式使用頂裝式彈夾 (攜 25 發於彈)。1931 式使用側裝式彈倉(攜 150 發子彈》。1924/29 式主 要用作步兵標準武器,1931 式主要配置於*馬其諾防線和裝備坦克。
破襲戰 又稱“破擊戰”。敵後抗日軍民創造的一種戰術。為了粉碎日 偽軍出動快速部隊(裝甲車和摩托化部隊)進行“掃蕩、敵後抗日軍民挖深 溝、扒鐵路、割電線、炸橋樑、毀公路,破壞和截斷日偽軍的交通線和通訊 設施,使其失去聯絡,斷絕補給,無法機動作戰,被迫停止“掃蕩”。
原子彈(atomicbomb)利用原子核裂變瞬間釋放巨大能量產生爆炸的航 空炸彈。發明於大戰期間。主要由重子核裝料(鈾 235 或同位素鈽 239)、 引爆裝置、中子源、反射層、外殼等組成,利用中子轟擊可裂變物質引起極 迅速的核裂變鏈式反應,爆炸力可達 tnt(三硝基甲苯)炸藥的 2000 萬倍, 爆炸時伴有強大的地麵與空中衝擊波、熱輻射、光輻射和原子輻射。原子核 物理學研究起自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奠基人為英國的盧瑟福 (ernestrutherford,1871—1937)、德國的*愛因斯坦等。二十世紀二、三 十年代,義大利的*費米、丹麥的”玻爾、德國的哈恩(ottohahn,1879—1968)、 奧地利的梅特勒(lisemeitner,1878—1968)、法國的約裏奧-居裏夫婦、 英國的查德威克(james插dwick,1891—1974)等人相繼獲得重大突破,使 核物理研究進入應用實驗階段。1939 年納粹德國率先建立歸屬陸軍的研製原 子彈的機構,代號“u 工程”。但當時歐洲一些第一流核物理學家因不滿法 西斯專製統治,紛紛遷居美國。1939 年 10 月,移居美國的核物理學家西拉 德(leoszrd,1898—1964)等請愛因斯坦出麵致信美國總統羅斯福,闡 明原子彈研製的重大意義。羅斯福接受科學家們的建議,於當年開始籌建原 子彈研製機構,代號“s-1”。1942 年 8 月正式建立“曼哈頓工程區,由*格 羅夫斯主持。1943 年 8 月,美、英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聯合政策委員會”, 協調原子彈研製和情報交換。1945 年 7 月研製成功第一顆原子彈。同年 8 月, 美國將兩顆原子彈分別投擲於日本的廣島與長崎。兩座城市被夷為平地,死 傷數十萬人。促成日本投降。原子彈的出現,對世界政治、軍事、外交、思 想等各方麵產生巨大影響。
原嘉道(1867—1944)日本樞密院議長(1940—1944)。東京帝國大學 畢業。早年在衣商務省任職。1893 年起開辦律師業務,同時兼任三井、三菱、 興業及正金銀行的法律顧問。1927 年出任田中內閣的法務大臣。主持修訂治 安維持法,增設死刑,擴大鎮壓範圍。後歷任樞密顧問官、樞密院副議長和 議長。多次列席禦前會議,主張避免同英、美衝突,以全力對付蘇聯。德波 戰爭爆發後又改為主張加強同德、意的關係,不惜對美一戰,樞密院議長任 內病死,著有《律師生活的回憶》。
顧祝同(1893—1987)中國將領。字墨三。保定軍校畢業。曾任黃埔軍 校戰術教官兼管理部主任。1931 年任國民政府警衛軍軍長。九·一八事變後, 任江蘇省政府主席,1933 年參與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任北路軍總 指揮。1935 年授二級上將銜。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參 與指揮淞滬會戰。1938 年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率部駐防蘇南、皖南、贛東 北及閩、浙兩省,推行戰時“地方自治”,指揮對日作戰。1941 年參與製造 *皖南事變,下令進攻新四軍,並扣留軍長*葉挺。抗戰勝利後,任第三戰區 受降主管,接受所轄境內日軍投降事宜。後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 總長。大陸解放前夕去台灣,曾任台灣當局“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 任委員、國防會議秘書長、國民黨中央怦議會主席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