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友好互助和戰後合作條約  19 姐年 4 月 11 日蘇聯與南斯拉夫在 莫斯科簽訂。規定:雙方保證把對德戰爭進行到完全勝利:不參加旨在反對 另一方的同盟或聯盟,在戰後如一方被捲入對德戰爭,另一方立即給予援助; 雙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麵進行合作。1949 年 9 月 28 日被蘇聯廢除。


    蘇聯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訓令信  指 1942 年 1 月 10 日發布的關於組織 突破敵人防線和炮兵進攻的訓令信。此信總結了衛國戰爭頭幾個月的作戰經 驗,指出在進攻行動中存在的缺點,要求在進攻中集中兵力兵器,採取“突 擊群”(集團軍由 3—4 個師組成,方麵軍由數個集團軍組成)行動方式,以 達成在某一地段對敵巨大優勢。信中對如何組織炮兵進攻也作了規定。此信 的各項要求在莫斯科會戰的反攻階段和 1941-1942 年冬季進攻中得到貫徹。


    蘇北、蘇中一九四一年秋季反掃蕩  蘇北、蘇中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 日偽軍“掃蕩”的戰役。1941 年 7 月 20 日,日偽軍集中 1.7 萬餘人,分四 路“掃蕩”蘇北鹽城地區。新四軍以第三師主力及第一師一部,在蘇北進行 反“掃蕩”戰鬥:以第一師另一部在蘇中發動攻勢,圍攻泰興、泰州,攻克 黃橋、加力等重要據點,迫使“掃蕩”蘇北之敵抽兵增援蘇中。蘇北新四軍 則大舉反擊,收復阜寧、東溝、益林等地。至 8 月底,共作戰 130 餘次,斃 傷日偽軍 3800 餘人,擊沉汽艇 30 餘艘,取得了反“掃蕩”的勝利。


    蘇英美法關於德國占領區的聲明  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 盟、聯合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政府及法蘭西共和國的臨時政府關於德國占 領區的聲明》。蘇、英、美、法四國於 1945 年 6 月 5 日在柏林簽署。聲明宣 布,1937 年 12 月 31 日前的德國領土劃為 4 個占領區;東區由蘇聯占領,西 北區由英國占領,西南區由美國占領,西區由法國占領;“大柏林”區由四 國的武力占領。並將建立一個由各總司令任命的 4 個司令官組成的“盟國行 政當局”來共同管理當地的行政。


    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反間諜總局(Глabhoeyпpabлe-hnekohtppa 3beдkn)也稱“除好部”(cmepш)。1943 年 4 月,根據國防委員會的 決議成立。局長由國防人民委員部的一名副人民委員兼任。與內務人民委員 部和國家安全人民委員部保持密切聯繫,共同製定和實施對敵間諜活動進行 鬥爭的行動計劃。大戰期間,在蘇德前線、後方和敵占區,組織偵察和反問 諜、反顛覆活動,捕獲數千名敵特人員。1946 年 5 月,其所屬各反間諜部門 改組為若幹特別處,轉隸於國家安全部。


    蘇聯國防及航空化學建設促進會(oc0abnaxnm)蘇聯群眾性軍事愛 國主義組織。1927 年成立。主要任務為開展群眾性的國防工作,傳播軍事知 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協助發展航空與化學工業,以加強國防力量。第 二次世界大戰前有 1400 萬會員,32.9 萬個基層組織;並建立了 350 個支隊、 2.6 萬個小隊和 15.6 萬個小組,組織了 260 萬人進行軍事專業的學習與訓 練。蘇德戰爭爆發後,其會員半數以上加入了作戰部隊、民兵或遊擊隊。在 戰爭期間,積極從事對居民的普及軍訓和防空、防化學訓練,並為製造武器 收集資金和物資。1948 年為全蘇支援陸、海、空軍三個誌願協會所取代。


    蘇英美法關於德國營製機構的聲明  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 盟、聯合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的政府及法蘭西共和國的臨時政府關於德國管 製機構的聲明》。蘇、英、美、法四國於 1945 年 6 月 5 日在柏林簽署。聲明 宣布,蘇、英、美、法四國總司令將在各占領區內,遵照各該國政府的訓示, 行使最高權力;凡涉及整個德國的事務,由四國共同處置:四國總司令將組 成”盟國對德管製委員會,保證各國總司令於占領區內採取適當的一致行動; “大柏林”區的行政,由四國司令官組成的“盟國行政當局”統一指揮,每 位司令輪流擔任總司令官。


    蘇聯總軍事委員會第一至三號命令  又稱國防人民委員第 1—3 號命 令,指蘇德戰爭爆發當日蘇聯最高軍事領導機關連續發布的 3 項命令。第 1 號命令子 1941 年 6 月 22 日 0 時 30 分下達,此時蘇聯已獲悉德軍即將發起進 攻的確切情報,遂下令邊境軍區進入一級戰備,但同時不許部隊擅自反擊; 第 2 號命令於同日 7 時 15 分下達,始允許邊防部隊實施反擊;第 3 號命令於 當晚 21 時 15 分下達,要求蘇軍由邊境防禦轉入反攻、向敵方領土挺進。由 於上述命令脫離當時實際戰爭態勢,故未能達到目的,而且導致戰況更加惡 化。


    蘇聯關於宣布戰爭狀態和動員的命令  1941 年 6 月 22 日即蘇德戰爭 爆發當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命令,宣布西部邊境各加盟共和國和 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某些州進入戰時狀態,在這些地區實行軍管;同時宣布 在 14 個軍區範圍內對 1905—1918 年出生的育服兵役義務者實行動員。


    蘇聯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二年戰時經濟計劃  指 1941 年第四季度和 1942 年戰時經濟計劃。1941 年 7 月 4 日,蘇聯國防委員會委託以*沃茲涅先 斯基為首的專門委員會製定較長時期的戰時經濟計劃,8 月 16 日計劃得到聯 共(布)中央和蘇聯人民委員會的批準。計劃規定加速發展戰時經濟的基本 原則和在東部地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西西伯利亞、哈薩克和中亞細 亞)發展軍事工業基地及擴大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麵積的任務,還規定為開 發東部地區而修築西伯利亞-烏拉爾、烏拉爾-伏爾加河流域的鐵路複線。計 劃對國家預算作了重大修改,大幅度增加軍費撥款。在此計劃指導下,蘇聯 於 1942 年年中完成了國民經濟向戰時軌道的轉移。1942 年,蘇聯工業總產 量為 1940 年的百分之七十七,而軍工產品則為百分之一百八十六,在金屬、 燃料、電力等資源總量減少的情況下,飛機產量為德國的 1.9 倍、坦克為 3.9 倍、火炮為 3.1 倍、槍械為 3 倍至 6.5 倍,顯示了蘇聯國民經濟的深厚潛力 和戰時經濟計劃的威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