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 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國統區民主運動 抗日戰爭後期,中國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1944 年國民政府軍在*豫湘桂戰役的潰敗,激起全國人民極大憤慨。各大城市要求 實行民主政治的呼聲,與工人罷工、農民暴動事件相結合,形成巨大的民主 運動。9 月 15 日,中共中央關於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 號召,把運動推向高潮。24 日,重慶各界 500 餘人集會,要求改組國民政府; 昆明文化界 342 人發表挽救時局主張,要求召開國事會議;民族工商界向國 民政府請願,要求建立聯合政府,改善民生;美洲華僑報紙也要求國民黨立 即“還政於民”,成立全國聯合政府。從 1944 年底到 1945 年春,集會由幾 十人發展到數萬人,鬥爭形式由座談會、演講會發展到遊行示威、請願抗議, 鬥爭目標更加明確。這一運動孤立和打擊了國民黨頑固派,教育了中間派,
鞏 固 和 擴 大 了 抗 日 民 族 統 一 戰 線 。 國 家 文 職 人 員 法 (gesetzzurwiederherstellungdesberukbeamtentunls)一譯《公務員法》。 納粹德國整肅文職人員的法令。主要有二次:第一次 1933 年 4 月 7 日發布, 規定凡從事共產主義事業者、非雅利安人和政治表現不佳的文職人員,一律 免職。第二次 1937 年 1 月 25 日發布,規定文職人員的資格為:加入納粹黨 井積極宣傳納粹主義;無條件支持政府的政治目標;宣誓效忠並絕對服從於 元首個人。
國家勞動服役隊(reiehsarbeitsdienst,縮寫 rad)亦譯“國家勞動 服役”或“德國勞動處”。納粹德國半軍事性勞動服役組織。1935 年 6 月 26 日根據*《國家勞動服役法》建立,18—25 歲男青年必須在該隊服役 1 年, 成員著統一製服,過兵營式生活,接受體格鍛鍊和軍事訓練,參加修築軍事 設施。1939 年擁有成員 280 萬。
國家勞動服役法(reichsarbeitsdienstgesetz)一譯《國家勞動義務 條例》。納粹德國法律之一。1935 年 6 月 26 日頒布,規定 18—25 歲男青年 必須勞動服役 1 年,接受軍事訓練並參加修築軍事設施,每天得報酬 25 分尼; 18—21 歲女青年必須到城鄉家庭從事家務 1 年。目的係為軍備工業提供廉價 勞動力,建立軍隊後備隊,並使女青年在婚前實踐家政。
國民政府幣製改革 中國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的一次改革。1935 年 11 月 3 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法幣政策實施辦法》,規定自 1935 年 11 月 4 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次年 2 月又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 行之鈔票為法幣,禁用黃金;實行白銀國有,所有銀元限期至銀行兌換法幣; 並確定外匯價法幣一元折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或美元二角九分五厘。此 改革對統一全國貨幣,防止白銀外流、穩定金融有一定作用,但官僚資本卻 由此搜括白銀 3.7 億盎司,為以後隘發紙幣,實行通貨膨脹開了方便之門。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 1939 年 1 月 21 日至 30 日在重慶舉行。蔣介石 致開幕詞,並做《喚醒黨魂,發揚黨德,鞏固黨基》的報告。會上,蔣介石 對抗戰到底的含意解釋為:“恢復到蘆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全會通過《黨 務報告決議案》和《限製異黨活動辦法》,決議設立“防共委員會”,確定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對於抗戰,決定實行“有限度之攻勢 與反擊”,“抽出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並決定設立“國 防最高委員會”,統一黨政軍的指揮,由蔣介石任委員長。它標誌著國民政 府開始奉行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方針。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 日本近衛內閣發起的戰爭動員運動。1937 年 8 月 24 日,日本政府為配合全麵侵華戰爭之需,製定“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綱 要”。議會為此撥款 70 萬日元。9 月 9 日在日比穀公會堂召開國民大會,提 出“盡忠報國”、“舉國一致”和“堅忍持久”三大口號,並於 10 月 12 日 成立由 74 個(後增至 94 個)團體參加的“國民精神息動員中央聯盟”。以 海軍大將有馬良桔為會長,理事、評議員由官僚、政界和財界的實力人物擔 任。初期主要開展組織慶祝會、購買“愛國公債”、慰問陣亡將士家屬等活 動。1940 年 4 月改組為“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活動擴大,全麵協助政府 進行戰爭動員。同年 10 月為*新體製運動取代。
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 年 12 月起,包圍陝甘寧邊區的國民黨軍 隊襲占邊區屬地淳化等 5 座縣城和邊境 16 個區;國民黨閻錫山部發動十二月 事變,襲擊共產黨領導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山西新軍)和晉西獨立支隊; 石友三部攻擊冀南、冀魯豫的八路軍;朱懷冰部進犯太行山區八路軍總部, 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對國民黨軍隊的非理進攻,必須 反擊,絕不輕言讓步,並領導八路軍實行堅決自衛的原則,給迸犯者以有力 的反擊,殲滅國民黨軍隊 3 個師。至 1940 年 3 月,徹底擊退此次反共高潮, 進一步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 即“皖南事變”。
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3 年 3 月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宣 揚封建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6 月又利用共產國際 解散的機會,叫囂“解散共產黨”,“取消陝北特區”。7 月,國民黨頑固 派調動駐守黃河的 6 個師,加上原有封鎖邊區的軍隊共 50 萬人,準備“閃擊 延安”。由於中國共產黨及時揭露蔣介石的陰謀,在軍事上嚴陣以待,同時 也因為全國人民與國際輿論強烈反對,至 10 月,第三次反共高潮尚未掀起就 被製止。
鞏 固 和 擴 大 了 抗 日 民 族 統 一 戰 線 。 國 家 文 職 人 員 法 (gesetzzurwiederherstellungdesberukbeamtentunls)一譯《公務員法》。 納粹德國整肅文職人員的法令。主要有二次:第一次 1933 年 4 月 7 日發布, 規定凡從事共產主義事業者、非雅利安人和政治表現不佳的文職人員,一律 免職。第二次 1937 年 1 月 25 日發布,規定文職人員的資格為:加入納粹黨 井積極宣傳納粹主義;無條件支持政府的政治目標;宣誓效忠並絕對服從於 元首個人。
國家勞動服役隊(reiehsarbeitsdienst,縮寫 rad)亦譯“國家勞動 服役”或“德國勞動處”。納粹德國半軍事性勞動服役組織。1935 年 6 月 26 日根據*《國家勞動服役法》建立,18—25 歲男青年必須在該隊服役 1 年, 成員著統一製服,過兵營式生活,接受體格鍛鍊和軍事訓練,參加修築軍事 設施。1939 年擁有成員 280 萬。
國家勞動服役法(reichsarbeitsdienstgesetz)一譯《國家勞動義務 條例》。納粹德國法律之一。1935 年 6 月 26 日頒布,規定 18—25 歲男青年 必須勞動服役 1 年,接受軍事訓練並參加修築軍事設施,每天得報酬 25 分尼; 18—21 歲女青年必須到城鄉家庭從事家務 1 年。目的係為軍備工業提供廉價 勞動力,建立軍隊後備隊,並使女青年在婚前實踐家政。
國民政府幣製改革 中國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政策的一次改革。1935 年 11 月 3 日,國民政府財政部公布《法幣政策實施辦法》,規定自 1935 年 11 月 4 日起,以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次年 2 月又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 行之鈔票為法幣,禁用黃金;實行白銀國有,所有銀元限期至銀行兌換法幣; 並確定外匯價法幣一元折合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或美元二角九分五厘。此 改革對統一全國貨幣,防止白銀外流、穩定金融有一定作用,但官僚資本卻 由此搜括白銀 3.7 億盎司,為以後隘發紙幣,實行通貨膨脹開了方便之門。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 1939 年 1 月 21 日至 30 日在重慶舉行。蔣介石 致開幕詞,並做《喚醒黨魂,發揚黨德,鞏固黨基》的報告。會上,蔣介石 對抗戰到底的含意解釋為:“恢復到蘆溝橋事變以前的狀態”。全會通過《黨 務報告決議案》和《限製異黨活動辦法》,決議設立“防共委員會”,確定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對於抗戰,決定實行“有限度之攻勢 與反擊”,“抽出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並決定設立“國 防最高委員會”,統一黨政軍的指揮,由蔣介石任委員長。它標誌著國民政 府開始奉行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方針。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 日本近衛內閣發起的戰爭動員運動。1937 年 8 月 24 日,日本政府為配合全麵侵華戰爭之需,製定“國民精神總動員實施綱 要”。議會為此撥款 70 萬日元。9 月 9 日在日比穀公會堂召開國民大會,提 出“盡忠報國”、“舉國一致”和“堅忍持久”三大口號,並於 10 月 12 日 成立由 74 個(後增至 94 個)團體參加的“國民精神息動員中央聯盟”。以 海軍大將有馬良桔為會長,理事、評議員由官僚、政界和財界的實力人物擔 任。初期主要開展組織慶祝會、購買“愛國公債”、慰問陣亡將士家屬等活 動。1940 年 4 月改組為“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活動擴大,全麵協助政府 進行戰爭動員。同年 10 月為*新體製運動取代。
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 年 12 月起,包圍陝甘寧邊區的國民黨軍 隊襲占邊區屬地淳化等 5 座縣城和邊境 16 個區;國民黨閻錫山部發動十二月 事變,襲擊共產黨領導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山西新軍)和晉西獨立支隊; 石友三部攻擊冀南、冀魯豫的八路軍;朱懷冰部進犯太行山區八路軍總部, 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對國民黨軍隊的非理進攻,必須 反擊,絕不輕言讓步,並領導八路軍實行堅決自衛的原則,給迸犯者以有力 的反擊,殲滅國民黨軍隊 3 個師。至 1940 年 3 月,徹底擊退此次反共高潮, 進一步鞏固了抗日根據地。
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 即“皖南事變”。
國民黨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3 年 3 月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宣 揚封建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6 月又利用共產國際 解散的機會,叫囂“解散共產黨”,“取消陝北特區”。7 月,國民黨頑固 派調動駐守黃河的 6 個師,加上原有封鎖邊區的軍隊共 50 萬人,準備“閃擊 延安”。由於中國共產黨及時揭露蔣介石的陰謀,在軍事上嚴陣以待,同時 也因為全國人民與國際輿論強烈反對,至 10 月,第三次反共高潮尚未掀起就 被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