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波戈莫洛夫(1900—1969)蘇聯外交官。1920 年加入俄共(布)黨。 三十年代在聯共(布)黨中央機關工作。1939 年起在外交人民委員部工作。 1941 年汪駐維希法國的大使,蘇德戰爭爆發後,調任駐英大使。翌年起兼任 駐流亡倫敦的比利時政府公使。1943 年 10 月前赴阿爾及爾,出任蘇聯駐*法 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全權代表。1944 年起為駐法大使(至 1950 年)。參加 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著有回憶錄《戰爭年代在外交崗位 上》。
波爾韋雷利(gaetanopolverell1,1886—1960)義大利人民文化大臣 (1943 年)。原為記者。1914 年起追隨墨索裏尼,為《義大利人民報》編輯。 1922 年參加進軍羅馬。墨索裏尼掌權後,竭力鼓吹法西斯製度。1931 年起任 政府新聞處處長,實行報刊檢查製度,箝製社會輿論。大戰期間,1941 年任 人民文化副大臣,1943 年任大臣。任內,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宣傳。同 年 7 月 24 日參加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投票反對格蘭迪動議。但墨索裏尼被 捕後,又轉而支持巴多裏奧政府,未被重用。
波蘭人民軍(wojskopolskie)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領導的波蘭武裝力 量。1944 年 7 月由*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根據 7 月 21 日*波蘭全國人民代表 會議的法令將在國內進行地下戰鬥的人民軍隊和在蘇聯建立的波蘭第一集團 軍和第二集團軍聯合組成。由熱梅爾斯基(m,je—merski)將軍任總司令。 下轄 14 個步兵師、4 個炮兵和高射炮師、4 個空軍師、4 個坦克旅等,1944 年底擴充為 30 餘萬人,1945 年 5 月增加到 40 餘萬人,配合蘇軍進行多次重 大戰役,為波蘭的解放事業作上重大貢獻。
波蘭農民營(batalionychlopskie)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農民黨所建立 的地下軍事組織。1941 年春建立。先稱力“農民衛隊”,後改名為“農民營”。 總司令為卡敏斯基(f.kameuski),成員主要是農村青年,人數達 15 萬。在 全國建立 10 個戰區,主要在基埃爾策省和盧布林省活動。曾發動搗毀集中 營、監獄的軍事行動,並襲擊交通線,打擊了德國侵略者。1944 年 1 月,其 一部分部隊加入波蘭人民軍隊。
波蘭國家軍(armiakrajowa)波蘭流亡政府組織並領導的國內武裝部 隊。1942 年 2 月 14 日由*波蘭武裝鬥爭同盟聯合其他抵抗力量組成。先後由 羅韋茨基(ste-fancroweski,1895—1944)和*波爾-卡奠羅夫斯基任司令。 設立華沙、比亞韋斯托克、利沃夫、克拉科夫、波茲南和托倫 6 個作戰區。 成員在 1943—1944 年發展至 25—35 萬人。打擊德國占領軍,同時向盟軍提 供軍事情報。但常與波蘭人民近衛軍發生磨擦,並對蘇聯持敵視態度。1944 年華沙起義失敗後,力量削弱,1945 年 1 月解散。
波列塔耶夫(1909—1945)蘇聯軍人。1941 年參軍,為近衛步兵第九 師戰士。1942 年夏在頓河作戰時被俘,先舌關押在波蘭、南斯拉夫和義大利 的集中營。1944 年在義大利共產黨人幫助下逃出集中營,化名“波埃坦”(П ootan),加入義大利遊擊隊,多次參加襲擊德軍的戰鬥。1945 年 2 月 2 日,當遊擊隊受敵火力壓製時奮起衝鋒,吸引敵人火力,以自己的生命拯 救了戰友。戰後被追授義大利最高軍功獎——“作戰英勇”金質獎章。
波克雷什金(1913—1985)蘇聯軍人。1932 年參軍。1939 年畢業於卡 恰航空飛行員學校。衛國戰爭期間歷汪殲擊航空兵團大隊長、團長、近衛殲 擊航空兵第九師師長等職。參加空戰正 6 次,擊落敵機 59 架。戰鬥中成功地 使用了“垂直空戰戰術”和“遊獵”方法,並總結出“高度-速度-機動-火力” 空戰公式。為第一個榮獲三次蘇聯英雄稱號者。戰後曾任國土防空軍副總司 令。1972 年獲空軍元帥銜。著有《殲擊機之翼》等。
波茨坦公告 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 年 7 月 26 日晚,以中、美、英三國政府的名義在波茨坦向全世界廣播。*波 茨坦會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對日本處 置的方針達成協議。隨後由美國起草該公告,英國同意。蘇聯由於當時尚未 對日作戰,直至 8 月 8 日始正式宣布加入。中國未參加討論,但公布前曾征 得蔣介石的同意。公告全文共 13 條,主要內容是:永遠消除日本企圖征服世 界的威權和勢力,肅清軍國主義;同盟國必須占領指定的日本領土;實施* 《開羅宣言》諸條件,日本的主權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被指定 的小島:解除日本軍隊全部武裝,嚴懲戰犯,禁止軍火工業存在;在實現上 述目標並根據日本人民意誌成立和平政府之後,聯合國占領軍立即撤出日本 等。公告最後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日 本將迅速完全毀滅”。它對瓦解日本侵略者的鬥誌起了重要作用。8 月 15 日。 日本正式宣布接受該公告向盟國投降。
波茨坦協定 《蘇英美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 茨坦)會議公報》兩個文件的通稱,係波茨坦會議的主要文件。1945 年 8 月 2 日由史達林、杜魯門、艾德禮簽訂。公報內容共 14 項,於翌日在報紙上公 開發表。議定書內容共 21 項,未在報紙上發表。兩個文件的主要內容有:設 立英、蘇、中、法、美五國外長會議,負責進行關於締結對德、意、羅、保、 匈、芬等國的和約的準備工作。規定盟國管製德國的政治及經濟原則,包括 徹底解除德國武裝,剷除一切軍火工業,根除軍國主義與納粹主義,解散一 切納粹組織,在民主基礎上重建德國政治生活,逮捕和審訊戰爭罪犯,經濟 上消滅過分的壟斷集中,著重發展農業和和平工業;蘇聯將以遷移德境蘇占 區資產、拆遷西方占領區工業設備的百分之二十五(其中百分之十無償)以 及德國在國外的資產取得賠款,英、美等國將從西部占領區及德國在國外資 產取得賠款;德國的軍艦和商船由蘇、美、英均分;將德國的哥尼斯堡移交 給蘇聯:美、英同波蘭民族團結臨時政府建立外交關係,波蘭西部邊界以奧 得河-西尼斯河為界;意、保、匈、羅、芬等國在和約釜訂後,準許參加聯合 國;有關黑海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正:從速組織國際法庭對戰犯迸 行審判和懲罰,9 月 1 日前公布首批主要戰犯名單。《波茨坦協定》體現了 波茨坦會議的成果,奠定了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問題的基礎。
波爾韋雷利(gaetanopolverell1,1886—1960)義大利人民文化大臣 (1943 年)。原為記者。1914 年起追隨墨索裏尼,為《義大利人民報》編輯。 1922 年參加進軍羅馬。墨索裏尼掌權後,竭力鼓吹法西斯製度。1931 年起任 政府新聞處處長,實行報刊檢查製度,箝製社會輿論。大戰期間,1941 年任 人民文化副大臣,1943 年任大臣。任內,積極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宣傳。同 年 7 月 24 日參加法西斯大委員會會議,投票反對格蘭迪動議。但墨索裏尼被 捕後,又轉而支持巴多裏奧政府,未被重用。
波蘭人民軍(wojskopolskie)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領導的波蘭武裝力 量。1944 年 7 月由*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根據 7 月 21 日*波蘭全國人民代表 會議的法令將在國內進行地下戰鬥的人民軍隊和在蘇聯建立的波蘭第一集團 軍和第二集團軍聯合組成。由熱梅爾斯基(m,je—merski)將軍任總司令。 下轄 14 個步兵師、4 個炮兵和高射炮師、4 個空軍師、4 個坦克旅等,1944 年底擴充為 30 餘萬人,1945 年 5 月增加到 40 餘萬人,配合蘇軍進行多次重 大戰役,為波蘭的解放事業作上重大貢獻。
波蘭農民營(batalionychlopskie)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農民黨所建立 的地下軍事組織。1941 年春建立。先稱力“農民衛隊”,後改名為“農民營”。 總司令為卡敏斯基(f.kameuski),成員主要是農村青年,人數達 15 萬。在 全國建立 10 個戰區,主要在基埃爾策省和盧布林省活動。曾發動搗毀集中 營、監獄的軍事行動,並襲擊交通線,打擊了德國侵略者。1944 年 1 月,其 一部分部隊加入波蘭人民軍隊。
波蘭國家軍(armiakrajowa)波蘭流亡政府組織並領導的國內武裝部 隊。1942 年 2 月 14 日由*波蘭武裝鬥爭同盟聯合其他抵抗力量組成。先後由 羅韋茨基(ste-fancroweski,1895—1944)和*波爾-卡奠羅夫斯基任司令。 設立華沙、比亞韋斯托克、利沃夫、克拉科夫、波茲南和托倫 6 個作戰區。 成員在 1943—1944 年發展至 25—35 萬人。打擊德國占領軍,同時向盟軍提 供軍事情報。但常與波蘭人民近衛軍發生磨擦,並對蘇聯持敵視態度。1944 年華沙起義失敗後,力量削弱,1945 年 1 月解散。
波列塔耶夫(1909—1945)蘇聯軍人。1941 年參軍,為近衛步兵第九 師戰士。1942 年夏在頓河作戰時被俘,先舌關押在波蘭、南斯拉夫和義大利 的集中營。1944 年在義大利共產黨人幫助下逃出集中營,化名“波埃坦”(П ootan),加入義大利遊擊隊,多次參加襲擊德軍的戰鬥。1945 年 2 月 2 日,當遊擊隊受敵火力壓製時奮起衝鋒,吸引敵人火力,以自己的生命拯 救了戰友。戰後被追授義大利最高軍功獎——“作戰英勇”金質獎章。
波克雷什金(1913—1985)蘇聯軍人。1932 年參軍。1939 年畢業於卡 恰航空飛行員學校。衛國戰爭期間歷汪殲擊航空兵團大隊長、團長、近衛殲 擊航空兵第九師師長等職。參加空戰正 6 次,擊落敵機 59 架。戰鬥中成功地 使用了“垂直空戰戰術”和“遊獵”方法,並總結出“高度-速度-機動-火力” 空戰公式。為第一個榮獲三次蘇聯英雄稱號者。戰後曾任國土防空軍副總司 令。1972 年獲空軍元帥銜。著有《殲擊機之翼》等。
波茨坦公告 全稱《中美英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1945 年 7 月 26 日晚,以中、美、英三國政府的名義在波茨坦向全世界廣播。*波 茨坦會議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就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和戰後對日本處 置的方針達成協議。隨後由美國起草該公告,英國同意。蘇聯由於當時尚未 對日作戰,直至 8 月 8 日始正式宣布加入。中國未參加討論,但公布前曾征 得蔣介石的同意。公告全文共 13 條,主要內容是:永遠消除日本企圖征服世 界的威權和勢力,肅清軍國主義;同盟國必須占領指定的日本領土;實施* 《開羅宣言》諸條件,日本的主權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被指定 的小島:解除日本軍隊全部武裝,嚴懲戰犯,禁止軍火工業存在;在實現上 述目標並根據日本人民意誌成立和平政府之後,聯合國占領軍立即撤出日本 等。公告最後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否則,“日 本將迅速完全毀滅”。它對瓦解日本侵略者的鬥誌起了重要作用。8 月 15 日。 日本正式宣布接受該公告向盟國投降。
波茨坦協定 《蘇英美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 茨坦)會議公報》兩個文件的通稱,係波茨坦會議的主要文件。1945 年 8 月 2 日由史達林、杜魯門、艾德禮簽訂。公報內容共 14 項,於翌日在報紙上公 開發表。議定書內容共 21 項,未在報紙上發表。兩個文件的主要內容有:設 立英、蘇、中、法、美五國外長會議,負責進行關於締結對德、意、羅、保、 匈、芬等國的和約的準備工作。規定盟國管製德國的政治及經濟原則,包括 徹底解除德國武裝,剷除一切軍火工業,根除軍國主義與納粹主義,解散一 切納粹組織,在民主基礎上重建德國政治生活,逮捕和審訊戰爭罪犯,經濟 上消滅過分的壟斷集中,著重發展農業和和平工業;蘇聯將以遷移德境蘇占 區資產、拆遷西方占領區工業設備的百分之二十五(其中百分之十無償)以 及德國在國外的資產取得賠款,英、美等國將從西部占領區及德國在國外資 產取得賠款;德國的軍艦和商船由蘇、美、英均分;將德國的哥尼斯堡移交 給蘇聯:美、英同波蘭民族團結臨時政府建立外交關係,波蘭西部邊界以奧 得河-西尼斯河為界;意、保、匈、羅、芬等國在和約釜訂後,準許參加聯合 國;有關黑海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正:從速組織國際法庭對戰犯迸 行審判和懲罰,9 月 1 日前公布首批主要戰犯名單。《波茨坦協定》體現了 波茨坦會議的成果,奠定了戰後處置德國和歐洲問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