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波將金(1874—6)蘇聯外交官、歷史學家和教育學家。1919 年加入俄 共(布)黨。參加過國內戰爭。1922—1937 年曆汪駐土耳其、希臘、義大利 和法國全權代表(即大使)。1937—1940 年任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員。1939 年當選為聯共(布)黨中央委員。1940—1946 年任俄羅斯聯邦教育人民委員。 1943 年起兼汪蘇聯教育科學院院長。曾主編三卷本《外交史》;著有《綏靖 侵略者的政策與蘇聯為和平而鬥爭》、《關於國民教育問題的文章和演講集》 等。
波特爾(插rlesfrederickalgernonportal,1893—1971)英國空軍將 領。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從牛津大學應召服役,參加*英國遠 征軍在法國作戰。1915 年轉入皇家飛行軍團,1919 年升為少校指揮官。此後 歷經升遷。1940 年 4 月任*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總司令,10 月改任空軍總參謀 長,任內在空軍戰略上主張選擇人口密集地區的電站、煉油廠和飛機製造廠 等作為優先攻擊目標,以便在即使不能精確命中的情況下也能獲得最大轟炸 效果。由此進一步發展成為地區性飽和轟炸的指導方針。作為英美聯合參謀 部的成員。參加過在卡薩布蘭卡、華盛頓波特爾和魁北克召開的研討和確定 盟軍戰略的國際會議。1944 年 1 月晉升空軍元帥。1945 年獲子爵封號。戰後 曾主持英國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波雷寧(1906—1981)蘇聯空軍將領。1928 年參軍。翌年加入聯共(布) 黨。1931 和 1935 年先後畢業於奧倫堡飛行員和飛行觀察員學校和空軍學院。 1937 年 11 月誌願赴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翌年 4 月返國。1939—1940 年參加 蘇芬戰爭。蘇德戰爭開始時為空軍少將。先後任航空兵師長、布良斯克方麵 軍空軍司令、空軍第六集團軍副司令和司令,參加莫斯科、傑米揚斯克、第 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白俄羅斯、盧布林-布列斯特、華沙-波茲南和柏林等戰 役。1943 年獲空軍中將銜。1944 年 11 月—1947 年任波蘭人民軍空軍司令。 1946 年晉升空軍上將。返蘇後曾任空軍後勤部長。1971 年退役。著有《戰鬥 航線》。
波霍弗 1克勞斯·波霍弗(usbonhoeffer,1901—1945)。德國 反希持勒密謀集團成員。早年為律師。1936 年任漢莎航空公司法律顧問。反 對法西斯主義,逐漸同備反希特勒密謀集團接觸,力圖推翻納粹政權。1944 年 7 月彼捕,被*人民法庭以“扳國罪”判處死刑。翌年 4 月 23 日彼害。2 狄特裏希·波霍弗(die-trichbonhoeffer,l906—1945)。德國新教神學家 和牧師。克勞斯·波霍弗之弟。早年攻讀神學。1931 年任柏林神學院講師。 後任該院院長。1938 年起與*奧斯持、*貝克和*卡納裏斯接觸,參與反希特 勒活動,利用出國機會與同盟國接觸。1940 年被蓋世太保禁止布道。1942 年 5 月受奧斯特委託,赴瑞士同英國方麵接觸,要求同盟國與德國非納粹政 權締結“體麵的”和約,遭拒絕。1943 年 4 月被蓋世太保逮捕。1945 年 4 月 9 日被害。
波蘭走廊(polishcorridor)即“但澤走廊”。
波列伏依(1908—1981)蘇聯作家。1928 年起從事新聞工作。衛國戰爭 時期任《真理報》戰地記者兼軍隊政工職務。1946 年發表以蘇聯英雄*馬列 西耶夫為原型的長篇小說《真正的人》,歌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產生廣泛 影響。戰後曾創作反映戰爭年代的作品《隨軍採訪四年》、《統帥》等。
波列諾夫(bhtahhucepreebhplloдehob,1901—1968)蘇聯將領。1918 年參軍。參加過國內戰爭。1923 年起在邊防部隊服役。1929 年加入聯共(布) 黨。1931 和 1938 年先後畢業於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蘇德戰爭 開始時為上校。先後任步兵師長、第三十一、第五、第四十七集團軍司令和 步兵第一○八軍軍長。率部參加勒熱夫-維亞濟馬、斯摩棱斯克、東普魯士、 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等戰役。1943 年獲中將銜。戰後任軍長和軍區司令助理 等職。195s 年退役。
波波維奇(1908—)南斯拉夫將領。青年時代曾在瑞士和法國求學。1933 年加入南斯拉夫共產黨。曾參加國際縱隊,在西班牙作戰。1941 年起參加反 法西斯的戰爭,參與組織並擔任南斯拉夫抵抗運動第一支正規軍第一無產階 級旅旅長,後升任師長、軍長、人民解放軍最高司令部司令兼塞爾維亞最高 司令部司令等職,所指揮的作戰部隊為人民解放軍核心力量。戰後歷仕總參 謀長、聯邦外交部長、副總統等職。
波茨坦日(tagvonpotsdam)1933 年 3 月 21 日納粹德國第一屆國會開幕 日。1933 年 3 月 5 日,納粹黨在德國國會大選中未能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為 促使國會通過*《授權法》,建立獨裁統治,希特勒除宣布當選的 81 名共產 黨議員無效,將這些席位據為已有,同時迫害社會民主黨議員,並積極拉攏 各派反動勢力。同年 3 月 21 日,納粹當局在腓特烈大帝陵墓所在地波茨坦衛 戍部隊教堂舉行國會開幕式,會上極力稱頌*興登堡。這標誌著納粹黨和軍國 主義等右翼勢力的結合。兩天後,國會通過了《授權法》。
波塔波夫(1902—1965)蘇聯將領。1920 年加入紅軍。參加過國內戰爭。 1926 年加入聯共(布)黨。1936 年畢業於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學院。1939 年作為朱可夫的副手參加諾門坎地區的作戰。1941 年 6 月蘇德戰爭爆發時, 任第五集團軍司令(坦克兵少將銜)。率部在西南方向作戰,曾在普裏皮亞 特(Цpnлrtь)沼澤地南部邊緣地區多次重創進攻之德軍。同年 9 月 在*基鋪會戰中,所部被殲,本人被俘。關押於德國俘虜營直至 1945 年 4 月。 戰後於 1947 年恢復軍職。曾任軍區副司令。1961 年獲上將銜。
波特爾(插rlesfrederickalgernonportal,1893—1971)英國空軍將 領。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從牛津大學應召服役,參加*英國遠 征軍在法國作戰。1915 年轉入皇家飛行軍團,1919 年升為少校指揮官。此後 歷經升遷。1940 年 4 月任*英國轟炸機司令部總司令,10 月改任空軍總參謀 長,任內在空軍戰略上主張選擇人口密集地區的電站、煉油廠和飛機製造廠 等作為優先攻擊目標,以便在即使不能精確命中的情況下也能獲得最大轟炸 效果。由此進一步發展成為地區性飽和轟炸的指導方針。作為英美聯合參謀 部的成員。參加過在卡薩布蘭卡、華盛頓波特爾和魁北克召開的研討和確定 盟軍戰略的國際會議。1944 年 1 月晉升空軍元帥。1945 年獲子爵封號。戰後 曾主持英國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波雷寧(1906—1981)蘇聯空軍將領。1928 年參軍。翌年加入聯共(布) 黨。1931 和 1935 年先後畢業於奧倫堡飛行員和飛行觀察員學校和空軍學院。 1937 年 11 月誌願赴中國參加抗日戰爭,翌年 4 月返國。1939—1940 年參加 蘇芬戰爭。蘇德戰爭開始時為空軍少將。先後任航空兵師長、布良斯克方麵 軍空軍司令、空軍第六集團軍副司令和司令,參加莫斯科、傑米揚斯克、第 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白俄羅斯、盧布林-布列斯特、華沙-波茲南和柏林等戰 役。1943 年獲空軍中將銜。1944 年 11 月—1947 年任波蘭人民軍空軍司令。 1946 年晉升空軍上將。返蘇後曾任空軍後勤部長。1971 年退役。著有《戰鬥 航線》。
波霍弗 1克勞斯·波霍弗(usbonhoeffer,1901—1945)。德國 反希持勒密謀集團成員。早年為律師。1936 年任漢莎航空公司法律顧問。反 對法西斯主義,逐漸同備反希特勒密謀集團接觸,力圖推翻納粹政權。1944 年 7 月彼捕,被*人民法庭以“扳國罪”判處死刑。翌年 4 月 23 日彼害。2 狄特裏希·波霍弗(die-trichbonhoeffer,l906—1945)。德國新教神學家 和牧師。克勞斯·波霍弗之弟。早年攻讀神學。1931 年任柏林神學院講師。 後任該院院長。1938 年起與*奧斯持、*貝克和*卡納裏斯接觸,參與反希特 勒活動,利用出國機會與同盟國接觸。1940 年被蓋世太保禁止布道。1942 年 5 月受奧斯特委託,赴瑞士同英國方麵接觸,要求同盟國與德國非納粹政 權締結“體麵的”和約,遭拒絕。1943 年 4 月被蓋世太保逮捕。1945 年 4 月 9 日被害。
波蘭走廊(polishcorridor)即“但澤走廊”。
波列伏依(1908—1981)蘇聯作家。1928 年起從事新聞工作。衛國戰爭 時期任《真理報》戰地記者兼軍隊政工職務。1946 年發表以蘇聯英雄*馬列 西耶夫為原型的長篇小說《真正的人》,歌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產生廣泛 影響。戰後曾創作反映戰爭年代的作品《隨軍採訪四年》、《統帥》等。
波列諾夫(bhtahhucepreebhplloдehob,1901—1968)蘇聯將領。1918 年參軍。參加過國內戰爭。1923 年起在邊防部隊服役。1929 年加入聯共(布) 黨。1931 和 1938 年先後畢業於高級步兵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蘇德戰爭 開始時為上校。先後任步兵師長、第三十一、第五、第四十七集團軍司令和 步兵第一○八軍軍長。率部參加勒熱夫-維亞濟馬、斯摩棱斯克、東普魯士、 東波美拉尼亞和柏林等戰役。1943 年獲中將銜。戰後任軍長和軍區司令助理 等職。195s 年退役。
波波維奇(1908—)南斯拉夫將領。青年時代曾在瑞士和法國求學。1933 年加入南斯拉夫共產黨。曾參加國際縱隊,在西班牙作戰。1941 年起參加反 法西斯的戰爭,參與組織並擔任南斯拉夫抵抗運動第一支正規軍第一無產階 級旅旅長,後升任師長、軍長、人民解放軍最高司令部司令兼塞爾維亞最高 司令部司令等職,所指揮的作戰部隊為人民解放軍核心力量。戰後歷仕總參 謀長、聯邦外交部長、副總統等職。
波茨坦日(tagvonpotsdam)1933 年 3 月 21 日納粹德國第一屆國會開幕 日。1933 年 3 月 5 日,納粹黨在德國國會大選中未能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為 促使國會通過*《授權法》,建立獨裁統治,希特勒除宣布當選的 81 名共產 黨議員無效,將這些席位據為已有,同時迫害社會民主黨議員,並積極拉攏 各派反動勢力。同年 3 月 21 日,納粹當局在腓特烈大帝陵墓所在地波茨坦衛 戍部隊教堂舉行國會開幕式,會上極力稱頌*興登堡。這標誌著納粹黨和軍國 主義等右翼勢力的結合。兩天後,國會通過了《授權法》。
波塔波夫(1902—1965)蘇聯將領。1920 年加入紅軍。參加過國內戰爭。 1926 年加入聯共(布)黨。1936 年畢業於紅軍機械化和摩托化學院。1939 年作為朱可夫的副手參加諾門坎地區的作戰。1941 年 6 月蘇德戰爭爆發時, 任第五集團軍司令(坦克兵少將銜)。率部在西南方向作戰,曾在普裏皮亞 特(Цpnлrtь)沼澤地南部邊緣地區多次重創進攻之德軍。同年 9 月 在*基鋪會戰中,所部被殲,本人被俘。關押於德國俘虜營直至 1945 年 4 月。 戰後於 1947 年恢復軍職。曾任軍區副司令。1961 年獲上將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