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抗德遊擊運動  蘇德戰爭期間蘇聯人民在被占領國土上進行的反 侵略武裝鬥爭。1941 年 6 月 29 日,聯共(布)中央和蘇聯人民委員會指示 敵占區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遊擊運動。至 1941 年底,已建立起 200q 多個 遊擊隊,計 9 萬親人。1942 年 5 月 30 日,蘇軍最高統帥部設遊擊運動息司 令部,協調遊擊隊行動並組織其與蘇軍的協同。在戰爭期間,蘇聯敵占區共 建立 6200 多個遊擊隊和地下小組,擁有 100 多萬遊擊隊員和地下工作者。遊 擊隊作為遊擊運動的基本組織和戰鬥單位,其主要力量用於破壞敵人交通 線、解放敵後國土、扼守和擴大奪回的國土、敵後偵察、配合蘇軍行動等。 戰爭期間,遊擊隊共顛覆德軍火車 2 萬餘列,炸毀裝甲列車 58 列,毀壞機車 1 萬分台、車廂 11 萬節,炸毀鐵路和公路橋 1.2 萬座,擊毀汽車 5 萬餘輛。 *鐵道戰和”音樂會代號的戰役是其中傑出範例。同時,城市居民點秘密戰鬥 小組的活動電給德國占領者造成重大損失,*青年近衛軍是這方麵的典型。在 遊擊運動中共有 249 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大戰爆發前夕蘇聯和德國簽訂的條約。*慕尼黑會 議之後,納粹德國邁入準備首先擊西的擴張侵略新階段。為了避免發動戰爭 時陷入兩線作戰,希特勒著手調整同蘇聯的關係。1938 年底德蘇雙方開始試 探性的外交接觸和經濟貿易談判。1939 年 4 月,在與*英法蘇三國談判的同 時,蘇、德保持著秘密接觸。5 月 20 日莫洛托夫接見德駐蘇大使舒倫堡,表 示兩國的經濟談判須有相應的“政治基礎”。此後談判一度陷於停頓。7 月 下旬,歐洲局勢日益緊張,已經確定進攻波蘭的希特勒為避免兩線作戰,決 定對蘇作出重大讓步。7 月底至 8 月上旬,蘇德談判迅速發展。8 月 14 日裏 賓特洛甫表示準備赴莫斯科談判。17 日蘇聯復照歡迎,同時提出首先締結一 個商業和貸款協定,然後再締結一個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全盤接受蘇聯的要 求。19 日簽訂*《蘇德貿易協定》。次日希特勒電告史達林,希望蘇聯能在 莫斯科接待裏賓特洛甫。23 日裏賓特洛甫飛赴莫斯科與*莫洛托夫簽訂此條 約,有效期 10 年,主要內容為:“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向另 一方施用武力,進行侵略或攻擊”,當締約一方成為第三國進攻對象時,另 一方不得對第三國提供任何支持,締約一方不得加入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 集團,締約雙方應和年解決彼此間的任何爭端。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撕 毀條約突襲蘇聯。戰後,西方國家公布了此條約的附加秘密議定書,主要內 容為蘇、德兩國劃分東歐的勢力範圍。蘇聯曾長期否認有此附加秘密議定書。


    蘇軍高級指揮員會議  1940 年 12 月 23—31 日在莫斯科舉行的軍事理 論研討會。根據聯共(布)中央指示召開,與會者有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 央軍事機關領導人和備軍區參謀長以上指揮員,共 60 餘人。會議總結了 1940 年的部隊訓練,著重討論了現代戰爭的戰役法和戰術理論。麥列茨科夫、朱 可夫、丘列涅夫等作主要報告,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作總結。會議集中反 映了戰爭前夕蘇聯的軍事理論觀點,對於統一蘇軍指揮員的作戰指導思想、 製定國防計劃起重要作用。會後舉行兩次圖上演習,1941 年 1 月 13 日,斯 大林參加了對演習的講評。


    蘇美英關於伊朗宣言  蘇、美、英三國首腦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 在*德黑蘭會議上簽署的對伊朗關係文件。1943 年 12 月 1 日發表,主要內容 為:三國承認伊朗已對向共同敵人進行戰爭提供了支援,特別是便利了從海 外運來的補給移交給蘇聯;三國了解戰爭給伊朗帶來了特殊的經濟困難,同 意盡一切可能繼續給予伊朗政府以經濟援助;三國同意停戰後對於伊朗所遭 遇的一切經濟問題會同聯合國其他會員國給予充分的注意;三國對於伊朗政 府維持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願望表示完全贊同。


    蘇聯武裝力量統帥部(Глabhoekomahдobahneboo-pyЖehhыxc ncp)1941 年 6 月 23 日建立。同年 7 月 10 日改組為總統帥部大本營。 同年 8 月 8 日起改稱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詳見“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部”。


    蘇聯國家非常委員會(Чpe3bЫчanharГocyдapctbeh-harkom r)全稱“蘇聯調查和核實偉大衛國戰爭年代德國法西斯侵略者及其同 盟者所犯罪行和統計對蘇聯公民、集體農莊與國家機關所造成之損失的國家 非常委員會”。1942 年 11 月 2 日成立。主席為*什維爾尼克。共審理和研究 了 5.4 萬份訴狀、2.5 萬份見證和揭發罪行記錄以及 400 萬份關於法西斯分 子侵蘇期間給蘇聯及其公民造成損失的正式記錄。據其統計,直接物質損失 總數為 6790 億盧布(按 1941 年價格計算),全部或部分毀壞 1710 座城鎮、 7 萬餘座村莊、600 多萬問房屋,約 2500 萬人喪生。其材料戰時曾在報刊上 發表,戰後曾在*紐倫堡審判中用作起訴。戰爭結束後撤銷。


    蘇聯駐華軍事顧問團  蘇聯政府援助中國抗日戰爭的軍事顧問團。 1937 年 12 月派出第一批軍事顧問和專家來到中國,由德拉特夫任軍事總顧 問。1938 年 8 月至 1939 年 11 月,由切列潘諾夫(a.n.Чepenahob,1895 一)繼任。1940 年 12 月又由崔可夫繼任,併兼任蘇聯駐華武官(至 1942 年 3 月)。顧問團分派各種軍事專家在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及空軍、炮 兵、工兵、防空兵、坦克兵、通訊兵、各地方部隊擔任顧問,幫助中國軍隊 製訂、實施戰鬥方案,改進部隊訓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巨廉/金重遠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巨廉/金重遠等並收藏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最新章節